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设备维护外包策略.doc
-
资源ID:19293415
资源大小:134KB
全文页数:3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年收藏的精品资料设备维护外包策略.doc
目 录摘 要.IAbstract . II1 概述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1.3 核电备件行业电子商务的可行性. (5)2 基于 XML 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概述2.1 基于 XML 技术的电子商务平台的架构. (8)2.2 基于 XML 的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功能. (10)2.3 设备维护外包研究 173 系统实现及其整合技术3.1 核电备件分销平台实现技术. (19)3.2 基于 XML 技术的 B2B 采购系统整合技术 . (21)4 基于 XML 技术的核电备件分销系统的实现4.1 系统功能结构与系统工作流程. (28)4.2 总体结构设计. (28)4.3 数据层实现. (30)4.4 表示层实现. (31)4.5 业务逻辑层实现. (36)5 备件分销公司采购系统 B2B 整合实现IV5.1 系统整合背景. (39)5.2 软件环境与整合系统设置. (40)致 谢. (41)参考文献. (42)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48)11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业务外包发展的背景网络经济时代,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经济领域的普遍应用,使信息成本得以显著下降,从而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1。在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源构成了生产要素,而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了起作用的重要生产因素,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因此,企业必须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竞争观,即企业间的合作竞争替代单纯竞争、非核心业务外部化替代企业自营和资源社会共享替代企业专用2,3,4。(1)合作竞争替代竞争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对抗性的竞争。一些企业相信,自己的成功只能建立在竞争对手的失败上,这种恶性竞争观使企业浪费资源,最终两败俱伤。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信息商品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和不完全排他性,这决定了企业之间以合作竞争替代竞争作为企业经营的新思路。与竞争对手建立战略联盟可以弱化恶性竞争,实现共同发展,因此战略联盟可以看作是实施合作竞争战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之间通过信息、技术、产品、资金和市场环节的合作、交流和授权,提高企业自身和联盟整体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市场实力,避免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营造、扩大市场空间,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企业通过实行新型的合作竞争战略,重新确立企业在本行业中的有利地位,消除盲目扩张。(2)非核心业务外部化替代企业自营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因而难以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高效益的部分,难以培育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这种经营模式无法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间信息高速、快捷准确的传递成为可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制,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由此产生虚拟企业的经营方式。通过虚拟经营,企业只需保留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他对企业而言的非核心业务外部化,借助企业网络中的其他网络成员的力量予以整合,以充分发挥和培育企业自身的竞2争优势。(3)资源共享替代企业专用工业经济时代,信息传递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受到限制,真正的经济全球化难以实现,因此企业的资源一般是自己专用的。网络经济时代,电脑将企业网络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以电子为中介的相互关系,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打破了企业发展的空间限制,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这种环境下,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的提供,愿意以合理的价格购买服务,而没有必要自己拥有专用的组织结构、设施人员等低效率运作模式。资源的社会共享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制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敏捷性。1.1.2 设备维护管理现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的经营机制及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九五”全国设备管理工作刚要(国经贸委199675 号)文件和设备管理条例法规的颁布和贯彻执行,企业的设备管理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设备维护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的解放,设备管理模式的变化,维修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设备维护市场化的试行。但是,就总体看来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5,6,具体表现在:(1)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着两级分化的趋势一些有前瞻意识、机制健全、锐意进取的企业不断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设备现代化管理模式,设备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手段日益先进,朝着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如济南将军烟草集团创立的“90-38-11 管理金字塔”模式,广东科龙公司的“新的生产维修”模式等。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设备管理模式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型管理模式,采用的设备维护方式仍以预防性维护为主,即定期进行大修、中修和小修,并辅之以设备的日常消缺性维护。企业以满足设备大修为基准来配备设备维护管理职位,造成设备维护人员过度臃肿。然而,设备的大修周期特别长,有的几年甚至十几年才大修一次,这样,造成大批的维修人员闲置,浪费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企业设备管理的组织模式趋向多样化3既有保留设备动力管理部门和机修车间,强化企业内部设备管理的公司,也有企业进行改制,改机修车间为独立的维修公司,在继续保证原单位设备动力良好运行的同时,开拓市场,对外提供设备选购、设计、安装、调试、修理、咨询等服务,逐渐与母体脱离成为专业化维修公司的情况。(3)设备要素市场发展还不完善设备外包市场存在如下特点: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机修力量逐渐走向市场,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新建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一些中小型企业一般通过社会力量来解决企业的维修问题;同时,其他设备要素市场如设备调剂市场、设备备品备件市场、设备租赁市场和设备信息技术市场在全国各地发展相当不平衡;相应的市场法规、制度的建立还很不完善,进一步阻碍了维护外包市场的健康发展。再者,封闭式的管理造成我们的企业缺乏市场观念与社会化协作精神,使我国设备维护的市场化及社会化协作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这也是制约我国设备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4)设备维护外包存在诸多问题最近几年设备维护外包市场发展迅速。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Competition)越来越激烈,顾客(Customer)需求越来越苛刻,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加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Change),使得整个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企业不断转变管理模式,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进行转变,以适应从产品价格、质量、时间的竞争发展到基于服务和绿色制造的竞争的要求。另一方面,借助国企改革的东风,众多大型企业纷纷将自己的主业剥离,成立设备维护性质的独立核算公司,客观上也促成了设备维护外包市场的欣欣向荣。但是,从调查和走访中我们看出,目前设备维护外包在企业中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还存在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维护外包市场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就我们调研的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被调查企业都认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承包商数量太少,可供企业选择的余地太窄,很多技术含量高的设备(此类设备往往是企业的关键设备)在市场上拥有维护资质的供应商寥寥可数,甚至只有唯一的一家,属于完全技术垄断地位。外包市场的不完善给企业的设备维护外包运作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在这种垄断情况下,企业在维护市场上是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外包直接的后果就是成本太高,服务质量太差,4无法进行投标竞价获取维护服务。同样地,设备维护外包结果难以衡量、承包商绩效难以评估也是当今企业外包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企业的设备多种多样,各种层次设备维护方式也各不相同,需要维护的时间也存在随机的情况,其造成的设备维护外包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就维护结果的衡量带来了难度,进而给外包的操作、合同的形成造就了麻烦。一位主管设备的经理对我们这样说:“大修外包的前期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问题就在维修完工之后如何就维修的质量达成一致的意见,良好的合作往往会因为扯皮吵架而告终”。从企业决策的角度来看,设备维护外包策略的选择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留待第四章进行详细说明。1.2 研究动机正如上一节所述,工业企业设备现状不尽如人意,维护管理任务繁重,维护管理水平不尽如人意正是本文研究的动机之一。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工业企业主要技术能力的物质基础。但是,我国企业整体而言设备技术状况老化,役龄过长,超过 70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7。在对颇具代表性的机械工业企业进行调查之后统计,国产设备占据了主要地位(金属切削设备国产占到 95.05,锻压设备国产占总量的 94.98);设备新度系数为 0.58,大大小于国外先进国家同行业的平均值;设备维护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不少企业设备老化、总体技术水平低、设备利用率低、闲置多,设备资源浪费,资产流失情况十分严重。以包代管或者以改代管行为较为普遍,设备维护管理工作难度比较大。但是,在设备管理急需改善的时候,还伴随着设备管理弱化,有章不循,高层领导不予重视,随意压制设备管理职能机构,维修技术力量流散等现象8。同时,设备维护市场化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但是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种局面,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呼吁开展设备维护业务市场化的研究工作。徐滨士认为9,设备维修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维修人员与维修企业的资格认证、维修质量的标准与监督等问题都有待研究。李葆文则强调10,通过对设备管理全系统的分析,把社会化维修市场、备件市场、设备制造厂家的售后服务承诺以及本企业的维修资源纳入系统思考之中,规划设计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最佳设备管理系统。因此,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对设备维护进行业务外包研究有其现实要求。5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系统外包和人力资源外包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一些理论的成果。然而,设备维护职能和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信息系统业务有着明显得区别,纯粹将已有的研究理论移植到这个领域不太科学、也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设备维护外包的理论研究的有限呼唤人们对这个领域予以关注和重视,同时也是促成笔者撰写这篇论文的主要因素。笔者有幸参加了崔南方老师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几乎每个企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还是小型民营企业,也无论是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还是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设备维护的服务外购行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设备维护外包普遍地存在于市场当中,是一块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笔者在对湖北几个企业的实地走访调查当中,发现传统的经验理论已经无法满足设备维护实际发展的需要。例如,将每一次设备维护业务外包都当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招投标是目前企业的普遍做法,将长期的设备维护管理当作短期的项目进行运作势必引起诸多问题;同时单纯地如何控制设备维护外包成本也是经理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我国工业企业设备维护管理运行模式,迫切需要研究企业设备维护外包的运作模式,推行一套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可以优化管理决策、易于操作的设备维护外包理论势在必行。本文旨在运用系统论的思想,从我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探索如何进行更好地设备维护外包策略选择的有效途径。增加企业设备维护外包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维护外包市场的规范运行。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1.3.1 研究的内容设备维护外包策略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维护外包策略的分类和外包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简要概括了业务外包研究的成果和设备维护外包发展的趋势。为后面的维护外包策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在范体军等研究的基础上从业务维度、时间维度、资源维度总结出不同的设备维护外包策略。并对各种不同的外包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和说明。最后,笔者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了一个基于实证的设备维护外包策略选择的二阶段模型,认为在第一阶段应该选择设备的重要程度作为因子得出基于资源维度的设备维护外6包策略,然后在第二阶段分别就主要设备的战略外包,以设备技术的成熟度和维护外包的脆弱性为决策维度构建二级外包策略的选择模型,就一般设备的战术性外包,以设备的规模经济和企业的管理水平为尺度构建二级的外包策略选择模型。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不同特性的设备维护业务外包决策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1.3.2 研究的意义外包策略的确定在整个业务外包的过程当中处于一个关键性的地位。就 IT 外包的实施效果而言,大量案例的分析表明,造成外包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没有认真地选择哪些 IT 活动需要外包,哪些必须内制以及没有制定适当的适合企业的业务外包策略。Mary.C.Lacity, Leslie.P.Willcocks 和 David.F.Feeny 于 1994 年对欧盟 162家企业所作的调查统计表明11,70%的公司没有制定正式的外包策略,而在已实施了外包业务的公司中,也仅仅只有 43%确定了正式的外包策略,决策的失误导致了外包效果的普遍低下。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的实施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设备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维修者以及其他服务机构等多个主体,包含事前的决策、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评估等多个阶段。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外包决策的科学性,而科学的决策的前提条件是全面的详细的外包策略的分析,对于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而言,一个合理的外包策略分析选择模型意义十分重大。(1)提高维护外包决策的科学性设备维护外包是一个系统工程,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复杂而众多,所导致的后果影响巨大而深远。通过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详细研究各种外包策略,构建合适的外包策略选择模型,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对于在竞争市场上运筹帷幄的领导者而言,无疑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进而有助于作出正确的管理决断。(2)降低维护业务外包的风险业务外包的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收益的权衡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不恰当的外包策略实施必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甚至可以导致灾难式的后果。相反,科学的外包策略选择模型却可以帮助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互相合作中最大化利润同时最小化风险。达到双赢的目的,对于资产密集型行业的设备维护业务外包而言,情况尤其如此。IT 外包实证结果显示,那些取得成功的公司,绝大多数都采取了理性 IT 外包策略,以实现对 IT 活动的灵活控制,从而避免或者降低了外包的风险。案例研究表明,实行合理的 IT 外包策略,其成功的概率远大于7实行全部外包或全部内制策略。(3)提高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综合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合理慎重作出外包决策,不仅能够节约设备维护成本,利用先进技术,而且能够保证设备的完好率,缩短设备不正常的停歇时间,提高设备的有效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维护的管理水平。(4)丰富外包理论研究外包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思想,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专家们的注意和重视,也有了许多的学术成果,但是对于设备维护业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却还处于起始的阶段,通过总结学习专家们的理论成果,尝试性地在设备维护业务方面进行实践应用,可以有效地丰富理论的研究。我国加入 WTO 以后,以租赁和维修为重要内容的服务贸易方面的市场准入将极大地推动我国设备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随着更多的外资企业,特别是以服务贸易为主导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一方面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实现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维修市场的竞争。本文通过对维护业务外包策略的研究对于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企业整合设备维护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3.3 研究的方法本项研究以设备维护外包策略为主线,运用联机检索、案例调研等方法开展资料收集;运用核心竞争力理论、规范研究、综合评价等理论与方法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设备维护外包策略选择的过程和途径进行建模优化,目的就是想从纷繁芜杂的表面现象中抽象综合出一般的理论以指导企业进行维护外包的实践。82 设备维护外包概述2.1 设备维护的发展2.1.1 设备维护管理定义(1)设备管理定义设备管理(Plant Management)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以提高设备效能为目的,运用各种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设备从规划、设计、试制、制造、选型、安装与调试、使用与运行、维护与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管理12,13。(2)设备维护管理定义从设备管理的定义来看,设备维护只是设备管理的一个环节。但从设备整个寿命周期来看,维护贯穿着设备使用的全过程,在设备管理中占有非常的重要地位。所谓设备维护管理,是指为保证设备或设施的正常运行(或维持它应具有的状态与功能)而进行管理的总称,其管理内容包括的设备的日保、周保、润滑、巡检、点检、大修、中修及小修等等。应该注意的是,维护(Maintenance)比维修(Repair)的内涵丰富,它应包括修理(repair)的内容。2.1.2 设备维护管理的发展设备维护管理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具体见下表 2.1。表 2.1 设备维护的发展历程时间段 阶段 特点20 世纪 50 年代前事 后 维 护 (BM: BreakdownMaintenance)设备坏了才修,不坏不修;设备简单。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预 防 维 护 (PM: PreventiveMaintenance)通过计划按照不同设备和不同使用周期安排大修、中修和小修。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生 产 维 护 (PM: ProductiveMaintenance)以预防性维护为中心,兼顾生产和设备设计制造而采取多样、综合的设备管理方法。9续表 2.1 设备维护的发展历程20 世纪 70 年代 设备综合工程学与全员生产维护 (Terotechnology & TPM: TotalProduction Maintenance)应从设备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来看设备维护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 状 态 维 护 (CBM: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针对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设备维护管理。根据设备的状态监测数据,作出设备维护决策。20 世纪 80 年代末全 面 计 划 质 量 维 修 (TPQM:Total Planning QualitativeMaintence)以设备整个寿命周期内的可靠性、设备有效利用率以及经济性为总目标的维修技术和资源管理20 世纪 90 年代 以利用率为中心的维护(ACM:Avail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以设备利用率来制定维护策略。按利用率对设备排序,然后结合生产实际、停机损失、维修成本选择适当的维修方式。20 世纪 90 年代 适 应 性 维 修 (AM : AdaptiveMaintenance)根据综合费用(=维修费用+生产损失)最小为目标,制定维修策略20 世纪 90 年代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Reliability Based Maintenance)以设备可靠性、设备故障后果作为制定维修策略的主要依据,以运行经济性为出发点的维护管理模式。Laura S.通过实证论述了采用设备维护策略与设备性能状况之间的关系14。文中将维护管理策略分为消极性(Reactive)维护策略、主动性(Proactive)维护策略和积极性(Aggressive)维护策略15,16。其中事后维护(BM)属于消极性(Reactive)维护策略,预防性维护(PM)和预知性维护(PM)属于主动性(Proactive)维护策略,全员生产性维护(TPM)属于积极性(Aggressive)维护策略。状态维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多数状态维护方面的文献是侧重于诊断技术17,它们可归纳为基于模糊理论、专家系统、神经网络、振动原理、故障树分析、灰色理论和模式识别等方法18。Einar L 和 Torivar J 等人15基于状态维护管理提出智能诊断和维护管理,设备状态维护是基于设备监测数据而作出维护策略。他们在文献中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诊断系统15。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 INTERNET 的普及,计算机维护管理系统(Computer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 CMMS)不仅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且也在实际应用10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总的趋势是扩大了原来设备维护管理的内涵,并超出了原来设备管理的范围。如一个完整的 CMMS 系统一般包括如下模块:设备管理、状态监测、状态维修决策、工作单管理、预防性维护、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设备检修规程管理、员工管理、资源管理等。杨海峰等人论述了基于计算机的设备维护系统在故障诊断、数据远程传输等方面的技术最新应用,同时指出计算机设备维护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智能化、网络化和虚拟化17。同时,在 CMMS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产管理(EnterpriseAssets Management,EAM),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以企业有形资产(如生产设备、厂房设施、交通工具、库存等)为管理对象,以降低总体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和投资回报为目标,融合先进设备管理思想,集企业各项设备管理功能为一身,是一个能对企业各种维修资源进行有效协调与控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它已融合了设备维护的先进的管理思想。2.2 业务外包的发展2.2.1 业务外包定义所谓外包,Loh 和 Venkatraman20(1992) 认为,外包就是“外部的供应商提供的用户所需的有形的或无形的产品或服务(全部或部分)”。当今一些学者认为外包还应包括组织从外部获得虚拟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在环境多变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业务外包已成为一种重要策略,由过去简单的劳务服务扩大到各种技术型和知识型的服务业务,由众多具有专业背景的专业机构,提供各种专业服务;目前的业务外包不仅仅考虑成本因素,同时也考虑特别专业技能的要求。综上所述,业务外包实际上是:如果外面的组织能将企业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处理的更有效率且成本更低,为了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发展,则此业务可以外包。外包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买进行为,它应是组织的战略决策,能够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2.2.2 业务外包的动机关于业务外包的动机,许多文章都有提及,内容大同小异,笔者在此综合学者们研究的结果总结如下几个关键因素:(1)成本外包企业比垂直一体化企业经常能够获得成本优势。通过外包,制造成本下降,11工厂和设备投资减少,制造能力投资的减少降低了混合成本,导致更低的盈亏平衡点。短期成本的快速改善强化了外包决策。因此,外包在短期提高企业经济绩效方面是外包的一个主要动机。Quinn(1994)和 Bailey(2002)论述了业务外包使企业能更专注于其核心业务,使企业内部资源获得最大的回报,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21,22。(2)响应性内部生产提高了组织对特定的技术类型的投入,长期来说限制了灵活性。通过和供应商合作,将某些服务外包可以提高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获得比内部生产更大的长期优势。Quinn21、Bailey22,和 Pagnocelli23和 Dess24谈到业务外包能增强企业的敏捷性,能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在目前信息时代,企业将更多的力量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并且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随时调整和改变某些业务。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达到更好的品质,获得更好的服务,同时能够使企业在自己业务的调整上比较有弹性。(3)核心竞争力Gilley(2000)提到,外包非核心业务可以使企业提高管理注意力,把资源分配到自己做得更好的业务上去,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在大部分企业进行外包的一个重要原因。(4)风险外包可以分散风险。通过外包,企业无须在技术上进行大量投资就能利用新兴的先进技术,从一个方面可以减少企业进行自制所面临的巨大风险。每一个环节搞经营是扩大企业风险而不是降低分散风险,实行业务外包战略,可以使生产企业将生产、批发的压力转嫁给其他企业,实现真正的分散由政府、经济、市场、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能够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因为企业本身的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合作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韧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Quinn(1994)谈到企业通过业务外包借鉴外部能力和新技术,有助于企业降低自身风险,减少周转时间,节省投资21。同样地,实行设备维护外包,工业企业可以降低设备维护由于技术进步等因素所带来的风险。(5)获得专业化技术服务承包商一般从事自己特别擅长的服务的领域。通过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交给外面的专家去做,这样就可以把多家公司最优秀的人才集中起来为12自己所用25。例如 AT&T 服务公司帮助花旗银行建立一体化的全球资料中心;邓百氏公司为电信业和能源业公司承包应收款管理业务等都是很好的例证。(6)质量外包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促进外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从而确保在将来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2.3 外包决策外包决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关键的决策因素的选择和外包决策模型的建立。业务外包的决策研究从两方面得到发展。一方面是从基于各种理论建立定性决策模型到基于各种理论的组合进行定性决策,另一方面从定性决策模型发展到定量决策模型。Venkatesan(1992),Reve(1990)提出业务外包的决策取决于对象是否为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则应该自制;对于非核心业务,则应该外包2627。认为影响外包决策的关键因素为核心业务的三个特性:可延展性;给顾客带来额外的价值;难以模仿性。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提出在某些时候,企业的某些核心业务也是可以外包的。王雪红,孟祥茹(2003)认为业务发展具有动态性,随着竞争态势的变化、顾客需求的改变、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现在的核心业务可能会变为非核心业务,或者非核心业务也可能变成核心业务28。作者进而提出了几种情况下的核心业务外包条件:追赶型外包;顾客需求变化而产生的外包;技术改变的外包;抢占新市场的外包。刘景江更是论证了核心业务在 IT 行业外包的普遍现象25。王淑云(2004)认为核心能力和核心活动不是同一个概念,认为物流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但是必定是企业的核心活动或者是企业的近核心活动,正是如此,才有了物流外包决策的可能性29。总之,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当物流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时,企业才应该将物流自营。只有物流是企业的核心活动,或近核心活动,而且集团公司内部企业的物流资源和技术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可以实施物流活动内部外包。否则,不管企业拥有多少物流资源,只要物流不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虽然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但是自身或集团公司内部在物流运作上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应该将物流业务外包。Klaas,Mclendon 和 Gainey(1999)在研究人力资源外包的时候,提出一个基于交13易成本理论的外包策略选择框架30。Quinn 和 Hilmer(1994)提出基于资源理论的外包决策定性模型21,构建的二维模型比 Venkatesan(1992)的模型更加实用也更有说服力。如图 2.1 所示。该模型设置了处于核心与非核心之间的“灰色”地带,并提出了与外部合作的外包策略。认为影响外包的因素分为两方面: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potential for competitive edge)和战略脆弱性程度(degree of strategic vulnerability)。前者指外包某项经济活动能够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潜力,后者指某项活动被外包后,由于市场失效导致企业蒙受脆弱性影响的程度。但是,该模型对其余六类活动未加定义,这种忽视也成为该模型的最大缺陷。高 自制潜在的竞争优势特定的风险契约的商定低 低控制性现货供应高 战略脆弱性 低图 2.1 战略外包的决策模型Vining 和 Globerman(1999)提出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业务外包定性决策模型,选择产品/业务的复杂性、竞争性和资产专属性三个基本要素来进行外包决策以降低外包管理成本(Governance Costs)31。Arnold U.(2000)提出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核心竞争力理论组合的外包决策定性模型,考察了业务的交易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程度,以便选择合适的外包策略。他认为,公司的核心业务(core activities)不能外包,可以考虑外包的是核心业务外围的辅助性业务(core-close activities),外围业务(core-distinct activities),与无关业务(disposable activities),后三者统称为非核心业务32。李威松,王淑云(2004)认为交易费用和核心能力理论对外包设计和外包管理的阐释互为补充,是经营费用和长期战略的有机结合的关系。通过构建混合模型,提出建立非物质化公司是外包的最优化选择33。刘德(1999)认为企业应该从财务、技术和战略三方面的因素来选择不同的 IT 外包策略34。具体而言,分别从财务角度选择管理水平和规模经济两个维度;从技术角度选择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集成度两维指标,并且综合战略角度和业务的商业价值14来对所需要决策的 IT 业务进行权衡以决定是否外包。相似地,江兵(2002)则认为应该考虑业务、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的因素35,具体到业务角度,依照 IT 对企业竞争地位的作用分类,作者把 IT 分为区别性和非区别性技术。依照 IT 对业务过程的作用分类,可以把 IT 分为关键技术和一般技术。这样,考虑业务因素,可以把 IT 分为四种类型,针对不类型 IT 业务提出外包方案如下:(1)区别性关键技术。它不仅对于业务起关键作用而且使该业务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企业对于这类技术应当内制。(2)非区别性关键技术。它对于业务有关键性作用但不能区别于竞争对手,对于这类技术不宜简单地采用“包出”或完全采用内部技术。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而确信外部承包商的素质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并且具有价格优势时,应当考虑采取适当的具体方式进行外包。(3)非区别性一般技术。这类技术既不能区别于竞争对手又不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来说,诸如工资发放、保险福利和财务系统等常常被选择为外包对象。承包方因其标准化操作得以降低成本而能提供较低的价格,同时公司得以集中精力于更为关键的 IT 活动。(4)区别性一般技术。这种技术能与竞争对手相区分,但对业务的成功不起关键作用。这类业务需要斟酌考虑是否采取外包决策。李华焰,马士华(2001)在选择物流外包策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