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doc
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ism) 第一节 概述 严格说来,用“浪漫主义”来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文坛的诸多文学现象是不确切的。它不仅不是一个全欧性的统一的有组织的文学运动,而且就是各国在使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时,其含义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并有一种共同的创作倾向,因此,人们一般还是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这个时期的文学现象。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自古有之;作为文学思潮,则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一特定时代。 在西方近代文学史上,一种思潮总与一种体裁密切相关。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是戏剧;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其主要体裁则是诗歌。这是因为,体裁与思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古典主义的要旨是表现理性原则。理性与节制、适度、条理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结构严谨的表现形式,而戏剧就是一种最讲究结构的文学体裁。同样,浪漫主义的要旨是表现个人的感情。感情与奔放、激越、节奏等概念相关,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自由灵活的表现形式,而诗歌就是一种最灵活和最抒情的文学体裁。 当然,古典主义时期也有古典主义诗歌,浪漫主义时期也有浪漫主义戏剧,但都不是主要体裁。这说明,文学体裁并不是一种中性的形式,而是本身就具有倾向性的。戏剧之于古典主义,诗歌之于浪漫主义,这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换句话也就是说,古典主义使戏剧独处一尊,浪漫主义使诗歌鹤立鸡群。而就西方近代文学史而言,戏剧也就是在古典主义时期最为发达,诗歌也就是在浪漫主义时期最为繁荣,此后再没有出现过复兴的迹象。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十八世纪后期迅速崛起,很快就成为取代古典主义的主要思潮。它最初虽然出现在德国,但但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并不大,只有当浪漫主义思潮传入英国和法国后,才成为一场全欧性的文学运动。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强调主观作用 浪漫主义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平衡之后,极需建立一种新的形式的统一。这种新的统一性归聚于创作者的自我意识和心灵活动,这种强烈的精神作用可以包容外在于个人的一切。黑格尔说:“浪漫艺术的精神,掩盖了物质,自我意识甚强,把物质包涵起来。”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弗·施莱格尔说:“浪漫主卑是一种永远变化中的包罗一切的文艺它的第一条法则,是诗人的为所欲为、不能忍受任何约束的法则。” 2建立有机统一的自然观 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外界的认识愈益建立在一种分析的认识上。牛顿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分离了人和自然的诗意的统一。德国和英国的浪漫派欲重建一种有机的自然,这种企图一方面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思想中,另一方面在德国浪漫派的反科学主义思想中表现出来。作家诺瓦利斯说:“科学把宇宙的无限的创造的音乐,化为一个庞大单调的捶打之声。” 3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 想象作为一种创作机制早就存在,但真正作为一种自觉的创作手段,并把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从浪漫主义文学开始的,尤其突出地体现在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瑞治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中。柯勒瑞治认为想象力分为两等:第一等是一般人类都有的一种能力;第二等想象力除了和第一等相同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溶化、扩散、分解以及再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想象力具有一种超凡的力量,它联接了现实和幻境之间的断裂,真正的诗人所具有的想象力就是这种创造力。雪莱也持相同的观点,他在为诗辩护中说,诗歌是“想象力的表现。”济慈也说过:“想象力获取的美必然是真,无论真在以前或以后是否存在过。” 4怀旧与感伤主义 浪漫主义还提出“返回中世纪”的口号。“返回中世纪”除了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表现出对中世纪民间文学的重视,并且通过收集整理民间文学寻找对民族文学的自信心之外,它包含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有一些浪漫派作家所持的保守和温和的政治态度。法国大革命引起的一场政治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雅各宾派的过激暴力行为和拿破仑的专权和扩张,确确实实惊呆了一些浪漫派作家。他们渴求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渴望中世纪宗法制下田园牧歌式的宁静生活。所以,浪漫派作家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怀旧情绪,行吟在断垣残壁的大自然中,缅怀昔日的宁静与和谐。 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主情的文学,在创作中从不抑制个人情感的表达,有的作家甚至把心灵强烈活动表现为一种激情的勃发。华滋华斯说:“诗歌是强烈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但值得注意的是浪漫主义强调情感的抒发,并不意味着情感的放任和泛滥。这种情感因素最终体现在艺术的形式之中。 5注重艺术效果 如果说古典主义在艺术表现上强调均衡适度以及形式的单纯的话,那么,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中注重效果的体现。这种效果表现为:A、异国情调。在浪漫主义作品中往往出现异国生活,表现异国风光和多采的风俗。B、对比和夸张手法的运用。这是浪漫主义作家制造强烈的艺术效果惯用的手法。法国作家雨果还专门提出创作中的“对比原则”,小说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创作范例。C、人物形象的超凡性。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具有超出普通人的秉赋,表现出一种超凡的力量,常常震撼读者的心灵。第二节 德国浪漫主义诗歌 在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诺瓦利斯。他也许还是欧洲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死于1801年,终年仅二十八岁。他的重要诗集夜之颂歌是典型的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品,通过对黑夜的诗化而抒发诗人对生与死的神秘感:在黑夜里,一切都变得和谐而宁静;因此,黑夜就象征着无限,而无限就是死亡,象黑夜一样神秘的、可怕的而又诱人的死亡。 除了诺瓦利斯,这一时期德国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浪漫派作家,如蒂克、克莱斯特和霍夫曼等,但最有影响的是年轻时代的歌德和席勒。虽然这两位德国文豪后来离开了浪漫主义运动,但他们却是德国早期浪漫运动即“狂飚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和席勒都写有不少诗作,主要是抒情诗。不过,德国最大的浪漫派诗人却是海涅。海涅早期诗作如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集和北海集等,都以个人遭遇和爱情苦恼为主题,具有浪漫主义倾向。他最重要的抒情诗集是1827年出版的诗歌集,其中不少诗作充分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感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后人将它们谱上乐曲在德国广泛流传,被视为德国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第三节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英国浪漫主义作为一个自觉的文学运动,开始于“湖畔派”诗人的创作。“湖畔派”主要由华兹华斯、柯尔律治、骚塞三位诗人组成,因他们曾长期住在英国北部的湖区而得名。 1789年,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写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出版,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在这部诗集里,最能代表这两位诗人的新诗风(即浪漫主义诗风)的是华兹华斯的抒情长诗丁登寺和柯尔律治的叙事诗古舟子咏。华兹华斯的抒情诗着力抒发对大自然的留恋之情,柯尔律治的叙事诗则以奇特的想象力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而自然、想象、超自然,这类东西恰恰是古典主义诗歌所不屑的,因为古典主义崇尚的是理性与秩序。 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开了新诗风之后,英国诗坛继而便出现了一大批新诗人,其中享有世界声誉的是拜伦、雪莱和济慈。 拜伦(讽刺诗人)天生跛足,但又生性骄傲自尊,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充分表现出了他谴世独立和愤世骇俗的性格。他的成名作是组诗东方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系列孤傲的社会叛逆者形象,即有名的“拜伦式英雄”。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这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诗中主人公忧郁的厌世情绪和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对人生和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自由的热烈追求。他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是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唐·璜。在作品中,拜伦将传说中的西班牙花花公子唐·璜写成一个骄傲、英俊、大胆而又常常听天由命的人,通过他的经历谱写了一曲充满愤怒、蔑视、威胁和呼吁的慷慨悲歌。除了叙事诗,拜伦还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风格和他的叙事诗一样,既痛苦又孤傲,既阴郁又强烈,可说是诗人个性的自我写照。 雪莱(预言诗人)是一位理想主义诗人,有“天才的预言家”之称。在他最早的一部长诗麦布女王里,就已体现了诗人的“预言”特色:麦布女王撩开“时间”的帷幕,看见“未来的世界不再是地狱,而是爱情、自由、健康”。他的另一部长诗伊斯兰的起义也体现出这一特色,虽然长诗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诗人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言道:“未来的欢腾将来自于我们的死亡。”在他的代表作、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里,这种“预言性”和艺术表现得到了成功的结合。在诗剧里,雪莱改变了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最终与主神宙斯妥协的结尾,而是将他塑造成一个具有不屈抗争精神的英雄形象,预言人类最终会通过道德力量而得到拯救,他高唱道:“再也暴力、没有暴君,人们彼此间,象精灵一样地自由”也许,较之于叙事诗,雪莱的抒情诗更为出色。譬如,他的致云雀和西风颂早已成为西方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不知激励过多少人的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出自西风颂。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Like withered leaves to quicken new birth;And,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Scatter,as from an unextunyished hearthAshes and sparks,my words among mankind!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ed earth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约翰·济慈(抒情诗人)则是浪漫主义诗坛的奇才,他终年未满二十六岁,却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他短短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病魔缠身和死亡威胁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作既 是痛苦的呻吟又是甜美的歌唱,也就是将生活的感受和美的理想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他的重要的长诗有安狄米恩、拉美亚和海璧朗等,而他享誉世界的作品则是颂诗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尤其是后者,可说是浪漫主义抒情诗中的绝唱。第四节 法国浪漫主义诗歌 继英国之后,法国也开始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诗人拉马丁的代表作沉思集歌颂爱情和死亡,赞美大自然和上帝,具有忧郁、悲观和神秘色彩。他的诗歌着重抒发内心感受,诗风朦胧、飘逸,开了法国浪漫派诗歌的新风。不过,法国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维克多·雨果和缪塞。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和小说家。作为诗人,雨果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诗集有短歌和民谣、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其中秋叶集和黄昏之歌候偏重于政治抒情,心声集和光与影集则偏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描写家庭生活之温馨与自然景色之优美。 缪塞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集,充满异国和热烈的激情。他的长诗罗拉标志着他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转折,反映了复辟时期年轻一代的痛苦和绝望情绪。他的抒情诗夜歌抒写他与女作家乔治·桑感情破裂后的复杂、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感到的绝望和迷惘,感情细腻,诗句流畅而富于音乐感,被人认为是法国浪漫派抒情诗杰作。第五节 俄国浪漫主义诗歌 同一时期,俄国也开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而作为俄国民族文学先驱的普希金,最初就是作为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出现的。普希金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抒情诗创作中。继普希金之后最重要的俄国浪漫主义诗人是莱蒙托夫。他的诗作具有拜伦式的风格,情绪痛苦而孤傲,在强烈的反叛精神中表现舂绝望之情。第六节 美国浪漫主义诗歌 浪漫主义思潮不仅是全欧性的,它还跨过大西洋传播到美国。在十九世纪初,美国重要的浪漫派诗人是爱伦·坡。爱伦·坡的诗注重形式美,尤其追求诗的“音律”,基调低婉、忧郁。同时,爱伦·坡还是一位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影响主要在二十世纪,被认为是“现代派”的远祖之一。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诗坛响彻着惠特曼的歌声。惠特曼是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草叶集则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草叶集几乎收入了惠特曼一生所创作的全部诗歌,共三百多首,而贯穿全集的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自由民主思想以及对“自我”的歌颂。“草叶”即象征生机勃勃的、年轻的美国。惠特曼草叶集一、草叶集的基本主题 惠特曼临终前出版的草叶集是他自己希望传世的理想版本。他将全书380多首诗歌当作一篇长诗,然后根据内容分组编排在铭言集亚当的子孙芦苇集海流集俘鼓集林肯总统纪念集神圣死亡的低语从正午到星光之夜和离别之歌等诗歌中。草叶集的编排顺序是跟诗歌主人公的出生、成长和老死这三个阶段基本一致的,是跟诗歌三大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自始至终歌唱了一个“中心人物”,一个“神圣的自我”,一个新世界的英雄形象及其一生的故事。这部洋洋万言的长诗的主题是:1认真探究、论述和歌颂“自我”“个人”和“个人生活”;2热烈赞扬民主和热爱独立与自由的美国人;3勇敢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生、死、再生和永生的思想和态度。 1认真探究、论述和歌颂自我和个人: 认真探究、论述和歌颂“自我”、“个人”和“个人生活”的诗篇数量最大,在草叶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这一主题思想的诗歌有自我之歌亚当的子孙芦苇集和大路之歌等 11首颂歌,还有海流集和路边之歌等。总的说来,这组诗歌描绘了一个新世界的英雄形象,一个“现代人”的楷模。惠特曼笔下的自我不再是旧世界那种凌驾他人之上的显贵,而是现代民主社会里那种与普通民众息息相关的仁人志士。这个“自我”实际上并非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美国人民,或整个人类世界。所以这个自我就更富有意义,更值得称颂,其英雄形象也就格外高大。对诗人来说,一个完整的自我包括“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一个“自我”还可以与其他“自我”结合在一起,但又不同于其他“自我”,因为每个良我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惠特曼这个自我属于“神圣灵魂”,是一个代表全人类的“大我”。他跟“新世界人物或“神圣自我”一样,是贯穿草叶集全书的同一个现代人物。 自我之歌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及其周围人们和事物的深刻认识,阐明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并对生、死、再生这一神秘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推论。它描述了全诗主人公的诞生及其身分特征, 我现在三十七岁,身体非常健康, 我开始歌唱,希望永不停顿直到死亡。诗人诞生于37年以前。今天,当他独自散步“看到了一棵夏草的幼芽”的时候,第一次意识到了一个“神圣自我”的存在;而且表示,只要一息尚存,便永远将这个“自我”歌颂下去。这里诗人将他个人的诞生和这个神圣自我的发现“相提并论”,说明他在对人生和人类世界认识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说明37岁以前的“故我”与今日的“新我”在本质上的不同,说明这个“神圣自我”实际上就是觉醒了的诗人自己。诗人只有假托这个神圣的自我,才能使个人的想象深入到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中去而领略人生丰富多彩的全部经验。 亚当的子孙和芦苇集是惠特曼草叶集一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组诗歌,它们为在自我之歌中诞生的神圣自我介绍了“情侣与伙伴”。这两组诗歌为惠特曼招致了许多指控,说他的诗歌粗鄙和猥亵。1865年,他便因此失掉了他在美国内政部的公务员职务。爱默生曾劝他再版时删除这部分诗歌,他的好友索罗说他这些诗歌听起来跟“野兽发出的声音一样。惠特曼自己却无动于衷。他一再申明这些诗歌“比黄金还宝贵”。在他关于性和爱情的诗歌中确实有一些肉体部位的袒露,但诗人绝不是那种故意迎合某些读者低级趣味的庸俗之辈,而是对当时传统善恶观念的蔑视和挑战,是要人们相信人的躯体与灵魂是同样重要的;是要公众承认男女之爱是神圣的,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根本;是要社会公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基本上是纯洁的,完美的。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是亚当子孙这组诗歌中最长的一首。它出版以来经过几番修改之后,已不再是个人色情语言的喷吐,而是诗人哲学思想的阐扬了。在这首诗里,惠特曼歌ÿ颂了人的肉体、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同一性: 我歌唱带电的肉体, 如果肉体不像灵魂那样充分发挥作用,又将怎样呢? 如果肉体不是灵魂,那灵魂又是什么呢? 对男人或女人肉体的爱是无法形容的,肉体本身是无 法形容的, 男性肉体是完美的,女性肉体也是完美的。在第五节中,诗人歌颂了女性肉体及其在人类繁殖长河中的伟大作用。在第六节中,他赞扬了男性肉体,肯定了它跟女性肉体一样在人类世界中的神圣地位。在贩卖奴隶的市场上,他目睹了“一个男人的肉体在拍卖”(第7节)和“一个女人的肉体在拍卖”(第8节)的残酷现实。人的肉体,不管是黑人的还是自人的,不管是奴隶的还是奴隶主的,都是无价之宝,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诗人把人体看作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源头,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日趋完美的希望,是人们渴求“来世永生的种子,而使全诗思想境界焕然一新: 这不只是一个男人,这是那些将来自己也要做父亲的 人们的父亲, 你怎能知道在若干世纪以后有谁将从他子孙的子孙中诞生呢? 如果你能追溯到若干世纪以前,你会发现你是从谁哪里诞生的吗? 在芦苇集之后,是大路之歌斧头之歌和转动着的大地之歌等 ll首颂歌。在这组诗歌中,那个“神圣自我”来到了人间,在向全人类表示祝贺:“华尔特·惠特曼,你看到了什么?我看见一个在太空中旋转的浑圆的奇观。”诗人看到的是一个“无忧无虑、一直在旋转前进”着的地球。在大路之歌中,那个神圣的自我,全书的主人公已经开始了个人的旅程: 我轻松愉快地将双脚迈上大路, 健康,自由,世界在我前方, 面前这漫长的黄土路将把我引向我选择的任何去处。就是这条“漫长的黄土路”把他引向了“横过布鲁克林渡口”。在这里,他把渡口附近的一切景物云彩、太阳、人群、船只和流水等尽收眼底。 诗歌主人公在候鸟集海流集和路边之歌三组诗中,仍然在继续运动,正如这些标题所显示的一样,他时而在空中,时而在水里,时而在陆地上旅行。另外,诗歌的主要意象不再是空间,而已经改为“时间”了,他在无限的时间里前进,直到最后坐下来静静地观望着“世界上的一切忧患,一切压迫和羞耻看着,听着,但沉默无言。” 2热烈赞扬民主和美国人 惠特曼坚信民主政治。他认为天才存在于酷爱自由的普通民众之中。他认为邪恶之念并非根源于人之本性,而是产自社会的强暴和不公。他赞同爱默生“平凡则伟大,普通则神圣”的观点,热情歌颂平凡的民众和普通事物。对他说来,一片草叶跟星星在夜空中运转同样富有意义。他热爱美国及其山山水ÿ水,他热爱美国人民及其发明创造,而且把美国这个国家看作是一个神圣的新世界。 惠特曼认为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尚,因此他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必须从个人思想教育入手,努力将个人培养成民主主义者,博爱主义者。惠特曼这种社会和政治上的民主思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他精神民主的概念(人具有到达精神完美境界的一切可能和条件)是完全一致的。他对精神民主的坚强信念,通过人们间的友爱和亲善而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和建立一个理想社会的信念。使他永远具有乐观主义精神。 3勇敢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再生或永生的思想和态度: 暴风雨骄傲的音乐通往印度之路哥伦布的祈祷睡眠的人们想到时间和神圣死亡的低语等这些诗歌构成了草叶集这部“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诗歌主人公的必然结局死亡,表达了诗人对生、死和永生这一人生奥秘的基本观点。惠特曼承认死亡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具体事实,而且死亡是将人引向“永生”的必然过程。因此,死亡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毫不可怕: 最幼小的萌芽也显示出死亡实际上并不存在, 如果确曾有过,它只会导向新生,而不是等待最后将 它遏止,而且生一出现,它即停息。(自我之歌)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他认为“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死并无悲可言,它跟生一样是件“幸运”的事情。二、草叶集的艺术创新 惠特曼是一个诗歌革新者,他与传统形式和题材自觉决裂。他认为诗歌应该任其自然发展。他不十分讲究修辞。在写作中他坚持思想第一,声韵第二;他的诗歌没有惯常的音步和韵脚,只是看起来和读起来像诗。他的草叶集第一次出版后,使读者大为困惑,也招惹了不少低毁。有人因为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不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便武断地说草叶集既违背了创作规律,也违背了道德准则而有损于社会体统, 惠特曼生前所以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主要是他的思想及其创作内容和形式远远超越了他的同代人。当时公众习惯于艾德加·爱伦·坡的抒情诗歌,对他的新诗缺乏理解和认识,对他的草叶集歌颂自我、美国、爱、生、死、物质和精神等一时难以接受;对他的语言风格、自由诗体、目录诗、对旬法和意象运用等感到困惑迷离。但今天,惠特曼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已确立无疑了。时间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观点和文艺见解使他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诗人,他的光辉业绩是永垂不朽的” 惠特曼的语言: 惠特曼的语言是激动人心的。他善于运用热情洋溢的语句,有力地表达了诗人那种非正统的新思想。他笔下的物质世界被描写得栖钥如生而充满活力。他对声音特别敏感,善于捕捉其不同特征。他的作品具有鸟鸣的直觉,具有音乐、特别是歌剧唱腔的韵律,洋溢着大海的气势和节奏。惠特曼认为世界是变化的,流动的,所以他反复运用动词的现在分词和动名词形式。 惠特曼选词认真,应用自由。他的语汇中有不少他偏爱的怪词,如以“ Presidentiad”表示 Presidency(总统),以“Pave”表示 pavement(铺道)。在他的草叶集中他使用了古词语,如“Anon”(立刻)、“Nay”(否)、“Betwixt”(在两者之间)、“Methinks”(我想)、“Haply”(偶然地)、“List”(听)等。惠特曼还喜爱使用口语和怪语,如“SOIong”(再见)、“Well hung”(口若悬河);还有外来语、自造新词、科技和商业用语;另外,他还多用呼告和感叹语等。 惠特曼的诗体: 惠特曼用“自由诗体”写诗。自由诗体虽非他首创,但他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的大师。他把自己的诗歌比作海滨上不规则的波浪,诗句舒畅自如。他在写作的时候,避而不用诗节、音步、脚韵和诗句跨行等形式,而增加了诗歌的自然美。他的诗行多含有一个完整的短语或子句,一顺到底,有时则拖得很长很长。 惠特曼的诗歌不是以句子,而是以“诗行”为语意单元。所以在阅读他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目录诗”的时候,应该在每行的末尾停顿。他善于使用重复法,在语音和词语上阴里反使其诗歌具有“音步和“押韵”的效果,如从永久摇荡着的摇篮里一诗中的“照耀吧!照耀吧!照耀吧!”;“吹吧!吹吧!吹吧!”和“大声些!大声些!大声些!”当然,他也写下了几首押韵和分节的诗篇,如(为你哟,啊,民主)、 开拓者哟!啊,开拓者哟!、敲呀!敲呀!鼓啊!和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 惠特曼的对句法: “对句法”就是数目不定的诗行(少则两行,多则七八行)相呈并列,各行句式大致相同有同义的,有反义的,有堆积型的,有递增形的。在他的对旬结构中,经常还有词语的重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的重复出现,有句首、句中和句末等里复形式。这种“对句与重复”结合使用的典型例子是“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我赞美我自己, 而且歌颂我自己。)“Celebrate”(赞美)和“sing”(歌颂)意思几乎相同。惠特曼利用“头韵和“对等位置”把它们结合为一体。仕(自我之歌)第21节未有一组典型的同位对句结构: 微笑吧,啊,呼吸着清凉气息的妖烧的大地! 生有轻扬而安睡的树林的大地! 阴阳分明而使河水斑驳的大地! 罩有为我而显得更光明和清亮的灰色云雾的大地! 广漠无边而难以触摸的大地开满了苹果花的大地! 微笑吧!为你爱人的到来。在这一同位对句结构中使用了“首语重复法”,“大地”(Earth)连连出现在句首,被置于平行的命令句之间。它加强了诗歌的韵律感,有力地表达了诗歌的中心思想他呼唤“大地”,感谢大地给了他爱情,他也以“爱”报答大地:“慷慨解囊的人,你给了我爱情我也报你以爱情!啊,难以言表的热烈的爱情。”另外,在给我那光辉灿烂而默默无言的太阳和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等诗中都有一组类似的对句结构。 惠特曼的目录诗: “目录诗”就是将一连串的事物(人名、地名、事物或思想)接近似方式逐个列举而用以表达同一主题的一组诗句,如自我之歌的第15节和33节都是比较典型的“目录诗”。这种过去多见于史诗而有如查点事物的技巧使诗歌幅面开阔而内容丰富具体,很像一种“名称魔术”单从名称上让人联想到具体事物。因为被列举的事物无主次之分,所以它有力表达了诗人的“平等主义”。下面是从自我之歌第33节的目录诗中所选取的有限几行: 那里母鲸带着她的幼鲸在游泳而且从不远离它, 那里汽船尾后喷出长索般的黑烟, 那里有如黑木片的鲨鱼翅划出水面, 那里有被烧毁一半的双桅帆船在无名的海上漂浮,这里每一诗行都能独立构成一个画面。每一个画面突然呈现在读者眼前,然后迅即消失。这种层出不穷的清晰而生动的一连串场景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包罗万象的复合效果生活的丰富ÿ多彩和事物的纷繁芜杂。目录诗的每一行内容必须高度概括而具有典型意义,以便在有限的篇幅内用最少的细节突出最生动的场面或画面鲸鱼及其幼鲸,航船及其浓长的黑烟,鲨鱼及其划水的鳍,烧毁的帆船在任意漂浮。 另外,目录诗还具体说明了诗人“以诗行而不是句子为语意单位”的写作特点:正如一行接一行,目录诗则一个意象连着另一个意象,诗行的“独立性”明显可见。当然,惠特曼诗行的这种独立性只有破除传统的音步和押韵等束缚,才有可能使诗歌读来如流水,如波涛而滚滚向前,或一泻千丈。 惠特曼的意象: “意象”是语言的比喻用法。惠特曼的意象,如野草、大海、小鸟、花木和星辰等说明诗人想象丰富,感觉敏锐和迅速捕捉事物本质的能力。惠特曼借助于这些意象表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态度。他能让历史复活,也能让未来提前到达。这些意象在草叶集中反复多次出现,而最后发展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象征, 在惠特曼的诗作中占支配地位的意象是野草,或说是一个简单的“草叶”。草叶这个意象最早出现在1855年第一版草叶集中,被印在每一页书上,似乎是每一首诗的标题。诗人将这小小叶片看作是自然界的普通产物,将它比作他诗歌集的一页。惠特曼把草叶和树叶两个意象结合使用,一会儿“草叶”,一会儿“树叶”,但毫不改变其基本寓意。野草的生命力极强,一棵能单独生长,一堆或一片也能成群生长,凡是有土又有水的地方都生长着繁茂的野草。总之,野草是惠特曼民主思想的形象写照个人与集体合睦相处,英雄与民众协调一致。 夏天的草叶是极为平常而简单的事物。但它是人生奥秘的象征,也是奇迹般宇宙的象征。所以诗人说“我相信一片草叶跟星体的运转完全一样。”野草含有“平凡”、“平等”和“普遍性”等多种意义,也可以说它的象征意义是无限的它代表每一种东西,所有的东西,全部东西: 我想它一定是我心中的一面旗子, 或者我想它是上帝的一方手帕, 或者我想这草自己便是一个孩子,是植物繁育的婴儿。 现在它看起来又像坟墓上未曾修剪过的美丽的毛发。 你也许是从青年人胸怀里萌发出来的, 你也许是从老年人,或者从刚刚脱离母亲怀抱的孩子 身上萌发出来的, 而你就是这母亲的怀抱。野草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潜在于人们普通生活中的“神灵”的象征,也是“生、死和再生”这一生命循环的象征。 野草在亚当的子孙大路之歌斧头之歌和路边之歌等诗篇中也都接连出现过,其形状和颜色大致相同。只是到了芦苇集这组诗歌中,它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具体转变为葛蒲。葛蒲叶大而坚硬,它避开闹市而生长在僻静的池塘边。它是“友爱”或男性爱的象征。在我胸中的香草一诗中,它使人联想到各种精神的爱。诗中的叶子代表葛蒲,胸部的毛,坟墓上的草,诗集的书页和不断发展着的精神的爱。 惠特曼是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他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新诗运动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内容上,他的草叶集全面歌颂自我、美国、爱、生、死、物质和精神。在形式上,他作为一个象征主义者给欧洲文学以深远影响,而首先在欧洲被公认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文体家是美国优秀传统的最高体现。他那新颖的风格和振奋人心的诗句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艾米莉·迪金森,哈特·克雷恩和马里安·穆尔等人的诗歌之中。艾伦·金斯伯格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惠特曼,但他从惠特曼身上找到了诗人的典范,继承了惠特曼运用富有感召力语言的传统。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 T S艾略特,鲁宾逊·杰弗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尤其是卡尔·桑德伯格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了他的诗歌精神。庞德认为他的诗歌与惠特曼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但他承认惠特曼是一个成功的诗人,而他自己则是惠特曼的未来诗人宣布到来的其中一个诗人。 美国诗人和文艺批评家兰德尔·杰瑞尔认为惠特曼荒诞不经,但对他的坦率、真诚和大无畏的精神推崇备至。他从(草叶集)中认识到诗人的高贵品质、广阔视野及其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英国诗人和小说家D.H.劳伦斯阐明了惠特曼诗歌的思想意义。他说,惠特曼是人类灵魂的伟大诗人作为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他的诗歌不是不道德,而实际上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和再认识。 惠特曼歌颂的是普通民众;但长期以来,他的诗歌不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只有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推崇他。爱默生和索罗等很是赞佩他的草叶集;当然他们也不是毫无保留的,例如爱默生就曾批评过他的亚当的子孙。好在惠特曼并不悲观,他寄希望于“未来”,他相信未来的人民是会给予他公正评价的。他在铭言集中的未来的诗人中说: 未来的诗人!未来的演说家、歌手和音乐家! 今天不是公正对待我和理解我的真实用心的时候, 但是你们,大陆上那些土生的、健壮的和比从前知名 的人们更伟大的新一代, 快觉醒吧!因为你们必须为我辩白!实践证明,惠特曼在未来的时代里找到了知音,受到了尊敬。今天的惠特曼真正走到他所喜爱的普通民众中来了美国几乎没有一个小学生不会背诵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歌颂林肯的诗篇。同时,他也飘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国。第七节 浪漫主义小说 浪漫主义虽以诗歌为其最高成就,但在其他方面也有建树。譬如,小说创作。在这方面,英国小说家司各特和法国诗人兼小说家雨果的创作举世瞩目。司各特常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擅长于在艺术虚构的同时引入历史真实细节,情节曲折,富于传奇色彩,代表作有清教徒和艾凡赫等。雨果可说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多写超凡的事件、超凡的人物和超凡的环境,充满浪漫的神奇色彩,如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悲惨世界等,至今拥有众多读者。一、司各特在英国小说史上,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以他的一系列历史小说而闻名,他既是十九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也是整个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真正开创者。在司各特之前,英国虽然已经有了历史小说,但这类早期历史小说不是全凭虚构、把历史变为浮华的传奇故事,就是拘泥史料、把小说变成枯燥的历史文献。司各特的贡献,就在于他成功地把奇特的艺术想象和真实的历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种既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的真正的历史小说。司各特为小说创作开拓了一个十分广阔的领域,其影响不仅在英国,甚至遍及整个欧洲,因而他当之无愧地被后人尊为“欧洲历史小说之父”。1、生平与创作 瓦尔特·司各特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一个律师家庭,一岁半时患了小儿麻痹症,因而终生有轻微的跛足。1783年,司各特进入爱丁堡大学就读。1786年司各特进入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当律师学徒。1789年司各特再次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1792年,司各特大学毕业,成为律师,后来又担任塞尔柯克郡郡长。在执行公务之余,他开始从事文学活动。起先他只是搞翻译,后来他开始搜集和整理苏格兰民间歌谣。1805年,司各特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叙事长诗末代歌者之歌(The Lay of the Last Minstrl)。长诗的出版使司各特一举成名。1880年,他最富于戏剧性的长诗玛密恩(Marmiom)出版。这部作品被评论家认为是司各特最出色的长诗。司各特的第三部长诗湖上夫人(The Lady of the Lake,1810)充满浪漫气息,苏格兰高原地区的湖光山色和中世纪国王骑士的爱情冒险交织在一起。长诗出版后吸引了无数读者。许多读者为诗中美景所诱,迫不及待地打起行装动身到湖区探胜,一时间使当地旅店老板获得了大笔收益。司各特共写了八部叙事长诗,因而享有盛誉,成为文坛名人。写作还给他带来大笔稿酬,他便在特威德河上的阿伯茨福德购置地产,建造了一座中古城堡式样的住宅,把他搜集的古物兵器陈设其中。1813年,英国王室表示要授与司各特以“桂冠诗人”的称号,但司各特无意为宫廷写应景颂诗,婉言谢绝,把这称号让给了诗人骚塞。 接着,司各特开始了历史小说的创作。1814年,他匿名出版了小说威弗利 (Waverly) 。这部以苏格兰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一出版便引起了轰动,六个月之内重印三次。小说出版时司各特正以郡长身份巡视北部岛屿,当他在两个月后回到爱丁堡时,发现威弗利已成为英国读者的热门话题。此后,司各特继续以“威弗利作者”的笔名发表历史小说,直到1827年才公布作者的真实姓名。司各特一共创作了二十七部历史小说和一些中短篇小锐,从地区上讲,包括苏格兰历史、英格兰历史和一些欧洲国家的历史,时期上至中古,下到十九世纪司各特生话的时代。 1820年,司各特被英王授与从男爵的称号。司各特这时正处于创作力旺盛时期,平均每年要写出两部小说,以及历史著作、评论、作家传记等。 1826年,不幸开始降临到司各特身上,和他一同经营出版公司的合股人巴兰坦破产。司各特是个极重信誉的人,不愿以宣布破产来逃避债务,他宣布自己将独力承担偿还全部十三万英镑的债务。司各特谢绝了亲友们的馈赠,毅然拿起笔,打算用写作稿酬还债。就在他挥毫疾书之时,多年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因体力不支而倒下,四个月后病逝。然而,司各特克制住丧妻的悲痛,继续一部接一部地往下写。从1826年到1830年,他创作并出版了小说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826)、帕思丽人(The Fair Maid of Perth,1828)、盖厄斯坦的安妮(Anne of geierstein,1829)、危险城堡(Castle Dangerous,1832)等。这些作品所得的稿酬,使他还清了大部分债务。 1830年,司各特积劳成疾,不幸中风。当年9月21日,司各特在家乡阿伯茨福德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