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五篇.docx
2021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五篇教案不能面面俱到、大而全,而应该是在学科基本的知识框架基础上,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了2021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五篇模板,欢迎参阅。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确实切含义.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二、能力目的1、运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2、能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3、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只限于一维运动).三、情感目的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使学生知道自然科学规律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宏大推动作用.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基本把握动量守恒定律.难点:对动量守恒定律条件的把握.教学经过: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遭到力的冲量作用后,动量如何变化,那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互相作用时,会出现如何的总结果?这类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例如,两个紧挨着站在冰面上的同学,不管谁推一下谁,他们都会向相反的方向滑开,两个同学的动量都发生了变化,又如火车编组时车厢的对接,飞船在轨道上与另一航天器对接,这些经过中互相作用的物体的动量都有变化,但它们遵循着一条重要的规律.(-)系统为了便于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引入几个概念.1.系统:存在互相作用的几个物体所组成的整体,称为系统,系统可按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敏选取.2.内力:系统内各个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力称为内力.3.外力:系统外其他物体作用在系统内任何一个物体上的力,称为外力.内力和外力的区分依靠于系统的选取,只要在确定了系统后,才能确定内力和外力.(二)互相作用的两个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演示】如下图,气垫导轨上的A、B两滑块在P、Q两处,在A、B间压紧一被压缩的弹簧,中间用细线把A、B拴住,M和N为两个可移动的挡板,通过调节M、N的位置,使烧断细线后A、B两滑块同时撞到相应的挡板上,这样就能够用SA和SB分别表示A、B两滑块互相作用后的速度,测出两滑块的质量mAmB和作用后的位移SA和SB比拟mASA和mBSB.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实验条件:以A、B为系统,外力很小可忽略不计.2.实验结论:两物体A、B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下,互相作用经过中动量变化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pA=-pB或pA+pB=0【注意】由于动量的变化是矢量,所以不能把实验结论理解为A、B两物体的动量变化一样.(三)动量守恒定律1.表述: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守恒定律.2.数学表达式:p=p,对由A、B两物体组成的系统有:mAvA+mBvB=mAvA+mBvB(1)mA、mB分别是A、B两物体的质量,vA、vB、分别是它们互相作用前的速度,vA、vB分别是它们互相作用后的速度.【注意】式中各速度都应相对同一参考系,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2)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矢量式,解题时选取正方向后用正、负来表示方向,将矢量运算变为代数运算.3.成立条件在知足下列条件之一时,系统的动量守恒(1)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之和为零,系统的总动量守恒.(2)系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可忽略外力,系统的总动量守恒.(3)系统在某一方向上知足上述(1)或(2),则在该方向上系统的总动量守恒.4.适用范围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规律之一,大到星球的宏观系统,小到基本粒子的微观系统,无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互相作用是什么力,只要知足上述条件,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四)由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可导出动量守恒定律设两个物体m1和m2发生互相作用,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是F12,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是F21,此外两个物体不受其他力作用,在作用时间Vt内,分别对物体1和2用动量定理得:F21Vt=p1;F12Vt=p2,由牛顿第三定律得F21=-F12,所以p1=-p2,即:p=p1+p2=0或m1v1+m2v2=m1v1+m2v2.【例1】如下图,气球与绳梯的质量为M,气球的绳梯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整个系统保持静止状态,不计空气阻力,则当人沿绳梯向上爬时,对于人和气球(包括绳梯)这一系统来讲动量能否守恒?为什么?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解析】对于这一系统来讲,动量是守恒的,由于当人未沿绳梯向上爬时,系统保持静止状态,讲明系统所受的重力(M+m)g跟浮力F平衡,那么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为零,当人向上爬时,气球同时会向下运动,人与梯间的互相作用力总是等值反向,系统所受的外力之和始终为零,因而系统的动量是守恒的.【例2】如下图是A、B两滑块在碰撞前后的闪光照片部分示意图,图中滑块A的质量为0.14kg,滑块B的质量为0.22kg,所用标尺的最小刻度是0.5cm,闪光照相时每秒拍摄10次,试根据图示回答: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1)作用前后滑块A动量的增量为多少?方向怎样?(2)碰撞前后A和B的总动量能否守恒?【解析】从图中A、B两位置的变化可知,作用前B是静止的,作用后B向右运动,A向左运动,它们都是匀速运动.mAvA+mBvB=mAvA+mBvB(1)vA=SA/t=0.05/0.1=0.5(m/s);vA=SA/t=-0.005/0.1=-0.05(m/s)pA=mAvA-mAvA=0.14_(-0.05)-0.14_0.5=-0.077(kg·m/s),方向向左.(2)碰撞前总动量p=pA=mAvA=0.14_0.5=0.07(kg·m/s)碰撞后总动量p=mAvA+mBvB=0.14_(-0.06)+0.22_(0.035/0.1)=0.07(kg·m/s)p=p,碰撞前后A、B的总动量守恒.【例3】一质量mA=0.2kg,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A=5m/s运动的物体,撞上静止于该水平面上质量mB=0.5kg的物体B,在下列两种情况下,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多大?(1)撞后第1s末两物距0.6m.(2)撞后第1s末两物相距3.4m.【解析】以A、B两物为一个系统,互相作用中无其他外力,系统的动量守恒.设撞后A、B两物的速度分别为vA和vB,以vA的方向为正方向,则有:mAvA=mAvA+mBvB;vBt-vAt=s(1)当s=0.6m时,解得vA=1m/s,vB=1.6m/s,A、B同方向运动.(2)当s=3.4m时,解得vA=-1m/s,vB=2.4m/s,A、B反方向运动.【例4】如下图,A、B、C三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A=0.5Kg,mB=0.3Kg,mC=0.2Kg,A和B紧靠着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C以v0=25m/s的水平初速度沿A的上外表滑行到B的上外表,由于摩擦最终与B木块的共同速度为8m/s,求C刚脱离A时,A的速度和C的速度.高二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解析】C在A的上外表滑行时,A和B的速度一样,C在B的上外表滑行时,A和B脱离.A做匀速运动,对A、B、C三物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守恒.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二一、教材分析在第一节课“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就变得水到渠成。因而本堂课先是在前堂课的基础上由教师介绍物理前辈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步明确了动量的概念,并经过几代物理学家的探索与争论,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接下来学习动量守恒的条件,练习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问题。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很自然本节的学习能够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进行类比,通过类比建立起知识的增长点。详细类比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公式表示、应用目的。三、教法分析通过总结前节学习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类比教学来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经过要围绕上述能力的提高来进行。四、教学目的4.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2)能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2经过与方法在学习的经过中把握动量守恒定律,在练习的经过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并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理论的应用和理论的价值。五、教学经过设计温习与总结前一节通过同学们从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本人速度的乘积之和在碰撞经过中保持不变。今天我还要告诉大家,科学前辈在追寻“不变量的经过,逐步意识到物理学中还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并定义这个物理量的矢量。浏览与学习学生浏览课本把握动量的定义。详细有定义文字表述、公式表示、方向定义、单位。例题1一个质量是0.1kg的钢球,以6m/s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二所示),求:(1)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2)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分析:动量是矢量,固然碰撞前后钢球速度的大小没有变化,都是6m/s,但速度的方向变化了,所以动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求得钢球动量的变化量,先要确定碰撞前和碰撞后钢球的动量。碰撞前后钢球是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选定坐标的方向为矢量正方向。解:略浏览与学习学生浏览课本把握系统、内力和外力概念。师:请一个同学举例讲明什么系统?什么叫内力?什么叫外力?生:两个同学站在冰面上做互推游戏。假如我们要研究互推后两个人的速度大小,能够把两人看成一个系统。两人的互相作用力为内力。两人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为外力。浏览与学习学生浏览课本把握动量守恒定律。例题2:在列车编组站里,一辆m1=1.8×104kg的货车在平直轨道上以V1=2m/s的速度运动,碰上一辆m2=2.2×104kg的静止的货车,它们碰撞后结合在一起继续运动。求:货车碰撞后运动的速度。要求学生练习后,先做好的学生将解答经过写在黑板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目的让学生学会判定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会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根据计算结果判定运动方向。例题3:甲、乙两位同学静止在光滑的冰面上,甲推了乙一下,结果两人相反方向滑去。甲推乙前,他们的总动量为零。甲推乙后,他们都有了动量,总动量还等于零吗?已知甲的质量为50kg、乙的质量为45kg,甲的速率与乙的速率之比是多少?要求学生考虑后回答问题:由于动量是矢量,正是由于是矢量,两个运动方向相反的人的总动量才能为零。再要求学生列方程求解,并注意矢量的方向。六、教学反思由于有前一节课的探究经过和探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堂中把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类比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动量守恒定律和的简单应用要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有效点评。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三1教材分析高中物理第一章第六节“力的分解是在前五节学习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见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础上,研究力的分解问题。它是前几节知识内容的深化,根据可逆性原理和等效思想强化矢量运算法则,同时矢量运算始终贯穿在高中物理知识内容的全经过,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奠定基础。因而,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矢量概念是高中物理引进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初中知识的扩展和深化。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只学习了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代数和的运算在学生头脑中已成定势,造成了学生的认知断层,因而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详细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难点是:力的分解中怎样判定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分力的方向。2教学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科学素养为指导思想,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出三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能力目的: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的:力的合成和分解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联络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3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体验、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观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从理论深化到实际。其操作策略是:问题学生提。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认知准备。注重学生认知准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这堂课前的认知准备分两个层次,一是浅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如分力、力的分解概念等;二是深加工阶段的认知准备,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击中要害,捉住关键。学生体验、感受,构成直觉思维,能突破难点,同时留下深入印象。巧用评价,激活学生内动力。采用师生情感共鸣、配合默契、体验成功的内在鼓励方式,从深层、长久、公平的角度,让评价内化为学生内动力。4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质疑。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把握处。提供思维策略。用实际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教给分析方法。实际效果分析法,等效代替法。5教学经过1.课前预习,自主探索课前一天晚自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提高合作、探索学习的有效性。提出问题(书面)老师聚集、列序。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3.共鸣目的,质疑问难同学们预习后提出了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到达本节的教学目的。展示教学目的、展示经老师挑选、排序的问题,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4.循疑而进,问题解决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属表征问题,学生在书上勾画(多媒体展示)。为什么讲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请学生回答:合力可等效代替两分力,那么两分力就可等效代替合力?由于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语言加工)。进而领会分力与合力的关系:等效代替不能共存。什么情况下力的分解有确定的解?请学生画,同桌讨论,看教材上图1-29。引导学生总结: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有确定的解。(这不是重点,欲放即收,决不越俎代疱)。在详细问题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通过实例分析讲明:为什么要分解?实际效果如何定?分力方向怎样找?分力大小怎样求?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请将F分解。长胶板两端搁置,中间放一木块,用斜向上的力拖木块。运动一段位移,请学生观察此力的效果:长胶板弯曲程度减小,木块水平起动(可多媒体展示)。讲清三个层面:没有沿F的方向起动,讲明没有沿F方向的效果,由于有两个效果,所以要分解。胶板弯曲程度减小,即“垂直上提和“水平起动两个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然后计算求解(以上用动画展示,绝不在数学上花功夫)。例2物体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其重力产生的效果如何?先请学生将教材放在手掌上,手掌斜向下,有何感觉?再让学生分析、作图、计算,老师巡视、纠编,找出做得好的通过实物展台让学生观看,作出评价。最后,实验验证:橡皮绳一端系方木块,另一端固定在倾斜的胶板上。观察重力的效果。抬高胶板,使倾斜角增大,观察重力的两个效果的变化情况并与求解的分力表达式对照。请考虑:斜面上的情况,重力一定沿斜面分解吗?如何分解?如图2,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档板的F1和垂直斜面的F2。5.联络实际,实践探索学生浏览教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拖拉机拉耙来耙地,车辆上桥、下桥),深挖教材的编写规律。讨论: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小倾角?6.回首反思,学有所得同学们,根据上例的解题经过,请你总结力的分解的方法:根据实例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大小。7.思维策略,稳固训练如图3支架,绳子对O点的拉力产生什么效果。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手伸直拿住竹杆的一端,另一端插在腰上,在手握处挂上适当重量(50N)的水桶,请他谈谈感受。同桌的同学,一人手叉腰,另一人使劲压,相互交换做,这种自己感受、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学生印象深入。老师展示分解经过,讲解分解方法。创设问题,不知ABO的角度,如何计算分力大小呢?造成认知冲突,提出作图法求解,老师讲解此法,使本节课有整体建构。同学们,一根线和两根线悬挂同一砝码,两根线的张角较大时,易断!知道为什么吗?多媒体展示画好了的几幅力的分解力,可得出结论。8.总结扩展,突出重点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在详细情境中用实际效果去分解力;分力的大小可计算、可作图。9.作业布置,开放练习观察身边的力的分解实例;书面作业。6板书设计(略)高中生物理讲课稿四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在学生已把握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一节课。是人教版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册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节。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而,本节课不管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教学目的确实定及根据:教学大刚中指出,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广泛应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探索自然现象具有普遍意义。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与基础知识联络密切的实际知识,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中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再结合学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根据教学目的和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教育目的:知识目的:知道什么是超重与失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本质。能力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的:浸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重难点确实定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历使我体会到: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普遍感到不难,但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入,容易从物理名词的外表结合语文分析字词的方法错误理解。为此,教学经过中我将学生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以及怎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的本质作为本节重点。二.教材处理:1.学生现状及对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加强的阶段,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实况录象入手,抓新奇促兴趣;而且,固然学生已学习了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习惯思维、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超重与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过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细讲解超重,让学生本人归纳类比失重。到达纠正错误、指导学法、主动介入的效果。(探究此经过正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经过。)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把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借助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直观感觉知识,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正确性,进而过渡到对超重与失重本质的认识。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的采用:教无定法,教必有法,贵在得法。当代教学观明确指出: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校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类比、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考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探索、类比、总结,实现“两种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体现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2.教学手段的采用: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尽快把握本节的教学任务,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手段,特采用电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记忆,节省教学时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教学程序:1.激趣引入:(5分钟)上课前,利用片头中的名人名言鼓励自信、自强、勇于探索(体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课后,通过神六升空图片引出课题(板书课题)。让学生讲解对超重、失重的感性认识,提出本节教学目的。接下来通过“赵教师测体重的实况录象从身边事入手,引导学生比照指针变化(提出问题),制造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研究探索热情后引入新课。2.突破重难点:(15分钟)从高教版王淑贤著的(力学)第四章第五节对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学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错误认识,进而分析超重失重的来历及其与语文字词分析的关系,让教学内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区分能够使本节教学内容变的轻松易懂,但同时应告诉学生重量是一个已经遗弃的名词。)结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机中的情况,分析人对升降机上秤的压力,帮助学生理解超重现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状态下重力不变,压力变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课后习题3中的第4问,抽一学生演板(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把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之后,结合人在升降机中与此题引导学生给出超重完好的概念,寻找超重的规律,理解超重的本质。(投影显示超重的概念、规律、本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3.学法指导:(5分钟)为了使学生把握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失重,就采用比照超重让学生本人总结失重的概念、规律、本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要求,体现自主、探究、互动的组织、引导和情景创设等特征(投影显示失重的概念、规律、本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通过浏览教材与考虑课后“做一做,抽生回答总结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本质。分析解决“做一做中的现象,加强“学以致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时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下落经过中水为什么不漏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投影显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规律、本质,简单板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4.适当扩展,自由提问:(5分钟)完全失重的空间里还有很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各国宇航局都力图率先在这些领域获得突破性进展,为此,发达国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飞船里进行实验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曾设计出一个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人的思维反响速度是不变、变快还是变慢。遭到了发达国家宇航局的关注。假如在座的各位同学在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与我国宇航部门,希望将来在我国飞船上进行的实验里,有你们设计的方案。环绕地球飞行的宇宙飞船里用秤是称不出任何物体的重力的。讲明宇宙飞船里的物体处于什么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飞船内的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内的空间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间。(投影显示)生活中有没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让学生举身边的事例(过山车、汽车变速上下坡、蹦极等),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历结合严密;让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惑。“学以致用,加强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5.反应练习,首尾照应:(5分钟)回首引入时赵教师在秤上起立时指针偏转(投影显示),让学生解释原因。突出本节所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稳固所学知识。此处有难度,能够先提示学生分析起立经过的运动状态怎样变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6.归纳总结:(5分钟)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知识,突出超重与失重是两种现象,其研究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目的是强化所学,加深理解,加强记忆与理解,充分发挥老师的组织、引导、指导、帮助等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突出科学探究和师生互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7.布置作业:(5分钟)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更进一步把握和稳固本课高中生物理讲课稿五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守恒定律之一,它既适用于宏观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粒子;既适用于低速运动物体,也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甚至对力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的问题中,动量守恒定律也适用。它是除牛顿运动定律与能量观点外,另一种更广泛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而且在今后的磁学,电学中也会用到此定律。二.知识构造1,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假如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2,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合力为零。3,实验验证:两个弹性小球的弹性碰撞。设两个小球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由动量守恒有:M1·V1+M2·V2=M1·V1+M2·V2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互相作用力,即便对互相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5,灵敏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和注意事项:动量守恒定律具有普适性。当系统遭到的合外力不为零,但是在某一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在运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应严格检验能否符合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握并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应用广泛的自然规律,要到达这一目的,每个学生就需要正确理解其成立的条件和使用的特点。而动量又是矢量,因而,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1)把握动量守恒定律及其成立的条件。(2)动量守恒定律的矢量性。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确实切含义和表达式;(2)能用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3)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2,经过与方法(1)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现象;(2)会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求解运动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2)通过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进一步把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及研究规律。了解物理学;于生产实践。(3)通过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深化考虑、抓主要矛盾,抽象概括,构成规律。反过来利用规律指导实践,发现新的规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五.学生分析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动量定理和牛顿运动定律,具有了一定的基础,重要的是推导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六.教学设计(两课时)1.导入新课首先,请学生回首动量及动量定理:P=MV;Ft=P1-P0=P动量定理研究了一个物体受力一段时间后,它的动量如何变化。那么物体互相作用,又会如何呢?(1)请两个同学穿上旱冰鞋,靠近站在教室前边,让学生甲推乙学生一下,学生观察现象。(2)学生讨论发生的现象。2.新课教学(1)实验、观察,初步得到两辆小车在互相作用前后,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a,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实验装置。把两个质量相等的小车静止地放在光滑的水平木板上,它们之间装有弹簧,并用细线把它们拴在一起。b,用CAI课件模拟实验的做法:实验一:第一次用质量相等的两辆小车,剪断细线,观察两辆小车到达挡板的先后。实验二:在其中的一辆小车上加砝码,使其质量变为原来的2倍,重做上述实验并注意观察小车到达两块木挡板的先后。c,学生在气垫导轨上分组实验并观察;d,实验完毕后各组汇报实验现象;e,老师针对实验现象出示分析考虑题:两小车在细线未被剪断前各自动量为多大?总动量是多大?剪断细线后,在弹力作用下,两小车被弹出,弹出后两小车分别做什么运动?据两小车所做的运动,分析小球运动的距离、时间,得到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关系?据动量等于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分析在弹开后各自的动量和总动量各为多大?比拟弹开前和弹出后的总动量,你得到什么结论?f,学生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2)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a,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物理情景: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和M2,沿着同一直线向一样的方向运动,速度分别是v1和v2,且v1;v2,经过一段时间后,m2追上了m1,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的速度分别是V1和V2,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列出表达式,并板书。(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内容:a,学生结合实验和推导实例中的条件初步分析得到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b.学生浏览课文,总结得到动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动量守恒定律。c,老师板书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并叙述各个字母表示的物理量。(4)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a,学生浏览课文有关的内容。b,学生总结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c,老师归纳: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互相作用力,即便对互相作用情况还了解得不大清楚,动量守恒定律都是适用的。(5)安排课堂练习题,分组展示。(6)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讨论学习,我们知道了:a,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互相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b,在理想状态下即始终知足守恒条件时,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不仅是指系统初末两个状态的总动量相等,而是整个经过中任意两个时刻总动量都相等,但是、决不能以为系统内的每一个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c,动量守恒的条件是: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0;d,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同样适用。(7)安排课后练习题。七.教案设计反思和课后反思教案设计反思:(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中最重要的一节,学生在学习这一节时有一定难度,十分是判定能否知足动量守恒。要想学习好这一节就需要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经过以及推导方法。在学习了动量守恒之后就需要学会判定动量能否守恒,这就是动量守恒的条件。高考物理选修35中的第二小题就是与动量守恒有关的计算,属于物理选修35中的必考内容。在教案的设计中,重点放在了动量守恒的推导和动量守恒的条件上。在练习题中着重练习动量守恒的条件。课后反思:临漳柳园中学物理陈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