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4课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oc
(高职版)大学语文(第四版)教案第14课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 案 首 页授课时间年 月 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化性格,掌握此词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咏物词发展简况及其基本特征.三、 了解这是一首借咏雁抒发怀抱的咏物词,表面是写物,实际是写人。四、 理解词中“孤鸿”、“幽人"这两个核心意象,思考它们对表现作者处境、心态、品格和态度,突出自我人格的作用.五、 把握物、人合写,运笔空灵,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体会词所包含的象征意蕴。重点、难点:了解这是一首借咏雁抒发怀抱的咏物词,表面是写物,实际是写人。把握物、人合写,运笔空灵,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体会词所包含的象征意蕴。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 幻灯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幽人 孤鸿-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一、导入新课苏轼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第一流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美的典范体现者.在漫长的古代文化史上,他像巍峨的昆仑,像浩瀚的长江.他的生平际遇,他的文化精神,他的人格实践,不仅映现着一个时代,而且昭示着悠长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二、讲授新课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2。苏轼的思想苏轼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升降浮沉,跟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在政治思想上受佛家传统思想影响很大,表现为浓厚的忠君观念和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忠君、报国、便民,是他一生遵守的政治信条。苏轼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出入儒、佛、道三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大体上说来,在政治思想上以儒家为主,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也受道家任乎自然、不为而为等思想的影响。而在人生态度上,虽然终其一生都并未放弃过报国、事君、爱民的理想,但由于政治上迭遭挫折和不幸,愈到晚年,便愈多地接受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安时处顺、随缘自适、恬静淡泊、旷达潇洒的性格.佛老思想成了他在艰险境遇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成为排除内心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因此,他在任何险恶的境遇中都能表现出豁达开朗的情怀,而不悲观失望。(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关于咏物词词的美学观是以富于感情色彩的联想与意象的感发力量为基础的,通常以舍弃逻辑与叙述的连贯为代价。显然以描摹见长的咏物是不适宜于词的。的确,自晚唐文人开始专事填词以来的将近两个世纪里,除了个别情况外,咏物在词中始终付之阙如。直到十一世纪下半叶,才艺富赡的苏轼及其文人集团才开辟了咏物词的新纪元。苏轼锐意革新的艺术精神,表现在他采用以诗为词的手法打破了诗与词之间的传统疆界。他创作了众多的哲理与怀古词,还运用了不少来自经史的典故。这种打破传统常规的创作方法,自然在他的同辈人以及后来的批评家当中引来了一场聚讼纷纭的公案,然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苏轼如何背离传统,从而将咏物引进词的畛域中来的.毫无疑问,词在苏轼及诗友的手中担当起了某种社会交际的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咏物词篇什的大量涌现。在文士荟萃的社会场合中,即兴所作的咏物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词人们拈物齐咏,随即披诸弦索而歌。有趣的是,宋代社会流行的赏花饮茶的风气,也促成了咏物词的兴盛。其中咏花之作,在数量上就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咏物词。咏物一经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倡导,便成为词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门类,直至南宋达到了它的高峰期。但词至东坡,咏物之作既多且好。在三百多首东坡词中,咏物词大约有三十首。所谓好,其标准大致有二。一是在描写物象时,不能只注重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描写,而要形神兼备,尤重神似,写出这个物的内在精神。二是描写物象时,不能仅停留在对对象的描写上,即使这种描写是形神兼备的;而要“贵在寄托”-在描写的背后寄寓出作者的情怀和品格.(赵仁珪论宋六家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词牌卜算子题考 【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第三句与擣链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后半阕依此类推。5.背景简介这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的词作。“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中的第一次大灾难.宋神宗元丰年间,因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苏轼针对新法执行中的实际弊端,直言无讳地加以批评,从而招致新党一派的陷害。政敌们以苏轼的诗文作为定罪的借口,以讥讽新法,影射朝政,讪谤君上的罪名把他投入了御史台狱。古时御史台又称乌台,苏轼因诗文获罪,所以世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苏轼才逃过了一场死亡劫难,最终“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就是贬谪黄州,管制改造。初贬黄州后苏轼“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其劫后余生的惊惧和苦闷可以想见。是故他常常一人夜间于江边踽踽独行,这首词即写他在一次徘徊江边时的所见所感。词中“孤鸿"的“惊起”、“有恨”,“幽人”“独往来”的孤独清冷,都是作者自身“惊魂未定"却又超拔流俗的艺术写照。6。主旨辨前人评此词颇多谬语。如古今词话引女红余志云:“惠州温氏女超超,年及笄,不肯字人。闻东坡至,喜曰: 我婿也.日徘徊窗外,听公吟咏,觉则亟去。东坡知之,乃曰: 吾将呼王郎与子为姻.及东坡渡海归,超超已卒,葬于沙际.公因作卜算子,有拣尽寒枝不肯栖'之句。”如此讲词堪称故事家的发明。另一种则承认有政治内容,但却将其寄托之意理解得过于穿凿附会,完全把它坐实为一首政治讽刺诗.如宋代鲖阳居士认为是砭刺时世的“明微”“暗时",寄托幽人无助贤人不安的忧患和对君国不忘的忠爱(见教材“辑评”).同意此说者还有张惠言(词选)、谭献(词辨).反对者则有王世祯(花草蒙拾)、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一)。此外,还有黄庭坚认为是超尘绝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出世之作;曾丰认为是触兴于惊鸿,发乎于性情,归乎于礼仪的温柔敦厚之入世之作.其实,这是一首借助比兴手段,以鸿喻己的咏物词.作者借助咏鸿,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对象化,遂使孤鸿成了幽人的写照。通过对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深刻地抒发了作者被贬黄州后孤寂幽怨的心情并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7.朗读课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8。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9。品读鉴赏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开头一句,在“缺月"和“疏桐”之间着一“挂”字,自然而巧妙地把天与地的景色连接起来,显示出无限幽渺的夜空。由此奠定了本词的感情基调,并为引出全词的审美意象孤鸿雁,埋下了伏笔。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这般夜色之中,仿佛有个幽人独来独往,如同孤鸿之影。这“幽人”可能是想象的,也可能是苏轼自比。作者在这里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 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 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孤鸿缥缈不定,刚一栖身,又遭惊扰。“却回头”,极逼真地描摹出倍受惊扰的神态。“有”什么“恨”,苏轼未正面回答,以空白的笔法给读者留下思维空间,增强了本词的诱发力和神秘色彩。 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心怀幽怨和不满,宁愿寄宿于荒冷的沙洲,也不肯栖于寒枝之上。“拣尽"和“不肯"两词,明确地表明了孤鸿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寂寞”和“冷",则说明孤鸿甘于忍耐寂寞和苦痛。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10。写作特色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11.表现手法这首词运用了比兴、寄托、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12.苏轼词总结比较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说一说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1)拓宽了婉约词的视野。苏轼词以清新明快、沉挚深永的婉约词为主.他的婉约词不再是“花间”式的绣幌绮宴席,不是宴殊式的小园芳径,也不是柳永式的依红偎翠,他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把读者从花间带向人间,从樽前带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向世前。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游仙谈禅、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无不摄入笔端. (2)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入宋以后,词学大兴,范仲淹的边塞之作,宴殊的人生几何之叹,欧阳修的婉转言情,柳永的长篇铺叙,都能达到高度成就,词坛的正宗婉约词,在一百多年的发展演进中,群芳竞放,可说是蔚为大观。然而,苏轼以其淋漓巨笔,翻万丈波澜,开豪放一派先河,树词坛异帜。三、 总结全文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具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能多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1. 孤鸿和幽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上片人鸿并举,下片以鸿喻人,都表现了两者寂寞、孤高、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质特点.2.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3.苏轼词不仅仅局限于豪放,还有超旷、飘逸、清空、韶秀等多种风格。附录资料集评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晁无咎云:“居士词,人多谓不谐音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宋·胡寅酒边词序)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金·元好问遗山文集卷三十六)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八)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清·刘熙载艺概卷四)此词乃东坡自写在黄州之寂寞耳。初从人谈起,言如孤鸿之冷落;第二阕,专就鸿说,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清·黄氏蓼园词评)教 案 内 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 示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起首以静景烘托出缥缈如孤鸿的幽人形象,再写孤鸿有恨无人理解,其徘徊沙洲,与不肯栖同意,都是衬出“孤”字、孤鸿心事,即是幽人心事,至于所恨何事,则依然难明。这是通过孤鸿暗示作者贬居黄州后那种“得罪以来,深自闭塞",然而又不甘随俗浮沉的傲世之情.(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词学论集)全词语意高妙,运笔空灵,一片神形,备极吞吐含蓄之妙.章法由上片结句引出下片,断而复续,回环相生,颇有特色。通篇写鸿见人,二位一体,水乳交融,咏物寓怀,寄意深远,恰切地表现了苏轼当时的处境.(吴熊和、徐枫等注译唐宋词一百首)苏东坡自身的形象没有在作品中展现。但是“幽人”和“孤鸿"都是他的象征.作品内容充满凄凉感,用“缺”、“疏”、“断"、“幽”、“独”、“缥缈”、“孤"、“寒”、“寂寞”、“冷”等字,衬托出隐藏在风景意象中的悲哀感情。那里所出现的苏东坡是“幽”、“独”的,即使“回头”也“无人省”,没有人理解他.这首词作于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吟咏了他那时的悲哀。苏东坡的确陷于深深的悲哀里。(日 保苅佳昭试论词对于苏东坡的意义-兼谈苏东坡的词与诗之比较)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公讳轼,姓苏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考讳洵,赠太子太师。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为,子固,文忠门下士也,乃置公第二。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通判杭州.自杭徙知密州。 自密徙徐。徙知湖州,以表谢上。言事者擿其语以为谤,遣官逮赴御史狱。既付狱吏,必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上终怜之,促具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公幅巾芒,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绍圣元年,知英州。寻复降一官,未至,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居三年,大臣以流窜者为未足也,四年,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元符三年,大赦,北还。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请老,以本官致仕,遂以不起。未终旬日,独以诸子侍侧,曰:“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问以后事,不答,湛然而逝,实七月丁亥也。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