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doc
1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图书馆建筑研讨会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筑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华 玉 民(武汉大学图书馆 武汉 430072) 摘要:文献典籍的收藏和传衍依托建筑载体,图书馆既是承载独特功能的建筑体,又是文化知识积聚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大学图书馆建筑应当是建筑符号与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大学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渊源回顾,以及武汉大学的几代图书馆建筑风格及其历史发展轨迹,来探讨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的问题。关键词:图书馆 建筑文化 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5000 年文明古国、拥有灿烂文化;中国人历来重视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发扬;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载体典籍丰富、卷帙浩瀚; “若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我国劳动人民为了保存、传承这些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从民间的零星收藏,到官方的藏书楼,直到今天遍布城乡各个行业的图书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今天的图书馆建筑必然会烙上文明古国的历史烙印,表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别是作为文化知识积聚和文明传承的高等学校,这种历史的传承和延续尤为明显。文献典籍的收藏和传衍依托建筑载体,图书馆既是承载独特功能的建筑体,又是文化知识积聚和文明传承的形象体。大学图书馆建筑应当是建筑符号与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大学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体。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接受和依赖,首先源于图书馆的建筑外观、环境设施、空间布局等外在因素的吸引。由于各个学校的地域特征、办学历史、规模大小、专业属性等都不相同,其文化积淀、办学的目标定位等也不相同。因此,各个学校图书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各不相同。在一座新图书馆的孕育、诞生和成长中,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建筑师,对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图书馆的文化内涵等特质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并与图书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机结合,才能设计建设好一座既秉承学校文化传统,又适应时代发展、适合大学办学需要的新型图书馆。一、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渊源中国图书馆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文化活动,记载各种文化活动和知识的历史典籍就层出不穷。从甲骨文、竹简、绢帛,到刻板印刷,给我们留下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直到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涌现,藏书活动也随之发展起来。我国劳动人民为了保存、传承这些浩瀚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从民间的零星收藏,到官方的藏书楼收藏,直到今天遍布城乡各个行业的图书馆收藏,我国的藏书事业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古代真正形成一定藏书规模的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和书院藏书四个系统。过去人们把收藏图书文献和档案典籍的场所或建筑称作“藏书楼” 。对应这四大系统的藏书楼也可分为官府藏书楼、私家藏书楼、寺观藏书楼和书院藏书楼。在所有各类藏书楼中,官府藏书楼的历史最为悠久,书院藏书楼则出现最晚。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最初的藏书楼与一般宫殿、官署、寺院、民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一般就是将这些建筑中的一间或几间房用来作为主人的书房或藏书室。这种书房或藏书室随2着时代的发展,藏书数量不断增加,才有了专门为保存和利用书籍而建造的“藏书楼”建筑。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专门为存放图书而建造官府藏书楼, 最早的记载是萧何在汉末央宫所建造的“石渠阁” 。私家藏书楼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藏书楼达一千多座,其中最有影响的藏书楼当属清乾隆时期收藏四库全书的“北四阁”和“南三阁” 。 “北四阁”即: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北京行宫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辽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 “南三阁” ,即:江苏扬州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浙江杭州西湖圣心寺的“文澜阁” 。但随着朝代更替,战乱频繁,战火毁损的书籍和藏书楼阁不计其数,特别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战争甚至把中国古代藏书事业推向了覆没的边缘。大多数古代藏书楼被毁,大量珍贵舆地书籍被侵略者掠走。现存于世的古代藏书楼仅有 120 多座,其中大多数是“楼在书亡”。现存最早的皇家藏书楼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 1536 年) 建成的 “皇史宬” ,而私家藏书楼尚存四大著名藏书楼:天一阁、文澜阁、玉海楼、嘉业堂。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又自成一体,并且是表征文明特质、民族特点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分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非常注重将技术文化和审美文化融为一体。古代藏书楼建筑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古代藏书楼建筑十分注重周围环境, 除了考虑周围的大环境, 还要对藏书楼周围小环境进行人工修饰和设计,使之与藏书楼的整体达到协调并为其增色。中国现存的四大著名藏书楼都把藏书文化和建筑与园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建筑特色。天一阁 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 年) ,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藏书楼前的庭院面积虽小,但造型布局独具匠心。园中修一水池,名曰“天一池” ,池水清澈见底,池旁垒石成山。绿阴葱翠披岸,假山被堆成福、禄、寿三个字形。静静清水之上,莲台托起“天一阁”三字碑,水中一巨石犹似昂首的海龟在虔诚地朝拜。环水池里的“老人牧羊” 、 “九狮一象” 、 “美人照镜”和福禄寿像形石浑为一体, 湖岸植竹, 使书楼格外显得富丽典雅、清静幽邃。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 年) ,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为朝廷撰修的四库全书 ,进献天一阁所藏之书638 种,受到乾隆帝的褒奖,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中国藏书“第一楼” 天一阁,尽管现馆藏书目 30 万卷,为亚洲之冠,但其创始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在世时积下的 7 万余卷善本古书,经过盗窃、战争等诸多灾劫后,解放前已经只剩下了 1 万 3 千余卷,其他都是解放后各界的捐赠。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 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年) 。江浙两地人文渊薮,又在编纂四库全书时献书有功,乾隆帝特命四库馆臣“再缮写全书三份” ,分别珍藏在江浙一带的“南三阁” 。 “文澜阁”是清代为珍藏3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园建筑,园内亭廊、池桥、假山叠石互为凭借,贯通一起,主体建筑仿宁波天一阁,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共两层, 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步入门厅,迎面是玲珑的假山,堆砌成狮象群,山下有洞,过山洞是一座平厅,厅后方池中有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 ,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东南侧有碑亭一座,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题诗,背面刻颁发四库全书上谕。东侧亦有碑亭一座,碑上刻清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平厅前有假山一座,上建亭台,中开洞壑,玲珑奇巧。方池后正中为文澜阁,西有曲廊,东有月门通太乙分清室和罗汉堂。全部建筑和园林布局紧凑雅致,颇具特色。玉海楼 位于瑞安古城东北隅,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清光绪十四年(1888) ,由孙衣言、孙诒让父子所建。孙氏父子敬慕南宋学者王应麟之通博,故取其巨著玉海作为楼名,以示藏书“若玉之珍贵,若海之浩瀚”。玉海楼台门石额“玉海楼书藏”为清礼部侍郎顺德李文田书。石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澜”为郭沫若题。 嘉业堂 位于浙江南浔镇南西街万古桥西,与浙江名园小莲庄眦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 年所建,嘉业堂藏书楼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和赏赐“抗心希古”匾额而得名。该楼规模 宏大,藏书丰富,藏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1949 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新型开放的藏书楼图书馆逐步兴起。图书馆概念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概念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开放的藏书观和图书馆概念的产生推动着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中国早期的改良主义者和维新派人士,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观念和清末中国古代藏书楼迅速走向衰落的局面,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提出学习西方图书馆建筑的新理念,从封闭的藏书楼向开放的图书馆过渡。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共同创立的学会书藏,开创了新式藏书楼的先河。中国古代藏书楼从封闭走向开放, 无疑是中国藏书楼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904 年4我国创立了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至此,我国图书馆走向了面向民众开放的道路。二、武汉大学早期建筑文化1928 年 11 月 8 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在武昌东湖之滨、珞珈山麓筹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由新校舍建筑筹备委员会成员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出面,聘请著名美国建筑师凯尔斯先生(F.K.Kalse 1899-1979)为图书馆及其他新校舍建筑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设计者。以李四光先生为首的新校舍建筑筹备委员会为了弘扬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竭力追求大学文化的经典标志性,使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出明显的仿古传统建筑风格。美国建筑师凯尔斯以中国的营造法式为准绳,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巧妙地融入西方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的元素,使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的自然融合武汉大学校园位于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昌东湖西南岸,东、北两面湖水环绕,南临三国古迹卓刀泉。校园内有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等十几座大小山丘,山峦起伏有致,湖岸曲折环绕,地面最低海拔 20 米,山顶最高 118 米,占地面积 5000 余亩。校园建筑规划布局科学、合理,李四光先生和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等专家学者根据校园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在尊重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合,从校园功能区分到依山就势的建筑布局,以及与周边环境协调等方面,无一不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中西合璧,又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与诗情画意般的优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校园,成为造就千万优秀学子的理想园地。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被国务院列为“ 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人文精神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规划设计群而不乱,仿古建筑构思精巧,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显得仪态端庄秀丽。位于狮子山的建筑群从各个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诠释和升华,凸现设计者独具匠心和独特风格。依山而建的”老斋舍 ”和位于狮子山顶的图书馆等建筑群是校园内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武汉大学的校园中心。整个建筑群以北京故宫为蓝本,遵从“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的中国传统建筑思想,溶艺术性、科学性、功能性为一体,布局错落有致,整体风格典雅庄重,仪表非凡。图书馆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左边是文学院,右边是法学院。法治尚武,象征“武治”与“文教”形成对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文左武右”的体现。文华武英,立于图书馆的两侧,5体现了人类对知识与科学的尊崇。依山而建的”老斋舍” 为学生宿舍区。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凯尔斯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的杰作。它依山据形,顺势而作,气势宏伟。 老斋舍从山下顺山势拾级而上,形成三层阶梯平台,每一层平台上宿舍楼层,为了不遮挡后面的阳光,由下往上分别为 3、2、1 层,并由三个门洞分隔成四个区域,从东到西分别以“一”、 “二”、 “三”、 “四”舍排序,在水平面上形成 “一”、 “口” 、 “日”、 “回” 等字形。每个门洞单元左右两边分列学生宿舍,每层宿舍都有一个名字,其舍名取至千字文的前十六个字“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晨宿列张”,从东至西,由下向上读,即:天字斋 地字斋 元字斋 黄字斋宇字斋 宙字斋 洪字斋 荒字斋日字斋 月字斋 盈字斋 昃字斋晨字斋 宿字斋 列字斋 张字斋、武汉大学早期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位于狮子山顶的图书馆,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科学地将装饰性与适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精髓与西方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西方建筑雕塑般的单体建筑美感与中国建筑形如绘画般的群体美。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又是校园主体的重要建筑。主楼第一层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第二层塔楼则用八棱型墙体承托巨大的钢梁,用钢梁支撑起八角歇山顶。屋面重檐拱顶,孔雀蓝琉璃瓦盖顶,上立七环宝鼎。图书馆东有文学院,西有法学院左右护持,使得图书馆如同宫殿楼阁,雄伟而典雅。从图书馆下面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式的学生宿舍建筑群(老斋舍)中,沿着 116 级台阶拾级而上,步步仰视,图书馆给人飘逸凌空,高不可攀的感觉,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图书馆独立高处,放眼天下,襟怀四海,英气外溢,豪劲内敛。众舍 莘莘,谦恭礼让,雅怀高洁、雅量宽宏、雅才高致,犹如丹凤朝阳。从图书馆整体外观来看,有人将其比作书斋的“斋”字。其上面的尖顶帽子象 “文”字,下面四个大柱子象 “而”,合起来就是“斋”字。而老斋舍上面的三个角楼就是三个 舍 字。如此二者合为” 斋舍 “二字。其蕴意天作之合。图书馆内外部装修极为讲究。中部一楼大厅古朴典雅的阅览室,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八角形平面空6间和回廊,三层挑空,巍峨壮观、气势恢弘。大厅四角都有旋转楼梯,分别上四楼各阅览室、书库和二楼外环型走廊观景平台。在图书馆正门上方镶有中国图书馆祖师老子的镂空铁画像;在屋脊、环廊、廊檐等处有幡龙、云纹、斗拱和仙人走兽的精美装饰。三、武汉大学现图书馆建筑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大为它历来出色的图书馆建筑而骄傲,但是无论是自豪感还是深厚的传统都不足以抵挡现代社会发展和建筑理念的影响。武汉大学现图书馆建筑能否很好的传承、发展早期图书馆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曾经有国内知名的建筑学专家,看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认为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已经把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相结合发挥到了极致,任何对他的修改都可能对他造成破坏,学校新的建筑都不可能超越它。现图书馆总馆是一座双塔加裙楼式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 1.2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1.54 万平方米 ,1980 年 9 月破土兴建,1985 年 9 月交付使用。它地处珞珈山西北麓,位于学校教学区中心,校内主干道学府路东南侧。是新老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教职工家属区的交汇处。新馆的位置适中、环境优美,方便了读者,有利教学科研。图书馆的设计和全校整体规划和谐统一,设计风格即保持了同老建筑群体形、色彩的一致,又考虑到向现代建筑理念要求的过渡。馆舍的主体建筑呈“U”字形,平面为 “曰”字形,二层的裙楼环绕主体。使其高高耸立的馆主体建筑似与珞珈山媲美;屋顶、裙楼、墙面,绿瓦飞檐,粉石相嵌,与校园老建筑群体遥相辉映。大楼坐东向西,主体南北朝向。整栋楼宇显得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在通风、防潮、避免西晒等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效果。馆舍的平面分有两个通风、采光天井,馆舍建筑分成三个区域,即便于分区开放和管理,又使读者、馆员和运书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一、二层楼内宽敞的内走廊环绕着庭院,庭院内走廊将庭院分割成两部分,假山、流水、曲径、水池、花坛、小鱼、鲜花、翠竹构成现图书馆7一幅雅致、优美的园林建筑小品,为读者看书学习提供了一个幽雅、安静的场所。 四、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建筑设计特色为了充分体现图书馆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个高校都把图书馆建筑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来建设,把图书馆建筑放在校园中心位置,建筑外观和体量尽量突出学校的规模、特色。大学图书馆建筑应当是建筑符号与实际效用的完美结合,是大学文化地域特征和图书馆独有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体。那么,现代大学图书馆建筑如何传承与发展自己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怎样体现一所大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是摆在建筑师、学校决策者和图书馆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一个新图书馆建设的高潮,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象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论数量、质量,还是单体规模都超过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历史的任何时期。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中涌现出一批颇具代表性的建筑。但是大多数的新图书馆千篇一律的西方积木式的建筑,已找不到自己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子,也看不到学校本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要使大学图书馆建筑真正作到与大学的文化地域特征和自身的文化内涵的有机统一,不仅学校决策者和图书馆人要对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以及图书馆独有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建筑师也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建筑设计过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还是纸上的东西,但他能否反映武汉大学本身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尚难下定论。我们可从其设计思想,图纸来看看建筑师、学校决策者和图书馆人的良苦用心。、新图书馆建设项目提出根据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2003 年下半年学校批准扩建图书馆的计划,要求学校基建部、图书馆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建设方案。2004 年 3 月以后,图书馆先后向学校提交了武汉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武汉大学图书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报告、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扩建工程设计要点 、 拟建总馆新图书馆使用单位用房面积及使用要求统计表等资料。学校基建部于 2004 年 4月 3 日在校园上发布了“武汉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设计方案竟标报名公告” ,国内 20 余家知名建筑设计单位报名。经基建部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报名单位的资质、能力和经验,择优选择了 5 家建筑设计单位参与设计投标。5 月 31 日,参与设计投标的 5 家建筑设计单位在学校基建部听取了图书馆“关于新馆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的情况说明,并到图书馆现场考察了解周围环境情况,正式进入图书馆整体方案设计阶段。“图书馆扩建工程设计方案”经过三轮设计竟标,最后选定了武汉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又根据图书馆等方面的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后,于 2005 年 10 月上报武汉市规划局等部门办理审批手续。为慎重起见,武汉市规划部门先后组织了两次专家论证会,对该方案进行了认真论证,提出了一些建设性修改意见。经过设计单位修改,2006年 10 月批准了该方案。设计单位进入施工设计阶段。2006 年底完成了施工设计。由于施工区的拆迁问题等原因,图书馆扩建工程迟迟没有动工,我们仅从“图书馆扩建工程设计方案”来探讨一下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如何延续传承武汉大学传统建筑文脉和风格的。、新图书馆建筑项目选址现图书馆地处珞珈山西北麓,是新老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教职工家属区的交汇处,又是连接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和教职工家属区的两条主干道的交汇处。位置适中、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读者集中,有利教学科研。新馆与现图书馆结合,节约用地空间,便于管理。、新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8由于现图书馆是一座双塔加二层裙楼式建筑结构,银墙琉瓦,具有传统建筑风格。中间由一座七层阅览室和一座十四层书库组成双塔式建筑,周围配以二、三层式裙楼,中间用天井、庭院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间。新建图书馆型体为遵从周围自然环境和武汉市政府“三边”建筑规划法规,与现图书馆馆舍型体要整体融合 ,必须采用低层、庭院式分割的结构布局。新图书馆建筑设计要体现: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独特建筑形态。这种要求是要寻找一种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中的一些传统规划原理,尊重而不是抄袭传统构筑方法里的一些细枝末叶。)新图书馆的设计应本着“庄重典雅、设施先进、功能灵活、经济实用、适当超前”的原则,达到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的水平,能满足武汉大学今后 15 至 20 年发展的需要。)新图书馆馆舍设计必须考虑现图书馆周围的环境和城市规划要求,尽量不破坏现图书馆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保留现图书馆高层部分,依山就势,主体轮廓与周围自然山景要相协调。) 根据现图书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规划要求,新图书馆型体既不能是高层建筑(楼高 25),又不能是大体量建筑(单体面积3000) ,应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要能够显山露水。、新图书馆建筑总体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延续传承武汉大学建筑文脉和空间结构;服从建筑周围特定的自然环境;遵循武汉市政府“ 三边” 建筑法规。延续传承武汉大学建筑文脉和空间结构:文脉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线索、文化特征、传统风格。武汉大学建筑文脉主要体现为: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西合璧、具有民族风格的宫殿式建筑群体和诗情画意般的园林艺术融为一体,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古朴、幽雅、宁静、舒适的人文精神。武汉大学建筑空间结构主要体现为: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服从建筑周围特定的自然环境:尊重图书馆周围的自然环境,尽量保留原有的树木植被和地势地貌;建筑物与环境和谐搭配,形体不能过高,体量不能过大;依山就势,建筑体量适当分散布局,以分项功能单元式体量围合成庭院形式,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遵循武汉市政府“三边”建筑法规:沿江、沿湖、沿山的“三边”建筑体量、高度,以不遮挡江河、湖泊、山体的景观为前提,保证“显山露水” 的具体规定。设计策略:单元式体量组合;园林式建筑空间;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新老图书馆的整体协调。9设计风格:新建图书馆向现图书馆东南两个方向发展,由个功能独立,形态 拟扩建的总馆俯视图统一的单元体组合,并结合地势围合成一高一低两个绿化内庭院;各单元体及现图书馆之间通过连廊连接,在其中心位置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的交通“枢纽”;各单元体均进行退台处理,形成变化丰富的屋顶形态,呼应校园传统建筑风格。 拟扩建总馆正面效果图拟扩建总馆大厅效果图(传统风格)10拟扩建总馆报告厅效果图6、新图书馆建筑内部布局设计要求新图书馆建筑内部布局设计应遵循功能齐全、动静分区,遵循物流、馆员人流和读者人流相对分离的原则,具有自动监控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等智能化建筑的功能。内部结构宜采用目前图书馆建筑通行的大开间、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模式,除外墙用承重材料外,内部分隔墙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以便于图书馆以后可以根据情况变化灵活调整用房。但不同的功能区可以根据需要有不同的设计。书刊的物流线路上(从内部工作区、门厅到阅览室、书库等) ,在没有垂直升降电梯的地方应保持同一平面,以免运书车辆通行困难。大楼各个出入口都要有值班室。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较高标准的内部装修和家具配备,注意塑造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读者和馆员活动区应有一定的舒适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武汉大学新图书馆建筑尽管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建筑,在当代图书馆建筑风格西化的大潮中似乎显得不够时髦,不够气魄,但它抓住了我们正在迷失的建筑的灵魂以人为本的空间和以自然为本的空间,包括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它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式设计,追求的是一种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建筑布局不求对称,而是依山就势, 随山而曲。在整个建筑群中新老五幢建筑依地势高低而建,不在一个平面,仅有两层楼能够处于同样的平面。五幢建筑围合成高低不同的三个绿化内庭院,可以设置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达到写意抒怀, 情景交融, 人境合一的境界,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藏书楼建筑文化,也延续传承了武汉大学建筑文脉和风格。参考文献:1、赵美娣,叶杭庆. 中国古代藏书楼建筑散论. 图书与情报. 2007 .62、徐凌志,卓腮娇. 中国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转型原因探析. 江西社会科学. 2006.93、赵彦龙,中国古近代图书馆发展差异的历史分析. 理论研究.4、李东来,刘锦山. 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125、李晓红,陈协强.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6.36、武汉大学建筑设计院, 武汉大学图书馆总馆新建方案设计. 20067、呙中校, 珞珈山漫记.8、张秀林,建筑的本原从外到内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筑设计. 空间.2003.ID+C作者:华玉民,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联系电话:02768754529 13871059071E-mail: hymlib.whu.edu.cn地 址:武汉市武昌珞珈山邮 编: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