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docx

    • 资源ID:19025229       资源大小:28.53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8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docx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推拿。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到达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经过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构造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情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以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致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此常见“阴常缺乏,阳常有余。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忽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讲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讲病情,因而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固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只要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拟可靠。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此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下面,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拟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敏把握。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清热、消导等方法。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慎重果断,不可贻误病情。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这些穴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下面特点:一是穴位与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可以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穴使用。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第一节头面部穴位1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30-50次。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3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30-50次。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应用: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4山根定位:两目内眦之中。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3-5次。作用:开窍,夺目定神。应用:掐山根主用于治疗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5牙关定位: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曰按牙关或揉牙关。5-10次。作用:开关窍。应用:临床对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多与按颊车、承浆、人中等合用。6囟门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推或揉均50-100次。作用:镇惊安神通窍、止头痛头晕。应用:推、揉囟门多用于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症。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7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8天柱骨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推100-500次。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应用: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第二节躯干部穴位1乳根定位:乳下2分。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20-50次。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应用:见乳旁穴。2乳旁定位:乳外旁开2分。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20-50次。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应用: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3胁肋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50-100次。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应用: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4腹定位:腹部。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应用: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5脐定位:肚脐。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捉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揉100-300次;摩5分钟。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应用:揉脐、摩脐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食积、肠鸣、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6丹田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揉50-100次;摩5分钟。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缺乏,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7肚角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3-5次。作用:止腹痛。应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十分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8脊柱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推100-300次,捏3-5次。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应用: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缺乏的一些慢性病症。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9七节骨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100-300次。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临床上常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10龟尾定位:尾椎骨端。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理大肠。应用:本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穴性安然平静,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第三节四肢部穴位1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100-500次。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应用: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缺乏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2肝经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500次。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3心经定位: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指尖向中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心经。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100-500次。作用:清心经可清心泻火;补心经可养心安神。应用: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清心经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4肺经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指尖向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100-500次。作用: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应用:补肺经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证。清肺经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5肾经定位: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100-500次。作用: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应用:补肾经用于先天缺乏、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清肾经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临床上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也多以清小肠代之。6大肠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推大肠。100-300次。作用:补大肠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可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应用: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7小肠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100-300次。作用:清热利尿。应用:清小肠可泌清别浊,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证。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以本法配合清天河水,能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若属下焦虚寒,多尿、遗尿则宜用补小肠。8肾顶定位:小指顶端。操作: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100-500次。作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应用:揉肾顶对自汗、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9肾纹定位: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纹。100-500次。作用:祛风明目,散瘀结。应用:揉肾纹主要用于目赤肿痛或热毒内陷,瘀结不散所致的高热,呼吸气凉,手足逆冷等症。10四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5次;推100-300次。作用: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应用:临床上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等症。常与补脾经、揉中脘等合用。可以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本穴出血以治疗疳积,效果也好。11小横纹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掐各5次;推100-300次。作用:退热,消胀,散结。应用:推掐本穴主要用于脾胃热结、口唇破烂及腹胀等症。临床上用推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性啰音,有一定疗效。12掌小横纹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100-500次。作用: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应用:主要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临床上用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湿性啰音,有一定的疗效。13胃经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操作: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胃经;反之为清,称清胃经。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100-500次。作用: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应用:清胃经多与清脾经、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等合用,治疗脾胃湿热,或胃气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呕恶等症;若胃肠实热、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多与清大肠、退六腑、揉天枢、推下七节骨等合用。补胃经多与补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纳呆腹胀等症。14板门定位:手掌鱼际平面。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100-300次。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应用:揉板门多用于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15内劳宫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内劳宫;自小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揉100-300次;运10-30次。作用:清热除烦,清虚热。应用:揉内劳用于心经有热而致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症。运内劳为运掌小横纹、揉小天心、运内劳宫的复合手法,对心、肾两经虚热最为适宜。16内八卦定位: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周。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运即从乾卦1运至兑卦8,称顺运内八卦或运八卦;反之从兑卦8运至乾卦1称逆运内八卦。100-300次。作用:顺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逆运则降气平喘。应用:主要用于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乳食内伤等症,多与推脾经、推肺经、揉板门、揉中脘等合用。17小天心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操作:中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揉100-300次;掐、捣5-20次。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应用:揉小天心主要用于心经有热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惊惕不安或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而见小便短赤等症。掐、捣小天心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夜啼,惊惕不安等症。18总筋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操作: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揉100-300次;掐3-5次。作用: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应用:揉总筋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啼等实热证。治疗惊风抽掣多用掐法。19大横纹定位: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操作:两拇指自掌后横纹中总筋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自两旁阴池、阳池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30-50次。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行痰散结。应用: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以及乳食停滞,腹胀,腹泻,呕吐等症。合阴阳多用于痰结喘嗽,胸闷等症。20十宣十王定位:十指尖指甲内赤白肉际处。操作:用掐法掐之,称掐十宣。各掐5次,或醒后即止。作用:醒神开窍。应用:掐十宣主要用于急救,有清热作用。对惊风、高热、昏厥等,多与掐老龙、掐人中、掐小天心等合用。21老龙定位:中指甲后一分处。操作:用掐法,称掐老龙。掐5次,或醒后即止。作用:醒神开窍。应用:掐老龙主要用于急救。用于急惊风或高热抽搐等。22端正定位: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掐5次;揉50次。作用:降逆止呕,升提止泻。应用:(1)揉右端正能主要用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症;揉左端正功能升提,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2)掐端正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常与掐老龙、清肝经等配合。23五指节定位: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操作:拇指甲掐之,称掐五指节;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各掐3-5次;揉搓30-50次。作用: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应用: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24二扇门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操作:两拇指甲掐之,称掐二扇门;以一手食中指端揉之,称揉二扇门。掐5次;揉100-500次。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应用:掐、揉二扇门是发汗效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外感者。25上马定位: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拇指端揉之或拇指甲掐之,称揉上马或掐上马。掐3-5次;揉100-500次。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应用:临床上用揉法为多,主要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漓等症。26外劳宫定位: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操作: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掐5次;揉100-300次。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应用:本穴性温。临床上用揉法为多,揉外劳主要用于一切寒证,主治风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症。27威灵定位: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威灵。掐5次,或醒后即止。作用:开窍醒神。应用:主要用于急惊、昏迷不醒时的急救。28精宁定位:手背第四、第五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掐法,称掐精宁。掐5-10次。作用:行气、破结、化痰。应用:多用于痰食积聚,气吼痰喘,干呕,疳积等症。用于急惊昏厥时,本法多与掐威灵配合,能加强开窍醒神的作用。29外八卦定位:掌背外劳宫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拇指作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外八卦。100-300次。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应用:运外八卦临床上多与摩腹、推揉膻中等合用,治疗胸闷、腹胀、便结等症。30一窝风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操作: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100-300次。作用: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发散风寒。应用:常用于受寒,食积等原因引起的腹痛等症,多与拿肚角、推三关、揉中脘等合用。31膊阳池定位: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拇指甲掐或指端揉,称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掐3-5次;揉100-300次。作用: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应用:十分对大便秘结,多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者禁用;用于感冒头痛,或小便赤涩缺少多与其他解表、利尿法同用。32三关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100-300次。作用: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应用:本穴性温热,主治一切虚寒病症,对非虚寒病症者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缺乏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对感冒风寒,怕冷无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清肺经、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等合用。此外对疹毒内陷,黄疸,阴疽等症亦有疗效。33天河水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100-300次。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应用:本穴性微凉,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症,清热而不伤阴分。多用于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唇舌生疮,夜啼等症;对于感冒发热,头痛,恶风,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风热者,也常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打马过天河清热之力大于清天河水,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34六腑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100-300次。作用:清热、凉血、解毒。应用:本穴性寒凉,对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等实热证均可应用。本穴与补脾经合用,有止汗的效果。若患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35箕门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推箕门。100-300次。作用:利尿。应用:推箕门性安然平静,用于尿潴留多与揉丹田、按揉三阴交等合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等合用。36百虫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操作:或按或拿,称按百虫或拿百虫。5次。作用:通经络,止抽搐。应用:按、拿百虫多用于主治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常与拿委中、按揉足三里等合用。若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37膝眼定位:膝关节两侧凹陷中。操作:用按法,称按膝眼。5次。作用:通经络、止抽搐。应用:下肢痿软、惊风抽搐。38前承山定位:小腿胫骨旁,与后承山相对处。操作:掐或揉本穴,称掐前承山或揉前承山。掐5次;揉30次。作用:止抽搐。应用:掐揉本穴主治惊风下肢抽搐。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溪等合用治疗角弓反张肢抽搐。39后承山定位:腓肠肌腹下陷中。操作:用拿法,称拿承山。5次。作用:止抽搐、通经络。应用:拿后承山主治腿痛转筋,下肢痿软。常与拿委中等配合治疗惊风抽搐,下肢痿软,腿痛转筋等。

    注意事项

    本文(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docx)为本站会员(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