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docx

    • 资源ID:19196944       资源大小:70.66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5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5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docx

    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第十章钢的热处理工艺10-1何谓钢的退火?退火种类及用处怎样?答:钢的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以上或下面温度,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退火种类:根据加热温度能够分为在临界温度AC1以上或下面的退火,前者包括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均匀化退火,后者包括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根据冷却方式能够分为等温退火和连续冷却退火。退火用处:1、完全退火: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3以上20-30,保温足够长时间,使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其主要应用于亚共析钢,其目的是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提高塑韧性、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消除中碳构造钢中的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等缺陷。2、不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是将钢加热至AC1-AC3亚共析钢或AC1-ACcm过共析钢之间,保温一定时间以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对于亚共析钢,假如钢的原始组织分布适宜,则可采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到达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的目的。对于过共析钢,不完全退火主要是为了获得球状珠光体组织,以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3、球化退火: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粒状珠光体的热处理工艺。主要用于共析钢、过共析钢和合金工具钢。其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均匀组织、为淬火做组织准备。4、均匀化退火:又称扩散退火,它是将钢锭、铸件或锻轧坯加热至略低于固相线的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消除铸锭或铸件在凝固经过中产生的枝晶偏析及区域偏析,使成分和组织均匀化。5、再结晶退火: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持适当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使变形晶粒重新转变为均匀等轴晶粒,同时消除加工硬化和残留内应力,使钢的组织和性能恢复到冷变形前的状态。6、去应力退火:在冷变形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下面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消除铸件、锻轧件、焊接件及机械加工工件中的残留内应力主要是第一类内应力,以提高尺寸稳定性,减小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10-2何谓钢的正火?目的怎样?有何应用?答:钢的正火: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进行完全奥氏体化以后,以较快速度空冷、风冷或喷雾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正火经过的本质是完全奥氏体化加伪共析转变。目的:细化晶粒、均匀成分和组织、消除内应力、调整硬度、消除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网状碳化物等缺陷,为最终热处理提供适宜的组织状态。应用:1、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2、消除中碳钢的热加工缺陷魏氏组织、带状组织、粗大晶粒。3、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4、作为最终热处理,提高普通构造件的力学性能。10-3在生产中为了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是提高亚共析钢中珠光体的含量,问应该采用什么热处理工艺?答:应该采用正火工艺。原因:亚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冷却经过中会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冷却速度越慢,先共析铁素体的含量越多,进而导致珠光体的含量变少,降低亚共析钢的硬度和强度。而正火工艺的本质就是完全奥氏体化加上伪共析转变,能够通过增大冷却速度降低先共析铁素体的含量,使亚共析成分的钢转变成共析组织,即增加了珠光体的含量,进而能够提高亚共析钢的强度和硬度。10-4淬火的目的是什么?淬火方法有几种?比拟几种淬火方法的优缺点?答:淬火的目的:获得尽量多的马氏体,能够显著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与各种回火工艺相配合能够使钢在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塑韧性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叫做淬火。淬火方法:按冷却方式能够分为:单液淬火法、双液淬火法、分级淬火法、等温淬火法10-5试述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原则。为何过共析钢淬火加热温度不能超过Accm线?答:淬火加热温度选择原则:以得到均匀细小的奥氏体晶粒为原则,以便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亚共析钢通常加热至AC3以上30-50,过共析钢加热至AC1以上30-50.1、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超过Accm线,碳化物全部溶入奥氏体中,使奥氏体的含碳量增加,降低钢的Ms和Mf点,淬火后残留奥氏体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硬度和耐磨性2、过共析钢淬火温度过高,奥氏体晶粒粗化、含碳量又高,淬火后易得到有显微裂纹的粗针状马氏体,降低钢的塑韧性3、高温淬火时淬炽热应力大,氧化脱碳严重,也增大钢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10-6何谓钢的淬透性、淬硬性?影响钢的淬透性、淬硬性及淬透层深度的因素?答:淬透性:钢的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它反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有关。其大小以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获得的淬透层深度和硬度分布来表示。淬硬性:钢的淬硬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硬化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用淬火马氏体可能到达的最高硬度来表示。淬透层深度:淬透层深度是指钢在详细条件下淬火时测定的半马氏体区至工件外表的深度。它与钢的淬透性、工件形状尺寸、淬火介质的冷却能力有关。10-7有一圆柱形工件,直径35mm,要求油淬后心部硬度大于45HRC,能否采用40Cr钢?答:解答此题需用到40Cr的淬透性曲线图端淬曲线图根据手册能够查到40Cr端淬曲线图,直径35mm圆柱工件在油淬后的心部硬度范围为34-50HRC钢的淬透性受化学成分、晶粒度、冶炼情况等因素素影响,一条淬透性曲线实际上是一条淬透性带,也就是是讲心部硬度有可能大于45HRC,也有可能小于45HRC,所以不建议使用40Cr钢。10-8有一40Cr钢圆柱形工件,直径50mm,求油淬后其横截面的硬度分布?答:解答此题需用到40Cr的淬透性曲线图端淬曲线图根据手册能够查到40Cr端淬曲线图,查图可得:油淬后中心硬度范围:28-43.5HRC油淬后距中心3/4R硬度范围:33.5-50HRC油淬后外表硬度范围:45-57HRC10-9何谓调质处理?回火索氏体比正火索氏体的力学性能为何较优越?答:调质处理:习惯上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称为调质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既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又有良好的塑性及冲击韧性的综合力学性能。性能比拟:在一样硬度条件下,回火索氏体和正火索氏体抗拉强度相近,但回火索氏体的屈从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都优于正火索氏体。这是由于,回火索氏体是由淬火马氏体分解而得到,其组织为铁素体加颗粒状碳化物。而正火索氏体是由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而来,其组织为铁素体加片状碳化物。正火索氏体受力时,位错的运动被限制在铁素体内,当位错运动至片状碳化物界面时构成很大的平面位错塞积群,使基体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易使碳化物脆断或构成微裂纹。而粒状碳化物对铁素体的变形阻碍作用大大减弱,塑性和韧性得到提高,当粒状碳化物均匀地分布在塑性基体上是,由于位错和第二相粒子的交互作用产生弥散强化或沉淀强化,提高钢的塑性变形抗力,进而提高强度。因而相比拟正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具有更好的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10-10为了减少淬火冷却经过中的变形和开裂,应当采取什么措施?答:变形和开裂原因:由于冷却经过中工件内外温度的不均匀性以及相变的不同时性造成工件中产生的内应力,淬火内应力分为热应力和组织应力两种。当淬火应力超过材料的屈从强度时,就会产生塑性变形,当淬火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时,工件则发生开裂。应采取的措施工艺角度:1、控制淬火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加热温度高,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得到粗大的马氏体,应力和脆性均显著增大。而且高温加热,氧化脱碳严重,也增大钢件变形和开裂倾向。2、选择适当的冷却方法:降低马氏体转变时的冷却速度,能够降低马氏体的转变速度,减少淬火应力,降低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3、选择适宜的淬火冷却介质:具有理想冷却特性珠光体转变点以上冷速较慢,快速通过C曲线鼻尖,在Ms点下面缓慢冷却的冷却介质能够在获得马氏体组织前提下减少淬火应力,降低工件变形和开裂的倾向。10-11现有一批45钢普通车床传动齿轮,其工艺道路为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高频感应加热淬火-回火。试问锻后应进行何种热处理?为何?答:锻后热处理:完全退火或不完全退火原因:中碳构造钢铸件、锻轧件中,可能存在魏氏组织、带状组织、晶粒粗大等缺陷,粗大的魏氏组织显著降低钢的塑性和韧性,带状组织使钢的性能具有方向性。完全退火能够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消除魏氏组织和带状组织缺陷。假如其锻造工艺正常,原始组织分布适宜,只是珠光体片间距小、硬度偏高、内应力较大,则能够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10-12有一直径10mm的20钢制工件,经渗碳热处理后空冷,随后进行正常的淬火、回火处理,试分析渗碳空冷后及淬火、回火后,由外表到心部的组织。答:表层组织:高碳细针状回火马氏体及少量残余奥氏体心部组织: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10-13设有一种490柴油机连杆,直径12mm,长77mm,材料为40Cr,调质处理。要求淬火后心部硬度大于45HRC,调质处理后心部硬度为22-33HRC。试制定热处理工艺。答:解答此题需要40Cr临界相变点AC3和淬透性曲线通过查手册:AC3=782热处理工艺:奥氏体化温度=AC3+30-50,取820保温时间=KD=15min,K=1.5mm/min根据40Cr的淬透性曲线能够得出,直径12mm的40Cr钢油淬后的心部硬度最低为47HRC。查手册能够发现40Cr在650回火,其硬度为25-30HRC,符合心部硬度要求。回火时间=KD=24min,K=2mm/min,为防止产生回火脆性回火后冷却可采用空冷或水冷。热处理工艺为:将连杆加热至820保温15min,油淬至室温,再加热至650保温24min,空冷至室温。10-14写出20Cr2Ni4A钢重载渗碳齿轮的冷、热加工工序安排,并讲明热处理所起的作用。答:冷、热加工工序安排:冶炼-铸造-扩散退火-锻造-完全退火-粗加工-渗碳-淬火+回火-精加工热处理所起作用:扩散退火:消除凝固经过的枝晶偏析和区域偏析,均匀化学成分和组织。完全退火:细化晶粒、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和组织、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消除魏氏组织和带状组织等缺陷、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渗碳:使活性碳原子渗入齿轮外表,获得一定深度高碳渗层一般碳含量:0.85-1.05%,渗层深度:0.5-2mm淬火-回火:使齿轮外表获得高碳细针状回火马氏体组织+少量残留奥氏体,具有高硬度、良好的耐磨性以及接触疲惫强度;使心部获得低碳板条回火马氏体+少量铁素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韧性。10-15指出直径10mm的45钢退火状态,经下列温度加热并水冷所获得的组织:700、760、840。答:解答此题需找到45钢的临界相变点AC1和AC3可查手册得知:AC1=724,AC3=780700:将45钢加热至700未发生珠光体组织向奥氏体转变,因而水冷时无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所以水冷后的组织仍为退火状态的组织:珠光体+块状铁素体760:760介于AC1和AC3之间,在此温度加热保温,珠光体组织转变为奥氏体,但保留一部分先共析铁素体和未熔的渗碳体颗粒,水冷时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所以水冷后的组织为:马氏体+块状铁素体+粒状碳化物840:在此温度下保温,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将全部转变为奥氏体,水冷后的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10-16T10钢经过何种热处理能获得下述组织:1粗片状珠光体+少量球状渗碳体2细片状珠光体3细球状珠光体4粗球状珠光体答:热处理工艺待论证:1粗片状珠光体+少量球状渗碳体:亚温加热+等温退火2细片状珠光体:正火处理3细球状珠光体:淬火+中温回火或循环球化退火工艺4粗球状珠光体:淬火+高温回火或球化退火工艺10-17一零件的金相组织是:在黑色的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有少量的珠光体组织,问此零件原来是怎样热处理的?答:热处理工艺待论证:淬火+低温回火,淬火得到马氏体基体+残留奥氏体,经低温回火后马氏体变成黑色针状回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第九章钢的热处理原理9-1金属固态相变有哪些主要特征?哪些因素构成相变的阻力?答:固体相变主要特征:1、相变阻力大2、新相晶核与母相晶核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3、母相中的晶体学缺陷对相变其促进作用。4、相变经过中易出现过渡相。相变阻力构成:1、外表能的增加。2、弹性应变能的增加,这是由于新旧两相的比体积不同,相变时必然发生体积的变化,或者是由于新旧两相相界面的不匹配而引起弹性畸变,都会导致弹性应变能的增加。3、固态相变温度低,原子扩散更困难,例如固态合金中原子的扩散速度为10-710-8cm/d,而液态金属原子的扩散速度为10-7cm/s。9-2何谓奥氏体晶粒度?讲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性能影响?答:奥氏体晶粒度:是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度量。当以单位面积内晶粒的个数或每个晶粒的平均面积与平均直径来描绘晶粒大小时,能够建立晶粒大小的概念。通常采用金相显微镜100倍放大倍数下,在645mm2范围内观察到的晶粒个数来确定奥氏体晶粒度的级别。对钢的性能的影响:奥氏体晶粒小:钢热处理后的组织细小,强度高、塑性好,冲击韧性高。奥氏体晶粒大:钢热处理后的组织粗大,显著降低钢的冲击韧性,提高钢的韧脆转变温度,增加淬火变形和开裂的倾向。当晶粒大小不均匀时,还显著降低钢的构造强度,引起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脆性断裂。9-3试述珠光体构成时钢中碳的扩散情况及片、粒状珠光体的构成经过?答:珠光体构成时碳的扩散:珠光体构成经过中在奥氏体内或晶界上由于渗碳体和铁素体形核,造成其与原奥氏体构成的相界面两侧构成碳的浓度差,进而造成碳在渗碳体和铁素体中进行扩散,简言之,在奥氏体中由于碳的扩散构成富碳区和贫碳区,进而促使渗碳体和铁素体不断地交替形核长大,直至消耗完全部奥氏体。片状珠光体构成经过:片状珠光体是渗碳体呈片状的珠光体。首先在奥氏体晶界构成渗碳体晶核,核刚构成时与奥氏体保持共格关系,为减小形核的应变能而呈片状。渗碳体长大的同时,使其两侧的奥氏体出现贫碳区,进而为铁素体在渗碳体两侧形核创造条件,在渗碳体两侧构成铁素体后,铁素体长大的同时造成其与奥氏体体界面处构成富碳区,这又促使构成新的渗碳体片。渗碳体和铁素体如此交替形核长大构成一个片层相间大致平行的珠光体区域,当其与其他部位构成的珠光体区域相遇并占据整个奥氏体时,珠光体转变结束,得到片状珠光体组织。粒状珠光体的构成经过:粒状珠光体是渗碳体呈颗粒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粒状珠光体能够有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而成,可以以由片状珠光体球化而成,还能够由淬火组织回火构成。原始组织不同,其构成机理也不同。这里只介绍由过冷奥氏体直接分解得到粒状珠光体的经过:要由过冷奥氏体直接构成粒状珠光体,必须使奥氏体晶粒内构成大量均匀弥散的渗碳体晶核,即控制奥氏体化温度,使奥氏体内残存大量未溶的渗碳体颗粒;同时使奥氏体内碳浓度不均匀,存在高碳区和低碳区。再将奥氏体冷却至略低于Ar1下面某一温度缓冷,在过冷度较小的情况下就能在奥氏体晶粒内构成大量均匀弥散的渗碳体晶核,每个渗碳体晶核在独立长大的同时,必然使其周围母相奥氏体贫碳而构成铁素体,进而直接构成粒状珠光体。9-4试比拟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答:贝氏体转变:是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下面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过冷奥氏体所发生的中温转变。与珠光体转变的异同点:一样点:相变都有碳的扩散现象;相变产物都是铁素体+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不同点:贝氏体相变奥氏体晶格向铁素体晶格改组是通过切变完成的,珠光体相变是通过扩散完成的。与马氏体转变的异同点可扩展:一样点:晶格改组都是通过切变完成的;新相和母相之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位相关系。不同点:贝氏体是两相组织,马氏体是单相组织;贝氏体相变有扩散现象,能够发生碳化物沉淀,而马氏体相变无碳的扩散现象。9-5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和亚构造,并讲明它们在性能上的差异。答:板条马氏体的形貌特征:其显微组织是由成群的板条组成。一个奥氏体晶粒能够构成几个位向不同的板条群,板条群由板条束组成,而一个板条束内包含很多近乎平行排列的细长的马氏体板条。每一个板条马氏体为一个单晶体,其立体形态为扁条状,宽度在0.025-2.2微米之间。在这些密集的板条之间通常由含碳量较高的残余奥氏体分割开。板条马氏体的亚构造:高密度的位错,这些位错分布不均匀,构成胞状亚构造,称为位错胞。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片状马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状,由于试样磨面与其相截,因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而且马氏体片相互不平行,大小不一,越是后构成的马氏体片尺寸越小。片状马氏体周围通常存在残留奥氏体。片状马氏体的亚构造:主要为孪晶,分布在马氏体片的中部,在马氏体片边缘区的亚构造为高密度的位错。板条马氏体与片状马氏体性能上的差异:马氏体的强度取决于马氏体板条或马氏体片的尺寸,尺寸越小,强度越高,这是由于相界面阻碍位错运动造成的。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其含碳量。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亚构造。差异性:片状马氏体强度高、塑性韧性差,其性能特点是硬而脆。板条马氏体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韧性,并且具有韧脆转变温度低、缺口敏感性和过载敏感性小等优点。9-6试述钢中典型的上、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并比拟它们的异同。答:上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的典型特征呈羽毛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上贝氏体由很多从奥氏体晶界向晶内平行生长的条状铁素体和在相邻铁素体条间存在的断续的、短杆状的渗碳体组成。其立体形态与板条马氏体类似呈扁条状,亚构造主要为位错。下贝氏体的组织形态、立体模型:在光学显微镜下,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在电子显微镜下,下贝氏体由含碳过饱和的片状铁素体和其内部析出的微细-碳化物组成。其立体形态与片状马氏体一样,也是呈双凸透镜状,亚构造为高密度位错。异同点:一样点:都是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组织亚构造都是高密度的位错。不同点:组织形态不同,立体模型不同,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混合方式不同。9-7何谓魏氏组织?简述魏氏组织的构成条件、对钢的性能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答:魏氏组织:含碳小于0.6%的亚共析钢或大于1.2%的过共析钢在铸造、锻造、轧制后的空冷,或者是焊缝热影响区的空冷经过中,或者当加热温度过高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从奥氏体晶界沿一定的晶面向晶内生长,并且呈针片状析出。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从奥氏体晶界生长出来的近乎平行或其他规则排列的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以及其间存在的珠光体组织,这类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铁素体魏氏组织,后者称渗碳体魏氏组织。魏氏组织的构成条件:魏氏组织的构成与钢中的含碳量、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冷却速度有关。只要在一定含碳范围内并以较快速度冷却时才可能构成魏氏组织,而且当奥氏体晶粒越细小时,构成魏氏组织的含碳量范围越窄。因而魏氏组织通常伴随奥氏体粗晶组织出现。对钢性能的影响:其为钢的一种过热缺陷组织,使钢的力学性能指标下降,尤其是塑韧性显著降低,脆性转折温度升高,容易引起脆性断裂。需要指出的是,只要当奥氏体晶粒粗化,出现粗大的铁素体或渗碳体魏氏组织并严重切割基体时降,才使钢的强度和韧性显著降低。消除方法:能够通过控制塑性变形程度、降低加热温度、降低热加工终止温度,降低热加工后的冷却速度,改变热处理工艺,例如通过细化晶粒的调质、正火、完全退火等工艺来防止或消除魏氏组织。9-8简述碳钢的回火转变和回火组织。答:碳钢的回火转变经过及回火组织:1、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与淬火组织一样马氏体中的碳含量是过饱和的,当回火温度在100下面时,碳原子能够做短距离的扩散迁移。在板条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的间隙位置,构成碳的偏聚区,降低马氏体的弹性畸变能。在片状马氏体中,除少量碳原子向位错线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将垂直于马氏体C轴的100晶面富集。2、马氏体分解,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当回火温度超过100时,马氏体开场发生分解,碳原子偏聚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继而转变成碳化物从过饱和相中析出。将马氏体分解后构成的低碳相和弥散的碳化物组成的双相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3、残留奥氏体转变,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钢淬火后总是存在一些残留奥氏体,其含量随淬火加热时奥氏体中碳和合金元素的含量增加而增加。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残留奥氏体将发生分解。残留奥氏体在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回火将转变为贝氏体,在珠光体转变温度范围内回火将先析出先共析碳化物,随后分解为珠光体。4、碳化物的转变,组织为回火托氏体马氏体分解及残留奥氏体转变构成的碳化物是亚稳定相,当回火温度升高至250以上时,将会构成更稳定的碳化物直至碳化物。当回火温度升高至400,淬火马氏体完全分解,但相仍保持针状外形,之前构成的碳化物和碳化物全部转变为碳化物,即渗碳体。这种由针状相和无共格联络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5、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相的回复、再结晶,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当回火温度升高至400以上时,已脱离共格关系的渗碳体开场聚集长大,根据细粒溶解,粗粒长大的机制进行。与此同时,相的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马氏体晶格是通过切变方式重组的,晶格缺陷密度很高,自由能高,因而在回火经过中相也会要发生变化来降低自由能。当回火温度升高至400以上时,相开场出现回复现象,使位错密度减少或孪晶消失,但是相晶粒仍保持板条状或针状。当回火温度升高至600以上时,板条状或针状相消失,构成等轴的相。将淬火钢在500-650回火得到的回复或再结晶了的相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9-9比拟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珠光体、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的组织和性能。答:组织比拟:珠光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0.6-1m,构成温度:A1-650。索氏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0.25-0.3m,构成温度:650-600。托氏体:片状铁素体+片状渗碳体,片间距0.1-0.15m,构成温度:600下面。以上三类珠光体是由过冷奥氏体直接转变而得。回火索氏体:将淬火钢经高温回火后得到的回复或再结晶了的相和粗粒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索氏体。回火托氏体:将淬火钢经中温回火后得到的由针状相和无共格联络的细粒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到以上珠光体组织主要区别在于碳化物的形状不同,能够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两类组织。性能比拟:1、与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珠光体的硬度和强度较低,塑性和韧性较好。2、在一样硬度条件下,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抗拉强度相近,但粒状珠光体的屈从强度、塑性、韧性等性能都优于片状珠光体组织。这是由于,片状珠光体受力时,位错的运动被限制在铁素体内,当位错运动至片状碳化物界面时构成较大的平面位错塞积群,使基体产生很大的应力集中,易使碳化物脆断或构成微裂纹。而粒状碳化物对铁素体的变形阻碍作用大大减弱,塑性和韧性得到提高,当粒状碳化物均匀地分布在塑性基体上时,由于位错和第二相粒子的交互作用产生弥散强化或沉淀强化,提高钢的塑性变形抗力,进而提高强度。3、粒冷珠光体的冷变形性能、可加工性能以及淬火工艺性能都比片状珠光体好。9-10为了要获得均匀奥氏体,在一样奥氏体化加热温度下,是原始组织为球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还是细片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试利用奥氏体的构成机制讲明之?答:细片状珠光体的保温时间短。原因:1、将钢加热到AC1以上某一温度时,珠光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通常首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构成奥氏体晶核,这是由于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碳浓度不均匀、原子排列不规则,易于产生浓度起伏和构造起伏,为奥氏体形核创造有利条件。2、原始组织为片状珠光体时的相界面面积大于球状珠光体,也就是可供奥氏体形核的位置越多,则奥氏体形核越多,晶核长大速度越快,因而可加速奥氏体的构成,缩短保温时间。9-11何为第一类回火脆性和第二类回火脆性?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消除方法?答:定义:回火脆性:淬火钢回火时的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单调的增高,有些钢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火脆性。第一类回火脆性:钢在250-40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也称低温回火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钢在450-650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也叫高温回火脆性。产生原因:第一类回火脆性:低温回火脆性几乎在所有的工业用钢中都会出现。一般以为,其产生是由于马氏体分解时沿马氏体条或片的界面上析出断续的薄壳状碳化物,降低了晶界的断裂强度,使晶界称为裂纹扩展的途径,因而产生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高温回火脆性主要在合金构造钢中出现,碳钢中一般不出现这种脆性。其产生原因主要是As、Sn、Pb、Sb、Bi、P、S等有害杂质元素在回火冷却经过中向原奥氏体晶界偏聚,减弱了奥氏体晶界上原子间的结合力,降低晶界的断裂强度。Mn、Ni、Cr等合金元素不但促进这些杂质元素向晶界偏聚,而且本身也向晶界偏聚,进一步降低了晶界断裂强度,增加回火脆性。消除方法:第一类回火脆性:A、避开脆化温度范围回火B、用等温淬火代替淬火+回火C、在钢中参加Nb、V、Ti等细化奥氏体晶粒元素,增加晶界面积D、降低杂质元素含量第二类回火脆性:A、高温回火后采用快速冷却方法能够抑制回火脆性,但不适用于对回火脆性敏感的较大工件B、在钢中参加Nb、V、Ti等细化奥氏体晶粒元素,增加晶界面积C、降低杂质元素含量D、参加适量的Mo、W等合金元素可抑制杂质元素向原奥氏体晶界的偏聚E、对亚共析钢可采取A1-A3临界区的亚温淬火方法,使P等杂质元素溶入残留的铁素体中,减轻它们向原奥氏体晶界的偏聚程度F、采用形变热处理方法,能够细化晶粒,减轻高温回火脆性9-12比拟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和CCT曲线的异同点。为何在连续冷却经过中得不到贝氏体组织?与亚共析钢的CCT曲线中Ms线相比,过共析钢的Ms线有何不同点,为何?

    注意事项

    本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课后习题答案(崔忠圻版).docx)为本站会员(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