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docx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医疗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被称为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应具备的特殊道德观念与特殊道德行为,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务人员是医疗行为的施行者,是医德医风行为的主体。医德和行风能否端正,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生命和健康的质量,关系到医院的发展,因而培养和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是当前医院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课题。1详细要求医务人员服务的对象是人,医疗卫生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危。因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历来遭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它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特殊的职业道德即医德的要求。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严密联络,它是本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社会-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体现出来。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下面方面:一、爱岗敬业是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原则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主要思想,是社会-义各项事业的共同本质和价值导向,是社会-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意义所在。无论职业道德内涵在新形势下怎样变化,这一宗旨是不可改变的。总结中国历史上医家的职业道德,大致能够概括出两句话:“仁以济世、“敬业乐群这也是儒学道德的核心,与我们提出的爱岗敬业是不谋而合的。“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崇敬热爱本职工作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尤其是我们卫生行业,敬业是尽心竭力、忠于职守、规范服务、文明行医的思想基础。“乐群指业者与顾客、医生与患者相互尊重,构成医患一家的社会气氛。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可使医务人员更好地为别人、为患者为社会服务,有利于构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气氛。爱岗敬业是尊重别人、尊重本人、奉献社会、实现自己的详细体现。道德素质对从事医务工作的人们有重要意义,医生的道德比知识和技能更为可贵。医生除了应有高度的知识修养和技能培训外,还应该具有明确、坚定、正确的信念。热爱患者,是高尚道德的典范。医务人员的道德人格是其立身、立业之本。时时刻刻记住本人所从事的职业将使本人在整个人生航程中始终面临着一种人格上的磨练。唯有基于这样深入的职业道德认识,医务人员才有可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自觉地加强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就职业道德情感而言,主要是指医务工作者应当培养和具备热爱医疗卫惹事业、热爱患者的深厚的职业情感。诚然,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忠实,但从事神圣而平凡、复杂而艰巨、与升官发财无缘的医务工作,就需要更深的爱和更多的忠实。热爱医疗卫惹事业,意味着医务人员在医疗劳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可见,对医疗事业的深厚的爱的情感,是鼓励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劳动中兢兢业业、尽心竭力、有所作为的强大的内在动力。爱患者对医务人员来讲是其献身医疗,治病救人的精神动力。一位医务人员假如具有了深厚的爱患者的感情,就会时刻把患者放在心上,就会为患者病情的改善而欣慰,为病情的恶化而焦虑,就会毫不保留地为患者献出精神和智慧。爱患者之情不仅是医务工作者做好医疗工作的内在动力,而且这种感情能够使医务工作者更深入地体验到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生乐趣。一位医务人员只要热爱患者,就会努力具备工作中所必须的一切品德智慧,就会情不自禁地做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一切事情。同时,这种崇高的职业道德情感也历来为所有优秀医务人员所珍视。医疗卫生工作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那么,他们的劳动就应该遭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崇高的,他们就应当具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但事实并不是完全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对医疗卫惹事业社会价值的模糊认识和浅薄理解,存在对医务工作职业的轻视和偏见。十分是在社会-义市场经济刚建立的条件下,合理健全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的社会现象还远远没有消除,医务工作者的生活还比拟清苦,各方面待遇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必然使一些医务人员的思想遭到冲击。弃医从政者有之,弃医下海者有之。因而,在新的条件下,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信念确实立和坚持就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只要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才能使医务工作者不为各种诱惑而迷茫,始终保持治病救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始终保持对医疗卫惹事业的热爱和忠实。总之,医务工作无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方面,还是在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任何外界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甚至社会舆论都不能代替义务人员的内心自省和道德自律。这种高要求促成了医务工作者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也要求医务人员珍视本人的地位和形象。医务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维护人们健康,预防、诊治疾病的任务。医学工作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效果不但取决于医疗技术、医疗设备,而且与医师的职业道德直接相关。一、行医德为本历代医家都以为,道德高尚是医师角色的重要特征,只要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医生。重视人的生命是医学界的美德。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国古代医生择徒甚严,曾明确提出"非其人勿教"。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西方,则有学医期满,按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的传统。林巧稚、赵雪芳、王忠实、吴登云等具有崇高道德境界的医师既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代表,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典范。道德作为医学的本质特征蕴涵在医学实践之中。一部医学史,是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地与疾病斗争、认识疾病、不断战胜疾病的历史,是医务工作者无私地为病人解除病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历史。医务工作者献身于医学事业,崇高的道德境界就体如今所从事的详细的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医学活动之中。我院在医疗活动中,始终遵循“立德为本宗旨,职工从入院那天始即接受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并贯穿始终;医院在制定医务人员行为规范时,总是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位。医院多年来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实践讲明,狠抓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对医院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二、行医贵术精一个好的医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对医术的"精"和对患者的"诚"。只要具备"精"和"诚"两个基本的素质,才能成为"大医",才能成为"仁者",即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家。医学博大精深,非孜孜不倦刻苦认真不能得其真理。诸多古代医学家以医为业,刻苦钻研,呕心沥血,恒心专一,坚持不懈,为医学奉献一生,深得后人敬仰。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读遍州郡藏书,著成(针灸甲乙经);孙思邈竭力攻读,倡“大医精诚,“白首之年,未尝释卷;朱丹溪游学各地,遍访名医,为求师“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叶天士临终告诫“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能够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李时珍博通医籍,医术精良,务实治学,不辞劳苦,远涉深山原野,遍访穷乡僻壤,实地考察,反复研究,写成中外名著(本草纲目);王清任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赴义冢,观尸体,纠正我国医书上记载脏器构造及功能的某些错误,著成(医林改错);李时珍、赵学敏等都曾虚心向各地从事农、药、渔、猎的劳动人民请教;叶天士10年之内拜17位教师,汲取各家之长。他们如此虚怀若谷,群策群力,终成大业。我院在医疗活动中,始终遵循“高尚的医德加精湛的医术等于患者福音的宗旨,对低年资医师不断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加强和规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了美国CMB#06-844住院医师培训改革项目协作课题的研究工作;对高年资医师则积极创造学习、研修的条件,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努力使科研和学术水平位于学科前沿。只要这样,才能使医院在当前剧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行医须心诚我们常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为病人诊病或处理日常医患关系中,假如做不到“心诚则后患无穷。(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并且也有很多关于医生品德和学问的阐述。(素问·五脏别论)曰:“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是谓得道。指出医道的内涵是要严细认真地审察脏腑病变的顺逆,阴阳表里虚实的变化。若没有高度专心致志的态度,则不能把医术教授给他。(素问·征四失论)曰:“所以不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内外相失,故时疑殆。明确阐述了医疗过失的产生与思想水安然平静工作态度密切相关。我们在医疗行为中体会,要想保持以上的“心诚,必须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良好的印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开端,能够给病人带来安全和保障感。一个粗心大意,手忙脚乱的医生是得不到病人的好感的;其次要端正服务的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病人敏感的问题,也是医务人员心里道德水平的体现。不负责任,敷衍塞责,言语不良,拿病人出气等不良行为将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医术要精益求精;学术要不断进取;淡泊名利。做到上述几点就能像孙思邈那样“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四、行医重有情医行当有博爱之心,对病人要有真诚的同情心。孙思邈(大医精诚)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左顾右盼,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惫,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张柏“人以病请,即夜数十起弗辞;陈实功等不避疮疡臭秽,耐心调治的事迹书有所载;王孟英、陈修圆置本身、亲属生死于度外,冒霍乱瘟疫之险在所不辞,且为此劳累染疾。他们急人之难,救人之危,对病人疾苦高度重视,真诚关心的高尚品格,启迪后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否则为无德之医,世人弃之。如今我们实行的医院人性化管理,强调病人第一,服务至上,急病人之急,想病人所想等管理和行医理念,就是在医疗行为中“重有情的最好的体现。五、行医淡名利历代医家淡泊荣禄,远离仕途,安贫医道,“不为良相,甘为良医者,不胜枚举。张仲景鄙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庸俗之辈,“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孙思邈屡次辞谢做官,在其(大医精诚)言:“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毕生行医于民间,“志存救济“无欲无求,写出不朽论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因医术高超,疗效显著而被选为王亲治病,封为翰林医学、太医丞,然而,他却永记忠厚仁孝,终弃官从医;李时珍在太医院任职仅1年就辞归故里,为医“既智且仁,做人“乐道遗荣;王肯堂虽官至翰林院检讨,却违抗父命,去官归家,“锐志学医、“存心济物重操医技,有求必应,著(证治准绳),不误天下万世,以求“所全活者稍稍众矣。三国时期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应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由此医界美称“杏林;龚廷贤(万病回春)告诫后世医家:“凡病家延医,乃寄之以生死,理当敬重,慎勿轻藐,贫富不在论财,自尽其诚,稍亵之则非重命耳;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立下律条:“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凡遇贫难者,当量力微赠,方为仁术。1.1救死扶伤,实行人道的事业准则保障人民健康,维护病人生命,对事业无限热爱,对患者以诚相待,这是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