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版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古诗鉴赏群诗通练二重阳节令含解析.docx
-
资源ID:18789130
资源大小:17.2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专用版202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一古诗鉴赏群诗通练二重阳节令含解析.docx
群诗通练二重阳节令微导语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节日形成于战国,到唐代被正式定为节日。这一天,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活动。重阳节也是历代诗人留下最多诗词的节日之一。自唐宋以来,无数诗人在这一天登高怀远,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慨,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下面请你一赏为快,一练为佳。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阅读文签:七律悲秋思乡重九夜偶成黄仲那么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注黄仲那么: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住家中。节物:随季节改换的事物,此处指重阳节的菊花。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翱游,栖无定所。差喜:幸好。衰亲:老母。鉴赏这是一首抒写重阳佳节的诗,古时文人在重阳节登高抒怀之时,无不饮酒赋诗,而诗人常年漂泊,重阳节短暂回家居住,伤春悲秋之外,还抒发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喜悦和漂泊流离的苦痛。起笔从伤春悲秋的重阳切入,“悲秋容易到重阳点出了重阳佳节这一时间点,也写出了自己的悲秋之情。第二句直抒情感,写自己的黯然神伤。颔联写愁绪无可排遣,于是借酒消愁,饮美酒、赏菊花,却依然感到寂寞,没有大风、没有大雨的好天气却反而感到凄凉。无论是美酒、美景,还是晴好的天气,都勾起了诗人的感伤,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颈联写景,借景抒情,城边的河水反射的人影朦朦胧胧,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如霜的月色之下。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旅人的孤单无依,流离失所,面对寒冷无法抵御,只有那光亮的月如霜皎洁。融情于景的手法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的漂泊之苦。尾联写这次短暂的回家停留,不只是感伤,还有喜悦之情。幸而母亲仍然健在,让诗人感到可喜,因有老母亲的陪伴而感到了家庭的温暖,同样是一盏油灯之下的场景,陪伴老母与异地他乡的孤灯寂寞的滋味大不相同。但是为了生活,短暂的相聚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1.结合诗歌,概括诗人“黯自伤的原因。(5分)答:_答案悲秋;季节的物象互相催逼,万物凋零,睹物伤情;内心的凄凉寂寞;栖无定所,奔波在外;思乡。(每点1分)解析“悲秋容易一句突出了悲秋之情;“节物相催一句写出了季节改变,菊花开放,睹物思情;“翻寂寞“倍凄凉写出了内心极为孤寂;“差喜衰亲“异他乡既包含了思乡之情,也暗示出居无定所的漂泊之苦。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温暖的喜悦之情;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诗人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喜中有悲。(每点2分)解析从“差喜衰亲话真切可以读出诗人对老母亲在身边可以享受温暖的家庭团聚,在重阳节可以陪伴家人的喜悦之情。从“一灯滋味异他乡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异乡的孤苦。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回家只是短暂停留,故而喜中有悲。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阅读文签:七律多重哀愁重阳高适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岂有白衣来剥啄,一从乌帽自欹斜。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注华:白发。已:停止。就:接近,将要。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乌帽:乌纱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鉴赏本诗是一首节日抒怀诗。诗人因时序更替甚速而感到人生易老,两鬓已生白发。诗人自顾半百年来对国事忠心耿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离家万里,田园将要荒芜也不过问。重阳佳节到来,却无人送酒,任凭风吹帽落,冷冷清清地度此重阳佳节。真是孤独得搔首自思,听门外寒柳萧萧,暮鸦乱啼。唉,心境更加凄凉了!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概括。(6分)答:_答案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家田荒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任意答出三点得总分值,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该诗情感表达丰富,可以结合前三联依次概括。4.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5分)答:_答案用典。“东篱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借景抒情。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衬托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诗人的悲戚之绪。比照。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比照,突出了诗人处境的窘困。(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注意题干“表达技巧用语,它说明赏析是宽泛的。首联用典,颔联比照,尾联借景抒情。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阅读文签:七律壮志难酬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答:_6.“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比照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答:_解析分析颈联比照手法的妙处,主要从分析本联内容和运用比照手法的作用两方面答题。内容上,分析运用比照手法的字句,三层比照:喜与忧的比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比照,“久与“偶在时间上的比照。作用上,运用比照,层层递进,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复以下问题。(11分)阅读文签:散曲乡愁双调折桂令·九日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强整:勉强整理。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7.简析“倦客思家的原因。(6分)答:_答案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见大雁南归,触景生情。仕途坎坷失意,对仕途产生倦意。人已年老,有落叶归根之意。(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抓住“强整乌纱“归雁“人老及节令概括即可。8.赏析“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5分)答:_解析所给句子,处于曲之尾,且又是写景,故手法很容易判断出来。再扣住景、情二字展开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