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好word高考温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
-
资源ID:18918468
资源大小:23.99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完好word高考温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和意境教案.docx
完好word高考温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和意境教案高考温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和意境学习要点:1.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2.学习怎样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学习内容:一鉴赏意象一.【考点解读】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要捉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鉴赏详细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二.【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详细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如何的情感,请扼要分析。例:202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a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扼要分析。4分三.【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女口: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烘恻、惜别怀远,流水的光阴易逝、怀古思念等。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3、总结形象意义。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迫不得已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附:常见意象特征(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因而“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4)以蝉喻操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8)松,坚贞高洁。(9)莲,“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10)梧桐,凄凉悲戚的象征。(11)鹃鸟,凄凉悲悼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本人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悲悼的象征了。(12)鹏古鸟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留鸟,每年秋季南迁,经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二)鉴赏意境一.【考点解读】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二.【常见题型】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如何的意境气氛(展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例:2020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草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如何的景与情?三.【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本人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本人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能够利用本人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山居即事)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2、概括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何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气氛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而(山居即事)中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3、分析作者思想。根据诗歌情境气氛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切忌空洞,要答详细。比方光答“表达了作者悲悼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何而“悲悼。(山居即事)一诗根据诗歌幽寂澄淡的意境及诗人的风格能够体会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简而言之,三步可概括为九个字:描图景+点气氛+析感情。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三练习稳固:一、07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详细讲明。4分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扼要分析。4分王诗写的是悲哀孤单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闲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二、06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一首兀曲,然后回答冋题。正官叨叨令无名氏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讲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注侬:我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画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优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流水白云2请结合全曲扼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点明渔父隐士寓居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欢、自豪之情;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三、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如何的情感?请简析之。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宏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四?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作者捉住哪些景物点染出如何的画面?“芭蕉雨声衬托出如何的情思?答: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衬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扼要分析。答: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能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宿洞霄宫林逋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详细的赏析。答:(2)诗的尾联提到了“芭蕉雨、“枕上闻,这描绘了如何的一幅意境?答:?答案(1)色彩绚丽。用了“碧、“红、“青、“白四字,铺开一幅彩绘画。见得秋山秋水,一派鲜艳,毫不枯淡。生机活泼。涧水在奔流,树林有点染,是活的景,一派活泼,一片生机。强烈比照。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动静相生。“流红叶何其匆匆,“点白云何等悠闲。俯仰相衬。“碧潭是向下看,“青林是抬头看,俯仰等空旷自然。(2)结尾一联,用意点出题目的“宿字。诗人虽未就寝,然而他已神往枕上的意境:雨打芭蕉的音响,枕上听雨的情韵。多么清幽而又闲适,浪漫而有诗意。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鹏古鸟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舌L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词的上片写景。你以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如今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扼要分析。答: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明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七、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土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惊残:惊醒。故土:即家乡。(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运用衬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暮春回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扼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1)答: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谢空寂的气氛)。诗的前两句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2)答:诗的后两句,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谢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处士卢姑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养麦花。(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详细的分析。(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能够看出“卢姑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fo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明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一场春雨悄然而至,诸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2)“卢姑山居地处高峻、偏远的深山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爱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