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共8页).doc
-
资源ID:19299983
资源大小: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长江保护与发展2011年报告提 要一、近两年来,长江保护与发展继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近两年来,长江流域面对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国内保增长调结构的宏观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流域下游地区迎来产业升级、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发展契机;中上游地区借助国家投入不断加大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纵深推进的难得机遇,进入快速增长的起飞期。与此同时,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仍在不断加大,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等自然灾害频发,重大开发和整治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日益显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1、长江流域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近两年来,国家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摆上了日益重要的位置,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发布了17个区域规划,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等,同时,还有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这一系列规划实施和试验区建设,将形成长江上中下游整体联动开发的格局,助推整个流域经济腾飞。其中,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其发展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位于流域西部地区的重庆“两江新区”,被中央赋予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五大功能。近两年来,长江沿江地区社会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明显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一是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由2006年的54031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752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约1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为357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7倍。二是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6.5:52.5:41.0转变为2008年的6.2:52.1:41.7。三是外向型经济继续维持高水平,沿江地区2008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054.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3%,经济外向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达到0.82,高于全国平均0.58的水平;沿江地区FDI由2006年的364.4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510.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8.3%。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攀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和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向中上游欠发达地区倾斜明显,沿江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25847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36947亿元。五是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2.5%和15.0%,下游与中、上游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缩小趋势。2、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一是环境立法和执法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于预防和治理流域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长江流域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指针。2010年,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依法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也是我国第一部规范抗旱工作的法规,条例依法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抗旱保供职责。此外,区域性、流域性的法规和规章也得到重视。2008年,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要严格执行太湖地区新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实施最严厉的治理措施。2010年,江苏省人大通过关于修改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对企事业单位水污染物排放的要求更加严格,并提高了对违规排污企业的惩治力度。2010年,浙江省发布并实施了浙江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将对流域内各有关设区市交接断面的水质改善情况与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上海市自2009年2月1日起,对本市制浆造纸、杂环类农药、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等12个工业行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制度。云南省修订颁布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草案),将这一市级地方性法规上升为省级地方性法规。江西省为了准确判断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变与诊断湖泊的健康状况,从2007年开始启动了鄱阳湖区及设区市以上界河等重点水域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工作,以进一步强化水功能达标管理。二是流域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建成以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群建设,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整治相配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水土保持等措施与防洪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已经形成,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目前,在长江上游已建或在建的调节库容大于5亿m3的水库有近20个,国家水利部门加强了对大型水利工程的综合调度,有效应对超限洪水,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三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取得积极进展。2010年,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年)出台,这是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和卫生部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以解决水质不达标及重污染水源地的环境问题为重点,明确了在一级保护区实现隔离防护等八项建设任务。流域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饮用水源地的水环境综合治理,2008年江苏省正式施行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依法对水源地及周边地区实行功能达标管理,2010年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探索建立分区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水源地水环境保护。 四是流域综合规划取得新进展。2007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新规划贯穿“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这一新时期治江思路,按照“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的原则,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生态与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初步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到2030年,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从目前的18%提高到30%,所有水功能区达到规划功能目标,基本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基本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现代化,长江的生态功能健全,服务功能正常发挥,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流域灾害频发、资源紧缺与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近两年来,流域干旱、洪涝、地震和泥石流等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2009年9月到2010年4月,流域内的四川、重庆、云南以及西南地区贵州、广西五省(市/自治区)普遍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主要江河来水持续偏枯,工程蓄水明显不足,时间长达半年之久,给农业生产、群众生活、林业等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经济损失达350亿元,受灾人口超过5800万人。2010年5月以来,流域内四川、重庆、江西等省份相继遭受暴雨袭击,形成旱涝急转的不利局面,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出现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因灾死亡449人,失踪335人,直接经济损失1225亿元。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这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仅次于汶川5·12八级地震的震灾,强震导致24.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698人,失踪270人。2010年8月7日23时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害导致舟曲县城大片城区长时间被淹,造成1501人遇难,264人失踪。近两年,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水环境污染仍呈加重趋势。2009年,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333.2亿t,分别较2007年和2003年增加4.0%和21.9,排污主要集中在太湖水系、洞庭湖水系、长江湖口以下干流、宜昌至湖口、鄱阳湖水系、宜宾至宜昌和汉江地区,2009年,这几个地区排污总量占长江废污水排放量的80.1。尽管目前干流水质尚好,但城市江段污染较为严重,沿江分布着五大基地、七大炼油厂、以及上海、南京、仪征等地的基地,对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5个城市江段近岸水域污染尤为突出。目前流域产值占全国40%以上的钢铁、石化等行业所需铁矿石和石油等资源,对进口依赖逐年增加。流域中下游地区工业和城市用地扩张非常迅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造成耕地资源日益紧张,随着国家对占用耕地政策收紧,土地资源约束日益突出。4、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持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长江流域相继实施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以及上游大规模的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对长江生态与环境的累积影响日益显现,这些影响因缺乏长序列的跟踪监测资料和深入研究以及影响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鄱阳湖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淡水湖泊,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来水,经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特有水文联系,造成鄱阳湖对长江水文情势变化反映极为敏感,尤其是21世纪以来,伴随长江流域进入相对偏枯期,鄱阳湖在枯水期持续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导致湖面迅速缩小,枯水期鄱阳湖几近枯竭,河滩、草洲长时间出露水面,对鱼类生长和渔业造成严重损失,影响居民取水、航运、农业生产等。为控制这些不利影响, 2008年,江西省提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设想,计划在鄱阳湖入江水道的屏峰山长岭山之间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调枯不控洪的动态调控方案,丰水期开闸调泄洪水,枯水期关闸蓄水,使湖泊维持在调控水位运行。设想提出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支持者与反对者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生态与候鸟栖息地、大型珍稀水生动物、湖泊水质与富营养化等影响方面。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长江开发的关键性骨干工程,1992年动工,2009年竣工,2010年10月26日,首次试验性蓄水达到175m设计标准。三峡工程的兴建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三峡工程建设运行也不可避免地改变库区干流及下游水文情势,并对库区与中下游沿岸生态与环境以及中游江湖关系产生显著影响。这些问题在工程建设前后一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三峡工程逐步建成和开始运行,其影响不断开始显现,公众对三峡工程的关注也持续升级,并经常把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生的气候、生态、环境问题都归结于三峡工程,引起广泛争议,甚至造成舆论的混乱和对工程不利影响认识的误区。二、长江流域是中国湖泊集中分布区,不同区域湖泊呈现不同特征与利用问题长江横贯我国东西,地跨多个地貌阶地和气候带,塑就了各种各样的湖泊群,包括源头和上游区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中下游湖泊群,现有1.0 km2以上的自然湖泊1685个,总面积62686.4km2,分别约占全国1km2以上湖泊数量和面积的62.6%和77.0,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均位于长江中下游湖群内。1、源头与上游湖泊受气候变化影响引起水量平衡波动复杂温度升高,引起降水与蒸发格局变化,导致长江源头与上游区山地冰川萎缩,进而影响湖泊水量平衡。近几十年以来,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一致,呈现明显的升温趋势,从而导致大多数冰川呈退缩状态,仅小部分冰川处于稳定或前进状态,进而引起湖泊水位的大幅波动。19691986年17年间,各拉丹冬的姜古迪如南支冰川和北支冰川后退速率分别为9.1m/a和7.4m/a;各拉丹冬的岗加曲巴冰川从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间,冰舌末端至少后退了500m,年平均后退速率为25m左右。与此同时,高原内部的唐古拉山、昆仑山中西段、祁连山中西段的一些冰川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则趋于稳定或小幅前进。气候模拟结果显示,由于温室气体增加,长江源区在未来50年内,年均气温可能最高升高到2.5 ,至2030年和2060年,长江源区的冰川面积将较1970年分别减少6.9和11.6。冰川融水增多,长江源区的多数湖泊面积短期内可能增加,而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冰川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冰川融水可能逐步减少,将导致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萎缩甚至消亡。2、中游湖泊围垦和淤积萎缩,洪涝灾害威胁加重近几十年来,受人多地少和对湖泊功能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长江中游湖泊被大量不合理围垦,造成湖泊面积急剧减少。大通水文站以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面积由1950s初的17198km2,减少到现不足6600km2,2/3以上的湖泊因围垦而消失。其中,洞庭湖因围垦,湖泊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4350km2急剧缩小至2625km2,鄱阳湖面积也由1949年的5200km2减少到目前的2933km2。大规模围垦不仅使湖泊面积锐减,同时也使湖泊蓄水容积大幅减少,1950s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围垦减少湖泊容积超过500×108m3,相当于淮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1倍,五大淡水湖泊蓄水总量的1.3倍。直接导致湖泊洪水调蓄功能下降,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了江湖洪水位的不断升高,最高洪水位被不断突破。鄱阳湖围垦导致多年平均最高洪水位由1950s的18.51m、1970s的18.93m、跃升至1990s的 20.10m,达到或超过警戒水位19m的出现频率,1950s为35,1980s为40.6,1990s更进一步上升至55。洞庭湖每围垦1000km2,将使城陵矶水位抬高0.38m,1998年洞庭湖湖口城陵矶站最高洪水位分别比1954年、1996年高出1.39m和0.63m,达到历史最高记录。3、中下游湖泊水环境质量下降和富营养化加重,蓝藻水华等生态灾害频发随着湖泊流域和周边地区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进入湖泊TN、TP和CODMn等污染物增加,湖泊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尤以下游太湖、巢湖等为甚,水质普遍为劣V类。1980s前期太湖仍以至类水为主,处于尚清洁状态,后期以类水为主,呈现一定的污染趋势;到1990s,中期以至类水为主,属轻度污染,局部类水;后期进入至类水为主,局部已劣于类水;2000年后,全太湖水体类水为主,属重污染,其中太湖西岸地区、梅梁湾、竺山湾水质更差,已劣于类水。湖泊水质下降,富营养化程度加重,导致湖泊蓝藻水华发生时间延长、影响范围扩大和藻类浓度增加,引起生态灾害频发,2007年5月底,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市因水华灾害导致严重供水危机,震惊中外。据20072010年长江中下游湖泊水质监测资料,中下游77个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中,77%的湖泊水质劣于III类水质,符合或优于III类标准的湖泊仅占23%,而劣于V类水质标准的湖泊占32%;从水质的湖群分布来看,江西的鄱阳湖群区水质总体优于其它湖区,苏南湖群水质最差,江汉湖群、洞庭湖群及华阳湖群区水体污染水平基本相当。从富营养化程度来看,丰水期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占调查湖泊总数的88.3%,其中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占23.4%;枯水期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湖泊占调查湖泊总数的14.3%,其余湖泊均已达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的占26.0%。尤以下游苏南湖群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多数湖泊如滆湖、三氿和洮湖等全湖全年均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位于中下游的四大淡水湖比较,现状太湖水质状况最差,丰、枯水期水质总体均为劣V类,其次为巢湖,洞庭湖和鄱阳湖目前水质状况稍好,其中鄱阳湖水质总体为IV类水平,部分湖区为符合III类水标准,而洞庭湖在丰水期总体可达III类水标准,但部分湖区也存在污染加重趋势;富营养化状况,除洞庭湖目前尚处于中营养水平外,其它湖泊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其中巢湖和太湖富营养化程度最为严重,全年处于富营养化水平,鄱阳湖营养水平虽总体较太湖、巢湖等低,但部分湖区(如莲湖、康山断面)也已达富营养化程度,其水体正逐步由中营养向富营养化状态演变。湖泊水质持续下降和蓝藻大量增殖,抑制和破坏了湖泊中素有“水下森林”之称的水生植被的生长,导致湖泊生态系统由“草型清水态”向“藻型浊水态”退变。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太湖的竺山湾、贡湖湾等均生长有较好的水生植被,随着蓝藻水华的持续暴发,这些湖区的水生植被基本消亡殆尽,湖底荒漠化严重,导致主要水生生物个体小型化,小型游泳动物逐渐占据优势,鱼类资源种类由1950s的120多种减少到现在70多种,重要鱼类资源衰退,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底栖动物中螺、蚌等大型软体动物减少,耐污染水蚯蚓、水生昆虫幼体增加;浮游动物中大型的枝角类、桡足类种群、数量减少,而小型的轮虫、原生动物数量大幅增加,生态系统退化明显。4、中下游湖泊过度养殖和湖岸带大规模开发,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湖泊过度围网和围堤养殖导致湖泊水质下降和生态退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临的重要威胁。近年来,淡水养殖业已由池塘转向湖泊大水面,如长湖、大冶湖、斧头湖等中小型湖泊以及一些大型湖泊湖湾,几乎全湖被围网割裂。长荡湖1980s初期基本没有网围养殖,至1990s后期,网围养殖面积已占全湖水面的58.6;白马湖1990s中期开始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目前该湖近80湖面为养殖区;太湖养殖集中的东太湖,1990年网围养殖范围仅占湖泊水面的约9.5,至2003年养殖水面已超过湖泊水面的81.2,经大力整治,目前保留的养殖湖区面积才下降到占东太湖总面积的22.8。高密度养殖大量向水体中大量投放高蛋白饵料、甚至氮肥、磷肥和禽粪,以及产生大量鱼虾排泄物等,导致水体环境急剧恶化,加速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同时,不合理湖泊过度养殖,大量消耗水生植物,占据水生植物的生长空间,造成湖泊湿地水生植被快速消失,加速草型湖泊向藻型湖泊退化。近2030年来,各地纷纷掀起了大规模的沿湖开发热潮,从滨湖新城、旅游度假区建设,到滨湖新城开发,开发强度和规模不断增加。一些小型湖泊大量变为城市湖泊,原先的天然湖泊转变为人工控制湖泊,自然生态退化、水质持续变差,大多靠常年换水维持湖泊景观水质。沿湖开发带动房地产热持续升温,沿湖岸线不合理和无序占用问题日益突出,带来生态和环境干扰,不仅破坏了不同类型湖泊独具特色的景观资源,导致湖滨自然湿地与生态退化,无疑还将进一步加重多数湖泊业已出现的富营养化和生态退化问题。三、长江与流域湖泊群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巨型河湖系统,流域重点开发与整治工程正导致湖泊处于快速调整和变化中1、围堤与建闸阻隔,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发生剧变历史上,长江与两岸湖群连通,构成了独特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在维系江湖水生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受人类防洪蓄水工程建设和湖泊围垦利用等因素影响,湖泊与江湖自然水力联系被大坝或涵闸阻断,导致湖泊鱼类、水生植物及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长江中下游洄游性鱼类和半洄游性鱼类等失去直接入湖生长繁殖或溯湖而上至上游水系产卵繁殖的条件,一些珍稀濒危水生物种和多种江湖洄游性鱼类趋于消失。如洪湖,与1980s相比,鱼类资源种类从74种减少到57种,天然鱼类产量从1000t/a减少到800t/a,且大型经济鱼类愈来愈少;1960s巢湖建闸控制前,洄游、半洄游性鱼类产量占天然捕捞总产量的40以上,而建闸控制后,洄游、半洄游性鱼类基本绝迹,定居性湖鲚的产量占全部捕捞产量的88以上,鱼类种群结构发生重大改变。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是350多种鸟类、600多种水生和湿生植物和400多种鱼类的水生动物和麋鹿等珍稀物种栖息地,这些物种的生存大都依赖于湖泊湿地系统结构的完整性。江湖阻隔,导致湖泊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湖泊涨落区、浅滩等多种类型湿地丧失,生境单一化,湿地生态和野生生物生境遭受破坏,许多野生生物物种和数量均在减少,一些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种类现已濒临灭绝而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而且由于湖泊失去了与长江的天然水力联系,湖泊换水周期延长,湖泊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和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重湖泊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趋势,造成蓝藻水华暴发潜在危害。2、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中游江湖关系影响深刻而长远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是最主要的两个自然通江湖泊,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两湖的影响十分复杂,除三峡水库蓄水改变下泄水量对两湖水位和蓄水量的直接影响外,还存在引发坝下河段河床快速冲刷造成同流量条件下长江河道水位下降等效应的间接影响,尤其是三峡汛末提前蓄水,对两湖枯季水位和蓄水量造成的影响,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三峡工程对两湖水位和蓄水量的影响,在三峡水库汛期调蓄洪峰、汛末蓄水、枯季水位消落以及汛前腾空不同时段各不相同。对于洞庭湖,三峡工程主要通过改变荆江三口分流比和城陵矶出口水量产生影响。水库汛期调蓄上游洪水,可有效减轻洞庭湖的防洪压力,若1998年型洪水再现,三峡可使洞庭湖汛期79月水位平均下降0.30.4m,城陵矶最高洪水位削减1.24m,降至接近保证水位的34.55m;汛前腾空期可一定程度抬高洞庭湖水位,但对洪水灾害形成影响不大;汛末三峡水库大量拦蓄上游来水,造成中下游来水明显减少,导致洞庭湖水位提前消落,枯水提前,尤其是10月份水位下降非常明显,20062009年,东洞庭湖城陵矶10月份水位分别下降1.41m、1.02m、1.37m和2.39m,西洞庭湖小河咀水位分别下降0.19m、0.27m、0.28m和0.44m;12月至次年3月的枯季,为保证发电、航运和下游用水需要,水库水位消落,三峡出流量要高于天然流量,使得这一时期洞庭湖水位略高于天然条件,对缓解枯季缺水有利,20062009年枯季,城陵矶水位平均约抬高0.15m。对于鄱阳湖,三峡工程主要通过改变长江干流水量产生影响。与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影响类似,汛期水库调蓄上游洪水,可有效缓解鄱阳湖防洪压力,若1998年型洪水再现,三峡可使湖口汛期水位下降0.37m,湖口最高洪水位削减0.28m,降至22.25m,低于保证水位22.5m; 而5月底至6月初水库汛前腾空,由于鄱阳湖入汛较早,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鄱阳湖的防洪压力;汛末水库大量拦蓄上游来水,使得鄱阳湖水位提前消落,枯水提前,水位影响呈北高南低的格局,20062009年,北部湖区星子站十月份平均水位分别下降0.89m、0.54m、0.49m和1.35m,南部湖区的康山和波阳所受影响较小;12月至次年3月水库水位消落期,鄱阳湖水位会略有抬高,20062009年,星子平均水位抬高约在0.1m左右。总体而言,2006年以来,洞庭湖和鄱阳湖枯季连续出现超低水位和蓄水量大幅减少,主要与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干旱密切相关,三峡工程蓄水只在汛末蓄水造成两湖十月份枯水位提前,对两湖水资源利用产生一定影响。三峡工程对两湖泥沙的影响总体表现为大幅减少。对于洞庭湖,三峡蓄水的20032007年荆江三口分沙量虽比蓄水前的19992002年略有增加(由16%增加为18%),但因长江干流宜昌站沙量大幅度下降,三口分沙量绝对值大幅度减少,仅为19992002年的26%,表明三峡工程运行导致洞庭湖入湖泥沙明显减少。对于鄱阳湖,2003年以来,鄱阳湖入湖五河输沙量减小明显,仅为2000年以前多年平均的34.3%,而湖口的年均输沙量却增加明显,为2000年以前多年平均的149.9%,表明三峡工程运行造成鄱阳湖湖口出沙量明显增加。四、加强流域湖泊利用与保护管理,维护湖泊生命健康,发挥湖泊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1、明确湖泊功能定位,分类型、分层次保护湖泊具有供水、防洪、旅游、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保持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水产品等多种生态服务价值,不同湖泊所处的流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其应保护和维持的主导生态功能也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类型湖泊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制定我国湖泊保护的总体框架,明确不同类型、不同区域湖泊保护的重点和战略路径;在此基础上,分别确定重要湖泊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合理划分重要功能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等,分类型、分层次对重要湖泊进行有效保护,规范和引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强化维护和提升湖泊的主导功能。同时,针对不同湖泊面临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清理和整治各种与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不合理的开发与占用行为,对遭受破坏的功能进行逐步修复,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系统健康。 2、实施湖泊流域综合管理,保障湖泊可持续利用根据湖泊生态健康的要求,科学确定湖泊生态需水、合理控制湖泊养殖规模,切实保护湖滨湿地,限制湖泊渔业资源滥捕滥捞,并采取必要的退渔还湖、退田还湖措施,将湖泊开发利用强度限制或恢复到湖泊可承载的范围之内;依据湖泊生态环境状况和承载能力,合理划定环湖岸带生态保护区和缓冲区范围,规范环湖生态保护和缓冲区开发方向和强度,使不同类型湖泊在提供其资源功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能维持自身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可持续利用;因湖制宜开展湖泊生态修复,充分利用湖泊的自我修复功能,建立常年性和季节性水生植被繁育保护区,辅以人工生境改善,恢复湖泊天然水生植被,提高湖泊水生植被覆盖率,改善湖泊生态环境和提高污染物净化功能。实行湖泊流域综合管理,将湖泊、湖滨带和湖岸线、入湖河流及其流域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成立跨部门、跨行政区的流域综合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流域水、土、生物等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保护,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以及各利益相关方效益最大化。制定流域统一规划和保护行动计划,强化流域开发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法规条列的制定与完善,统筹流域生产生活用水、河道与湖泊生态需水。同时,根据湖泊生态功能定位和分区,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和开发利用需求,进一步划定重要湖泊流域的生态经济功能分区,有效协调各利益相关方,提出不同生态经济分区开发管制方向和强度要求,大力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实行有效的空间开发管制,确保湖泊功能定位和分区保护目标的实现。3、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和湖泊内源污染,切实改善湖泊水环境与水生态规范流域开发秩序,优化流域产业结构,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和污染物减排,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入湖污染负荷;加大流域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力度,努力保护和恢复建设田间沟渠、河道漫滩与河口湿地,增强流域水污染净化能力,减少入湖污染物通量;适度开展底泥清淤、湖滨带水生植物收割、水草和蓝藻打捞,最大限度减少养殖饵料投放,有效减轻湖泊内源污染。 实施退渔还湖和环湖岸带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各种湖泊湿地和湖岸线不合理占用,着力恢复和建设湖滨湿地,一方面减少入湖污染物,另一方面增加污染物自然削减和净化能力。针对不同湖泊污染程度和生态系统受损状况,采取自然保育和人工干预相结合,以改善生境条件为前提,以恢复挺水、浮叶和沉水植物为切入,以调整受损生态系统结构为手段,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大力实施湖泊生态修复,还湖泊洁净的水质和优良的生态。4、优化河湖格局和功能,实施河湖连通,恢复湖泊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影响水与生态安全的不同类型河湖格局紊乱与功能受损问题,从湖泊流域整体出发,建立河湖功能定位系统和综合管理体系,厘清不同级别河流之间的水力联系和功能定位,明确清水走廊和尾水通道,改善水和物质的循环过程与流向,保障河流水流其畅,并改善湖泊水动力条件,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千百年来,湖泊的生命力来自于其与河流、湿地和地下含水层等之间的“血脉”相通与有机联系。兴修防洪和水资源利用工程和湖滩湿地大面积围垦等人为造成河湖格局改变和水力阻隔,虽为局域水位控制、滩地利用和湖泊养殖提供了条件,但在整体上改变了河湖系统的结构,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和服务功能发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通过修建鱼类洄游通道、水闸生态调度和恢复自由连通等多种形式实施河湖连通,对提高湖泊调蓄洪水能力、减轻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危害、减缓湖泊萎缩消亡趋势、孕育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湖泊生态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