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向性格与潜在的人际交流障碍(共7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内外向性格与潜在的人际交流障碍基于公交车内外座次选择与个人内外向关系报告(见附录)的深入研究摘要 人际交流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交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关键词 人际交流;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所谓人际交流,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交流,它是在社会交流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交流。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它是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交流,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交流中生活。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交流中展开的。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交流的发展中实现的。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交流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的人际交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一人际交流问题的类型人际交流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交流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以下几种。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此外,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的沟通的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交往方式网络交往。这种新型的方式对的人际和谐交流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过渡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导致自我情感的迷失,不喜欢与身边的人进行交往,不参加集体活动,使得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心理幸福感降低,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交流的障碍,对现实的人际交流产生负面影响。二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一) 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 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不一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影响。有的人性情沉静,可能看不惯锋芒毕露的人;有的人果断泼辣,跟优柔寡断的人可能合不来。这种看不惯和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视。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因此,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诚实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在人际交往中不奸诈,不虚伪,要用心来和别人交往。知心朋友和牢固的友谊是通过真诚相处才获得的,要做到诚实,就要表里如一、襟怀坦白、言行一致。最后,兴趣与爱好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兴趣和爱好对人际交往影响很大。在人际交流网络中的核心人物往往是那些拥有一定特长、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他们更容易接近别人,获得友谊。(二) 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的、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愿意亲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远之。在我们学生当中有的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顾,甚至不满,这种交往态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之接近? 我们们应当意识到善待别人和容纳别人,得到的不仅是朋友,还有精神上的愉悦。(三) 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种无声的交谈。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例如,有的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这往往令其他同学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一个人如果忧形于色,人们会认为他过于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会给予怜悯与同情,而不会把他作为知交并为其分担不幸;遇到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别人,人们只会认为其浅薄,缺乏内涵,连怜悯与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情绪表达没有分寸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对象,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易给人留下轻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个人若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漠,就会让人觉得冷漠无情,人际交往同样很难实现。(四) 对自我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就是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交流中的正确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这是不利于交往的。我们中有些是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于是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过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而趾高气扬;对不如己者则默然视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表面看来,这是对人际交流的超然态度,实则孤立了自己。还有一些同学则相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过低地低估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自信。与人交往时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虽然,他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不愿与这样没有主见的人交往。三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一)创造宽松的高校校园环境,这是建立良好人际交流的客观前提要有人与人间良好的交流,必然有人与人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这就需要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组织一些活动,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多让生活在群休、组织内,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间的交往。(二)正确的认知,这是自身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交流中的位置,这是处理好人际交流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发生了交流障碍,都是因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现与另一方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 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所以,在交往中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态。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交往就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应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其次, 应该自觉地优化自身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人与人间的交流。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际交流中10 项最不受欢迎的个性依次是:狡诈、欺骗、自私、残忍、不诚实、虚伪、做作、欠可靠、欠忠诚、贪婪。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过强、自卑心理过强、过于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个性也是青年人际交流形成的障碍。应该有意识地去掉这些不良个性,优化自身的个性特征, 让人易于接受。再次,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易于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进而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获得交往与友谊。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应该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去待人,凡事不应斤斤计较,出现矛盾应主动加以解决,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三)要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人际交流如何,交流到的成长,所以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力争使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人际交流。综上所述,在的人际交往中,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应创造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努力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帮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交流,实现人际交流的良好沟通。附录问卷形式1、能独断独行?2、能在大庭广众下工作?3、能镇定地公开演说?4、喜欢热闹而非安静的场合?5、和同伴出行选座次时选靠近走廊的座次?6、厌恶做重复的事情?7、不愿意别人提示,喜欢独出心裁?8、更喜欢有创新的东西?9、心情不好时,选择外出活动来排解?10、热爱运动?11、做事不细心?12、容易信任别人?13、与观点不同的人自由联络?14、喜欢开玩笑?15、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太会想家?16、喜欢引人注意?17、认为自己认真起来不比任何人差?18、容易被激怒?19、天不怕地不怕?20、相对于暗恋更喜欢接近接触表白?总分得分标准:1、4150:偏内向;5160:偏外向 2、3140:内向;6170:外向 3、2030:极端内向;7180:极端外向问卷结果:问卷40份,回收37份。其中更多时候选择坐内侧的人数为23,更多时候选择坐外侧的人数为14。 在选择坐外侧座次的人中,性格外向的占71.4%(10/14);然而问卷显示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坐内侧座位,根据问卷统计,在选择坐内侧座次的人中,性格内向的占52.2%(12/23),与性格外向的所占比例相近。问卷分析:本问卷中,“和同伴出行选座次时选靠近走廊的座次?”问题是有四个程度的,而根据这个程度和内外向程度比较,可以验证以下2个问题: 1、内外向座次选择程度与内外向程度是否具有一致性? 2、是不是某一个内外向程度的人更能坚定地选择内外座? 此外,本实验的问卷验证是属于双向验证,也有可能出现与假设相反的可能。而根据实际问卷反馈信息分析: 在选择坐外侧座次的人中,性格外向的占71.4%;然而问卷显示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坐内侧座位,根据问卷统计,在选择坐内侧座次的人中,性格内向的占52%,与性格外向的所占比例相近。 此外,性格外向程度更高的人选择坐外侧座位态度更为坚定;而内外向座次选择程度与内外向程度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实验结论:1、和同伴出行时,选择坐外侧(靠近走廊侧)的人大多数为外向性格;选择坐内侧的,略有内向的趋势,但不能确定,也可以认为坐内侧的人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可能性相等。 2、和同伴出行时,选择坐内侧的人更多。 3、和同伴出行时,总是选择坐外侧的人具有较大的外向程度。实验结论解释及延伸:1、喜欢坐在后面的人自我保护心理强 跳上一辆空荡的公交车,小阳总是喜欢径直往后走,到了车厢的后半截,再找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坐下,接着他便可以惬意地欣赏沿途风景,或是读书看报。小阳说,这个位置让他觉得塌实。意大利非语言交流学家马克·帕克利对人们在车厢中的行为做了多年研究,他认为,人们上了空的公交车后,一般都不会选定第一排座位这排位子通常到了车厢快满时才有人坐。北京阳光华仁心理服务中心的资询师周林认为,这种选择是人类特有的安全感造成的。当你选了第一排座位时,坐在背后的人会让你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你看不见他们在你背后做什么。人在历史长河中的进化过程,同时也是在战争中求得生存的过程。战争的一个重要常识就是不要把后背留给敌人。我们生活的社会虽然远离战争,但是这种自我保护的心理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较为敏感的人,会比较喜欢坐在能够通览全局的靠后的位子。而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往往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得无所谓。 2、找“顺眼”的人同坐是警惕心理在起作用 很多人乘车时愿意找看上去“顺眼”的人同坐。人们在初次见到陌生人时都会对其做出基本的评价,专家研究认为,产生“第一印象”的时间不超过一秒钟。因此,多数人能很快对同乘的人进行判断,并且选择其中看着“顺眼”的人坐在一起。英国心理学家休斯敦和布尔做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旁边的座位总是空着的。 这里“顺眼”并非单指漂亮、有气质等人们从美学角度进行的评价。人们通过对装束、举止等的分析,也会判断出对方是否能对自身造成威胁,以及这种威胁的大小。例如某辆公交上有两个空位,一个旁边是健壮有力的男人,另一个旁边是面慈目善的老太太,显然后者对人造成威胁的可能性比前者低,因此多数人会认为后者比较“顺眼”而选择与其同坐。这是因为人在陌生环境中,自我防御意识会更强。 3、过分在意座位余温的人接受能力差 有些人坐在别人刚刚坐过、尚有余温的座位会很不自在,一些人甚至会站起来,等座位凉了再坐。周林认为,多数人都不愿意用别人用过的东西,座位上的余温传达给人座位被别人占优过的信息,因此会让人不自在,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但是有些人会站起来的情况,说明这些人比较敏感,心理健康程度不佳。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缓冲区,以减少外界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敏感的人心理缓冲较小。这些人在生活中一般很难接纳自己,同时也很难接受别人。因此,对于余温这种他人身体留下的信息会十分敏感。 4、对手机大声讲话的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我们在乘车时常会看到有些人很大声地对着手机讲话;一些人坐下后把腿伸得很长,还有一些人把包放在旁边的位子占座。周林说,从心理学上看,这些人的行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一般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关心别人的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就习惯了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因此不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这些人不仅在公交上不受人欢迎,他们在生活中也不常去关心和帮助周围的人。通常这些人的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不太好。 参考文献:1 罗恒. 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 贵州.贵阳 ,2006(12)2 轰振伟. 心理健康教育M. 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3 何维林, 李哲等. 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8)4 乐国安. 当前中国人际交流研究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5 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理论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79.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