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共11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摘 要浙江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企业规模小,过度分散,企业之间缺乏相互合作;设备落后,技术管理水平低下 ;信息闭塞,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中小企业整体营运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从而阻碍了其国际化发展。通过进一步的分析,集群化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因此实施企业集群化是中小企业首选的国际化策略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然后从现状入手分析集群国际化发展的缺陷与不足,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来进行完善。希望能使浙江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更具竞争力。关键词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差异化优势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前言加入WTO后,我国科技、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也给企业带来了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机遇。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不是纸上谈兵,必须具有开拓国际市场所需要的实力和资源。实力主要指满足国际市场需要、驾驭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人才和客户资源。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单个企业在实力和资源方面不具备优势,因而造成部分中小企业不主动开拓国际市场或者遇到机会时不能为己所用。因此,既要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也要转变单枪匹马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并善于联合利用企业外资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从实证研究结果看,中小企业集群是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扩大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新途径,也是吸引外资、使发展中国家进入跨国公司全球商品链的重要形式,集群式国际市场开拓将有助于提高集群竞争力和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共同发展。1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1.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应变能力市场信息的迅速反馈与传递,是企业发挥其灵活机制优势的前提。市场信息可以使企业洞察市场环境的变化,捕捉有利的市场机会,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避免或降低因市场变动造成的损失。中小企业集群能够创建获取专门信息和知识外溢的便利条件,在集群内,由于地理邻近与相互信任,有关产品、技术、竞争等市场信息就可以在集群内企业间迅速集中和传播,且成本很低。1.2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竞争中求生存是创新的根本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能使竞争各方都成为赢家,为求得竞争压力,企业通常集聚在一起。中小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需要通过竞争不断注入创新活力,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共享资源,这在空间上就表现为企业的集中,即企业集群。1.3谋取差异化优势机制企业通过集聚,集中广告宣传的力度,可以形成 “区位品牌”。通过“区位品牌”效应,一方面,可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消除经济外部性,改变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只要不是由于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使集群衰退或转轨,区位品牌的效应更易持久。2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基本途径2.1“抱团”出海,块状经济延伸出国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主要以参加国际贸易为主,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 正在逐渐消失,大批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中小企业的传统外贸模式受到严峻考验。于是由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在境外建立贸易城、工业园,进而吸收国内企业进驻的 “抱团” 出海方式应运而生。“抱团”国际化的做法,就是浙江民企在国际化过程中,产业链中上下游生产企业“抱团”到东道国投资,并在东道国复制国内产业链,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以“抱团”的一揽子投资形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方法,不仅可促使企业实现中间产品的市场内部化,形成内部化优势,还具有降低国际市场风险降低出口关税优化国际投资环境的优点。2.2“抱团”联动,直面贸易壁垒和纠纷浙江省中小企业有很多处于有“制造”而无“创造”,有“产权”而无“专利”的状态,其出口产品50%为贴牌,30%无商标,有自己商标的产品只占20%。2002年至2008年8月,浙江省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美337调查”等贸易摩擦案296宗,占全国总案件的1/3,直接涉案金额近60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4。其中既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也涉及自有知识产权被他人所侵犯的案例。由于单个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偏小、案件复杂的程序和高昂的费用(平均40万元的律师费和其他费用)等多种原因,大部分中小企业不愿起诉或不敢应诉。但是,近年来温州市中小企业通过实行“抱团”多方联动,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直面贸易壁垒和纠纷,共同维护了中小企业权益。在近几年应诉的18起案件中,已结案14起,胜诉11起,胜诉率达79%。从以上可以看出,这种“抱团”联动现象是一种松散战略联盟的动态表现形式,在企业之间、协会、政府所形成的联动链中,各自利益的聚集点和职能有所不同,但是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互补有无,在实现破壁维权战略目标过程中,获得了各自的价值和利益。 2.3“抱团”借贷,增强融资能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收汇结汇的条件限制和其他原因,往往处在资金紧张的状态,目前在浙江省出现了中小企业集零归整,“抱团”提高抗风险能力,集体借贷的模式,民间机构也“抱团”增信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采取了以下有效对策和手段。2.3.1建立“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实现集体借贷模式这种“抱团”借贷模式其实是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形式,它利用中小企业“抱团”产生的整体信用和偿债能力,减小风险概率,扩大利益的效用,具有政府扶持资金高效使用、小企业获得贷款、社会也将获得回报率较高的理财产品的一石三鸟的放大效应。2008年6月,杭州市小企业集合信托债券基金的首批5000万元信托产品落实到首批20家受惠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将获得期限2年利率为7.48%的不同数额的贷款。杭州市西湖区计划用2年时间,通过这种融资新模式分4次为区内中小企业募集资金2亿元。2.3.2通过民间机构“抱团”增信,构建融资平台这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集中资质良好的民间担保机构“抱团” 增信构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平台。2008年3月以来,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与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协商,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成立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选择优质民间信用担保机构建立融资平台,由国家开发银行浙江省分行提供开发性资金, 初步确定成长贷款规模为30亿元以上,计划重点培育1万家专业特色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迄今为止,通过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牵头,集中了浙江省10家优秀担保机构“抱团”增信建立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已为14家企业获得了2500万元成长贷款。众多无抵押、规模小但发展前景良好的小企业,通过该平台获得开发性金融的支持,可避免由于吸收风险投资资金而被控股的情况发生。在浙江省还有一种对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抱团”模式民间财团模式,即传统的民间标会。这种“抱团”投资模式往往因人多势大而获得较强的谈判能力,化解了因异地投资而产生的势单力孤的劣势,标会将社会散钱集聚为资本,使中小企业能迅速抓住国内外市场商机,为投资和融资提供了途经和保障。3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国际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或正在经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1)市场国际化阶段:浙江产业集群依托劳动力成本优势和集群先发优势,形成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区域性配套分工协作体系和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实现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国际化。代表性产业集群包括: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平湖服装产业集群等。(2)分工国际化阶段:通过嵌国际价值链分工,集聚大量为国外品牌厂商配套生产中间件的同类企业,形成出口导向的国际性产业集群。代表性集群为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3)要素国际化阶段:产业集群内若干家龙头企业通过向全球市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形成国际领先的自主研发能力和高附加值的国际品牌,构筑影响全球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市场势力;人才与技术的国际化是这一阶段区别于前两阶段的重要标志。加入WTO以来,浙江产业集群的外贸出口进入迅猛增长期,带动浙江出口依存度平均每年保持5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到2005年,浙江省出口依存度达到46.83%(参见图一)。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浙江外贸出口迅猛增长主要是由一般贸易的增长推动。自有统计资料公布的1992年以来,浙江的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85%之间,这与浙江产业集群的出口贸易方式具有高度相关性。据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电气、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产值超千亿元的5大行业,这5大行业产业集群的总产值达8472亿元,占亿元以上产业集群总产值15826亿元的比重为53.53%。从产业集群单体出口交货值来看,出口超50亿元的产业集群为义乌小商品(186亿元)、绍兴纺织(121亿元)、平湖服装(100亿元)、临海礼品休闲用品(97亿元)、永康五金(84亿元)、慈溪家电(83亿元)、杭州(滨江)通信设备(67亿元)、鄞州服装(63亿元)、萧山羽绒(61亿元)、嵊州领带(60亿元)、余姚家电(50亿元)。因此,纺织、服装、机电等产品既是浙江产业集群生产的主要产品,也是浙江产业集群出口的主打产品。这三种商品出口占浙江出口总额的比重维持在65%-75%之间(参见表一)。4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4.1产业链不完整,难于获取最佳的外部规模经济浙江中小企业集群虽然已形成,但其相关配套不足,相关社会化服务系统并不完善。金融、风险投资、人才培训、市场咨询、中介服务等支持性服务机构发展滞后。没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系统,无法保证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集群健康、稳定发展。4.2缺乏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升级较难集群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仍然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之间存在高度的同质性。正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的价值难于提升,一直处于低端产品的地位。所以中小企业需要引进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提高技术研发力量,赋予产品更高的技术含量,独有的品牌文化,使企业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做大做强。进而推动整个企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4.3内生性分工协作意识不足小企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呈现出集聚趋势,这种集聚趋势主要是内生性的,即集群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部力量的强制推动而是靠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需要自然形成。企业集群的最大效应是依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而实现,它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持续的效应。但目前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核心企业不强,内聚力薄弱,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在生产上“小而全”的现象非常普遍,终端产品多,中间产品少,集群内部中小企业间分工协作明显不足,集群成员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对自身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上所处环节的战略性定位。5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5.1明确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和定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要想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联系,必须选择以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加入国际市场。这就要求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必须真正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形成企业集群特色的关键,不仅要以当地的特色物质资源作为集群发展的基础,还应该将其特有的 历史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资源体系之中,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使其他区域难以模仿。5.2培育市场体系,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5.2.1培育和加强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集群中的企业和单个游离企业相比,优势在于群体的协同作用,培育和加强企业之间网络组织,建立“龙头企业网络结构”的链状模式,将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5.2.2强化区位地理优势,建立区位品牌 中小企业集群一般在地缘上比较接近,产业集聚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地理区位的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包括当地的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等资源。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巩固现有群集区 ,对已有集聚趋势的特定经济区域实行特殊的产业政策,引导相关中小企业聚集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5.2.3以市场和客户为核心,根据客户要求安排生产其中特别要注重以质量和信誉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 关系;并注意与跨国公司价值链建立后向联系,加强并完善配套产业 的发展,以点带面,从而实现集群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目的,使我国中小企业在全球的生产链条中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5.3强化群内企业的相互协作,增强在全球供给链中的整体实力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应有效合作、产生协同效应。协调工作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企业家协调。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二是管理协调。是指在正式的契约、信息、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等方面使其管理活动外部化,同时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两方面有效的协调,为集群内企业的存在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结论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小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仅仅依靠个体力量,单枪匹马闯入国际市场难度很大,向大企业发展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组建大集团又往往减少了企业的灵活。中小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体组织,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快捷获取技术、信息和服务的便利条件,而且使中小企业在不牺牲大企业所缺乏的柔韧性条件下,提高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专业化分工协作使小企业灵活机动,反应迅捷,更具有国际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和中小企业加强自身管理外,我们可以从小企业集群角度考虑发展中小企业国际化,这不仅在理论上得以论证,在实践中也被证明是成功的。参考文献1赵优珍.浙江省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3,(10)2蔡宁,杨旭.论企业集群和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2,(5)3李卫宁.集群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探讨J.商业时代,2007,(25) 4赵坚.模块化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李明生,罗友花.产业集群对其企业国际化成长影响研J.求索,2009,(3) 6耿帅,李靖华,郭雯.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动态能力的理论与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6) 7高闯,王季.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国际化路研究J经济管,2007,(1 6)8李明武.中小企业 “集群式”对外投资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9冯德连,邵海艳.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流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J.改革, 2005,(5) 10李卫宁,罗旋.集群视角下的企业国际化探讨J.商业时代, 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