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社区发展与.docx
保护区社区发展与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朱惊毅1赵明书2吴安康2张再霞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大多仍然只集中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上,很少关注生活在社区的贫困人群,更是很少关注社区发展的问题,进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矛盾和冲突在自然保护区内又显得十分突出。就保护区而言,自然资源保护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人类为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对于保护区社区居民来讲,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则更重视直接利益,只要在知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才可能真正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人。所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中,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怎样发展,怎样保护更是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居民生存的重要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分析,找出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而得出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同步推进的有效途径。一、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现状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面简称“保护区位于黔东北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娄山脉北东,乌江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3108°1945,北纬28°373028°5420,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环境。经2002年科学考察证明,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当时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公顷;缓冲区面积10522公顷;实验区面积5548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从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从属省林业厅管理。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并入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涉及7个乡镇40个行政村5040户22816人,平均每户4.5人,平均73人/km2。其中核心区4786人,缓冲区8235人,实验区9795人。涉及沿河自治县的5个乡(镇)26个村3159户,14852人,务川自治县的2个乡14个村1881户,7964人。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土家族47%,仡佬族33%,苗族14%。保护区内多为坡耕地且零星分散,人均耕地占有面积2.8亩,年均粮食产量为900万公斤,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人均口粮350公斤左右,202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以新景乡为例。保护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势平坦开阔,800米下面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海拔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常出现溶蚀盆地,洼地及平底溪谷等,故区内村寨多分布在这些平缓地带。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农舍呈零星分布,当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烤烟、小米、小麦、高粱、黄豆、土豆、红薯等。除此之外,大多数家庭还从事传统养殖业,猪、牛、羊、鸡、鸭、鹅、蜜蜂等养殖较为普遍,但养殖规模较小。近年来,随着沿河、务川两县科技养羊项目的施行,区内才有部分群众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在逐步扩大,群众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社区内绝大多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务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收入几乎占每个家庭收入一半以上。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区内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但目前困扰社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交通,固然实现了村村通路,但路面极差,且缺乏养护,只要在晴天才能通车行驶,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经济发展。二、加大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举措探索一坚持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两手抓,努力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意识自保护区成立至今已达26年,在这26年期间,保护区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在保护区交通要道设臵标牌,在公路沿线及田边地角书写宣传标语,火险季节发放“入户通知书,安排宣传车、广播进林区宣传等;通过与两县各学校、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合作,举办科普讲座、播放宣传片、开展咨询服务等;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省内外电视台、报社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合作,持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社区经济发展、旅游开发、黑叶猴的相关知识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强化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认识,进而使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保护区的影响力,增加了林农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性。强化了对森林火灾的管理,获得了建局以来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好成绩。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保护区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能认真持续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区、依法管理,从严查处区内每年发生的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每年受理、查处的林业行政、刑事案件都在20件以上,进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如20202021年保护区共受理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47起,查处47起,其中,2021年务川片区就侦破盗挖罗汉松树根、盗伐红豆杉、楠木刑事案8起,刑事追查18人。2021年2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严防乱捕滥猎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活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切实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部署和要求,保护区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和留鸟专项行动。共出动车辆7台次、行政执法人员20余人次,清查保护区周边乡镇餐馆11家,并对兽铗、拦网、渔网等进行清理,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保护区管理局自组建以来,从无到有,走过了26年漫长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的发展经过中,通过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争得国家、省级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保护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有:管理局、派出所办公用房1000,职工宿舍1200,四个管理站管护站办公用房2000,动物笼舍200,了望台4座,科研宣教、气象水文监测站用房、黑叶猴监测点等共计1200,黑叶猴野外视频监控点一个,监控区域为3平方公里,巡护步道10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12公里,界桩、界牌、宣传碑牌、标牌等400多个,管理用车5台,电脑30多台,还有必要的办公设施。通过对保护区基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为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应有的效果。三加强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沟通工作,提升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自保护区成立来,十分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后,保护区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了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沟通工作,希望通过基础科研与对外沟通,以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为摸清区内资源状况,先后于1993年、2002年、2021年三次与美国、英国、瑞士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家、贵州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院校进行合作,对保护区内的30多个方面的学科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并正式出版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大量公开发表的基础性科研论文。与此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西南林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先后有100多人到保护区对黑叶猴生态、食性、野外投食驯化、社区发展、旅游开发、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除此之外,还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铜仁电视台、遵义电视台、贵州日报、铜仁日报、遵义文艺等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合作,拍摄了50多部集宣传片,播放和刊登有关麻阳河科普教育的新闻报道和文章200余篇条。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的(大山里的精灵黑叶猴);新闻频道拍摄的(中美意专家联合考察黑叶猴)、(人猴争地)等6集宣传片;科教频道拍摄的(探密麻阳河)、(麻阳河纪事)、(山林中的潜伏);农业频道拍摄的(探录黑叶猴濒危之谜)、(接触黑叶猴);综合频道拍摄的(黑叶猴的战争);贵州电视台拍摄的(黑叶猴大山一家的故事)、(猴舞麻阳河之黑叶猴)、(黑叶猴王国)等及其它媒体拍摄的宣传片。还与遵义市文联、沿河县宣传部、务川县宣传部联合开展一次“醉美乌江梦幻麻阳探密之旅活动,编辑出版了(麻阳河景区采风宣传专辑)等。通过这些基础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主流媒体的广泛沟通与合作,不仅摸清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为保护区下一步更好发展提供了科学根据,而且还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和宣教成果,为推动保护区有序、有效发展,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意识和对保护区的知名度、认知度产生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形式,切实解决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随着社区发展重要性被人们的认知,保护区管理部门也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十分是近几年来更是突显强劲。自2020年以来,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上争外连争取项目,并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采取造林补助的方式种植户出劳力、出土地、出肥料、出管理、本人购买苗木,管理局负责规划、技术指导和验收等工作,验收后分年度兑现补助款,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达10000多亩,而且是以经济林为主,核桃、油茶、茶叶等一批经济林示范基地覆盖了保护区的7个乡镇,涉及社区农户1000多户。另外还完成景区道路绿化30公里,完成封山育林7000多亩,就造林这一块就达500多万元。这不仅对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调整社区产业构造,增加社区群众收入同样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效果特别明显。如务川红丝乡的2000亩的油茶基地建成收效后,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油茶产业发展当着大事来抓,2021年又从贵州省扶贫办争得900万元资金用于15000亩油茶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部在保护区内施行。还有沿河新景乡、客田乡的茶叶1500亩,中寨乡、黄土乡的核桃3000多亩等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与此同时还积极协调两县政府出人出资共同完成了保护区的旅游规划,为保护区下一步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为积极扶持社区群众发展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争得200多万项目资金,完成了两期竹编培训每期培训时间45天,培训人员30人,两期养蜂培训,投入蜂箱800个,扶持养蜂大户80户;扶持社区群众引种金银花、党参、黄花、柑桔、冬枣、李子、梨子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投入30多万元资金施行了两年的节能改造项目,对保护区内施行沼气池的农户以及使用电器用品的贫困农户实行补助与扶持。通过各种社区发展形式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不仅使区内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提升了区内群众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探索出了多种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发展形式,扩展了社区群众的增收渠道,为资源保护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三、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国一直比拟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强迫性保护,这种自上而下强迫性的资源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权利,进而失去或减少了发展的时机,这样进一步使本来就很落后的社区发展又遭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没有自然保护区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依靠这里的自然资源维持着本人的生计,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区成立后,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家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比方狩猎、砍伐、收集、开垦等一系列活动。又由于保护区文所在地区始终处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已经习惯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缺乏,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生计活动,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只要继续向保护区来索取,他们把在保护区采药和收集其它林副产品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的进入保护区放牧、狩猎、砍伐薪材等,居民这种不得已的行为进一步毁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而加剧了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性。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表现:一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为保护特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区域,但是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真空地带。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保护区与地方区域在地理上的互相交织,即保护区内及其周边都有人类的存在,而人类生存必然要求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能够讲,当地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而且还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源泉,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使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资源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麻阳河保护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保护区地处偏僻,受落后的文化、经济、风俗和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甚至采伐林木、挖掘药材和猎捕野生动物为生,对自然资源的依靠性很大。如此强烈的依靠性,给保护区的保护构成了宏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保护区及其周边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加剧了保护区保护的难度。所以,当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时就与当地居民对于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二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8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