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docx
-
资源ID:18991519
资源大小:34.17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docx
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文档视界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文档视界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一、2021年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原理辨析题精编1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的因素是职业教育。【答案】错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详细讲来,普通教育旨在教授一般的文化知识,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背景。职业教育旨在教授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2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身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个人本位论者以为,假如根据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答案】错误。个人本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以为,假如根据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这些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3学制的建立主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答案】错误。学制确实立既有社会根据,也包含人的根据。学制确立的社会根据:第一,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安然平静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第三,受文化传统所制约;第四,要考虑到人口状况;第五,要汲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历。人的根据: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4当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答案】正确。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到达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不同于相对封闭而稳定的传统社会,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不能只是再生产既有的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而且,面向将来是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讲明教育不仅要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要培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引领者和促进者。5老师是知识的教授者。【答案】错。老师有多种角色,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老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当代的教学活动不仅是老师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活动,而且是师生互相交往的活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客体活动是互相的。因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既是知识的教授者,还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学生的朋友、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同时老师本身还是学习者和学者。6课程目的的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答案】错误。课程目的的来源通常有四: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二是学科的逻辑;三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详细培养目的;四是社会的需求。7德育经过是学生的品德发展经过。【答案】错误。德育经过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经过。德育经过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经过既有联络又有区别。德育经过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经过本身。品德的发展经过是学生本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经过,有本人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二者混淆。8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答案】1这种讲法是不全面的。2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纪要求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很广,道德品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广义的德育是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讲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9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训练上,而不应该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答案】错误。这种观点割裂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将能力和知识割裂开来。1当代认知心理学以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系列子技能构成,假如不去有效地教会学生把握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把握,而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训练,对于到达效果只能是徒劳。2知识的把握是能力提高的前提,而能力的提高又为知识的把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者互为前提,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10教育决定人的发展。【答案】错误。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教育能够改变人性,主张通过教育能够把人训练成任何一种人,以为教育能够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还以为教育能够不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否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天赋差异。此外,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还有遗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总之,人的发展受内外因素互相作用的影响。此观点属于单因素论,故题干讲法错误。11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答案】正确。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如今两个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平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捉住关键期,不失机会地采取有效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2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要看到生理的基础作用,先是生理成熟,然后才是心理成熟。12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的,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存在了。【答案】错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互相依靠和重叠的,髙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罢了。同时,人们的需要层次不仅仅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还具有:各层次的需要是同级存在、互相穿插的。每个人都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无法同时追求或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知足低级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最为迫切的需要的表现是不同的,即重要性排序不同。马斯洛需要层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性。13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答案】错误。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轮形课程,是专业术语,是由学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中心课程和学习核心课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周边课程组成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主张打破学科的界线,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环境保护等。主要课程是日常用语,是指学校所设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如语文、历史、数学等科目。综合来看,核心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主要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各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故此题错误。14杜威属于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答案】杜威曾讲过“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老师等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因而,有人讲杜威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但这段话只不过是杜威对目的主体问题做的一点提示。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论中,杜威明确成认目的和教育目的的存在。由于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目的都是人的目的,没有人的介入和参与,任何活动不仅不会有目的,而且活动本身根本就不会存在?在讨论杜威的教育目的时,关键在于搞清楚杜威支持什么样的目的,反对什么样的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以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不具灵敏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详细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他明确提出,“教育经过,在它本身之外没有目的,它就是本人的目的,“教育就是生长;在它本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其教育的目的。因而,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请教育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经过中得到乐趣。15作为老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答案】错误。【解析】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要求,亦指教育要到达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确实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的系列,其构造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一培养目的一课程目的一教学目的等。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的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经过中预期到达的详细结果,是教学工作的根据和评价标准。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详细的教学目的,这是确保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只要详细的教学目的,而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16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答案】正确。【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构成他们的品德和自己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等。赫尔巴特十分强调:实际上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正是此题干的体现。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浸透于一切教育教学经过中,与此同时,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