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汇总(共8页).doc

    • 资源ID:19371153       资源大小:1.52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汇总(共8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东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物理期末考试一、选择题:(共14道题,每题4分,共56分。)1在田径运动会上,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了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风采。下列几种关于比赛项目中的论述正确的是() A背越式跳高比赛中要研究运动员过杆的技术要领时,可把运动员当成“质点”来处理B在400米比赛中,处于第1跑道的丁丁同学正好跑了完整一圈,他的成绩为50.0s, 则他在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0 C文文同学在100 m比赛的成绩是13.35 s,其13.35 s指的是“时刻” D强强同学的投标枪成绩为50.8m,其50.8 m为标枪在空中运动的路程2图为我国女子冰壶队的比赛画面。冰壶惯性的大小取决于冰壶的() A位置 B速度 C受力 D质量3有关牛顿运动定律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B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应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 C物体的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越大 D物体的合外力发生变化,加速度立即变化,速度方向也一定立即变化4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重现象只会发生在物体竖直向上运动过程中。 超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现象只会发生在物体竖直向下运动过程中。失重就是物体受的重力减少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重力全部消失 D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5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人所用绳子相同,甲拉住绳子悬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乙拉住绷紧绳子的中点把绳子拉断了。则() A绳子对甲的拉力小于甲的重力 B绳子对甲的拉力大于甲对绳子的拉力 C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小于乙的重力 D乙拉断绳子前瞬间,绳上的拉力一定大于乙的重力6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火车,在第10 s末的速度为2ms,下面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第10 s内通过2 m B每秒速度变化0.2 ms C10s内平均速度为lms D头10 s内的路程为10 m7.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竖直向下,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在开始连续三个1 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23 C在开始连续三个1 s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35 D从开始运动起至下落4.9 m,9.8 m,14.7 m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8. A、B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 A06 s内A、B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B在04 s内 A、B两物体的位移相同 C在t4s时A、B两物体的速度相同 DA物体的加速度比B物体的加速度大ACB9如图所示,一根硬杆A端固定于竖直墙上,B端安装一定滑轮。质量为m的物体系上细绳,细绳另一端通过定滑轮,系于竖直墙上C点,细绳BC段水平,(忽略绳和滑轮间摩擦)。已知 AC3 m,BC4 m,当装置保持静止时,则关于硬杆B端所受的弹力大小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BC D10用以下方法可以粗略测定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如右图所示,将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放在水平地面上,将木板的左端固定,而将其右端缓慢地抬高,会发现木块先相对静止在木板上,后来开始相对于木板向下滑动,测得当木块刚好开始沿木板滑动时木板和水平地面间的夹角,(滑动摩擦力近似等于最大静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开始滑动前,其所受的摩擦力先增大后减小B木板从水平变成接近竖直方向过程中木块所受的摩擦力 一直在增大C测得的动摩擦因数tanD测得的动摩擦因数sin11如图所示,有一辆汽车满载西瓜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发现意外情况,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则中间一质量为m的西瓜A受到其他西瓜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是()Am Bma Cm Dm(ga)12质量相同的A、B两球,由轻弹簧连接后,挂在天花板上,如图所示,aA、aB分别表示A、B两球的加速度,则( )A. 剪断细线瞬间:aA=2g,aB=0B. 剪断细线瞬间:aA=aB=gC. 剪断细线瞬间:aA=0,aB=g D. 剪断细线瞬间:aA=-g,aB=g甲乙aF13物体甲乙都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为m甲、m乙,它们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分别为甲、乙,用平行于水平面的拉力F分别拉两物体,甲乙的加速度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 A甲=乙 m甲 m乙 B甲乙 m甲m乙 C甲乙 m甲=m乙 D甲乙 m甲m乙14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叠放在竖直弹簧上并保持静止。如果用大小等于mg的恒力F向上拉B,运动距离h时,B与A分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和A刚分离时,弹簧长度等于原长BB和A刚分离时,它们的加速度为gC弹簧的劲度系数等于 D在B和A分离前,它们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共3题,每题4分,共12分)15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中,其中A、B是两个力传感器。如图(甲)所示是对拉的两个传感器,传感器显示两钩子受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得出的结论是:(1)_;(2)_。16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力的图示.(1) 图乙的F是力F1和F2合力的_值, F是力F1和F2合力的_值。(请填写“理论值”还是“实际测量值”);(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17用斜面、小车、砂桶、砝码等器材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下图是实验中一条打点的纸带,相邻记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且间距s1,s2,s3,s6已量出。 (1)请写出二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方法1:_; 方法2:_。 (2)如图a,甲同学根据测量数据画出aF图线,表明实验的问题是_。 (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F图线如图b所示,说明两个 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物理量取值不同?_;并比较其大小_。三、计算题(共5道题,32分)18(6分)电梯上升的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求:(1)电梯上升的高度;(2)电梯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19. (6分)“歼10”战机装备我军后,在各项军事演习中表现优异,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如图所示,一架质量m5.0×103kg的“歼10”战机,从静止开始在机场的跑道上滑行,经过距离x5.0×102m,达到起飞速度v60 m/s。在这个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滑行时受到的牵引力多大? 20(6分)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k20 N/cm,用其拉着一个重为200 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当弹簧的伸长量为4 cm时,物体恰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当弹簧的伸长量为6cm时,物体受到的水平拉力有多大?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有多大?(3)如果在物体运动的过程中突然撤去弹簧,而物体在水平面能继续滑行,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21. (7分)总质量为m75 kg的滑雪者以初速度v08 m/s,沿倾角为37°的斜面向上自由滑行,已知雪橇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0.25,假设斜面足够长sin 37°0.6。g取10 m/s2,不计空气阻力。试求:(1)画出滑雪者的受力分析图;(2)滑雪者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3)若滑雪者滑行至最高点后掉转方向向下自由滑行,求他滑到起点时的速度大小?22. (7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5kg,长为2.0m的木板A放在水平地面上,木板A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木板A上放置质量为0.5kg的物体B,物体B可以看成质点, B位于木板A中点处,物体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问 (1)至少用多大水平力拉木板A,才能使木板A从B下抽出? (2)当拉力为7.0N时,经过多长时间A板从B板下抽出?此过程中B板相对地面的位移?(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一、选择题:(共14道题,每题4分,共56分。)题号1234567答案BDBDDAA题号891011121314答案CBCCADC15.(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以上3个结论写两个即满分)16.(1)理论(1分),实际测量(1分) (2)等效替代法(2分)17.(1)方法一:相等时间间隔,相邻位移间隔相等a(s6s5s4)(s3s2s1)/9T2。 方法二: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 方法三:做V-t图像,由直线的斜率求加速度 (以上3个结论写两个即满分) (各1分) (2)没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够 (1分) (3)(3)两小车及车上的砝码的质量不同,且M乙<M丙 (每空0.5分)18.(1)电梯上升的高度v-t图象,图象所围面积为位移大小 -(3分)(2)02 s:电梯的加速度 26 s:电梯的加速度 610 s:电梯的加速度 故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为 -(3分)【答案】(1)42 m(2)19. 滑行过程,飞机受重力G,支持力FN,牵引力F,阻力Ff四个力作用, 在水平方向上,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fma -2分Ff0.02mg 飞机匀加速滑行v202ax 由式得a3.6 m/s2,-2分 代入式得F1.9×104N。 -2分 【答案】1.9×104N20. 由胡克定律可得弹簧的拉力Fkx20×4 N80 N。 -2分 (1)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则FfFFNG,0.4。 (2)当弹簧的伸长量为6 cm时,拉力为Fkx20×6 N120 N。拉力变大,但滑动摩擦力不变,故仍为80 N。 -2分 (3)拉力撤去,物体向前减速滑动,摩擦力大小仍不变,为80 N。-2分 【答案】(1)0.4(2)120 N80 N(3)80 N 注解: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应用;胡克定律、摩擦力21.(1)如图 -1分(2)上滑过程中,对人进行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沿斜面方向有:mgsin Ffma1 -1分垂直于斜面方向有:FNmgcos 又摩擦力FfFN由以上各式解得:a1g(sin cos )8 m/s2-1分滑雪者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减为零时的位移x4 m,即滑雪者上滑的最大距离为4 m. -1分(3)滑雪者沿斜面下滑时,对人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沿斜面的方向:mgsin Ffma2 -1分在垂直于斜面方向:FNmgcos 又摩擦力FfFN由以上各式解得:a2g(sin cos )4 m/s2-1分滑雪者沿斜面向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滑到出发点时的位移大小为4 m,此时滑雪者的速度大小为v4 m/s. -1分22.(1)当拉力较小时,A和B可以相对静止一起向右作加速运动,此时A、B之间发生的是静摩擦,应用整体法列出牛顿定律方程: -(1) -1分隔离B物体列出牛顿定律方程为-(2) -1分当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两者将发生相对滑动,令-(3)由(1)(2)(3)式可得 -1分(2)当拉力为7.0N时, A物体的加速度为; -1分B物体的加速度为 -1分设经过时间 A板从B板下抽出,则根据几何关系得: -1分得,此时B板的对地位移大小为 -1分答:(1)至少用4N力拉木板,才能使木板从B下抽出。(2)经1S过A板从B板下抽出,此过程中B板的对地位移是0.5m,方向向右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汇总(共8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