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一).docx
-
资源ID:18647195
资源大小:753.52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一).docx
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一)1 单选题(江南博哥)下列物质中属于油脂的是()。A.植物油B.石油C.甘油D.润滑油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油脂为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分为液态的植物油和固态的动物脂肪。植物油属于油脂,A项正确。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多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的昆合物,不是油脂,B项错误。甘油是丙三醇的俗称,不是油脂,C项错误。润滑油是碳原子数较多的混合烃类,不属于油脂,D项错误。2 单选题 创建和谐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有关做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是()。A.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B.将废旧电池进行深埋处理C.秸秆进行露天焚烧处理D.开发和使用生物质能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大量使用塑料购物袋,会造成白色污染,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项错误。将废旧电池进行深埋处理会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B项错误。秸秆进行露天焚烧处理,因有污染物的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C项错误。开发和使用生物质能,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项正确。3 单选题 下列有关缓冲溶液的表达正确的是()。A.可用醋酸钠配制缓冲溶液B.缓冲溶液的组分主要是弱酸及其对应的盐C.人过多饮水引起的水中毒是因为体内缓冲溶液被破坏造成的D.缓冲溶液具有缓冲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组分间存在同离子效应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只有醋酸钠配制的溶液无法起到缓冲溶液的作用,A项错误。缓冲溶液指的是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组成的混合溶液,B项错误。水中毒是指当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了排出水总量,细胞外液低渗,超过机体特别是肾脏代谢的能力,导致细胞内水过多(细胞内水肿),并产生一系列症状,并不是因为体内缓冲溶液被破坏造成的,C项错误。缓冲溶液具有缓冲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组分间存在同离子效应,D项正确。4 单选题 下列变化中,前者为物理变化,后者为化学变化的是()。盐酸除锈,石蜡熔化;白磷自燃,空气液化;汽油挥发,酒精燃烧;三氧化硫溶于水,二氧化碳通人石灰水;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酸碱指示剂变色;冰融化成水,倒置泡沫灭火器产生二氧化碳。A.B.C.D.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盐酸除锈是化学变化,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磷自燃是化学变化,空气液化是物理变化;汽油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燃烧是化学变化;三氧化硫溶于水是化学变化,二氧化碳通人石灰水是化学变化;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是化学变化,酸碱指示剂变色是化学变化;冰融化成水是物理变化,倒置泡沫灭火器产生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结合题意,正确的是,故本题选C。5 单选题 纸电池是一种应用的“软电池”,它采用涂有碳纳米管的薄层纸片作为载体和导体,纸片的两面分别附着锌和二氧化锰。下列有关纸电池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B.电池工作时,电子由Mn02流向ZnC.正极反应:D.电池总反应: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锌作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A项正确。电子经外电路由负极流向正极,即由Zn流向Mn02,B项错误。Mn02被还原,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C项正确。碱性条件下,锌和二氧化锰构成原电池,其电池总反应为,D项正确。6 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H3、C0、C02都是极性分子B.CH4、CCl4、BF3,都是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CS2、C02、H202、C 2H2都是直线性分子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叠的为极性分子,NH3和C0为极性分子,C02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叠,属于非极性分子,A项错误。非极性分子有两类,一是非金属单质,二是结构对称的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叠,CH4、CCl4、BF3,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叠,属于非极性分子,但三者存在的化学键是极性键,B项正确。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F、Cl、Br、I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HF、HCl、HBr、Hl的稳定性逐渐减弱,C项错误。根据分子的空间构型判断,CS2、C02、C2H2是直线性分子,但H2O2是折线性分子,D项错误。7 单选题 下列离子在pH=13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A.Na+、Ba2+、CO32一、N03-;B.SO42一、Na+、Cl-、N03-C.Na+、Cl-、H+、SO4D.Na+、NH4+、N03-、SO42-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Ba2+和C032-一会形成BaC0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在碱性条件下,B项中的各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大量共存,B项正确。在碱性条件下,H+不能大量存在,C项错误。在碱性条件下,NH4+会与OH一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存在,D项错误。8 单选题 图l是一套实验室用于发生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利用这套装置能实现下列实验目的的是()。A.铜屑和稀硝酸的反应制取一氧化氮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C.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铜屑和稀硝酸的反应制取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应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图1(右)是向上排空气法,A项错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需要加热,图1(左)是固液不加热装置,B项错误。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硫需要加热,图1(左)是固液不加热装置,C项错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常温下可反应不需要加热,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符合题意,D项正确。9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为溴乙烯B.分子式为C7H16且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的烷烃共有4种C.烷烃的通式为CnH2n+2,随n值增大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D.1 mol苯恰好与3 mol氢气完全加成,说明一个苯分子中有三个碳碳双键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乙烯中含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一二溴乙烷,A项错误。分子式为C7H16且主链上有5个碳原子的烷烃,支链为2个甲基或1个乙基,符合该条件的烷烃有,共5种,B项错误。烷烃的通式为CnH2n+2,C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n/(14n+2)=12/(14+2/n),则随n值增大,碳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C项正确。苯中不含碳碳双键,D项错误。10 单选题 2.0 mol PCI3和l.0 mol Cl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PCI3为040 mol,如果此时移走10 mol PCl3和05 mol Cl2,在相同温度下再达到平衡时,PCI5的物质的量是()。A.O40 molB.020 molC.小于020 molD.大于020 mol,小于040 mol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上述反应达平衡后移走10 mol PCl3和05 mol Cl2,重新达到平衡,可以等效为初始加入10 mol PCI3和05 mol Cl2达到的平衡,与原平衡相比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故达到新平衡时PCI3的物质的量小于原平衡的1/2,即达到平衡时PCl3的物质的量小于04 mol×1/2=02 mol,C项正确。11 单选题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因为碱溶液呈碱性,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一定都是碱溶液B.因为氧化物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C.因为H20和H20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因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02和H20,所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碱溶液呈碱性,有些强碱弱酸盐也呈碱性,比如碳酸钠溶液,所以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溶液,A项错误。氧化物是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a(OH)2等,B项错误。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H20和H20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C项错误。因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氧气中不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生成物C02和H20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由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可知,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D项正确。12 单选题 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列关于探究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探究活动不包括教师演示实验B.只有学生做实验是探究活动C.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一定要探究D.查阅资料是探究活动的一种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教师演示实验也是探究活动的一种,A、B两项错误。有些知识通过学生推导也能得出结论,所以并不是所有新知识都要经过探究来学习,C项错误。探究活动时,查阅资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所以查阅资料是探究活动的一种,D项正确。13 单选题 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下列属于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是()。A.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B.我们周围的空气C.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D.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A项正确。“我们周围的空气”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B项错误。“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C项错误。“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D项错误。14 单选题 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根据反应的共同特征,及其与化合反应的不同,得出了分解反应的概念。此教师运用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和比较B.想象和比较C.演绎和想象D.直觉和归纳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归纳法是从实验和观测的事实材料、实验数据出发,推导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比较法是找出比较对象(如化学概念、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比较对象间内在联系的方法。演绎法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来推断该类中的个别事物也具有此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思维方法。根据题意,此教师所用的思维方法是归纳和比较。15 单选题 板书应科学规范。下列板书中的名词,完全正确的是()。A.煤碳、木碳、活性碳B.羟基、羰基、羧基C.法码、钳锅、铁架台D.氨气、氨水、氯化氨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A项应该为煤炭、木炭、活性炭,错误。C项应该为砝码、坩埚、铁架台,错误。D项应该为氨气、氨水、氯化铵,错误。16 单选题 某教师在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中,创设了如下情景引入新课:“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说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说它是粉刷匠;环境学家说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你们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下列对于该教师的设计意图分析中合理的是()。A.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B.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C.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D.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该教师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导人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故本题选D。17 单选题 下列关于化学学习策略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化学学习策略属于化学概念性知识B.化学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化学解题方法C.化学学习策略是化学学习的条件性知识D.化学学习策略是不可明示的内隐性知识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属于条件性知识中的教育管理知识。故本题选C。18 简答题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某化学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改革中提倡的“采取生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发挥教材的多种教育功能”,在教材中设置了多样化的栏目,如“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活动性栏目,“资料卡片”“化学·技术·社会”等资料性栏目,以及“方法导引”“想一想”等指导性栏目。问题:(1)你认为化学教材设置多样化的栏目,其功能有哪些?(6分)(2)请以“讨论”栏目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教材中的该栏目进行教学?(6分) 参考解析:(1)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灵活多样的栏目设计,加强教科书与学生的互动性。图文并茂阐释教学内容,增强教科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分层次的概括总结,增强学习过程的系统性。(2)教材当中的“讨论”栏目可以设置为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交流讨论要有一个核心、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后,或明确是非真伪,或得出共同的结论。讨论一般以58人最为理想。组织交流讨论的难点在于调控讨论的方向和时间,使讨论既高效进行,又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准备充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确定讨论问题,问题要有吸引力,有深入钻研的价值。学生要明确讨论中心、讨论题目及要求,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讨论时要对学生启发引导。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围绕讨论主题,深入探讨,最终解决问题。做好总结。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总结,使学生明确结论及依据;对于有争论的问题要发表见解;及时纠正错误、模糊、片面的认识。19 简答题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的银白色液态汞变成了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的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他研究了剩余4/5体积的气体,发现这部分气体既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认为这部分气体全部都是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拉瓦锡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了汞和氧气,而且氧气的体积恰好等于密闭容器里所减少的体积,他把得到的氧气加到前一个容器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通过这个实验,拉瓦锡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问题:(1)运用上述材料可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精神?(3分(2)空气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作用,造成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有哪些?(3分)化学教师应如何教育学生保护我们周围的空气?(2分)(3)图2是一个仿照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该实验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中的集气瓶内有少量水,且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请说明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分) 参考解析:(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事迹体现了化学家勇于怀疑的精神。拉瓦锡敢于怀疑统治化学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才发现了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事迹体现了化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拉瓦锡坚持实践观念,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科学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事迹体现了继承创新的精神。拉瓦锡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从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2)造成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有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天然因素是由自然界自身原因引起的,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人为因素有很多,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生活炉灶的燃烧,秸秆焚烧等。教师培养学生如何保护我们周围的空气,可以让学生从自我做起,多植树、种植花草,及时关闭家用电器、少开电器等;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少用化石燃料,推行绿色出行,少开车、多走路、多骑车等。(3)实验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将集气瓶中的水面上方的容积分为5等份并做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然后立刻塞紧塞子,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结果。化学方程式:20 简答题某化学教师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试题】一位学生为了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五个实验:将Zn、Cu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将Ag放入Cu(N03)2溶液中;将Cu放入AgN03溶液中;将Cu放入ZnS04溶液中;将Zn放入AgN03溶液中。下列实验组合不能验证锌、银、铜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ABCD【考试结果】有325的同学选择了A或B。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选项是什么?(3分)(2)试对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3分)(3)如果要讲评本题,你将如何展开教学?(9分) 参考解析:(1)D。中,锌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且锌排在氢前面,铜排在氢后面;中,银不能置换出硝酸铜中的铜,中,铜可以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均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中,铜不能置换出硫酸锌中的锌,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中,锌可以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D项,两个实验只能验证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和银强,但不能验证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D项符合题意。(2)有的同学错误地选择了A或B,A、B两项中都含有实验方案,中主要考查的是排在H+前面或后面的金属与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所以这部分同学选择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对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熟练程度掌握不足,以及对金属的性质把握不准确。(3)讲评本题,我会遵循以下思路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完整看一遍题。提问:比较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以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后总结:根据是否可以与H+发生反应,判断是排在H+前面还是后面;可以和其他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如果能将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这种金属是排在另一种金属前面。引导学生对题中实验方案进行逐个分析,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综合实验方案,结合选项进行选择。对解题思路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找一道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做一遍,检验学习成果。21 简答题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过程的自我描述。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此时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接下来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得出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这时,王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说:“向水中吹气。”我一听,原本想训斥该生:“吹出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有明显的提高,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都有可能犯错,更何况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他上来后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沮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王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的氧气,请他向水中通入氧气,这时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实验过后,我还组织学生尝试了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使其燃烧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还是请王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此时,我接着说:“好,请坐下,老师非常高兴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眼中又充满了自信。问题:(1)燃烧的条件是什么?(3分)(2)根据上述教学过程自述,阐述该教师的教学有哪些优点。(8分)(3)该教师对待王同学的方式对化学教学有哪些启示?(9分) 参考解析:(1)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或空气)和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2)该教师教学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材料中,该教师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出示有关图片,导入课题,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贯彻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自主进行学习。材料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等结论,提升了学生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了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差异进行教学。材料中,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经验特点、个体差异,鼓励并引导学生,让学生重获自信。充分体现了师生协同互动原则。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协作,完成教学任务与知识学习。材料中,该教师没有一味地讲解,而是穿插了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下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师生协同互动原则。(3)该教师对待王同学的方式对化学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独特的人,也是独立意义的人,教师只有把学生当作课堂主体,才能尽可能开发其最大的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适当利用相应鼓励为主的教学评价,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和学会思考。教师应用难度适宜、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22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对物质进行加热操作。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物质的加热”教学内容如下。要求:(1)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6分)(2)根据上述2个材料,完成“物质的加热”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24分) 参考解析:(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习化学就要从实验人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上好基本操作课。化学基本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上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可采取边讲解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教师的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其所起的是示范作用,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其次,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完成基本操作练习;最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基本操作练习,只有这样反复练习,他们才能真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包括多媒体演示和教师演示两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验进行的条件、难度进行灵活选择。其中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要做到操作规范、熟练正确、有条不紊,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上好分组实验课。实验课往往采用的是学生分组实验。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制定明确而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好学生分组实验课的准备工作、确定相应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充分参与到学生实验中进行指导。鼓励课外实验。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种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课外实验课可以通过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实验活动。(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悉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初步掌握加热药品的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学会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对生产的影响,提升化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难点:归纳总结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大屏幕展示加热的实验装置,并提问“根据图片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加热的仪器为酒精灯【教师引导】在实验中酒精灯如何使用?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提问】图片展示酒精灯,提问酒精灯有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由灯体、灯芯、灯芯管和灯帽组成。【教师提问】酒精灯该如何正确使用?如何点燃酒精灯呢?观察图片总结。(展示点燃酒精灯的图片)【学生回答】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教师演示】演示点燃酒精灯的操作。学生进行观察并描述。【学生回答】首先将酒精灯的盖子取下来,放在实验桌上,然后再用燃着的火柴点燃酒精灯,再把燃着的火柴熄灭。【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已经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观察图片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学生回答】不可以用点燃的酒精灯去引燃另外一个酒精灯,只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教师活动】展示酒精灯火焰的图片。观察酒精灯的火焰部分,归纳信息。【学生回答】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个部分。将火柴平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处在外焰部分的火柴燃烧的痕迹最明显,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用其外焰加热。【教师引导】酒精灯该如何熄灭?观看视频并总结。【学生回答】用酒精灯的盖子将燃着的酒精灯盖灭。【教师总结】不可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在熄灭酒精灯的时候需要用酒精灯的盖子将火焰熄灭。【提出问题】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第一次盖后,熄灭火焰。但此时盖子中的氧气参与并燃烧掉,导致盖内空气压强变小,等其冷却后,因外界气压大于里面气压,可能会导致打不开灯盖。所以,我们需要再盖一次,使空气进入,防止灯盖内部气体量过少,造成低压,下一次再用将会很难打开。【教师讲解】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子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教师引导】那如何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呢?请结合教材内容,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总结】试管外壁干燥、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然后用外焰进行加热,加热时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教师引导】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受热均匀,然后用外焰进行加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使之受热均匀,防止局部受热,使试管炸裂。【教师引导】请各化学实验小组,结合以上操作加热氢氧化钠溶液并向其滴加硫酸铜溶液,请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实验现象:滴加硫酸铜后产生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环节三:巩固提高大屏幕展示酒精灯及加热液体实验的操作图片并进行判断。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简要概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作业:课后观看实验室使用酒精灯的视频,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