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四章-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共4页).doc

    • 资源ID:19382346       资源大小:22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四章-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共4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四章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第一节 人力资源配置第二节 人力资源过剩分析第三节 人力资源不足分析第四节 改善就业格局的对策第一节 人力资源配置按照经济学原理,就业是将生产的三项资源或者基本要素自然、劳动、资本结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益的运用。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除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各方面的条件外,关键就在于配置的方式。资源的配置可分为自然配置、行政配置、市场配置一种模式。一、人力资源的配置(考纲1识记 *书P64页 *人力资源的配置类型)1人力资源的自然配置。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2人力资源的行政配置。即一定的管理者对自己所管辖的资源直接进行配置。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资源的行政配置是一种命令经济、管制经济。3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是需要配置的经济资源通过市场的途径而实现结合和配置。二、市场配置方式存在的缺陷:1在供求的结合上还不可能尽善尽美,供或求的信息不可能让对方全面了解,市场配置中双方都有一定的比较选择,由此磨擦性失业就不可避免,而且可能数量较大。2市场配置从理论上来说是给供方或需方以充分的选择权利,但是,人力资源供方个体之间有着差异性。3市场配置方式会毫不留情地把过剩劳动力排斥出来,推向社会,形成失业大军,这除了会造成社会问题外,也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三、人力资源配置中的过剩与不足:1人力资源的基本状态:资源的不足;资源的过剩2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状态:(考纲2领会 *书P68页 *不同国家的人力资源的状态)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大都过剩而资本相对短缺,通常还存在土地和其他物质资源规模狭小的情况。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资本要素富裕,而人力资源则因为人口老化、教育培训时间长和个人择业要求高等,而呈现稀缺状态,即处于供给不足状态。四、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可分为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三种基本类型。(考纲3 领会 *书P68页 *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的三种类型)1供过于求:即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表现为一个社会的就业不足,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失业人员或择业人员。2供不应求:即人力资源供给的数量小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结果是影响其正常的经济活动,使经济增长受到一定限制。3供求平衡:即人力资源的供给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达到基本一致的状态。包括数量、质量、职业类别等方面的内容。五、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标志是:1人力资源的供给能为社会全部吸收;2社会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六、比较现实的目标,是达到人力资源供求的基本平衡。其标志是:1要求就业的人绝大部分都能够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的大量待业人口;2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人力资源的部门、行业。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是一个动态概念。第二节 人力资源过剩分析一、人力资源数量过剩,分为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两种。(考纲4 ,5识记 *书P71页 *人力资源的总量,结构过剩)总量过剩是人力资源供给数量的总额大于需求数量的总额,是一般意义上人力资源供过于求。是许多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下岗职工,是实际上已经被用人单位排出,但仍维持劳动关系的过剩人力资源。二、人力资源总量过剩的形态:(考纲6 领会 *书P71页 *人力资源的总量过剩的形态) 1被社会劳动需求所吸收的正常就业状态。2从就业岗位上被排出、辞退或从学校毕业后尚未找到职业的青年,他们是显性的公开性失业。3一部分人处于开工不足、半日工作等状态,成为“半失业”人员,这被经济学家称为“不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4社会劳动需求本不充分,人力资源在岗位上工作任务少、效率低的“潜在性失业”或“在职失业”。5农民、小生产者、小零售商等是“隐蔽性失业”,就成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尤其是在农村,被称为“大海绵”。三、人力资源结构上的过剩由以下原因造成:(考纲7领会 *书P72页 *人力资源的结构过剩的原因)1某种教育发展过头,生产出的人力资源品种不是社会所需要的。2产业结构的变动造成对劳动要素需求结构的改变,在夕阳产业中不免出现劳动者过剩。3个人择业行为的不适当,“高不成低不就”。4人口老化、人力资源老化与知识更新,造成一部分人力资源退化和废弃。四、失业人力资源过剩的表现失业的类型: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磨擦性失业、技能性失业、技术性失业、选择性失业1总量性失业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可称“需求不足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人力资源的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是极其常见的现象,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出现的主要原因:A求业人员不具备从事社会有需求的职业岗位的能力;B择业人员对某类职业评价不高,不愿意从事该类工作。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可采取的办法:(考纲8领会 *书P73页 *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对策)A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事业,使人们迅速掌握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岗位。对于中年转业人员尤为重要。B改进人们的职业评价,使人们乐于从事以前不愿干的工作。C改进职业。包括:简化新兴行业、新职业、新工作的复杂程度;改善繁重、低下职业岗位的劳动条件。3磨擦性失业是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或偶然失调所造成的失业。实质上是人在就业或转换职业时进行必要的选择的时间代价。也被经济学家看作正常性的失业。4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解决方法是:提高失业者的就业技能。采取教育、培训措施。5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失业。是从宏观角度改进技术所引起的失业。6选择性失业是择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而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叫做“自愿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责任在失业者自己,并且也不构成经济、社会问题 五、失业的社会经济代价(考纲9领会 *书P76页 *失业的社会代价)1失业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浪费。不仅不能有所产出,而且还要增加一定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开支。失业使人力资源造成“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长期失业还会使其完全失效而“报废”。2失业导致劳动者的生活困难。3失业使人受到多方面的损失。4失业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以至政治问题。第三节 人力资源不足分析一、人力资源不足分析:1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总量不足。2不同体制下的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第四节 改善就业格局的对策一、调节人力资源供求关系A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调节。包括“增加需求”和“减少供给”两方面。B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调节。从“增加供给”与“减少需求”两个方面,主要是从增加人力资源的供给方面着手。C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调节。应把握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的中长期变动趋势进行先期调节,以维持未来的供求平衡。二、强化人力资源的供求结合因素:即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人获得劳动岗位。对于改善就业格局作用很大。影响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因素:(考纲10 应用 *书P81页 *分析人力资源供求结合障碍的若干主要因素)A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基本因素。是其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和质量。B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操作因素。C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动力因素。应当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配置主体用人单位与个人。它们既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双向选择”的承担者,也就是促使人力资源供求进行结合的最根本动力。政府也构成促进二者结合的动力。三、人力资源供求结合的障碍分析:A信息不足。必须以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全面传递为前提,即用人单位必须了解社会上全部人力资源供给的情况,择业人员必须了解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B过度选择。C体制约束。是从计划走向市场的转轨时期的重要任务。D政策不当。一些政策会对人力资源供求直接产生重大影响。E. 其他因素。人力资源供求结构失调、人力资源的低素质与惰性、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生产决策者对市场与生产的错误预期等 专心-专注-专业

    注意事项

    本文(第四章-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共4页).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