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doc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钱进摘要:从调查研究、教改研究、理论探索等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现状,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调查研究、教改实验和理论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研究方法滞后、经验色彩较浓等问题。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1978年3月,吕叔湘在人民日报上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还说:“十年的时间,2 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个尖锐而中肯的批评震动了整个语文学界,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吕叔湘的号召下,进入了一个反思、实验、探索的新阶段。80年代以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调查研究、教改实验和理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调查研究概况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教育史上较大规模、多层次的语文教学调查研究工作,其中,规模较大、组织严密、目标明确的两次调查,主要侧重于中学阶段。(1) 1979年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到福建、四川两省进行“中学生语文状况调查”。结果表明,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学语文教学拨乱反正,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还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语文水平过低,不能适应升学和就业的需要。这次调查材料切实、条理清晰,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1987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大组织实施了“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语文教学是有成绩的,学生语文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字、词、句教学方面有较大进步,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大大低于1979年调查统计数。但是,学生语文水平仍然低下,从总体上看,阅读、写作、听力、说话与朗读四项测试,每项的总平均分均在及格线以下,其中阅读方面通过率为54·72%,写作方面通过率是55·35%,这就是说将近一半学生未达到60分,学生的应用能力普遍较差。一些语文教育专家由此得出结论,学生读了十多年书,中学毕业了,过不了语文关的,不是少数,而是大多数。这次调查比较真实地反映了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学生语文水平、语文教学水平、语文教师队伍状况,为语文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不足的是对问卷调查的分析较笼统,各类数据的进一步开发不够。二、教改实验概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语文教育实验和研究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开始有序地把一些教改的成果推广、应用。(一)基础理论实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高校等科研单位,主要由相关专业的学者从教育学或心理学角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认知过程的某些环节、某些侧面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20年间,这类实验见之于报端的就有130多项,内容涉及幼儿、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大脑生理机制和认知心理特征、词语、句子的理解和教学、语文记忆心理、语文思维心理、语文概念心理以及语文教学一般方法等方面。这类实验多属基础性理论实验研究,为揭示语文教学与学习的规律积累了科学资料,但是,这些实验较为零散,对语文教学实践缺少直接的指导作用。(二)教学结构改革实验研究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以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为突破口,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实验。据不完全统计,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新教学模式不下百种,较有影响并相当范围内推广的不下20种。诸如上海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模式;辽宁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武汉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一个单元的教学为整体。此外,还有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模式、江苏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模式、辽宁欧阳代娜的“整体改革实验方案”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之处是:把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作为实验总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培养自学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他们的教学程序,把知识的学习与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教师中心说”转移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质的转变。(三)识字方法的实验研究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方法的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统计,有正式名称、有一定实验基础的识字方法近20种,例如随文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分类识字、成群识字、部首识字、部件识字、字族文识字、趣味识字、多媒体电脑辅助识字等等,前三种方法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开展实验,规模影响比较大。随文识字,开头用一段时间学习拼音、看图识字,然后转入随课文识字,边阅读边识字;集中识字,在开始阶段先集中时间和精力,按照汉字结构规律把常用字归类,以基本字带字,教一批字,读几篇文章,如此循环往复;注音识字,始于80年代初,先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学好拼音,从一年级起就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两年时间均可掌握2 500个常用字。这些实验符合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和研究。(四)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研究建国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采取全国统编的方式,80年代初,国家提出了教材多样化的思想。1986年正式公布了“一纲多本”的方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编实验教材,大大调动了广大教研人员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现在已经正式出版的各种语文教材近20套,其中国家教委组编的有8套,一般来说,这些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从教材的总体结构看,力求科学有序地安排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开发、思想教育等内容,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教材的旧框架。(2)以单元作为落实教学目标、实施教育活动的基本教学结构单位。单元的组合形式打破了按文章体裁组合的单一模式,大多数教材都是多种组合方式并存。(3)十分重视萃选文质兼美、丰富多样的范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贴近生活,时代气息较浓。(4)练习设计力求多样新颖,具有启发性、巩固性和训练的有效性。三、理论探索与80年代以前相比,语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有了很大进步,但整体研究水平滞后于教学实验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间出版的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语文心理学等专著仅百余部,发表的理论研究论文、报告有600多篇,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这是一个关乎语文学科体系和整个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也是几十年来从认识到实践总是左右摇摆不定的老问题。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再认识、再讨论,看法依旧不统一,但共识多于分歧。最主要的观点有四种:(1)素质论。认为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它任务的多重性。一方面要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又要强调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文道统一论。要进行思维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开发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文化等素质教育。(2)人文论。认为语文是人们思想、情感、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归根到底人文性才是其本质属性。语言课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语文的学习、感悟,培养感情,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3)工具论。认为语文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因此,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的任务就是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课文只是例子。(4)语感论。认为培养语感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以语感为支点,语文课以语感为基本内容,语感是言语能力的核心,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轴心,强调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形成高水平语文能力的核心所在,是语文教学训练是否抓住了本质的重要标志。但是,什么是“语感”,各家的看法却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素质论似乎比较全面辩证,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界和理论界多数人的共识,素质论的许多思想观点已被吸收进现行语文教学大纲,以教育法规的形式肯定了下来。工具论和人文论是两种传统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仍有一定的影响。至于语感论,由于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思维科学等理论,处于各学科交叉研究的境地,研究零散,观点不集中,目前尚未形成气候。(二)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化选择一般来说,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课程的内容,由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仍然尚无定论,因此关于课程内容的选定,亦处在争论之中,有人认为语文课要讲授系统的知识,初一学文字、词法、句法、形式逻辑和修辞;初二学习文体知识、议论文和抒情散文、文化史;初三下学期简介外国文学名著;又有人从培养、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口语和书面)出发,提出语文课应该包括普通话、识字和正字、语汇、语法、口语、写作、逻辑思维训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略)。目前,关于课程内容的讨论和选择,主要还是凭经验,缺乏理论论证,在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难度等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三)关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关系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语文知识对能力的培养是否有用;二是语文能力训练需要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关于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两难境地,在语文教育历史上,语文知识曾一度被忽视,后来又出现了讲得过多、过深、教法不当、效果不佳的情况,于是再度出现了语文知识无用论的论调,甚至断言要“扭断语法的脖子”,这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单靠实践经验来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但是事实又说明现在的语文知识教学确实成效不大。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行的语文知识教学过于追求体系的完整和严谨,内容过多过深,要求太高,不得要领。(四)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民族化现代化语文教育体系的构建现代语文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重视传统、研究传统、正确对待传统,对于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建设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有志于从事此领域研究的人员较少,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张志公的两本著作: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和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作者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扒梳清理,进行了一番透彻的分析,为广大语文教师推进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存在的问题应该说,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近20年前吕叔湘先生所批评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可以说并无根本性的改变,问题依旧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文教学研究缺乏现代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的指导,方法陈旧、研究水平不高,高校的教育理论研究队伍过于集中于基础理论或纯粹理论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不愿意从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工作,甚至有人认为这种研究是“小儿科”。现代语言学如语用学、篇章分析学、会话分析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并没有运用于语文教育实践,国外的“新三论”虽有人开始引进,但缺少消化和吸收。(2)已有的研究成果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有的实验是在条件相当好的重点学校进行的,并不真实可信,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3)改革项目名目繁多,零星分散,低水平重复,大多停留在经验阶段,个人色彩太浓,没能上升到理论高度。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大大落后于语文教学实践,与当前教学改革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是需要语文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和第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予以解决的。参考文献:1杨代忠.加强语言教学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J.怀化师专学报,1994,(2):88-91.2张志公.张志公语言和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3刘国正,顾黄初,章熊.中国语文教育丛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4董菊初.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概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尹辅能.认识课程性质调整价值取向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管见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1):97-100.6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8-13.7余应源.中小学语文教学轴心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26-31.8张振国.从教学论角度看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J.教育评论,1994,(3):70-71.9岳灵.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48-50.10李鹊起.语文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7,(7):5-6.11仲哲明.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1995,(4):19-25.12侯迪夫.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病根到底是什么?影响二十年语文教育的原因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 (原文见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