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docx
-
资源ID:18646745
资源大小:384.8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docx
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2 单选题 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B.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分子中只含有一种官能团,能发生取代反应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由结构简式可知,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18O,A项正确;B项,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B项正确;C项,该有机物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项正确;D项,分子有两种官能团,分别是碳碳双键和羟基,D项错误。本题为选错题,故答案选D。3 单选题 下列各组物质中不完全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H2O、HD、C3H8P2O5、CO2、(NH4)3PO4SO2、SiO2、CS2CCl4、(NH4)2S、H2O2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中的(NH4)5PO4和中的(NH4)2S均为离子化合物,故D正确。4 单选题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过滤操作时漏斗下端管口应贴紧烧杯内壁,D项错误;故本题选D。5 单选题 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和编制练习题时应注意()练习题要多习题类型力求多样化习题考查的内容要全面充分考虑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A.B.C.D.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练习题不能很多,不能搞题海战术。但练习题要精,考查的内容要全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6 单选题 下列用管套实验装置(部分装置未画出)如图2所示,进行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甲装置可以制取少量H2B.利用乙装置(p处放带火星木条,q处伸入水中)可以验证Na2O2与水反应既生成氧气,又放出热量C.利用丙装置验证KHCO3和K2CO3的热稳定性,X中应放的物质是K2CO3D.利用丁装置制取SO2,并检验其还原性,小试管中的试剂可为酸性KMnO4溶液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利用甲装置,选择试剂锌粒和稀盐酸,可以制取少量H2,A项正确。利用乙装置,P处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Na2O2与水反应有氧气产生, q处伸入水中,当反应放出热量时,会导致带支管的锥形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水中有气泡产生,B项正确。KHCO3和K2CO3的热稳定性: K2CO3>KHCO3, 玻璃的导热性相对较差,所以应该在外管中放K2C3, C项错误。利用丁装置,Cu 和浓硫酸反应产生SO2, 在内管管壁有一小孔, SO2可扩散至内管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SO,具有还原性, D项正确。7 单选题 某学生运用“如果一种物质中的元素处于中间价态,那么这种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规律,得出“一氧化碳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这种学习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演绎B.归纳C.分类D.类比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演绎是把一般规律和原理应用于特殊与个别,以验证一般规律和原理的实用性,即从一般到特殊。故本题选A。8 单选题 在教学化学与健康时,王老师利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录像或图片,教育学生吸烟有害健康。该情境属于( )A.学科问题情境B.学生经验情境C.化学史实情境D.社会问题情境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吸烟是社会问题,因此题干中的教学情境属于社会问题情境。9 单选题 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是()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监控能力C.教学操作能力D.教学沟通能力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项,教师教学认知能力是以教学系统为认知对象,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B项,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的作用主要在于控制和调节,以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C项,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D项,教学沟通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与教材、学生、社会等各方面信息交流的能力。10 单选题 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23 molL,该溶液可能是( )。氯化铵水溶液;二氧化硫水溶液;氢氧化钠水溶液;硝酸钠水溶液A.B.C.D.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因为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 × 10-23 molL<1 10-7molL。所以溶液中溶质有抑制水电离的作用。氯化铵水溶液中的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结合,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硝酸钠为强电解质,不影响水的电离。故本题选C。11 单选题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12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A.知道B.理解C.简单计算D.经历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经历”属于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13 单选题 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A.选定课题B.查阅文献C.研究设计D.收集资料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选定课题是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14 单选题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绝对值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A.B.C.D.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在25,101 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作该物质的燃烧热。A项中H2O应为液态;燃烧热是指物质在氧气中进行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B项中的反应不能称为燃烧热的反应;C项中应为1mol H2燃烧;D项正确。15 单选题 教师根据“铜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铁也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得出结论“铁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 )。A.归纳B.演绎C.类比D.分类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归纳是指从多个个别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以验证一般规律和原理的适用性。类比是根据两个或者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分类即对已有的现象或资料,按照某种重要的特征,将其分类整理的方法。题干中教师根据铁和铜已共有的某些属性推出“铁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类比。16 单选题 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存在关系: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为酸和碱B.若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C.若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D.若甲为10 g、乙为20 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 g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不一定为酸和碱,比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生成盐和水,A错误;甲为单质,则该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甲烷和氧气的反应,B错误;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中不一定有水,比如盐酸和硝酸银的反应,C错误;甲为10 g、乙为20 g,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不大于30 g,D正确。17 单选题 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的是()A.B.C.D.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A项,pH=12的溶液中,OH-、HCO3-和ca“反应生成沉淀而不能共存;B项,酸性溶液中,NO3-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Fe2+;C项,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四种离子可以共存;D项,Fe3+和SCN-发生络合反应而不能共存。18 单选题 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节约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A.认知性目标 B.技能性目标C.体验性目标 D.结果性目标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结果性目标是指用学习结果来表述的目标,这类目标能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题干中的教学目标属于结果性目标。19 单选题 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干燥CO2B.收集O2C.验证CO2性质D.监控气体流速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依据CO2和O2的性质选择瓶中试剂及气体入口管。选项B中,依据O2的性质,可选择排水法来收集O2,但装置中气体入口管选择不当,无法将水排出。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20 单选题 以下有关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A族元素铯的两种同位素137Cs比133Cs多4个质子B.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C.第A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所以137Cs和133Cs的质子数相同,137和133表示二者的质量数,因此A项错误;同周期元素(除0族元素外)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逐渐增多,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此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项正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逐渐增多,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第A族元素从上到下,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C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熔点有的逐渐降低,例如A族,而有的逐渐升高,例如A族,所以D项错误。21 简答题阅读“苯酚的物理性质”的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学生实验1】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对此疑问同学展开讨论。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那么苯酚应该如何保存呢?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学生实验2】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继续向上述试管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晶体不溶解。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提醒同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危险情况的处理方法)【学生实验3】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师:清洗内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学生实验4】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问题:(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由上述教学过程,归纳苯酚的物理性质。(3)试说明实验教学的意义。 参考解析:(1)该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观察、记录和表述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2)苯酚的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有特殊气味。常温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65时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溶于有机溶剂中。(3)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2 简答题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所谓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载有信息的物体,或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指报纸、书刊、广播、电视、计算机等。教学媒体是载有教学信息的物体,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巨大的作用。问题:(1)什么是多媒体教学?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优点?(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利用多媒体上好一节课? 参考解析:多媒体教学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传统手段,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媒体的信息形态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方便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应做到紧扣教材重点,有的放矢;个体突出鲜明,富有创意;适度的艺术性,激发情趣;信息量适度,以学生为主。23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下列习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10的KNO3溶液倒出一半,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B配制溶液时,搅拌溶液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C将植物油与水混合,得到的是溶液D将25 g NaCl溶液蒸干得到5 g Na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大部分的学生的答案是C,请你分析学生选择该选项的原因。(2)本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请给出正确的分析思路。(3)试分析一下学生选择其他选项的原因。 参考解析:(1)学生不清楚溶液的概念,或者不知道植物油不能与水互溶。(2)本题的正确答案选D,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比上溶液的质量,=(5g/25g)×100=20,所以D选项正确。(3)学生误选A的原因:不清楚溶液的质量分数不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故将此选项理解为正确选项。学生误选B的原因:不知道溶解度的外界影响因素为温度和压强、溶剂的种类等,与是否搅拌无关。故将此选项理解为正确选项。24 简答题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参考解析:【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分子与原子【参考答案】(1)采用了探究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程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2)得出结论2: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得出结论3: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3)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5 简答题案例: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单元的学习让周老师有些担心,因为本单元涉及原子构成的奥秘,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内容相对抽象的课题,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周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准备,并针对各课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提前预习本单元。第四单元的教学结束后,周老师感觉大部分学生对这个单元内容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出现了“掉队”的现象。而他们班的刘萌和李莎两位同学的表现更让他有点疑惑。这两位同学在前三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和表现是非常接近的,都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在第四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刘萌的化学成绩和表现快速进步,而李莎的成绩却出现大幅度的退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周老师感觉她们两个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经过反复思考,周老师决定找这两位同学谈话。下面是周老师与刘萌同学的一部分交谈记录。周老师:“你愿意学习化学吗?你觉得这门课好学吗?”刘萌:“我还是比较喜欢学化学的,因为我从上小学自然课开始就对一些变化和现象非常感兴趣,而且我将来想从事生物化学专业的工作,就必须学好化学。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化学有点难,当学了一段时间,总结出一些方法后就不难了,我觉得我是能学好化学的。”周老师:“很多同学都认为第四单元很难,可我发现你掌握得非常好,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学的吗?”刘萌:“第四单元是比前三个单元难,所以我在学习这个单元时也花了很多时间。首先,我仔细读了您提出的那几个问题,这样就找出了预习时应该注意的重点。然后,我在每天放学后用一小时预习一个课题,预习后我又试着回答您提出的问题和课后习题。我原来打算四天预习完,可是课题4化学式和化合价有点抽象,我就用了两天时间来预习。我预习每个课题都写预习笔记,在您上课时我就把我理解不充分的内容和理解错误的地方用红笔记在预习笔记的边上,课后再复习和对比。”周老师:“在学习这单元过程中你觉得最困难的是什么内容?学了四个单元以后,在学习化学方面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或窍门?”刘萌:“我觉得有困难的地方一个是元素符号的记忆和书写,还有一个是化学式的意义和化合价。后来我发现很多电视广告中都有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我就让我父母帮我录下来,我多看几遍就记住了,而且还知道了不少其他知识呢。有一天,我和妈妈逛街还发现了一个金店的广告把白金(铂)的元素符号写成了Pb,我告诉他们写错了,他们的店员和老板非常感谢我,妈妈对我也加以表扬,当时我非常有成就感。”“要说好的方法和窍门,我觉得每学完一个课题后,把这个课题中主要内容的相互关系以框图的方式列出来,这样就一目了然,非常清晰了。这个方法我也是从前面的单元小结中学到的。”下面是周老师与李莎同学的一部分交谈记录。周老师:“你愿意学习化学吗?你觉得这门课好学吗?”李莎:“刚开始比较喜欢,觉得化学实验挺有意思的,在第四章就发现化学很难学。”周老师:“哪些地方难学?”李莎:“学习前三章时,我不预习也能听懂。在第四章,我发现再这样做就听不懂了。第四章的内容难理解,而且需要记的东西很多,我记不住。”问题:刘萌的学习属于哪种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解析:刘萌的学习方式属于自主学习。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时,要注意的问题有:(1)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学习”是自学的首要任务,充分认识这点对于适应学习型社会,增加自身发展潜能的重要意义。(2)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收集、选择学习材料,并学会自己确定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等。(3)指导学生“动笔”勾画重要内容,记好阅读笔记;指导学生“动手”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指导学生“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结论的产生过程。(4)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内容的规律。(5)注意组织好自主学习成果的交流、讨论和示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