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docx

    • 资源ID:18872377       资源大小:36.1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docx

    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摘 要 中国心理类访谈广播节目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收听率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这不能不引起传播学者的关注。 心理访谈类节目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寻求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需要,而且促发了人们对自我需要的冷静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广播媒介具有了更为多样化的功能-一从最初的服务生活深化到服务心灵的新阶段。 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可以促进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启迪人们深入思考,继而达到引导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而这也正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媒介人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节目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具有品牌价值的优秀栏目脱颖而出等成就,但也存在着节目片面追求收听率,雷同化倾向明显等问题。为了受众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受众的心理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关键词:心理访谈 观众 收听率 分析目 录摘 要2一、前 言41.1研究的背景42.2研究的价值4二、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兴起的原因52.1中国的心理学界和心理学不健全62.2需求对象数量巨大72.3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8三、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日取得的成就93.1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品质与品格不断提高93.2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人的生命,人文关怀精神清晰地呈现出来9四、受众心理需求的特点104.1多样性104.2差异性104.3多变性10五、受众心理的具体类型115.1追求真实感115.2满足好奇心和窥私欲11结束语12一、前 言1.1研究的背景 2004年12月28日,全国第一档心理类谈话节目真情夜话在中国交通广播频道正式开播,一年之后,其收听率一跃成为交通频道第一。紧接着,2006年,黔西南人民电台心灵家园改版为一档心理类节目正式播出,再次掀起了收听高潮。与此同时,同类的节目还有由“北京东方欢腾”制作在多家广播电台播出的情感方程式、浙江广播电台体育健康频道的心理档案等,也都取得了较高的收听率。这些节目的共同之处是聘请心理专家通过现场谈话的形式为受众答疑解惑。“心理专家在媒介”早在十年前的西方就己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美国最著名的心理类谈话广播节目菲尔德博士就是由心理专家菲尔德博士亲自主持的,其十年来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收听率。而心理类节目在中国则刚刚起步,这是中国转型期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急剧变化催生的媒介从关注人的外部世界转向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的新的广播节目类型。它们既具情感类谈话节目的性质,又具有科教节目的性质,因此,可以看作谈话节目的新形式。 这一新的节目类型就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加之很多人对心理学与媒介的关注,这一问题自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2.2研究的价值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和谐社会。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的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又离不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中国心理学界和心理学不健全,而需求数量又非常巨大的前提下,通过广播媒体的介入,以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形式对公众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疏导、心理指导、心理矫正、心理引导,帮助公众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应该做的,也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做的,同是,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是为了满足受众追求心理健康的需求而诞生的,虽然这类节目也定位是服务,但和以往的服务类节目完全不同。以往节目主要定位是生活服务,而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主要定位是心灵服务,是深入到人们心灵深处,探讨心理问题的深层次服务。 从总体看,中国心理类访谈节目从诞生到现在取得了业内外公认的突出成绩。不论从节目数量还是质量,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不论是收听率还是社会影响,其成就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在短时间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节目形式的雷同,简单模仿交通广播电台的真情夜话而造成的“千人一面”的现象:还有些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打着心理访谈的名义,却忽视专业技巧与媒体伦理,以边缘性的话题和矛盾后激化的场面博取收听率等等。 为了让中国心理类访谈广播节目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受众,服务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将对中国心理类访谈节目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中国心理类访谈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二、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兴起的原因 如今,心理访谈类节目在各广播台已呈百花齐放的态势。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中国心理访谈类节目的兴起呢?本章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中国心理学界和心理学不健全;二、需求对象数量巨大;三、广播业的性质;四、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2.1中国的心理学界和心理学不健全(一)人们对心理学缺乏正确认识 在中国,由十心理学起步晚,宣传不足等种种原因,许多人对心理学缺乏正确认识,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持有偏见。在有些地方,有心理问题被等同十有精神疾病,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对心理咨询工作造成极大的干扰。有一些想要咨询的人怕被人当做精神病看待,不敢去咨询。在国外,成人因为拔牙怕疼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fn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与此同时,仍有相当多的人对心理咨询与治疗持怀疑态度,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说教。更有甚者,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心理咨询”这个词。(二)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水平尚处十起步阶段,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度严重不足在我国,心理热线有几条,大多生存困难。比如,北京的妇女热线还是国外的福特基金在赞助,国家没有资金给子扶持。2个人心理咨询诊所已经悄然升温,但还没有形成气候,甚至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心理咨询诊所,以至于有些求助者想咨询却找不到相应的机构。有些地方虽然有心理咨询诊所,但由十心理咨询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使有些诊所的声誉并不太好。而有些医院开设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在缺乏专业培训下,很容易陷入医学模式而没有了心理学的味道,再加上药物的滥用,并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求助者。 目前,对有些比较好的、权威的、有影响的心理类访谈节目而言,要上节目的人多到要排队。虽然在广播机前曝光会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但与得到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的指导相比,二者权衡利弊,很多当事人还是选择上节目。由此可见,我们目前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度多么不足。因为在一个专业心理咨询普及的社会里,民众会选择更为隐蔽、更为有效的方式来解决心理困扰,不是通过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在广播荧屏上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二)从事心理工作的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偏低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是中国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那时起职业队伍越来越庞大,队伍的来源主要是临床医学界和教育界,也有其它学界的人员转入心理卫生领域,真正心理学界的人员为数很少,真正精神病学界的人员虽然比心理学界人员多,但从总体比例来看为数也不多。这就使我们的队伍中非专业人员占绝大多数,人员整体业务水平偏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方法与手段方面,都显得苍白无力。 2002年7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项目正式启动。截至到目前,虽然我国心理咨询师的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的心理咨询业门槛较低,心理咨询师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西方,一名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需要有博士学历以及过百小时的实习经验,而在我国,在2006年以前,只需要具有相关专业中专学历即可报考心理咨询员。2006年这个门槛被抬高,新标准规定,报考心理咨询师的最低学历为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心理咨询师认证只需要通过短期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方法的培训,并通过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考试即可。2.2需求对象数量巨大(一)随着社会急速变革与发展,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中国社会目前正处十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阶段,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在“转型期”过程中,人们传统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等发生着巨大变化,种种社会问题接踵出现,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种社会情况下,由失落、不平衡、找不到自己的准确社会定位等带来的必然是浮躁的社会风气与社会心态,作为置身其中的每一个现代人,自然也逃脱不了其深刻影响,自身出现种种心理问题也是一种自然的后果。 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加剧了人口流动,城市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同时激烈的竞争使人们经常处十失衡状态,个人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无处宣泄,也难以得到来自家庭亲人的支持。这样,很多人的负性情绪积累,最终导致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并因此对大众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社会急速变革与发展,人们已付出心理健康的代价。同时,人们追求心理健康,也已变为越来越强烈的需求。(二)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会带来幸福感的满足。现在,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对更高层次的需求的追求就日益体现出来,fn其中最高的追求就是自我实现的追求。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对心灵的关注、对心理健康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们更高层次需求追求的结果。(二)目前,我国有心理问题的人员情况 2007年,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国每年有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万中国人每年有22人轻生,估计还有不少十200万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1. 6%以上,大学生也在16%以上6,这揭示了当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存在不良状况,正是由十学生心理的亚健康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矫正、疏导,才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厌学问题、抑郁问题等。2.3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这里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和谐社会。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十一种相互协调、其功能处于最大优化状态的社会。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和谐离不开的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又离不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中国心理学界和心理学不健全,而需求数量又非常巨大的前提下,通过广播媒体的介入,以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形式对公众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疏导、心理指导、心理矫正、心理引导,帮助公众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应该做的,也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做的,同是,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虽然定位为服务类节目,但是和以往的服务类节目完全不同,以往节目主要定位是生活服务,而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是心灵服务,是深入到人们心灵深处,解决心理问题的深层次服务。这类节目的设置,更能充分体现广播媒体提出的加强节目服务性、贴近性,追求社会效益的宗旨,也更能满足人的追求心灵健康的需要,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三、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日取得的成就3.1中国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品质与品格不断提高 广播节目的品质,指的是广播节目自身的某些自然属性,或广播节目“原料”本身的某些特征、物质。对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来说,其选题以及拍摄素材本身所具有或蕴含的那些特征、特质就是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品质。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从整体上努力选取具有重要或独特意义的选题,或拥有重要或独特意义的拍摄素材,这使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品质不断提高。 广播节目的品格指的是在广播节目中所贯注的那些主体特征、特质,即在广播节目中融入的创作主体的独到观察、体验、感悟与发现等。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品质通过节目创作主体的努力得到了很大了提高。 心理类访谈节目品质与品格的提高是相互促进的,品质的丰富、独特为品格的提升奠定基础,品格的提升又为品质的提高提供了保证。品质与品格的同时提高,使广播心理类访谈节目的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3.2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人的生命,人文关怀精神清晰地呈现出来 以中国之声午夜心理访谈广播节目神州夜航为例,在节目播出的时候,当事人大多不使用真实姓名而通常是化名。这是因为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当事人由十激动可能会说出一些未加思考的话,在节目过后,他也许会后悔,或者说出这些话对当事人或其它相关人会有一些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化名就具有一种保护作用。事实上,当事人哽咽的话语,真情流露对收听率而言是更有利的,因此,从这样一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节目的人文关怀精神。 另外,由于一次节目有时并不能解决当事人的所有问题,而有些人由于节目容量的限制,并不能如愿走进录音棚。因此栏目组建立了和华师大心理咨询室的长期合作,使这些人找到了解决心理困惑的途径,这样做也是节目组关注心理健康、关注人的生命、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四、受众心理需求的特点4.1多样性 受众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受众有对外界的信息需求,有工作和学习上的知识需求,有对美好事物的审美需求,还有对周围人的情感需求。细分之,又会有新闻需求,广告需求,房产信息的需求,文化知识的需求,体育锻炼的需求等。以知识需求为例,有人需要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人需要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人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样是新闻需求,有的可能是娱乐新闻的需求,有的可能是体育新闻的需求,还有的可能是经济新闻的需求,总之,受众的心理需求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 4.2差异性 受众的心理需求不仅多科,多样,而且还各不相同。受众的心理需求都是对客观现实需要的反映,都是来自于社会。同时受众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差异、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爱好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的需要是大不相同的,因此他们的心理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例如根据调查,春节联欢晚会在北方城市的收视率最高可达到97.6%,而在广东省收视率仅仅只有17%,这说明了由于地理差异以及语言的影响,南方一些观众对春晚的心理需求远远低于北方的观众。 4.3多变性 受众的心理需求往往会受到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受众的心理需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儿童时期受众往往表现出依赖,渴望被关注,被关怀的心理需求,随着知识的增长以及时一间的推移,受众渐渐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于是开始表现出叛逆,渴望独立,渴望突出自我的心理需求。这是某个受众心理需求的多变性表现。同时,多变性还会表现在受众的群体性上。沈阳晚报曾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过调查,数据证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五、受众心理的具体类型5.1追求真实感 通常情况下,受众听到的广播广播及节目往往是经过工作者精心的筛选、编辑等工作之后形成的,尤其是竞技、游戏等广播节目,一般都要经过事先的训练和排练,然而选手做了哪些准备、接受了什么样的训练、评委又如何评判等环节过程却往往被省略删除,受众对其过程真相不得而知久而久之,受众对这种“把自己蒙在鼓里”的广播节目越来越感到乏味,希望看到充满了生活原汁原味的、比赛如火如荼的广播广播节目。 从某种意义上看,心理访谈类节目就是一种未经加工处理的新闻事件,采用纪实的手法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较为完整、真实地转移到受众面前的,而参与访谈节目的是一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人,关于他们的事统统被忠实地记录下来心理访谈类节目就仿佛是一面镜子,将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切细节、情节、场景真实地反射到受众心里,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于真实感的需求。5.2满足好奇心和窥私欲 好奇心与窥私欲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好奇心是个体对新异和未知事物想知的倾向,是个体重要的内部驱动力之一, 马斯洛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要,他们总是对四周的环境充满好奇心,总是对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测的事物心驰神往窥私欲是人们想了解他人隐私的一种心理欲望人多少都有些窥私心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崇尚自我个性,人们想通过观察别人来了解自己,也想知道除自己以外的人究竟有怎样的生活方式、有着什么习惯等同时,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得人们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越来越少,人们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通过窥视别人来得到发泄和满足 心理访谈类节目将别人的真实生活以及心理呈现在了受众的面前,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人们想了解他人隐私及对节目制作过程的好奇心理和窥视欲望。结束语分析研究受众心理的日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以增强传播效果只有准确定位收视群体体,从整体上把握节目的受众心理,并进行节目策划和调整,才有可能在广播节目高度同质化的媒介环境中实现突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的生活。 本文通过分析访谈类广播节目兴起的原因以及访谈类节目一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就从而总结了受众的部分心理类型,希望能为访谈类节目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现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参考文献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2珍妮特.洛尔奥普拉.温弗瑞如是说海南出版社、2010年3朱春阳现代传媒创新理论与策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4金盛华、杨志芳、赵凯沟通人生-一心理交往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8年5陆地中国广播产业的危机与转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6童兵主编喻国明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7戴维.莫莉广播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新华出版社2008年1月8罗伯特·皮卡特传媒管理学导论韩俊伟、常永新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9沙莲香中国社会心理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10杨击著传播·文化·社会一英国大众传播理论透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11(美)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12库兰主编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1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5月14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5郑保卫编媒介产业一全球化·多样性从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注意事项

    本文(2心理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docx)为本站会员(知****量)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