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_1.docx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讲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以为学校是对学生施行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老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步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的家庭形式在社会逐步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留神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知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本人的优点,不敢表达本人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别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本人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别人,不能容忍别人比本人好,易产生嫉妒心理。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加强。情感丰富,对别人的言行比拟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本人和控制本人,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本人,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命不凡,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的。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四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的,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教师的催促与教诲不屑一顾。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教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靠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经过。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能够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教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很多中学生以为本人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固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外表上却装得很安静冷静僻静;他们心中有机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沟通,长时间压抑本人,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固然如今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进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构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本人的自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而,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剧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进而逐步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碰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拟优越的家庭,父母将本人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到达本人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讲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构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4.学习生活中与老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假如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遭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假如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步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老师对一些淘气学生缺乏最少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目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三、老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经过中的作用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本身的作用构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怎样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构成的大问题。老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拟多,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而,老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经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授知识和把握知识的经过,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经过,在这个经过中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十分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老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中学教育教学中老师要深入意识到,本人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不仅要控制本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构成良好的精神气氛,让学生充分感遭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经过中,老师首先要做有心人,擅长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把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碰到挫折倍感苦闷时,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进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教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假如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经过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因而,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搁了前程。因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老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擅长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本人长处和发挥本身潜能的时机,老师要擅长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十分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本人是很棒的,通过本人的努力是能够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苦和成功的喜悦。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新时期的老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当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教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由于学生人格的构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遭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要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人,有效地调控本人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详细情况给予详细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心、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老师的态度应和颜悦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安然平静、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外表文章,应广泛地采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浸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经过中,所以理应在教学经过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老师要承当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老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经过。因而老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擅长利用教学经过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施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浸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的。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暖和和快乐,让人感遭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本人,让本人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气氛。“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固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能够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气氛,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此页面能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适宜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