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准则体系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上(共4页).doc
-
资源ID:19379445
资源大小:98.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审计准则体系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上(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审计准则体系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上) 2011年08月16日 15:16 来源: 作者: 字号 浏览量 内容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唐建华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精髓 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风险导向审计不同于具体的审计方法或程序(例如,函证、监盘、分析程序)等,它属于审计方法论(methodology)的范畴,它针对的是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或策略,或者说,如何实施审计工作才能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Konrath(1999)在审计概念与方法一种风险分析的方法中指出,审计风险分析直接针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它是一种审计方法,该方法试图识别最有可能呈现重大错误和舞弊以及最复杂的领域。一经识别,审计风险必须被评价,对呈现最高风险领域的审计资源分配必须更慷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A Risk-driven audit)仔细分析审计风险,根据审计风险分析结果确定重要性水平,进而制定审计计划,将大部分资源分配给高风险领域。相反,程序导向审计(A Procedures-driven audit)不考虑审计风险的不同水平,均利用标准的审计程序表。 第二,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被视为一个控制审计风险的过程。所谓审计风险主要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的可能性。为控制审计风险,就必须首先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然后再有针对性地予以应对,最终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换言之,整个审计工作要围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开展。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流程如图1所示。 第三,重视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的作用。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主线,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其中重大错报风险的正确识别和评估又是正确应对的前提。因此,风险识别和评估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起着为风险应对程序导向的基础作用。秦荣生(2003)指出,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审计风险评估为起点的,审计风险的评估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为正确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深入广泛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具体讲,包括6个方面:(1)所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2)企业业务性质,包括组织架构、治理结构和所有权结构;(3)管理层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4)企业经营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5)企业内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6)企业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因此,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评估程序是审计中首先要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审计的切入点,需要投入更多的高层次审计人员的复杂脑力劳动。风险评估中获取的信息,也构成重要的审计证据。Alderman和Tabor(1989)指出,在程序导向审计方法(A Procedures driven audit approach)中,由审计程序引导收集审计证据的决策。在选择审计程序时,注册会计师不考虑审计风险及其对财务报表认定和具体审计目标的影响。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A Risk-driven audit approach)中,审计目标基于财务报表认定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然后再根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程序。 第四,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引导资源的配置。风险导向审计强调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的针对性,要求审计程序与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换言之,审计程序不是绝对的。一项审计程序是否实施、何时实施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即审计证据决策),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结果。Bell和Wright(1995)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在该方法下,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取决于评估的财务报表认定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Ricchiute(1998)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许多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以预先规定的一套程序为指挥棒,不同行业的审计程序差异很小。程序导向审计的逻辑是,撒一张大网,经过一年年的学习,审计人员执行审计程序会很快,这样可提高审计效率。最近,程序导向审计让位于风险导向审计,即在审计过程中,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如果某些账户或披露风险最大,注册会计师在该账户或披露相应投入更多的努力。风险导向审计的逻辑是,对注册会计师判断认为没有风险的账户或披露,不值得投入大量的努力。最需要掌握的是,无论是财务报表审计,还是其他鉴证业务中,风险管理都处于中心的位置。 第五,审计资源分配向高风险领域倾斜。风险导向审计反对平均分配审计资源,强调按照风险评估结果配置审计资源。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分别予以应对。对高风险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更为谨慎:配备足够的、能胜任的助理人员,并加强监督、指导和复核;加大审计程序的不可预测性;选用能获取更为相关可靠的审计程序,如对交易进行外部函证,收集独立来源的审计证据;在财务报表截止日或临近这一日期,而不是期中实施实质性程序;扩大样本量等。对低风险领域,可适当减少审计测试工作。Knechel(2001)这样描述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无法验证每笔交易或财务报表中的每项认定是否正确。即使这样做是可能的,但其成本将高昂到无法承受的地步。鉴于此,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采取的办法是,集中力量检查最可能产生问题或错报的情形,这样可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引起主要问题的领域。 第六,工作重心前移,对实质性测试的依赖减少。历史地看,审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要依靠实质性测试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在主要依靠实质性测试阶段,注册会计师主要或全部依靠实质性测试来降低审计风险,其表现为直接检查会计账簿资料。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首先测试产生这些账簿资料的过程,即评价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然后再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换言之,注册会计师主要依靠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而在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注册会计师依靠对客户背景情况的深入了解、分析程序、内部控制评价及实质性测试等多种途径降低审计风险,实质性测试的相对重要性降低了。 二、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联系和区别(一)制度基础审计的逻辑 制度基础审计有其逻辑上合理的一面。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止、发现错误与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合理保证企业管理层履行其法定的会计责任,即保持适当的会计记录,编制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因而,内部控制也与注册会计师履行其审计责任直接相关,内部控制越健全有效,注册会计师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越小。相反,控制方面存在弱点则说明财务报表相关认定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增大。换言之,注册会计师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情况,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逻辑在于:只要过程控制(内部控制制度)到位,注册会计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其产生的结果(财务报表)是可信的。 (二)制度基础审计发展的简史 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美国1917年发布的审计标准中,就提到了内部核对(internal check)的概念。美国1939年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第1号审计程序的拓展要求注册会计师了解内部控制并在审计报告“范围段”中提及“内部控制”。1941年修订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规定开始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时考虑企业的内部控制。规定指出,在确定审计测试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给予企业内部检查和控制以适当考虑。借鉴系统科学取得的丰硕成果,制度基础审计得以成熟,并于上世纪60、70年代成为主流的审计模式。1966年,加拿大Clarkson Gordon & Co.会计师事务所的R.M.Skinner和R.J.Anderson出版了分析审计一书,书中对使用流程图的方法分析内部控制,为内部控制评价和相关的实质性测试建立更明确的联系进行了详细讲解(见Elliott和Jacobson,1987)。该书推动了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和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技术。1973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Stettler.H.F.教授出版了制度基础独立审计(System-Based Independent Audits)专著,引起了广泛影响。到了80年代,风险导向审计取代了制度基础审计,成为主流的审计方法论。Elliott等人(1987)指出,制度基础审计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系统分析领域的成果。正如R. J. Anderson曾指出,许多以系统和程序为主题的书中对流程图(general systems of charting)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只要对这些方法和技巧略作调整,便可用于满足审计需要。 来源:财务与会计导刊2011年第4期下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