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docx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新乡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清远与旷达,豪放与潇洒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姓名杨富霞学号0902032022所在学院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语文教育年级09级指导老师姓名王建亮指导老师职称讲师目录内容摘要2关键字2Abstract2Keyword2一、人生的转折31、早期的苏轼32、不幸的开场4二、黄州的思考51、初到黄州52、思考人生6三、凝聚于赤壁7四、总结8参考文献9内容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他少年成名,以“学而优则仕为目的,步入朝廷,踏进官场。但苏轼的仕途并不平坦,相反他在仕途中经历了很多不幸和打击,可谓是九死一生了。然而他从未被痛苦和悲戚所击倒,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在他的词作中处处体现出他达观、旷放、豪迈自信的人生观,展示出他超乎常人所拥有的人格魅力。关键词:坎坷旷达豪放人生观诗词Abstract:SushiisancientChineseliteraturehistoryaflower.Heyoungfamous,with"learningandoptimalisshi"asthegoal,toenterthecourt,andstepintoofficialdom.Butsushi'spoliticalcareerisnotsmooth,insteadhehasexperiencedmanyintheirmisfortuneandstrike,itmaybesaidisdying.Buthehasneverbeenthepainandsadnessthatdown,accordingtosituationsincethecomfortable,makethebestofit.Inhiswordisreflectedinthedesert,hetakethingsphilosophically,puttheheroicconfidentoutlookonlife,showinghemorethanordinarypeoplehavethepersonalitycharm.Keywords:frustrationbroad-mindedBoldandunconstrainedOutlookonlifepoetry引言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是继李韩白之后的又一全能词人。他虽一生坎坷,但仍保持者达观旷放的心态;宦海沉浮,却仍不忘对社会,对人生怀抱一腔热情。他,就是苏轼。苏轼把他的精神和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了他的诗词中,因而不管是哪个阶段都能从他的诗词中看出他的人生观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一、人生的转折1、早期的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其父苏洵也是北宋有名的古文家,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对苏轼、苏辙两兄弟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其母程氏也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在苏轼年幼时就以古代名士范滂的事迹勉励他砥砺名节,是苏轼从小“奋厉有当世志。能够讲,苏轼的早年教育是成功的,它不仅从读书中获得启迪,更从母亲程氏那里学得做人的基质。苏轼读儒道之书,不仅能够用心理解,而且为他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基础,也为别人身观的构成提供了根据。但是也许很多读书人都渴望走上仕途之路,以入朝为官为荣;也许是古人“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少年时期的苏轼对政治仕途是具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感的,而且儒家孔孟思想中的入世思想在这时已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056年嘉佑元年,21岁的苏轼初次随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一起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第二年,他又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并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以为是本人的弟子曾巩所作,而为了避嫌,是他屈居第二名。而后他又在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试中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而一举成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时的苏轼对本人的前途是自信的,乐观的,极其热情的。在他赴凤翔任职前写给子由的诗中第一次流露出他在仕途上的价值观。“登高回顾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固然苏轼即将踏入仕途,但他对“官帽是很冷淡的,踏入仕途只是圆了一个读书人的梦。而且相对于功名利禄,他更在乎对家人的伦理情感。同年,苏辙作(怀渑池寄与子瞻兄)以赠其兄苏轼,来表达他眷眷的手足之情。苏辙的诗触动了苏轼怀旧的心弦。于是便有了与苏辙唱和的(与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四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2在苏轼看来,人生四处充满了偶尔,不仅详细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1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69页。也充满了不可知。对一个人来讲,为了谋生,为了读书,为了应举,为了做官,东奔西走。像什么呢?像一只鸿雁,鸿雁南方北方的来来回回,年复一年,即便脚爪踏在雪泥之上,也无非偶尔间留下一个指爪的痕迹,转眼它就会飞走,而痕迹很快也会消失。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过去,但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困难崎岖的山路上行走的经历来讲,岂不是一种历练,一种经历,一种财富?所以讲人生固然无常,但绝不能轻言放弃,不能丧失追求。事实上,“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不经历一番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获取功名,实现抱负呢?苏轼的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观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缩微的展现。然而母亲的病故,让刚踏入仕途正欲发挥抱负的苏轼不得不离任扶丧归里。因而在嘉佑元年至六年间,苏轼历经应举、奔丧、赴任的颠簸,这些体验让苏轼产生了极深的感悟,并由此构成了他早期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热情奔放、充满抱负。2、不幸的开场熙宁二年,苏轼重新入朝为官。但王安石变法随之而来,苏轼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他又得不到保守派的认同,这时他的仕途也因而而充满了坎坷和艰苦。在中国国代大多文人都抱着一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但当现实的黑暗和他们高尚的人格存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他们大多又饱经打击,因而他们会产生一种怨愤、悲戚和迷惘的感慨。他们渐渐地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于是他们又在感慨“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同时,只好关闭心扉,独善其身。然而,对于被贬的苏轼而言,固然遭受被贬,被打击,但他从未被痛苦和悲戚所击倒。他在困难面前仍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积极乐观地表达着他的人生观旷达、潇洒。苏轼人生观中的旷达乃是建立在对生命短促和欢少愁多之认识的基础上,更确切地讲,是建立在对人生种种苦难的体味之上。因而苏轼的贬谪词更能体现他的旷达。吴梅先生也曾讲:“公天性豁达,襟袍开朗,虽境遇迍邅,而处之坦然。3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词人以打猎的盛况,抒发本人渴望赴边疆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意愿。词中无论是“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场面渲染,“左牵黄,右擎苍的自我刻画,还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勇之举,无不体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以及他的豪放潇洒,更体现了苏轼的英雄之志,报国之情。苏轼就这样把本人的所想所感所愿悄悄地融入诗词中。正如刘熙载在(艺3吴梅:(词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55页。概)中称赞:“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就像他在次年作的(水调歌头)一样秉承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只是随口而作,但从中不难看出他要表达的情。此时的苏轼已远离朝廷5年,与弟弟苏辙分离7年,而又恰逢中秋,所以苏轼借此抒发月圆之夜不能团聚,思念胞弟的情怀。这时的苏轼心境应属苦闷、忧愁的,所以词中有“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艾。但笔锋一转,此人又抒发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见,“苏轼是生命的哲人,生活的智者。他知道“难全是世间万物规律的基础所在,因此它转换角度从思乡与政治失意的悲悼中自我开解,享受人生乐趣,看“难全中的美景,并祝福别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而林语堂就曾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忧患来临,一笑置之。嘉佑元年至熙宁十年,这期间的苏轼固然屡遭贬谪,但他始终都以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他的政治目的他的心中仍然充沛着满腔的雄心壮志,豪情似海,他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基本思想,积极入世,但是随后的“乌台诗案粉碎了他入世的心。二、黄州的思考1、初到黄州元丰二年,北宋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因而入狱。这次文字狱给了苏轼非常沉重的打击,可谓九死一生,虽侥幸生还,但被贬黄州,但这个黄州也成了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刚到黄州的苏轼生活上极其拮据,固然是黄州团练副使,但官小权微,俸禄微薄,生活窘困。他在(寒食雨二首)中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萦萦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飞不起。4他写到了伤久雨,伤贫困到伤贬谪之悲。这时的苏轼不仅生活上是凄苦的,他的内心也是苦闷的,精神是孤单的,思想上更是矛盾的。一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道尽了他那份难言的孤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谪居在黄州的苏轼是孤寂的,故经常以“幽人自称,像词中的“孤鸿一样,独来独往。冷夜孤鸿飞来飞去,却是有些孤芳自赏的冷落和凄凉。诗人自喻孤鸿,孤鸿惊慌而回头,满怀幽恨。孤鸿是高傲的,因而不愿随随意便捡根寒枝歇下本人的灵魂,只得寂寞的落到严寒的沙洲,这就是苏轼刚到黄州时的心境。4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第1112页。他孤单的生活着,却又无法摆脱社会关系,只好“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古今。一句“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洗儿戏作)的戏言是苏轼对其仕途坎坷的总结和无奈之情。但苏轼不是那种怨天尤人的人,他不脆弱,尽管生活艰辛,精神压抑,他仍然能躬耕自种,并且怡然自得。在他被贬黄州之初就作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愉悦感慨。他不在乎黄州的艰辛环境,却赞叹这里的“鱼美“笋香。而且,苏轼在黄州东坡,以“东坡居士自称,由此可见苏轼达观豪放的人生观。2、思考人生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最低谷时期。然而也是在黄州,他对本人的政治,对人生,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反思。他的自我反思,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分析,这次分析也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在他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谪居无事,墨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不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答李端叔书),探索了人生的真理,经过深入的反省后,心灵得到了升华,在逆境中求得狂放与沉着。他也做到了“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贫困不以为丑(天地)。“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庾桑楚)。老庄的哲学思想源源不断的融入了苏轼的人生观中,也融入了苏轼的诗词中。这种思想使苏轼不仅在性格上旷达豪放,他的内心也呈现出一种清远超然的状态。在黄州,苏轼广泛地吸收了入、fo、道三家的思想为我所用,而不再是以一方占主导地位,他彻悟到了人生的短暂与虚无,最终以热爱生命,尽享人生的乐观态度面对世人,他的人生观也在这一时期定型,并确立下来。苏辙曾讲:“苏轼谪居于黄,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方至;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个年头,词人作的一首(定风波)就很好的体现了词人反思后的人生观。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行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顾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郑文焯评价此诗曰:“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5词的上阕写风雨忽然袭来,且来势凶猛,能够想象行人都在急急避雨,而我们的诗人苏轼却毫不在意。在暴雨和慌乱的人群中,他反而吟诗起句,渐渐悠悠,好不闲适。风雨的突如其来就如同政治上的忽然打击,诗人在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都持了一种安静冷静僻静悠闲的心态。“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他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始终是那样的沉着、镇静、达观,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在下阕中词人一面写雨后的清冷,一面又写夕阳的暖和,讲明人生是充满了辩证法的。在严寒中有暖和,在逆5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南开大学出版社,2020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山头斜照却相迎是词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写照,是在经历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心灵上的升华。这时的词人一改初到黄州时的那种苦闷,对人生,对生活都充满了希望,也显露了词人彻悟人生,心境豁然的人生观.再看苏轼的另一首(浣溪纱):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在这首诗词中从山川景物着笔,旨在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词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曲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将来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词,上阕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读之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下片即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读之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冲动人心。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讲:“东坡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6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轼:“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苏轼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7也许苏轼并没有林语堂讲的那样轻飘飘地悠然一生,但是,苏轼确是一个达观豪放之人。一生虽屡遭贬谪,成年流离失所,辗转奔波,但他仍然英勇的面对,在逆境中获取新生,在挫折中寻找解脱,到达了常人难以到达的潇洒超逸的境界。黄州,就是使他获得新生的一个地方。能够讲,有黄州的苏轼是幸运的。黄州成全了旷达洒脱的苏轼,也造就了苏轼文学上的又一高峰,更是苏轼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于忙。(满庭芳)道出了苏轼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显出了苏轼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回顾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独觉)映射出了苏轼独特个性的心里折光。这是一种身处于世外的轻松之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人生道路不平,君子坦荡荡,自能履险如夷。就如他在(念奴娇送钱穆父)中写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黄州也因有了苏轼而精彩,苏轼的人生因有了黄州而丰富,但他一生的精华却都凝聚在了赤壁。三、凝聚于赤壁在黄州,苏轼到达了他文学上的又一高峰,而在赤壁,他把本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于此。固然赤壁也在黄州,但其性质却是决然不同的。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他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7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首词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艺术的杰作,而且也是苏轼人生当中的伟大杰作,这首词也成为了苏轼的标签。在一片婉约萎靡的词坛中,忽然吼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粗犷悲壮的语句,怎能不令天下人耳目为之一新呢?多么豪放,多么自信,不仅气势开阔,而且襟怀高远。苏轼用激情弥漫的笔墨,刻画一位染上作者理想光芒的历史英雄人物,既英气逼人,又儒雅风流,谈笑间击败强敌。写周瑜,正是写本人的理想;最后写现实中本人的悲凉,也是壮士与志士的悲凉,一种有志事未成的悲凉。这不仅唱出了苏轼的心声,更唱出了千千万万有志之士的心声。清人黄蓼园在(蓼园词话)中评价的好:“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本人而发,周郎是宾,本人是主,借宾定主,寓主于宾,是主是滨,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不可但诵其词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8“奋厉有当世志的东坡,此时“消磨壮心殆尽,神游赤壁时,虽对英俊潇洒,家有绝代娇妻,更有惊世之功业的周瑜羡慕不已,但他以为,无论是少年得志的周郎,还是“早生华发的本人,百年、千年之后都会被历史的痕迹所湮没,既然“人生如梦,那么又何必去苛求本人呢?这首词是东坡对本人“当世之志放开手去的告白。固然真的“放开手很难,但苏轼从心理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进而更能够以随缘自适的态度面对窘境中的生活。这就是苏轼,不畏磨难,不畏打击,永远是那么旷达、潇洒。什么叫震撼古今的伟大绝唱,就是这一首词写完之后,从古一直能唱到今天,唱到今天人的心里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样一首词:一千年前发出的一个声音到如今还能敲打着你我他的胸膛,震撼着你我他的心灵。由于有了苏轼,我们记住了赤壁这个凄凉的地方,也由于有了苏轼,赤壁不再显得那么荒凉寂寞。赤壁记载了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讲着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东坡而光辉四射。赤壁,只属于东坡。人生短暂,而人又是那么的渺小,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赤壁赋中也体现了苏轼感伤与喜悦的矛盾,自然无穷与人生有限的矛盾,他告诉我们不要去强求不可得的事物,要珍惜我们的人生。四、总结苏轼的一生几经曲折,但他的人生观一直是积极向上的,它不仅旷达豪放,而且行为举止间有透漏出他的清远与潇洒。在他的诗词中,不管是宴赏,还是登临之作,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对仕途沉浮的无限感触,对历史、人生、宇宙的歌咏。能够讲苏轼的一生活的潇洒,活的乐观,活的超然。一首歌中写得好:“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戏,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名和利啊,什么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船到桥头自然行,且挥挥袖,莫回头,饮酒作乐是时候。那千金虽好,快乐难找,我潇洒走过条条大道。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8黄苏:(蓼园词评),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参考文献:【1】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4】李艳:(从山水诗词看苏轼达观旷放的人格),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9【5】张英:(“如梦与“归心深处的旷达谈苏东坡的贬谪词),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3【6】傅成、穆俦:(苏轼全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7】帅丽梅:(心境悠悠,水榭无香试论苏轼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6【8】吴梅:(词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南开大学出版社,2020【10】孔凡礼:(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