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
-
资源ID:18985175
资源大小:17.89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docx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附件2“中医药当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本专项的总体目的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当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当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当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9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亿元。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1.1.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构成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证候要素结合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讨论当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辨识新方法。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医证候与某些疾病核心病机相关性的基础研究;以临床试验数据为根据,明确证候临床演变规律;初步明确证候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构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进入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1.2.1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临床长期应用且有一定基础的经典名方或大品种(中国药典)收载,诠释中药配伍作用和量效关系的当代科学内涵。整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复方配伍理论和优化技术研究,以增效减毒为目的,以互相作用为核心,突破中药复杂体系解析关键技术,构成中药复方或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及技术规范,并构成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形式,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支撑。考核指标:完成12个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并阐述其科学内涵,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形式;完成2个复方配伍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初步说明其效应网络。建立从方剂遴选、药效物质挑选及评价、配伍配比优化和安全性评价等不同环节的组分配伍技术体系,构成组分中药研制方案;阐释中药有效组分配伍作用形式和科学内涵。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4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的当代传承研究1.4.1中医传承平台构建与方法研究研究内容:围绕中医临床经历传承的需求,研究建立中医临床信息收集、数据处理、结局评估与随访以及数据管理与分析利用等模块,构成智能化中医传承信息系统;建立以中医知识库、名老中医知识图谱为基础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构成基于名老中医经历的辨证论治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多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为提升基层青年中医临床诊疗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所构建的中医传承平台经一定数量的临床传承研究验证。考核指标:研发名老中医临床信息收集、数据分析挖掘、辅助决策支持等58个软件,建成基于互联网、方便实用的具有辅助传承、辅助诊疗、辅助研究、辅助学习等功能的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和相应APP,经500位以上名中医药专家经历传承与社会开放服务验证,构成软件著作权58项;构成(名老中医临床数据与经历知识收集规范)以及(中医传承服务平台应用规范)。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成熟方案循证评价研究2.1.1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研究内容:针对心血管疾病及肺系、胃肠系恶性肿瘤等的中医防治,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选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临床证据的诊疗方案,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的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构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每个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00例;初步说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为构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提供根据;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和西医临床指南。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有关讲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或1类疾病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三甲医院,曾牵头组织过并圆满完成了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3.中药资源保障3.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3.1.1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道地药材,充分分析道地药材品质构成因子和药效成分构成规律,系统考虑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开展基于中药材的精细农业耕作、定向培育、土壤改进、测土配方施肥、仿生栽培、菌根栽培、仿野生抚育、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生态种植技术研究,示范构建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形式并推广应用。构建全国中药材生产服务技术体系。考核指标:开发50项中药材土壤改进、仿生栽培等生态种植技术;建立50种以上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技术体系或形式;构成全国中药材生态种植服务技术体系。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讲明:鼓励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含推广单位。3.1.2中药材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标准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中药材重金属超标和植物生长激素滥用等问题,开展农残、重金属等外源有害物质及植物生长素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残、重金属、二氧化硫、真菌毒素等外源有害物质数据库;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根据中药材有害外源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结合国际上规定的人体最大安全摄入量和中药服用剂量及形式,提出合适于中药的外源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评估方法,制定相应的限量标准;构成中药材农残、重金属、真菌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分享分析平台。考核指标:说明810种植物生长激素等外源有害物质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建立10种中药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数据信息不少于300种农药残留、6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10种真菌毒素;建立中药材农药残留的高效快速检测方法和技术;申报35项中药材有害物质安全限量国际标准;构成外源有毒有害物质开放分享服务平台。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1.3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研究内容:以定点扶贫地区为重点,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常用中药材,以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为目的,开展全链条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研究,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药肥减施增效、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建立种源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构成道地药材种植技术体系,打造高品质的道地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考核指标:建立高品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和规范化中药材生产技术单元,基地示范区不少于500亩,种源基地不少于50亩,推广面积500010000亩,带动不少于5000农户增收,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10项有关讲明:由各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申报1项,每个项目不超过3种道地中药材品种;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3.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3.2.1中药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内容:针对中药资源利用不充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潜在药效成分发现、药效活性评价、质量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是药材生产经过下脚料的循环利用、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经过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转化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可用于医药、畜禽养殖、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材料等的原料或再生资源性产品,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考核指标:建立中药材“非药用部位成效定位、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5项,构成35种不同类型中药废弃物转化利用技术,明确10种大宗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药效成分、药效活性及质量评价,实现2030种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开发10个以上药用、兽用、饲用等新原料资源。施行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有关讲明: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3.3常用中药材药效物质及其质量控制研究3.3.1“有毒中药材安全性、有效性系统研究研究内容:针对“有毒中药材的药效物质、毒性成分、安全用药剂量尚未明确等问题,选择(中国药典)2021版收载的代表性“有毒中药材,系统开展药效物质、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建立毒效关系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性评价形式和技术体系,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科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