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docx
重庆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1背景分析1.1研究区大概情况1.1.1自然地理条件市位于盆地东部边缘,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南接,西靠,北连。辖区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总面积8.24万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全市共辖38个区县自治县。市地貌类型以丘陵、低山为主,山地、丘陵、台地共占幅员面积的97.58%左右,平坝占2.42%。全市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山脉如图2。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大宁河等。全市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18°C,年总降雨量10001350mm,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70%80%,在全国属高湿区,年日照时数10001400h,日照百分率仅为25%35%,是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土壤类型主要包括水稻土、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新积土、黄棕壤、棕壤、山地草甸土、黄褐土、粗骨土10个大类。1.1.2社会经济条件2020年,市常住人口2884.62万,其中城镇人口1529.55万,农村人口1355.07万,城镇化率53.00%。全市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25.5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85.38亿元、4359.12亿元、2881.08亿元,产业构造比值为8.65:55.00:36.35。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34.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66元。分区域来看,2020年市一小时经济圈常住人口1764.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5.45万人,城镇化率为64.35%,地区生产总值6145.3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77.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828元;渝东北翼常住人口836.54万人,城镇人口309.10万人,城镇化率为36.95%,地区生产总值1347.53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7.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108元;渝东南翼常住人口283.59万人,城镇人口84.96万人,城镇化率为29.96%,地区生产总值432.73亿元,占市GDP总量的5.4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259元。2土地利用现状2020年,市农用地面积为730.47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68%,其中,耕地244.29万hm2,园地27.56万hm2,林地378.84万hm2,草地33.16万hm2,其他农用地46.62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9.66%、3.55%、45.99%、4.03%和5.66%。全市建设用地面积89.6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88%,其中,居民点及城镇工矿用地52.01hm2,交通用地10.84万hm2,水利用地26.76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31%、1.32%、3.25%。全市未利用地面积3.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44%,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3.40万hm2,其他土地0.26万h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0.41%和0.03%(如下表)。2.1农用地农用地中,耕地244.29万公顷,园地27.56万公顷,林地378.84万公顷,草地33.16万公顷,其他农用地46.62万公顷,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29.66%、3.35%、45.99%、4.03%和5.66%。2.2建设用地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矿工用地52.01万公顷,交通用地10.84万公顷,水利用地26.76万公顷。分别占辖区总面积的6.31%、1.32%和3.25%。2.3未利用地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3.40万公顷,其他土地0.26万公顷,分别占辖区总面积0.41%、0.03%。3土地利用特点2000年,市共有耕地面积252.29万hm2,其中灌概水田74.42万hm2,望天田39.05万hm2,水绕地0.01万hm2,旱地137.46万hm2,菜地1.35万hm2,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仅1.22亩/人,约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根据西部土地资源大调查资料显示,全市耕地质量不高,坡耕地数量较大。2000年,全市15°以上的坡耕地占47.14%,不宜耕部分占坡耕地总面积的33.3%,25°以上不宜耕的坡耕地33.6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14.73%。从市基本农田质量统计来看,现有基本农田中高产田的比例仅占16.74%,中产田占47.33%,低产田占35.93%。全市耕地普遍存在地块小、坡度大、零星分散、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基础地力产量低等问题。由上总结一下特点:土地资源有限山地多、平地少,自然坡度大土地资源利用限制因素多,肥力欠佳土壤类型多样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矛盾突出随着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全面拓展,建设占用耕地需求日益增长,200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4002hm2,2020年达10074.25hm2,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在耕地减少面积中的比重达80%以上如图4)。20002020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共计63344.65hm2年均建设占用耕地达5758.61hm2(包括期间三峡库区俺占耕地近2.02万hm2,其中俺没约1.532万hm2,移民迁建占用0.488万hm2)。生态退耕及其他途径对耕地保护构成较大压力市是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直辖市,陡坡耕地数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之又地处三峡库区中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0年,市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省市,开场启动生态退耕工程,确定将25°以上的坡耕地除梯田外全部退耕,同时对15°25°之间且位于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祸频发地区的坡耕地,以及不适宜耕种的耕地施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20002020年,市共计生态退耕面积达23.50万hm2,年均生态退耕在2万hm2以上,其中20022006年是生态退耕的高峰期,尤其是2003年全年共退耕10.26万hm2。除生态退耕外,农业构造调整即将部分耕地调整为优质园地、设施农用地和牧草地等、灾毁即泥石流、滑坡、洪港等自然灾祸毁坏耕地及其他也是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途径。20002020年,市农业构造调整减少耕地近3.5万hm2,灾毁减少耕地约0.5万hm2,其他减少耕地近1万hm2。耕地保护的形势特别严峻如图4)。土地利用粗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村土地耕作重用轻养,为获取高产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忽视农家肥和绿肥的施用,导致土壤板结,地力减退。耕作方式较落后,如农村很多农民仍保留传统的锄耕,市很多地区属于岩溶山区,锄耕较容易引起耕作侵蚀。农村耕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也较严重。近几年,随着广农民经济意识、开放意识的加强,外出务工人数逐年递增,耕地生产成本高而收益率低这一现实加剧了耕地的撂荒。这种情况在各区县都普遍存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投在耕地上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上农村人口外迁等原因,一些村社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造成耕地无人耕种。5土地潜力分析5.1农用地的潜力分析市农用地的潜力主要体如今通过综合整治耕地、整理低产及老龄的果园、整理田间路及田间水利和林网等,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全市通过农用地整理的农用地潜力规模为457307.42公顷,新增耕地潜力为63169.20公顷。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翼。见表55.2建设用地的潜力分析土地复垦是以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祸损毁的土地为整治对象。全市通过土地复垦的建设用地潜力的主要来源为失去功能的水利设施、闲置的农村道路用地和废弃的砖瓦窑等。经分析,通过土地复垦的建设用地潜力规模为4133.58公顷,可补充耕地为2502.76公顷。主要分布在渝东北翼。见表55.3未利用地的潜力分析未利用地通过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以水土资源相匹配为原则,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增加耕地和农用地面积的潜力。全市开发潜力的主要来源为滩涂用地、荒草地等。经分当前位置:文档视界重庆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重庆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当前位置:文档视界重庆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重庆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