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2.1《光的传播》WORD教案8.docx
-
资源ID:18849978
资源大小:47.5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物理八下2.1《光的传播》WORD教案8.docx
八 年级物理 光现象 教案科目物理课 题光的传播课时安排1课 型执 教 者班级八(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l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l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2、过程和方法l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l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l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l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教学用具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新课引入: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新课教学:课题:光的传播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举例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2、探究:光的传播。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结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问答:(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5、颜色:(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透明物体:(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本课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教学后记: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滞后情况。作业布置:八 年级物理 光现象 教案科目物理课 题光的反射课时安排1课 型执 教 者班级八(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l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l 知道光路可逆。l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l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l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l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l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学用具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复习旧课: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的时间,那么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新课教学:课题:光的反射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进行新课: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结果:填入下表: 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结论如下:3、光的反射规律: i r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本课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教学后记: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作业布置:八 年级物理 光现象 教案科目物理课 题平面镜成像课时安排1课 型执 教 者班级八(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l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l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l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2、过程和方法l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l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l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l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l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用具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复习旧课: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 作图新课教学:课题:平面镜成像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讨论、归纳结论: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S(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3、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4、球面镜:(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本课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教学后记: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作业布置:八 年级物理 光现象 教案科目物理课 题光的折射课时安排1课 型执 教 者班级八(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识和技能l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l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l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和方法l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l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用具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复习旧课: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新课教学:课题:光的折射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试验: 空气 界面 水(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 空气 界面 水 2、光的折射规律:(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2)试验: 空气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其他介质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3)、试验: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有关现象:(1)、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包括水变“浅”、筷子“折”等)(2)、海市唇楼:做图说明。本课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教学后记: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作业布置:八 年级物理 光现象 教案科目物理课 题光的色散课时安排1课 型执 教 者班级八(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识和技能l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l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颜色跟颜料的三颜色是不同的。l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2、过程和方法l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l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l 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光的三颜色跟颜料的三颜色是不同的。3、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教学用具三棱镜、不同颜色的纸、不同颜色的光源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新课引入:1、光的折射规律: 。2、完成光路图: 空气 A 水 B新课教学:课题:光的色散1、光谱: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2、光的色散:演示实验:光的色散实验。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3、色光的混合: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光的色散现象初步揭示了颜色之谜,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4、物体的颜色: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三原色色光混合后为白光,三原色颜料混合后为黑色。5、颜色之迷: (1)不透明物体:(2)透明物体:6、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本课小结:略。作业布置:八 年级物理 光现象 教案科目物理课 题看不见的光课时安排1课 型执 教 者班级八(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识和技能l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l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l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2、过程和方法l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l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l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l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1、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教学用具紫外线灯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略)复习旧课:1、白光是由各种 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的过程叫 。2、完成光路图: 空气 A 水 B新课教学:课题:看不见的光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进行新课: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不可见光 可见光 不可见光红外线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紫外线2、红外线:(1)、阅读课本50页的内容,并归纳。(2)、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3)、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1)、阅读课本51页的内容,并归纳。(2)、紫外线的来源?(3)、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4)、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5)、荧光效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本课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可以利用时间复习、练习前面内容,或总结整章内容。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