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企业标准(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的:保证按照本标准制造的自行车,在实际使用时尽可能的安全,试验的目的是保证每一个零部件乃至整车的强度和耐用性。1. 适用范围本标准只适用于耀马生产的自行车,其鞍座可调整到635mm或更高一些的高度。2. 引用标准JIS D 9101 自行车语JIS D 9301 一般自行车3. 术语3.1. 自行车:通过脚踏或手柄,依靠人力驱动,并装有驱动车轮在地面上行的车辆。3.2. 鞍座高度:从地面到鞍座面的高度测量时,自行车应垂直于地面,然后从鞍座面的中心垂直测量到地面的距离。3.3. 制动距离:从制动开始到自行车停住所行驶的距离。3.4. 停车距离:制动距离加上骑行者作出反应的一段时间所行驶的距离。3.5. 行程:曲柄转动一周,自行车所行驶的距离。3.6. 防滑面:位于脚下的脚踏表面,设计时要考虑具防滑性能。第一部分 零部件的要求4. 安全性 (包括性能、构造、形状、尺寸)4.1. 自行车总长:1900mm以下。4.2. 把横管总宽度:360600mm以下。4.3. 鞍座最大高度:6351100mm。4.4. 锐边:不得在正常骑行和维修保养时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锐角、尖角、毛刺、飞边等缺陷。闸把和支架的端部应作倒圆加工,或者使用不易脱落的护套等物采取保护措施。4.5. 突出物:a) 不得有在正常的骑行和维修保养时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外露突出物。b) 固定螺钉类的外螺纹露出螺母类坚固件的长度不得超过螺纹的大径。但本条不适用于已用护帽等采取了保护措施的,或不易与人体接触的部分。4.6. 钢绳:a) 制动装置和变速装置使用的钢绳长度满足操作上的需要,并且不得有明显的松弛或过紧现象。钢绳的尾端尺寸从紧固部位(螺母、螺栓)端面起计长度,钢绳尾端应装上护帽等,采取防止丝股松散的措施(尾端尺寸2080mm)。b) 护帽的拉脱能力应满足规定(抗拉脱能力20KGF)。 4.7. 条母紧固件的固定性能:a) 各部位固定螺钉的旋合应超过该螺钉公径的三分之二,并能坚固牢固,经坚固后的车在使用时应不会容易发生螺钉松的动现象。b) (前叉锁母与立管螺纹以及中轴锁母和左碗螺纹的旋合长度应超过3牙。)c) 把立管和鞍管应固定在各自的插入深度标记位置以上处。5. 车闸5.1. 前、后制动系统:要具有分别制动前、后轮且互相独立的制动系统。5.2. 手闸的闸把位置:前、后闸把安装在车把两侧的位置原则上为前闸把在右,后闸把在左。5.3. 手闸闸把的握闸尺寸:闸把与把套的开档距离“d”(见附图),AB之间不得大于90mm,BC之间不得超过100mm(少儿车AC之间不得超过85mm)。附图中(a)、(c)中的“L”尺寸为闸把支点中心至闸把尾端间的距离。5.4. 手闸组装:车架上固定钳形闸的部位应使用弹簧垫圈、锁母、尼龙螺母、U形螺母等部件采取防松措施。5.5. 闸皮组装:闸皮与闸盒的配合应牢固,按7.1规定进行摇动试验,闸皮不得从闸盒脱落,也不得产生裂纹,摇动试验后,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符合5.8.1和5.8.2之规定。5.6. 手闸的调整:a) 车闸应有调整结构,以能在因闸皮磨损或钢绳延伸影响制动性能时进行调整。b) 闸皮与制动面的间隙应适当,在操纵闸把时,两侧闸皮不得发生明显的单端接触。c) 使用拉杆式车闸的,当车把旋至60度时,不得产生车闸触及轮辋,后拉管及接头发生明显弯曲、扭曲现象。5.7. 脚闸:脚闸应在骑行者将脚踏逆向踩动时(60度以内)产生制动力,恢复驱动向时应立即解除制动力。曲枘在任何位置制动时,其制动力矩须大于14n*m140Kg*cm。5.8. 制动系统强度:5.8.1. 手闸受力试验:在进行手闸强度试验时,制动系统及构成部件不应有异状。5.8.2. 脚闸受力试验:在进行脚闸强度试验时,制动系统及构成部件不应有异状。5.9. 制动性能:5.9.1. 干态制动:按GB356593第22章规定方法试验时:a) 在最高速比时,行程为5m或5m以上的自行车,以24km/h的速度行驶时,应在55.5m距离以内平稳而安全地停住。b) 在最高速比时,行程为5m以下的自行车,以16km/h的速度行驶时,应在5.5m距离以内平稳而安全地停住。注:5.5m的制动距离是包括目前通用的试验方法中因人和仪器误差在内的。今后可以根据在试验中取得的经验再行修正。5.9.2. 湿态制动:按GB356593第22章规定方法试验时,以16km/h的速度行驶自行车,应在15m距离以内平稳平稳而安全地停住。5.9.3. 脚闸的直线性:按GB356593第23章规定方法试验时,在脚蹬力为90300N的范围内,制动力应与脚蹬力呈线性比例(误差在20%以内)。此外,脚蹬力为300N时,制动力应不小于150N。5.10. 闸把固定力矩:使用25kgf*cm的旋合扭矩紧固固定螺钉,在其正表推动力不得小于40kgf*cm。5.11. 操纵部分:5.11.1. 车把灵活性:车把应转动灵活,不得有碰擦、僵呆或明显的松动等现象。5.11.2. 前轮重量配比:童车和骑行者的总重量至少应有25%压在前轴上。将鞍座高速倒最靠后位置,由骑行者坐在该位置上双手握住把套部分,在此状态下测量压在前轮上的重量。5.11.3. 车把操纵角度:左右两侧不小于60度,但不得转满一圈。5.11.4. 把立管和把横管的固定强度:在进行把立管与把横管间的紧固试验时,把横管相对把立管不应有转动。5.11.5. 把立管和前叉立管的固定强度:在进行把立管与前叉立管间的紧固试验时,把立管相对前叉立管不应有转动。5.11.6. 车把高度和鞍座高度之差:处最高位置的把套顶端水平面与处最低位置的鞍座面中心的高度之差不能大于400mm,但车体可折迭或拆卸的则不受此限。5.11.7. 把横管两端的保护措施和其抗拉能力:把横管两侧尾端应装有把套或把塞,把套、把塞应能承受70N70Kgf的脱卸力。5.12. 前叉精度:安装前轴的部位,其结构应保证,当前轴辊或轴挡紧贴槽口底部时,前轮应位于前叉中心。5.13. 车轮系统:5.13.1. 车轮转动精度:径向跳动不得超过1.0mm,中心面偏差不得超过1.0mm。5.13.2. 车架、前叉与外胎的间隙:车轮外胎与前叉部件之间的间隙必须超过4mm。5.13.3. 辐条张力:使用辐条的前、后车轮,如轮径超过22英寸的,其辐条张力应达到平均400N40Kgf以上,轮径在于22英寸以下的,则应达到平均300N30Kgf以上,但其中不得有低于150N15Kgf的辐条。另外,偏芯车轮靠飞轮一侧的辐条张力应达到平均400N40Kgf以上,另一侧应达到平均300N30Kgf以上。前、后车轮的辐条张力测定方法如附图所示,在轮辋内周平均分三个测点,然后用辐条张力测量仪予以测定。5.13.4. 车轮夹持力:前、后车轮的固定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但是,当事者双方有协定,可按照有关数据,采用测量轴皮螺母的固定扭矩或快卸轴的凸轮联杆操作力的方法代替紧固力的测定。1) 前轮:相对前轮轴,在前车轮上施加500N50Kgf的力(车轮拆卸方向),施力必须左右均匀,经30秒后,前轮轴不得松动。2) 后轮:相对后轮轴,在后轮上施加1780N178Kgf的力(车轮拆卸方向),施力必须左右均匀,经30秒后,后轮轴不得松动。5.13.5. 车轮静荷重试验:车轮在进行静荷重试验时,各部位不得出现异状,荷重施加处的永久变形量必须小于1.5mm。按附图所示,将车轮固定,然后相对车轮中心面,垂直支轮辋某一点施加180N18Kgf的力,并持续1分钟。如偏芯车轮,施力应在偏芯一侧。5.13.6. 充气压力值标记:外胎侧壁应永久性地标记上充气压力,并且标记应标在外胎装配后容易看清之处。5.13.7. 轮胎配合性:使用JIS D 9112所规定的WO型或HE型外胎的车轮,应将轮胎充气到标称气压的110%,然后,把外胎侧面置于支架上,使整个车轮呈水平状,并对车轮轴施加2000N200Kgf的垂直荷重,经30秒后,外胎不得从轮辋中脱落,而且,车轮体(指除去外胎、内胎、垫带后的轮胎)各部不得有明显异状。偏芯车轮,垂直荷重应施加在偏芯向。5.14. 驱动系统5.14.1. 脚蹬接地角度:轮胎的充气压力为标准气压,脚蹬接地角度必须大于25度(童车20度)弹簧避震车架应由体重85Kg的骑行者乘坐在上面进行测定。见附图。5.14.2. 足趾间隙:轮胎的充气压力为标准气压,脚蹬的间隙必须超过89mm,但装有足趾套的不受此限。见附图。5.14.3. 驱动系统静负荷强度:经静荷重试验,驱动系统各部位不得出现明显变形及被损,亦不得丧失驱动机能。5.14.4. 变速性能:变速装置的变档应正确、灵活。并且无论正转或倒转,链条应运转灵活,不得出现异声、脱落或与链罩相碰的现象。如是外装变速装置则再将车向左或向右倾30度,并调至最高档作倒转。此时,无论倾斜是向左或是向右,链条都不得脱落。在将后轮腾空使其处于静止状态后,缓慢地倒转链轮时后轮不得转满一圈,在链轮处于静止状态下,缓慢地正转后轮,链轮转动不得超过四分之一。5.14.5. 链条张紧力:链条不得有明显的过紧或过松现象,并应转动灵活,不会容易地脱落,且不会和链罩相碰。除装有多速飞轮的车之外,其他车都应用手指在链轮与飞轮的中间位置个向上挑起链条,测定挑起后的链条高度和挑起前的高度之差,标准是15mm。根据地需要后轴上可装上调链螺钉。但是如另有特殊要求的可按该要求做。并检查倒转链轮时后轮转动是否不到一圈,正转后轮时链轮转动是否不到四分之一圈。5.15. 鞍座系统:5.15.1. 鞍座高度的限制尺寸:鞍座和鞍座的其他附件不得有超出鞍座面正中部位125mm的部分。5.15.2. 鞍座和鞍管的固定性能:安装好的鞍座不能有明显的倾斜,经固定试验后,各部不能有明显的变形及破损,座夹(包括相当于座夹部分)与鞍管之间,以及鞍管与车架之间不得产生松动。5.16. 保护装置:用链条传动,不装拨链器的自行车必须装有链罩,以防止骑行者手足、衣服等被链条轧入。链罩至少应能遮盖自链条啮合点起后25mm以上的部位,但圆形链罩则不适用上述规定。5.17. 照明和反射器5.17.1. 照明:对自行车的照明装置要求如下。1) 自行车最好要装有前照灯。2) 自行车的尾灯应达到JIS C 9502附件所规定的要求外,还须在后方相隔100mm之外处能被看清。3) 照明装置所使用的电线应配置在能避免外力影响的部位。另外,电线各连接处应能承受10NKgf的拉伸力。5.17.2. 反射器:自行车反射器的配置和安装要求如下所述。1) 后反射器:自行车尾部必须安装反射器,其安装方法作如下规定。a) 后反射器的安装位置应位于后轮轴之上(透镜顶端为其准),鞍座中心面以下超过75mm之处。但骑行者衣服或装载货物不会遮盖的则不适用上述规定。b) 后反射器的光轴或主光轴应与自行车前进方向成平等,上下左右的倾斜不能超过5度。c) 对后反射器,应在其使用时最易受力部位施加90N9Kgf(安装在泥板上的为50N5Kgf的力,经30秒后,反射面的朝向变化必须小于15度,卸去荷重后,朝向变化必须小于5度。此外,各部不得出现破损及其他明显缺陷。2) 脚蹬反射器:脚蹬最好装有反射器,对脚蹬反射器安装要求规定如下。a) 脚蹬前后面都应装反射器,但单踩面脚蹬可只装后面。b) 脚蹬反射器透镜必须牢固地镶嵌在脚蹬体内或反射器框架内。3) 侧反射器:自行车最好有侧反射器或回光轮胎,可从自行车两侧都能看清其反射光,两侧反射光应是同一颜色。4) 前反射器:如装前反射器,其安装方法如下。a) 前反射器应装在前轮上方,从前面看,能看到整个透镜。b) 光轴或主光轴应与前轮中心面及路面成平行,上下左右的倾斜度不能超过5度。5.18. 鸣号装置:自行车必须安装车铃或蜂鸣器,车铃扳手、蜂鸣器按钮应安装在骑行时便于操作的位置。5.19. 车锁的固定和间隙尺寸:装在童车上的方锁必须有防止松动或掉落的措施。上锁前,锁杆与辐条的间隙不得小于3mm。5.20. 支架的操作性和稳定性:以使用者之力应能容易地操作规程支架,经支架支撑的车应稳定良好,不易摔倒。试验时轮胎充气按推荐充气压力。6. 外观6.1. 颜色:与色筒对照,颜色不应有差异。6.2. 油漆或电镀的表面:不得有露底、剥离、锈蚀以及其他超出极限样品设定的缺陷。不得有锈蚀、开裂以及其他超出极限样品设定的缺陷。6.3. 标记类: 标记应醒目,不得有附着差、刻印不清楚以及歪斜等缺陷。6.4. 焊接部分外观:不得有未焊透、咬边、飞溅、焊道裂缝等明显的缺陷。凹陷、焊瘤、表面粗糙等应比极限样品情况好。 6.5. 轮圈线:按推荐充气压力充气后,外胎不得有局部突起现象,胎面和侧壁的界线紊乱应满足附图( )要求。6.6. 其他:铁质鞍管销轴的螺纹部分应涂上黄油。7. 试验方法7.1. 摇动试验 将车闸调整到正常状态,然后由体重70Kg的骑行者或放置重量相等的砂袋或铅弹作为荷重,再分别对左右闸把施加180N18Kgf操作力,并用力将自行车贴紧地面(应在平坦干燥的铺装路面)作前后往返推动5次,前后往返距离须大于75mm。轮胎充气压为标称气压。7.2. 车闸的强度试验7.2.1. 手闸装手闸的自行车,在确认制动系统调整正确后,按附图所示,在距闸把末端25mm处施加450N45Kgf的力,反复操作10次。如施力未达到450N45Kgf,闸把或辅助闸把就碰到把套或把横管,就以碰到时为准。7.2.2. 脚闸:在确认制动系统调整正确以后,按附图所示,将曲柄置于水平位置,在左脚蹬中心施加1500N150Kgf的静力,保持15秒,并反复进行10次。7.3. 制动性能试验:经7.2强度试验后的供试车,根据需要对车闸进行生产重新调整,确认调整正确后按JIS D 9211所规定的方法进行再试验。7.4. 脚闸制动力的比例性试验:脚闸制动力的比例性试验方法如下。1) 先将脚蹬平面置于与曲柄成直角,然后对脚蹬在制动方向施加荷重,与此同时,测出相对前进方向的后轮外周切线长度的制动力。施加荷重的设定可在90300N930Kgf范围内,其中,至少应分成5个以上挡次。2) 制动力应在车轮被平稳地转动一周后予以测定,每个荷重挡次都需进行三次,然后取三次的平均值。3) 试验结果采用直交坐标打点,并按“最小2乘法”标出“最合适直线”及“±20%允差直线”。7.5. 车把的装配强度试验7.5.1. 把横管与把立管间的紧固试验按附图所示,用夹具将把立管固定在最小配合长度处,然后在组合部产生最大扭矩的方向及部位同时对把横管两侧各施加220N22Kgf力。如最大扭矩产生在把横管末端时,则应在距末端15mm以内最靠近末端处施力。如把横管与把立管是用紧固螺栓组合的,其适当的坚固力矩不得超过20N*M2Kgf*Cm。7.5.2. 把立管与前叉立管间的紧固试验7.6. 车轮的静荷重试验7.7. 驱动部的静荷重试验7.8. 座席部的紧固试验7.9. 道路试验7.10. 耐振性试验8. 标记9. 说明书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