最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doc
-
资源ID:18558644
资源大小:77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最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doc
最新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高中地理必修一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习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5·12”汶川大地震 2009年初特大干旱 俄、美卫星相撞 央视新址火灾 2009年3月纳米比亚、安哥拉暴雨洪水灾害 A B C D 答案:C2下列选项中,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A泥石流 B干旱 C洪涝 D台风 答案:A我国河流众多,其中长江流域洪涝频繁。治理洪涝灾害是该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读长江流域1949年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回答35题。3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在( ) A洞庭湖平原 B鄱阳湖平原 C江汉平原D长江三角洲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同时要求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及分布。 答案:A4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大 B支流众多 C地势低平 D湖泊萎缩严重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该地是洞庭湖平原,由于泥沙淤积、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大大缩小,对河流径流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洪涝灾害增多。 答案:D5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解析:四个选项表示的措施均能减轻洪涝灾害,但是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积洪水,明显减轻下游地区洪水压力,大大提高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能力。 答案:B6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A.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了 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了,但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答案:C阅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78题。7.A欧洲草原面积广阔、牲畜多 B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丰富 C欧洲冬季寒冷,1月均温低于0 D欧洲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8南亚的孟加拉国是全球水患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水患成因有( ) 地势低平 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多雨 热带气旋频频侵袭 春季积雪大量融化 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 A B C D解析:第7题,各大洲由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形成了各自的自然灾害。欧洲冬季多雪,主要原因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气旋活动。第8题,南亚的孟加拉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地势低平,加上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变化强烈,雨季时洪涝灾害严重。答案:7.D 8.A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图,据此回答911题。 9该图所反映的时间是( )A3、4月份 B5、6月份 C7、8月份 D9、10月份 10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受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台风 C纬度 D副高11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农作物生长受到威胁的原因是( ) A洪涝 B春旱 C伏旱 D寒潮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东部季风区内,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处于雨期,判断应处于伏旱期,发生在7、8月份。第10题,伏旱主要是由副高控制下形成。第11题,由于7、8月正值水稻生长季,对农业造成影响的是伏旱。 答案:9.C 10.D 11.C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1214题。 12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13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分布在(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14能起到旱涝兼治的工程措施是( ) A加强监测预报 B植树造林C疏散重灾区人口 D进行水利建设解析:本组题考查我国旱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旱涝灾害频发的因素,相对应的治理措施。夏季风的进退是造成我国南北旱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进行水利建设能起到旱涝兼治的作用。 答案:12.A 13.C 14.D15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B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 C风化、侵蚀作用增强D全球气候变暖,降雨时空分布更不均衡解析: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当今世界,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加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上升。 答案:B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卫星对图中A湖湖面面积的动态监测表明,该湖湖面面积春季平均2 110平方千米,夏季平均3 900平方千米,秋季平均3 450平方千米,冬季平均1 290平方千米,湖面面积较20世纪初期减少1 090平方千米,容积减少57亿立方米。1998年长江洪水流量小于1945年,但湖口水位高于1954年,湖区内136座保护千亩以上的圩堤溃决,损失惨重。(1)图中省份气候类型是_气候;7、8两月降水不多主要是因为受_控制,此时湖面面积继续扩大主要是因为_。(2)造成1998年洪水水位高于1954年的人为原因主要是:_;_。(3)该省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以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山、江、湖”的综合开发治理,请你为此献计献策:在山区应以治理_为重点,实施_工程;在赣江等主要支流实施_;在湖区实施_工程。答案:(1)亚热带季风 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 长江干流水入湖(2)流域内毁林开荒,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塞河流湖泊,抬高河(湖)床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弱(3)水土流失 封山育林 梯级开发 退耕还湖17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 ,7月平均气温24.6 。 根据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解析:河流水文从含沙量、结冰期、水位变化、汛期等方面分析;灾害多发的原因结合材料中的气候特征、地形图来分析。答案:(1)含沙量较小、冬季结冰、水位季节变化大、夏汛。(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4.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每课一练及答案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荒无人烟的地区也会发生自然灾害B人类活动不可能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等D自然灾害具有非周期性、单因性、群发性等特征2我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 )A台风和洪涝 B洪涝和干旱C干旱和地震 D火山和泥石流3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C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D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没有变化 我国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中分别发生大洪水8次和11次;6070年代大洪水相对较少,20年中只有4次;到90年代,大洪水的次数明显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4材料说明洪水灾害具有( )A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B周期性C更替性 D成因机制的规律性5影响我国洪水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植被覆盖率低B地形的多样性C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的变化D大量水库的建设6下列现象体现了自然灾害群发性特征的是( )A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B火山台风干旱C寒潮酸雨南极臭氧空洞D台风洪涝水土流失下图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 )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 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 雨带的北侧盛行偏北风,南侧盛行偏南风 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A B C D8关于锋面雨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雨带位于a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雨带位于b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雨带位于c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 雨带位于e时,长江中下游干旱少雨A B C D下图为“19692004年我国东部H省洪灾面积和洪涝灾害的复杂度指数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10题。 91990年以来,H省洪涝灾害变化的趋势是( )A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B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减小C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减少,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D平均受灾面积持续增加,复杂度指数趋于增大10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降水强度大 B冰川消融快C湖泊面积广 D植被覆盖好下图是“我国某地近50年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地最可能位于( )A内蒙古高原的东部 B南疆地区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的东南部12该地近50年地理环境变化的特点是( )A气候变暖变干 B气候变暖变湿C气候变暖、河流干涸 D气候变暖、河流流量增大13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A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率小B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小C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年际变化率大 D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率大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15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状况分别可能是( )A沙尘暴、寒潮 B干旱、台风C暴雨、高温 D暴雨、低温二、综合题16读“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其成因是_、_。(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_ _。(4)台风是我国夏半年的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有益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_。(5)为减轻上述各种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多项选择)( )A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巧学速记】图示法记忆夏季风的强弱与我国的旱涝灾害 答案1C 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等特征。2B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3B 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4B 5.C 第4题,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我国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第5题,引发洪水灾害的诱因是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或冰(积)雪融水,河道因不能容纳,导致河水溢出河道,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的变化导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不规律。6D 台风带来的暴雨会产生水土流失,大量的雨水也会导致洪涝灾害。7C 8.D 第7题,在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因此正确;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第8题,锋面雨带是由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暖空气北上相遇而形成的,当锋面雨带位于b位置时,黄河流域还处在单一冷空气控制下,雨季尚未来临,黄河流域仍在枯水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当雨带位于c位置时,大约在5月份,台风对东南沿海的影响较小。9D 10.A 第9题,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信息“1990年以来”,然后在横坐标上找出1990年的位置,最后分析曲线走向。第10题,洪涝灾害是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和滞留,因此降水强度大是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11B 从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干旱地区,B正确。而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华北平原属于半湿润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属于湿润地区。12D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该地年平均气温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气候在变暖。从图乙中可以判断降水的年际变化增大,但是无法判断降水总量是否增加,更无法判断气候的干湿变化状况。但是当地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冰川融水,因此,河流流量增大,D正确。13D 从图甲中可以看出,该地气温的年际变化小,且有上升的趋势;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该地降水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排除A、B;从年降水量来看,该地位于我国的干旱地区,因此气温的日较差大,D正确。14B 读图可知,限电指数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此地区气温高,可能为伏旱天气。地质灾害指数最高的是太行山地区、巫山地区和横断山区,该地质灾害可能为滑坡和泥石流,说明该地区降水比较丰富,综合判断为夏季。15C 地质灾害为滑坡与泥石流,主要是由暴雨天气导致,用电量大主要是由高温天气导致。16(1)暴雨、洪涝和干旱(2)冬季风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多) 农事活动早(3)春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 (5)A、C、D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气象灾害分布最广泛的有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2)我国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因此,农事安排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就会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影响。(3)干旱在我国的影响较大,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华北主要出现在春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夏季(伏旱)的7、8月份。(4)在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消除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因此,台风不仅给我国带来灾害,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因此,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5)对于防御气象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干旱,修建水利工程极为重要;对于台风所带来的暴雨洪涝,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库等很重要;对于台风造成的风暴潮等,可以采取加固沿海堤坝的措施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练习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选择题(2010·福建厦门质检)“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 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 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图1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2 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2中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A. B C D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一致 B近7 000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 解析:本组题为读图分析题。依据海平面的变化可推知为“新仙女木”事件,之前 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而之后则持续上升。近2万年来海平面呈波状变化,近8 000年 保持平稳。答案:1.C 2.C3(2010·天津名校)许多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 衍生灾害,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下列灾害链表达错误的是( )A.寒潮低温霜冻 B.台风风暴潮洪水C.D.飓风暴雨洪水 泥石流 内涝解析: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与暴雨有关。C项中干旱诱发泥石流表述错误。 答案:C(2010·南京模拟)下图是中国某气象灾害多发原因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东南 D东北地区 D西南地区5研究表明,该地区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但春季干旱程度更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A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农业灌溉用水量较大C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量旺盛 D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解析:图中显示该地该种气象灾害是干旱,且主要表现为春旱,由此可判断该地区可 能是华北地区;而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的原因可直接从图中分析出,但应注意华北地区 春季正是农业耕作时期,农业灌溉用水量大,而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 是常年性原因。答案:4.B 5.D2009年我国旱涝灾害频发。往年易受洪涝影响的省区如黑龙江、吉林、广西、湖南等地 区,发生了罕见的旱情,一些地区因旱灾临时饮水困难。与此同时,淮河流域发生了流 域性大洪水;西南、西北等地发生了山洪灾害。据此完成67题。6在我国,干旱与洪涝常相伴而生,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季风活动 B地面状况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解析:我国的季风气候典型,季风活动的强弱会影响我国南北地区的旱涝灾害。 答案:A7若发生的旱涝程度大致相同,对下列地区造成的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东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解析:与其他三大地区相比,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发生 旱涝程度大致相同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严重。答案:A (2010·山东临沂模拟)冰川因全球气温上升而逐渐消融时,其搬运的土石碎屑也因堆积而 成各种堆积地貌。右图为“某地的冰川堆积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等高距为 20米)。读图回答89题。8由图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当年冰川流动方向大致为( )A东南西北 B西南东北D西北东南 D东北西南9若全球冰川继续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A沿海平原扩大 B陆地淡水减少C极地高压增强 D植被类型增多解析:由图示等高线分布可知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冰川大致由西北向东南运 动;由于冰川融化及温度升高,必将导致水热组合条件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植被类 型增多。答案:8.C 9.D(2010·湖南师大附中)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时就会给其 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的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11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又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海水入侵 等一系列现象;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各国应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答案:10.A 11.D12全球变暖虽然会给地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但也会带来一些好处,以下叙述正确的 是( )A全球变暖导致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能源大幅度减少B全球变暖会使冰川的融化量加大,从而使世界各地的水资源更加充沛C全球变暖会使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强,从而导致各地的农作物产量提高D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变得适于温带作物生长解析: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的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从而使该地区变得适于温 带作物生长,对这些地区而言是有好处的;但对温带地区而言因蒸发旺盛变得更干, 从而使作物减产甚至无法发展种植业。答案:D 上图为某河流流域管理局根据长年水文数据(18751975年)绘制的洪水频率曲线图。若 根据19451975年的水文数据推算,洪水频率有增多的现象。读图回答1315题。13原来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约为( )A70年 B50年C20年 D10年解析:由图可直接判断,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百年一遇洪水水位的再现 周期约为50年。答案:B14开始出现灾害的水位,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其再现周期比在1875 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大约缩短了( )A1年 B3年 C5年 D7年解析:在194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开始出现灾害水位的再现周期约为2.2 年,其在18751975年的洪水频率曲线上的再现周期约为5年,缩短了约3年的时 间。答案:B15如果此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造成近年来洪水频率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疏通河道 退耕还牧 城市化 林地转牧 围湖造田 禁止开采地下 水A. B C D解析:如果流域内的降水量及降水特点没有变化,那么导致洪水多发的主要原因就是 地面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围湖造田破坏了湖泊对河流的调节作用。 林地涵养水源,可以滞留雨水,延长降雨后径流入河的时间,减少洪患的危险,但林 地转牧使林地的面积减少,因此洪患的几率反而增大。城市建筑物截留雨水的效果非 常差,雨水变成径流很快进入河道,使洪患几率大增。答案:C二、综合题16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 2007年12月15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 巴厘岛最终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 排放量,未来的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全 球变暖,发达国家有义务在技术开发和转让、资金支持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 在2009年年底之前,达成接替京都议定书的旨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新协议。(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2)大气中二氧化碳升高的原因有哪些?(3)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至少答3条)(4)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5)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了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全球气温变化和海平面变化三 者之间的关系。近150年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加之 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导致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多,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导致海平面也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为了有效控制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含量,人类应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进行 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答案:(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 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3)采取的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开发使用新能源;植树造林,提 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国际合作。(4)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 而升温。(5)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17【PK重点线】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 能是什么温度地带?(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的原因。(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 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第(4)题,CO2浓度 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有关。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 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 高纬度地区。(3)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 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 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 坏,使大气中CO2增多。(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 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教师必备用书】2014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必修15.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第4讲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概述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和潜在性。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5中国的自然灾害:最常见的是洪涝和干旱。6衡量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除与自然灾害的本身变化有关外,还与发生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有关。一般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高,损失越严重。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1)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2)洪水: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3)雨涝: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2形成洪涝灾害的因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等。3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1)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 (2)我国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的特点。(3)近年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 考点一 洪灾的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1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为50100毫米称为暴雨,100250毫米称为大暴雨,大于250毫米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等。 解析 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实际上也是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一种体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所以该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而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我们应该从降水、地形地势、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考虑。 【考向立意】结合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考查洪涝灾害的成因。 【思维过程】读图获取“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相关信息结合我国气候特征并联系洪涝灾害成因归纳答案。【误区警示】对图示信息获取不准,不能充分调运所学知识并把其与试题信息相联系而导致失误。 【预测展望】结合我国主要江河洪涝灾害材料,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洪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 1洪灾的成因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三是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造成短时间大量“来水”的原因 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而淮河流域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中下游因围湖造田、上游滥伐森林造成下游泥沙淤积等原因造成湖泊萎缩;淮河下游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 (3)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 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淮河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降低,造成两流域容易发生洪灾。 2洪灾的防治结合造成洪灾的原因,对洪灾的防治主要针对“容水”和“去水”过程,采取如下措施:(1)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2)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3)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 (4)建立洪水预警系统。(5)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1下图为“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仅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对比简要分析成因。答案 (1)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调蓄、行洪能力降低。(2)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现在,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报能力提高,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 解析 (1)长江洪涝灾害多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等造成洪涝灾害多发。(2)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特征和环境要素的变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考点二 我国的气象灾害 2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2)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小于南方 答案 (1)B (2)D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因此B说法错误。第(2)题,我国寒潮暴发主要在冬半年,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冬季由于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受影响大,故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主要看发生的季节,晚春季节,危害大;由此判断D项正确。 【考向立意】结合我国某时段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关系,考查寒潮活动及其影响。 【思维过程】结合图示分析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调运“大气运动”等相关知识分析寒潮的形成及其影响。 【误区警示】不会分析坐标图,对相关知识联系把握不准导致失误。 【预测展望】结合地理图表或区域图,考查气象灾害形成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1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2主要气象灾害比较 2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几十年一遇的严重旱灾。读图,完成(1)(2)题。 (1)( )A重旱区主要位于云、桂两省区 B主要由于夏季风登陆晚造成C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D属突发性灾害,给监测预报带来困难(2)为防范旱灾,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兴建蓄水工程 推广人工增雨技术 改进灌溉技术 实施跨流域调水A B C D 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此次旱灾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由图中得出重旱区主要位于云、黔两省。第(2)题,兴建蓄水工程、改进灌溉技术为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人工增雨要看天气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旱灾的有效措施,而不是防范旱灾的主要措施。 此次旱灾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分析 (2011·江苏地理改编)下图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1) (2)题。 (1)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 .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 .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