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提分卷.docx
-
资源ID:18647207
资源大小:267.89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提分卷.docx
2022年教师资格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冲刺提分卷1 单选题(江南博哥)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多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并发回了大量数据。如果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下列测量数据,能够得出火星密度的是( )。A.发射一颗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测出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卫星的周期TB.测出火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和轨道半径rC.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速度vD.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角速度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 2 单选题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低时,布朗运动越明显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C.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增大,分子间的斥力减小D.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等温膨胀过程中,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间接反映,所以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A项错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项正确。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C项错误。等温膨胀过程中温度不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D项错误。3 单选题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沿如图所示的过程从状态A变化到状态B,则在这一过程中气体()。A.向外界放出热量B.对外界做了功C.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D.密度减小正确答案:A 参考解析:由图6可知A、B两状态的温度相等,故两状态内能相等、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而B点压强大于A点压强,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可知,B点体积要小于A点体积,故从A到B外界对物体做功,B、C两项错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一定对外放热,故A项正确。体积减小,故分子密度增大,D项错误。故本题选A。4 单选题 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半圆形导线内的电流为I,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导线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导线所受磁场的合力为()。A.RBI,方向向上B.RBI,方向向下C.2RBI,方向向上D.2RBI,方向向下正确答案:C 参考解析:安培力公式F=BILsin,对于弯曲导线,计算的是其有效长度,该半圆形导线的有效长度为2R。导线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故导线所受安培力为F=BILsin=2RBI,根据左手定则判断其方向向上。5 单选题 2017年年初,我国研制的“大连光源”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发出了波长在100 nm(1 nm=10-9 m)附近连续可调的世界上首个最强的极紫外激光脉冲。大连光源因其光子的能量大、密度高,可在能源利用、光刻技术、雾霾治理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处于极紫外波段的光子所具有的能量可以电离一个分子,但又不会把分子打碎。据此判断,能够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约为(取普朗克常量h=6.6×10-34J·s,真空光速为c=3×108m/s) ()。A.10-21 JB.10-18JC.10-15JD.10-12 J正确答案:B 参考解析:一个处于极紫外波段的光子的能量约为 由题意可知,光子的能量应比电离一个分子的能量稍大,因此数量级应相同。6 单选题 图6为氢原子能级图。现有一群处于n=4激发态的氢原子,用这些氢原子辐射出的光照射逸出功为2.13eV的某金属。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1.6×10-19C,则( )。A.这些氢原子能辐射出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子B.这些氢原子辐射出光子后,电子的总能量保持不变C.这些氢原子辐射出的所有光都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D.该金属逸出的所有光电子中,初动能的最大值为1.7×10-18J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n=4的一群氢原子可以辐射出C=6种光子,A项错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辐射出光子后,电子能量减小,B项错误。从n=4跃迁到n=3的光子能量为0.66 eV<2.13 eV,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C项错误。初动能最大的是从n=4到n=1的光子照射金属后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值为(12.75-2.13)×1.6×10-19J=1.7×10-18J,D项正确。7 单选题 已知一螺绕环的自感系数为L,若将该螺绕环锯成两个半环式的螺线管,则两个半环螺线管的自感系数()。A.都等于LB.有一个大于L,另一个小于LC.都大于LD.都小于L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两个自感系数为L的半环式螺线管放在一起的自感系数为两个L加上两者之间的互感,故若将该螺绕环锯成两个半环式的螺线管,则两个半环螺线管的自感系数都小于L。8 单选题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当用力挤压装满水的玻璃瓶,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明显上升,这是利用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来放大玻璃瓶的微小形变,F列实验中也用到这种放大思想的是( )。A.用磁感线来描述磁体的磁场B.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关系时,要保持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变C.在研究电阻的串联时,为了使研究更方便,通常用一个电阻来替代多个电阻D.将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音叉在振动正确答案:D 参考解析:A项用磁感线来描述磁体的磁场是用了模型法,B项用了控制变量法,C项用了等效替代法。D项,将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通过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成乒乓球的运动,采用的是“转换法”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9 简答题以初中物理“重力”一课为例,简述三种新课导入的方法。 参考解析:(1)物理学史导入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熟苹果掉下来,砸到了他的头上。他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并想到一个问题:当把球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不会一直向上升去,而最终总是会向下落呢?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球拉向地面呢?同学们曾产生过类似的疑问吗?(2)情境导入教师出示视频资料:平静的河水流到悬崖边时飞流直下;空中落下的小球,直直地朝着地面飞奔而去;向空中抛出的石块,最终也会落向地面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后,会想到什么问题呢?学生产生疑问(水、小球、石块为什么最终都朝着地面下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神秘的力重力。(3)演示实验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带来的三件物品,它们分别是一根羽毛、一根粉笔和一个铁球。下面老师分别把这三件物品举到相同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然落下。请大家注意观察(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刚才的实验现象,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问进一步引导并引出课题)从大家的回答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羽毛、粉笔和铁球的形状、大小、材质等都不一样,可是松手后,它们都朝着地面下落。我们都很好奇是什么力量让它们下落?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进一步研究这个神秘的力重力。10 简答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对“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进行评价。 参考解析:(1)物理知识评价:对于知识,应着重评价学生是否能理解物理学概念、原理和规律并应用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否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大致历程;能否了解物理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在“内容要求”第343条中对串、并联电路的要求是“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2)物理技能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如能否正确使用本标准要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否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结合学生做实验的过程,如在“内容要求”第344条中,要求学生“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第342条中,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样,可以结合“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学生能否正确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是否会正确连接电流表和电压表,是否会正确读数等,来综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本标准的要求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11 简答题某位教师在讲授“家庭电路汇总电流过大的原因”的教学片段如下: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庭电路的结构和组成,也知道了试电笔的使用。那么,为什么家长总会对我们说,电很危险,要安全用电呢?家庭电路的危险之一就是电流过大,大家把书翻到109页,看一下这一段课文。生:(默默阅读课文)。师:看完了吗?根据电功率的关系式,很容易就能知道电功率变大,电流就会变大,从而容易引发火灾。那么除了用电器过多,还有什么会导致电流过大吗?生:(沉默)师:根据欧姆定律,如果电阻很小,电流会很大。电路发生短路时电流就大,同学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好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保险丝的作用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析。(2)请设计一个新的教学片段,以改进上述问题。 参考解析:(1)该教师设置的课堂导入环节,并未引发学生思考,也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遵循课堂导入的启发性与目的性原则。该教师的课堂提问没有效率,没有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且具有启发性,也没有起到课堂评价的功能,无法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程度。该教师对教师角色的把握不到位,一味地灌输,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且学习效率不高,没有达成教学目标。(2)探究实验的教学片段如下: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家庭电路的结构和组成,也了解了试电笔的使用。那么,为什么家长总会对我们说,电很危险,要安全用电的呢?老师问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哪些与安全用电有关的生活常识呢?生:不能在插排上连接太多电器。师:为什么不能在插排上连接过多电器呢?生:因为接入电路的电器越多,电器产生的热量就会越多,这是一个安全隐患。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在一个插排上连接很多电器,尤其是大型电器,可能导致产生的热量过多,大家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说的就是电功率的公式融珊的实际应用,对于电压不变的电路,功率越大代表电流越大。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根据欧姆定律,什么情况会导致电流过大呢?生:(纷纷回答)电阻很小的时候。师:家庭电路中,有时会出现这种电阻很小的状态,即短路。由于各种原因零线和火线的绝缘性变差此时电路中的电流非常大,很容易造成火灾。但是,短路通常由于电路老化或者磨损,不仔细检查一般也不容易发现,有的在电路内部,根本无法发现,生活中又离不开家用电器。生:那家庭电路岂不是很危险?师:人们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为此,人们发明了保险丝12 简答题案例:下面是初中物理“欧姆定律”一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师: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到它的变形式U=IR和。我们根据变形式可以说电路中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吗?生1:可以。师:不对,谁还能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吗?生2:不可以。师:生2的答案是正确的,那为什么不可以呢?生2:因为只是电阻的计算式。决定电阻大小的是电阻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师:大家记住了吗。以后你们会学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而不是电流和电压。生:记住了。(异口同声)问题:(1)对该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评述。(2)针对该片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的含义。 参考解析:(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念。教师的评价过于直接,对学生的直接否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的表扬也起不到激励作用。教师虽然把结论教给了学生,但学生没有经过错误和正确概念的冲突或自我否定的过程,是难以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即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体现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2)教学片段:师:大家刚刚学习了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哪位同学可以推导它的变形式?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欧姆定律可以变形为U=IR和。师:非常好。那么,我们根据变形公式可以得出“电路中的电压越大,电阻越大”吗?多数学生:可以。师:肯定吗?多数学生:肯定。师:既然大家这么肯定,那么我也很肯定地告诉大家这是错误的。学生议论纷纷。师:大家不要着急,我们来做个实验。老师演示:按正确的方式将电阻、开关、电流表、电源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并联在电阻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成倍变化,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学生记录相关数据。师:我们来看下实验数据,当电压成倍变化时,电流表的示数怎样变化?生:也成倍变化。师:看一下每次改变电压、电流的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什么规律?生: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相等。师:所以,根据,我们可以得出“电路中的电压越大,电阻也越大”吗?生:不可以。同样也不能说“电路中的电流越大,电阻越大”。师:是的,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其实,只是电阻的计算式,决定电阻大小的是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等。电阻就好比水管一样,水压(电压)大时,水流(电流)就急一些;水压(电压)小时,水流(电流)就缓一些。不管水流是急是缓,水管(电阻)的性质没有改变。师:大家理解了吗?生:理解了。13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内能”的内容要求为:“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材料二义务教育九年级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内能”一节,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的探究实验如图: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九年级学生,已学过分子动理论。任务:(1)简述内能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内能的改变”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2)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具有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引出课题“内能”。(二)新课讲授1内能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旧知,为内能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内能的概念。教师提问: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内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由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猜想温度可能与内能的大小有关,并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2物体内能的改变首先,列举生活中将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说明在这个例子中发生了热传递,是因为存在温度差,从而使物体的内能也发生了改变。学生总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及时深化: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并指出。物体吸热和放热分别对物体的内能有怎样的影响。其次,展示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思考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演示实验: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发生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总结:图片说明摩擦生热,而这部分内能就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功。实验,发现棉花燃烧起来,因为活塞压缩气体做了功,增大了空气的内能。实验,观察到了瓶内有“白汽”产生,说明瓶内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这个过程是因为气体膨胀对外做了功,降低了内能。综合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3拓展提升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4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14 简答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内能”的内容要求:“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材料二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内能”一节,关于“物体内能的改变”的演示实验如下。材料三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已学过分子动理论。任务:(1)简述内能的概念。(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物体内能的改变”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可以采用表格式或叙述式等)。 参考解析:(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2)教学设计如下:物体内能的改变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提升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引出课题“内能”。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播放蒸汽机工作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新课讲授1内能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旧知,为内能概念的建立打下基础。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也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内能的概念。教师提问: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有什么区别?内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由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猜想温度可能与内能的大小有关,并且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利用对比的方法得出内能的概念。2物体内能的改变首先,列举生活中将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说明在这个例子中发生了热传递,是因为存在温度差,从而使物体的内能也发生了改变。学生总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及时深化: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教师讲解热量的概念并指出,物体吸热和放热分别对物体的内能有怎样的影响。其次,展示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思考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演示实验:在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在烧瓶内盛少量水,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观察瓶内发生的变化。学生观察后总结:图片说明摩擦生热,而这部分内能就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功。实验:发现棉花燃烧起来,因为活塞压缩气体做了功,增大了空气的内能。实验:观察到了瓶内有“白汽”产生,说明瓶内水蒸气液化放热形成小水滴。这个过程是因为气体膨胀对外做了功,降低了内能。综合演示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得出结论: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总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设计意图: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巩固提升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节所学内容。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课后作业可以使学生课下继续拓展本节课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