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_4.docx
政治经济学论文马克思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思想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个社会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消费,因此也就不能停止生产,社会的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进行的。每一个社会生产经过,同时也是再生产经过。再生产按其规模来讲能够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由此我们能够得知扩大再生产经过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下面本文将从思想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大方面来分析马克思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一、扩大再生产的思想理论意义一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含义要想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意义,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扩大再生产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讲,假如资本家不把全部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另外,提到扩大再生产就不得不提到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换句话讲,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做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是从物质形态上研究的,而资本积累是从价值形态上分析的,他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扩大再生产的研究对象和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过,当作个别的经过和再生产经过来分析,即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假定了资本在流通领域内所经过的形态变化,但未进一步考察它们。而这些未考察的内容,正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研究的。这里的扩大再生产考察的是社会资本运动的全部经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从经营的角度看,每个单个资本都是单独的经济体,他们看似互不相干,但是实际上单个资本是不可能单独存在和运行的,他们互相联络互相依存,这些互相联络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所以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马克思讲:“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相互交织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织中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再生产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但是,再生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起点不是自给自足形态下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以多种必须的生产要素以实体形式的直接集中,而首先以资本积累十分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货币资本是整个生产经过的启动力,也是生产经过持续进行的动力。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需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的资本存在,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前提条件。三扩大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问题。所谓社会总产品,就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物质的总和。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经过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不断实现,以及它的各组成部分不断得到补偿的经过。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指社会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的出售以价值形态回流,用于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并且获得剩余价值。四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或补偿包括了实物和价值两个方面,因而,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问题。从实用价值上来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及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则用于知足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需要。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宗产品包含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组成部分。不变价值是旧价值的转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用于补偿生产中已经消耗的预付可变资本、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及扩大再生产的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第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补偿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后,还必须有剩余为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才能知足扩大生产的需要。即(c+v+m)(c+c);即(v+m)c。既然把积累作为前提,(v+m)就大于c而不像简单再生产那样,和c相等;由于第部类已经把它的一部分剩余产品并入本人的生产资本。第部类要用它的剩余产品,为第部类进行积累时所必需的不变资本提供材料。假如(m/x)时m中作为第部类资本家的收入花掉的部分,那么(v+m/x)就能够等于、大于或小于c;但是,(v+m/x)必须总是小于(c+m),其差额就是第部类的资本家在m中无论怎样必须由本人消费的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二:第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知足两大部类工人消费和资本家消费后,还能为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生活资料,即(c+v+m)(v+m/x)+(v+m/x)或(v+m/x)c。在这种情况下,第部类没有通过这种交换全部再生产出它的不变资本,只能通过向第部类购买,才能补偿这种缺乏。显然,由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是通过这种购买,再生产出其原来的数量,因此不需要第部类可变资本进行积累。而第部类仅仅积累追加货币资本的那一部分资本家,却已经通过这种交换完成了这种(货币)积累的一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之一:第部类生产的产品实现供需平衡。(v+v+m/x)=(c+c)或者(c+v+m)=(c+c)+(c+c)。这意味着,第部类生产的产品,在价值上要与两大部类的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相等。在物质上,第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要知足两大部类对补偿生产资料和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之二:(c+v+m)=(v+v+m/x)+(v+v+m/x)或者(c+mvm/x)=(v+v+m/x)这表明,第部类生产的产品,在价值上要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和追加可变资本,以及资本家用来个人消费的部分剩余价值之和;在物质上,第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不仅要知足两大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生活消费需要,还要为追加工人的消费提供生活资料。只要存在商品生产,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就要同时遭到社会产品使用值物质形式的制约和社会产品价值组成部分互相之间比例的制约,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和实物形态都要求在交换时得到补偿和替换。二、扩大再生产的现实意义一关于经济构造调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理论上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则是根据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来划分和组织生产的。由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其最终产品主要是提供消费资料,而工业主要是提供生产资料,因而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所以,要使经济运行平稳高效就应协调好三大部门产业构造。构造性问题也正是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但仍有构造性失衡。投资规模大和投资效率低并存、国内消费缺乏、过度依靠出口来实现产品价值、产业构造长期得不到提升等等,都是导致构造性失衡的原因。构造调整是长期经过,成效不会立马显现,这需要各级政府长期坚定的进行。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要在稳住整体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加快构造调整速度。首先,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要坚持走深化改革的道路。其次,容忍增速放慢,加快构造调整。中国经济己经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在今后和将来的更长一段时间内,与其被动维持增长,不如主动调整。再次,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继续推进工业化。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发展高新节能减排产业;另一方面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和吸收剩余劳动力,同时要着眼将来,实现产业升级。最后,国家要对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和引导,产业政策的制定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二关于货币作用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对于我国社会-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是先完成货币资本积累,然后运用这些资本去购买相应的经济资源,使之变成生产要素,进而组织生产。正由于如此,改革开放初期至今,资金问题还是全国各地区及各部门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货币资本积累是市场经济形态下再生产的起点这一规律在发挥作用。完成了货币资本的积累还需要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并运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生产要素,这才会使货币成为再生产的起点。同时,又要合理安排货币资本的构造,否则就是对货币资本积累的浪费。近几年我国已制定很多政策来完善货币资本积累,例如2021年以来我国有关专家一直致力于货币工具的创新以期为社会资本的积累注入新的活力。三关于消费与积累很多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问题是市场经济运行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过分地强调积累就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安然平静质量的提高,然而过分强调消费,就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缺乏。所以,应该给予消费和积累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促使国家经济更稳更好地向前发展。国家在这一方面能够通过运用宏观的财政政策实现对经济比例的协调,即国家预算、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例如,纠正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的经济状况时政府能够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当积累率过高而消费缺乏时,能够增加政府消费支出和转移性支付支出。政府可为个人、企业或下级政府提供无偿资金援助,以调节社会分配。而当消费率过高而积累缺乏时,政府能够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政府投资和加强税收征管来予以调整。此外,政府应该多多关注社会教育养老以及弱势群体的保护等福利,来减轻民众的负担。另外,建立合理税制缩小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应该及时考虑并解决的问题。三、结语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固然产生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关系中,但是其反映的一般商品经济关系也是极为合适社会-义生产的,它给我们诠释了社会-义市场经济的总量平衡观和构造平衡观。在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附之于行动,积极调整我国的产业经济构造,将会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在产业改造经过中,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2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白暴力,王胜利: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巨著(二)(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高校理论战线,20065颜鹏飞,马瑞:关于马克思重大理论奉献的新考虑兼评中国经济改革“指导思想转型论,现代经济研究,20066崔巍: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理论的再认识与中国转型,甘肃理论学刊,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