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docx

    • 资源ID:19524122       资源大小:44.10KB        全文页数:3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docx

    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 第一章 藏族舞蹈 第一节 藏族舞蹈简介 藏族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民族。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 膝部有规律的抖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由于生活着装的特点,长袖、皮靴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舞蹈是身躯微前倾,身体的交叉感以及全部舞蹈的流淌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的下懈,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踢踏累:第一基本步、其次基本步、第三基本步,退踏步,抬踏步,连三步,七下退踏步,七下转身,滴答步,悠踢步,悠滑步,跨悠步,二三步。 2、弦子类:平步,拖布,斜拖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靠,长靠,四二步,二步踏撩。 3、锅庄类:三步一跨,单腿跨转身,刨地点地转身。 4、上肢动作类:齐眉晃手,晃盖手,髋前划手,前后摆手,横向摆手,平面摆手。 (二)脚形、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自然勾脚。 2、手形:五指自然并拢。 3、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4、手位:双手扶胯、单臂袖、旁展单提袖、髋前划手。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藏族舞蹈手与臂的动作一般离不开外晃内盖、绕、抛、拉、抽、扔、摊抹。 外晃内盖: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的流淌为晃;右手逆时针,左手顺时针的流淌为盖。臂的运动保持松弛。 绕:指袖子在手腕的操作下形成360°的圆圈。多为水平面的流淌。绕动要松弛协调。 抛:指在晃动流淌基础上小臂向上发力形成大的半弧线,臂稍用劲。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齐眉晃手配以单靠、长靠、单撩、三步一撩、点转等。 晃盖手配以抬踏步,双颤性质的步伐。 前后摆手配以腿踏步、连三步。 横向摆手配以悠踢步。 平面摆手配以悠跨步。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动作类 (1)齐眉晃手: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曲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画圆,左手逆时针画圆。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双手流淌。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双手下垂,左后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摇摆,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摇摆,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摇摆,手腕带动,臂附随。 2、踢踏类 (1)第一基本步,2/4(中速),两拍完成。 (2)其次基本步,2/4(中速),四拍完成。 (3)退踏步,2/4(中速),两拍完成。 (4)抬踏步,2/4(中速),两拍完成。 (5)连三步,2/4(中速),两拍完成。 (6)滴答步,2/4(中速),一拍完成。 (7)第三基本步,2/4(中速),四拍完成。 (8)七下退踏步,2/4(中速),四拍完成。 (9)七下转身,2/4(中速),四拍完成。 (10)悠踢步,2/4(中速),四拍完成。 (11)悠滑步,2/4(中速),两拍完成。 (12)跨悠步,2/4(中速),四拍完成。 (13)二三步,2/4(中速),四拍完成。 3、踢踏类 (1)平步,2/4(慢板),两拍完成。重心下沉,脚下沉重感。 (2)拖步,2/4(中速),两拍完成。 (3)斜拖步,2/4(慢板),两拍完成。 (4)单撩,2/4(慢板),两拍完成。重拍在上,脚悠踢出去。 (5)双撩,2/4(慢板),四拍完成。上身随重心晃动。悠踢出 (6)三步一撩,2/4(慢板),四拍完成。膝盖抖动柔软,重拍在下,统下沉。 (7)单靠,2/4(慢板),两拍完成。重心左右交换丁字步重拍向上 (8)长靠,2/4(慢板),四拍完成。四拍完成,左右移动膝盖柔软屈伸重拍向上。 (9)四二步,2/4(中速),四拍完成。 (10)二步踏撩,2/4(中速),两拍完成。 4、锅庄类 (1)三步一跨,2/4(中速),两拍完成。 (2)单腿跨转身,2/4(中速),两拍完成。 其次章 蒙古族舞蹈 第一节 蒙古族舞蹈简介 蒙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而著称。在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牧养生息,创建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这个曾经横跨欧亚的游牧民族创建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 蒙古族舞包括:蒙族民间舞(含劳作、风俗、礼仪舞蹈等)、寺庙舞、宫廷舞,其中蒙族民间舞最具特色,有着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生息和精神气质。大家熟识的“安代”、“盅子舞”、“筷子舞”就是其代表。 “安代”是最具群众性的即兴歌舞,它人数不限,1人领歌众人相合。舞者手持绸巾,歌起舞随,动作简洁奔放,气氛欢腾热情。此种歌舞形式盛传于科尔沁草原,是广阔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盅子舞”属礼仪性质的舞蹈,在民间多出现于酒宴庆典活动中。舞者双手各持两个酒盅,随着音乐的旋律叩击,发出悦耳嘹亮的声响,是酒席间常出现的舞蹈形式之一。“盅子”舞蹈端庄稳健,含蓄优美,很具蒙族女性特色。舞蹈内容包括请安、敬酒等过程。舞蹈技巧体现出在叩击盅子及双臂和后背的细腻表现。技巧高者,头顶酒碗。舞蹈时席间充溢祥和气氛。 “筷子舞”流传于鄂尔多斯高原,是伊盟人民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它凝合着蒙古人民酷爱生活的情感和艺术创建的才智。踏借筷抒情,沉稳豪放,美丽矫捷,在民歌的哼鸣下韵味十足。当心情昂扬时,筷子绕身飘舞,击打身体。 蒙族舞蹈男性剽悍、强健、骁勇;女性端庄、高雅、雍容大度。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肩类:硬肩、双肩、柔臂、双绕肩、耸肩、笑肩、碎抖肩、甩肩。 2、臂、腕类:柔臂、屈臂、绕臂。提压腕、绕腕、甩手、弹拨手。 3、步伐类:平步、迂回步、错步、垫步、海清步,摇篮步,碎步。 4、马步类:立掌步,跺步,撩弹腿步,走马步,刨地步、勒马挥鞭步,躺身套马步、跑马步。 (二)脚形、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自然脚形。 2、手形: (1)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 (2)五指自然张开。 (3)握空心拳。 3、脚位 (1)八字位 (2)丁字位 (3)后丁字位 4、手位 一位:双手空心拳叉腰 二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指尖相距一拳,屈臂于腹前。 三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体侧斜下前45°。 四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体旁90°。 五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肩前斜上位。 六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曲臂于胸前,两手指尖相距一拳。 七位:四指并拢,拇指自然伸直,两手于臀后一拳距离,手心朝上。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蒙族舞蹈中手与臂的动作一般为拉、抹、推、绕、铲。 拉:指以腰为发力点,带动臂至手,横向拉开或向上拉起。柔臂向上走的动作。 抹:臂至掌从上到下为抹,强调手心抹的意识。拉与抹通常是同时运用。 推:指立掌向身体外的空间,上、中、下推出。 绕:指手腕带动手掌从外至里,手心朝上,环动360°,臂附随。 铲:指五指自然并拢,手心朝下,指尖带动由下至上的流淌。 (四)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肩类 (1)硬肩,2/4(中速),两拍完成。 (2)双肩,2/4(中速),两排完成。 (3)柔肩,4/4(中速),四拍完成。 (4)双绕肩,2/4(中速),两拍完成。(双肩前绕后绕) (5)耸肩,2/4(中速),一拍完成。(双提肩,重拍向上) (6)笑肩,2/4(快板),一拍完成。(同耸肩,重拍向下) (7)碎抖肩,2/4(快板),四拍完成。(肩胛骨,双肩放松感,重心后靠。) (8)甩肩,2/4(中速),两拍完成。(肩扔出去) 2、臂、腕类 臂类: (1)柔臂,4/4(慢板),四拍完成。 (2)曲臂,2/4(中速),两拍完成。 (3)绕臂,2/4(慢板),四拍完成。 腕类: (1)提压腕,2/4(中速),四拍完成。 发力点,腕部上下提压,小而脆。 腕部动作与硬肩奇妙结合,用腕部传情达意。 (2)绕腕,2/4(中速),两拍完成。 手类: (1)甩手,3/4(中速),两小节完成。(甩手甩肩同时进行) (2)弹拨手,3/4(中速),两小节完成。 (3)松软手:正软手和反软手。 3、步伐类 (1)平步,2/4(中速),四拍完成。(重心下压,气息下沉,脚拖地前进,行进时保持小八字步。) (2)迂回步,4/4 2/4(中速),四拍完成。 (3)错步,2/4 4/4(中速),四拍完成。 (4)垫步,2/4 4/4(中速),两拍完成。 (5)海青步,4/4(中速),四拍完成。 (6)摇篮步,2/4(快板),一拍完成。(动作在左右摇摆中形成,靠脚下重心转移,留意动作下弧线的过程) (7)碎步,2/4(快板),一拍完成。(女性特色动作)。 4、马步类 (1)立掌步,2/4(中速),两拍完成。 (2)跺步,2/4(中速),四拍完成,两拍完成。 双脚跺步:双脚一起跺掌 交替跺掌:双脚交替跺掌,半拍跺一脚 双跺掌:交替跺掌,一拍跺一脚。 (3)撩弹腿步,2/4(中速),四拍完成。 (4)走马步,2/4(中速),两拍完成。(牵马为特点,留意悠扬感和重心的转移) (5)刨地步,2/4(快板),四拍完成。 (6)勒马挥鞭步,2/4(快板),四拍完成。 (7)躺身套马步,2/4(快板),四拍完成。 (8)跑马步,2/4(快板),四拍完成。 第三章 维吾尔族舞蹈 第一节 维吾尔族舞蹈简介 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古丝绸之路曾穿越新疆,特别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东西文化的重要区域。维吾尔族舞蹈是新疆众多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有以下几种表演形式 1、多郎; 2、赛乃姆; 3、萨玛; 4、拉孜尔库姆; 5、夏地亚纳和一些道具舞蹈,如“盘子舞”等。 “赛乃姆”是一种自由活泼的歌舞形式。 “萨玛“是一种带有宗教色调的舞蹈,一般多出现于宗教活动之后,它只限于男性参与。 “拉孜尔库姆”是一种带有风趣,诙谐情调的舞蹈形式。 “亚地亚那”是快乐喜庆之意。它是一种热情欢快的舞蹈形式,常出现在喜庆活动及节日中,不分男女,人们可以自由地尽情舞蹈,形式不拘。 “道具舞”是手持盘子、鼓、萨巴依等道具进行的舞蹈形式。在维族古典舞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中,每一个大曲都有“赛乃姆”出现,由此可见其地位。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动作类:托帽式、扶胸式、夏克、绕腕、立腕横手。 2、步伐类:垫步、自由式、滑冲步。三步一抬、多郎步、跺横移,进退步、错步、打点垫步。 (二)脚形、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自然绷脚。 2、手形: (1)男性自然掌形; (2)女性花形(立腕手指自然弯曲)。 3、脚位 (1)前点位(右脚在丁字步基础上向前半步); (2)旁点步(右脚向旁一脚距离,重心在左); (3)后点步(右脚在丁字步基础上向后一步,重心在前); 4、手位: (1)双叉腰; (2)脱帽式; (3)提裙式; (4)立腕横手; (5)扶胸式;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在维吾尔族中,“摊”“绕”“捧”是最为常见,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典型动作。舞蹈中的起与止以及动作与动作间的连接都是用“摊”“绕”“捧”完成的。这三者既可独立存在,又经常是合为一体运用。 摊:双手起于胸前,手心朝前,向外打开为摊。 绕:手腕主动,小臂附随,向里、向外转动一周为绕(女性的绕是手指与腕同时绕动;男性不强调手指)。绕腕可用柔劲和脆劲两种。 捧:手心朝上,臂向上或向里的运行为捧。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1、托帽式配以垫步、滑冲步、进退步、三步一抬。 2、提裙式配以垫步、进退步、自由步、跺移步。 3、立腕横手配以垫步、自由步。 4、扶胸式配以进退步、三步一抬。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类 (1)托帽式:立腰挺胸,双手于胸前摊手,身体斜前上“捧”,绕腕固定舞姿。 (2)扶胸式:右手或左手扶于胸位。 (3)夏克:挺胸立腰右拧身下腰胸,右手托帽位,左手于胸前立腕。 (4)绕腕:见 (三)的绕腕 (5)立腕横手:双手于胸前拍一下,摊手的同时绕腕立掌,固定舞姿。 1、步伐类: (1)垫步,赛乃姆节奏,中速,两拍完成。 (2)自由步,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3)滑冲步,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4)三步一抬,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5)多郎步,奇克提麦节奏,中速、三拍完成。 (6)跺横移,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7)进退步,赛乃姆节奏,小快板、四拍完成。 (8)错步,赛乃姆节奏,中速、四拍完成。 (9)打点垫步 第四章 朝鲜族舞蹈 第一节 朝鲜族舞蹈简介 朝鲜族舞蹈是东方民族舞蹈的典型舞种之一。 (一) 宫廷舞蹈 历史上宫廷用以消遣的歌舞形式。历史上记载的有“抛球舞”“献仙桃”“保太平”“发舞”“冬冬鼓舞”等。 (二) 宗教性质的舞蹈 “僧舞”“作法舞”“法鼓舞”“刀舞”“扇子舞”“铃铛舞”。 (三) 民俗舞蹈 “农乐舞”,我国古称为“东夷乐”。 1、农乐舞:是朝鲜族的典型民间舞蹈。它最能反映朝鲜族人民的性格和情趣乐观、谦和。农乐舞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长鼓、圆鼓、手铃鼓、大锣、唢呐、螺角、萧等。其中乐手亦是舞者。头戴象帽者和高高飘扬的“农者为天下之大本”的大旗为其农乐舞的主要标记。 农乐舞在民间有以演奏为主和以舞蹈为主之分。一般领头者是铜锣,他是统帅整个表演队伍的。长鼓手占有特别地位。农乐舞心情热情欢快,改变多样,具有即兴发挥的特点。 2、假面舞:是一种在群众中极受欢迎的样式,它诙谐、幽默。据说在古时候、百姓常头戴面具,用这种样式讽刺统治者。 3、杂舞:即兴发挥的舞蹈,随兴而起,没有程序。 朝鲜族喜爱白色,服饰多为白色和浅色。白鹤是祥瑞纯净的象征。在其舞蹈中追求“鹤步柳手”。动静之间气韵贯穿,天人合一,颇具魅力。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 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动作类:扛横手、扛顶手、扛开手、扛围手、扛背手、扔手、拍手、胸围手、腰围手。 2、步伐类:平步、垫步、鹤步、之字步、丁字推步。 (二) 脚步、手形、脚位、手位 1、脚形:绷脚背,勾脚指,微勾脚。 2、手形:五指自然伸直,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大拇指靠中指(女性);大拇指与中指相靠,指头均自然伸直(男性)。 3、脚位: (1) 小八字位; (2) 大八字位; (3) 丁字位; 4、手位: (1) 腰围手(一手腹前,一手背后,手心朝上,两臂流畅弯曲); (2) 斜下手(腰围手两旁绽开45°,手指下垂,肘微曲; (3) 横手(斜下手上至90°,指尖、手腕下垂); (4) 斜手(横手至斜上45°,垂腕); (5) 顶手(斜上手两腕带动手臂向内曲45°,高于头,立腕、手心朝上); (6) 扛手(顶手落至头两旁,齐耳平,手心朝上); (7) 提裙手(食指与拇指提裙于腰前); (8) 背手(双手于臂后处,一手握住另一手); (9) 胸围手(立掌于胸前、双手交叉);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朝鲜族舞蹈既含蓄优雅又活泼诙谐,动作讲究内在的柔韧性和连贯性。手与臂的动作离不开抽、扔、弹、推、拍等动作,这些动作是构成朝鲜族舞蹈风格特点的主要因素。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扛横手配以平步,垫步,鹤步。 腰围手配以平步,垫步,之字步,鹤步。 扛围手,扛背手配以垫步、滑步。 扛开手配以垫步、滑步。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朝鲜族舞蹈的体态要求松弛、含胸、垂肩、吸腹、收臀、气息下沉。舞蹈时气息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它由上至下,有里至外,动作连贯,与上下肢的协作要协调流畅。膝部的曲伸、手的流淌都与腹部的呼吸休戚相关。 1、上肢类 (1)扛横手:横手位打算,右手至斜上手,曲小臂手心朝上,与耳齐。 (2)扛顶手:横手位打算,右手至斜上手,微曲小臂,手心朝上,高于头。 (3)扛开手:横手位打算,双手至斜上手(垂手腕),转手腕手心顺耳朵而下至肩,转手腕手心朝前,双手交叉向前推,垂腕向旁打开。 (4)扛围手:腰围手打算,抽至横手位,右手经斜上手下至扛手(手心朝耳朵),左手曲小臂立腕。 (5)扛背手:腰围手打算,抽至横手位,右手经斜上方至扛手,左手下至身后手心朝上。 (6)拍手:可在空间各位置上双手相拍,亦可拍腿、腰等部位。 (7)腰围手:以肘带动,双臂向旁慢出,至斜下45°,然后仍以肘带动回收至原位。 2、步伐类 (1)平步、古格里128(中速) (2)垫步,古格里128(中速) (3)鹤步,古格里128(中速) (4)之字步,古格里128(中速) (5)丁字推步,安旦44(中速) 第五章 东北秧歌 第一节 东北秧歌简介 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阔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热情、火爆、逗趣、诙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之时,各路秧歌队伍走乡串户,拜年贺喜。 目前我们所说的东北秧歌,包括东北高跷秧歌、二人转、地秧歌三个部分。早起的秧歌是不踩跷的,为了让更多的观者看到表演,渐渐采纳了跷的形式。东北秧歌中的男舞者为下装,女舞者为上装。解放前,上装均由男性扮演,至今由男性版样的状况亦屡见不鲜。表演时,舞者均持道具。上装常用手帕,彩扇,夏装用袖头,头跷持鞭。 东北秧歌讲究“稳中浪”、“浪中俏”、“俏中艮”。整个舞蹈通过走相、稳相、鼓相以及道具的运用呈现出艺术特色。 东北秧歌的伴奏有唢呐、小、大鼓、大等,其演奏很有特色。 第三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 基本动作介绍 1、上肢动作类:绕花、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蝴蝶花、蚌壳花、双花、五点花、上捅花、下捅花、缠花、里片花、外片花、上下片花。 2、步伐类: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跳踢步、走场步、跑场步、锒铛步、高跷步、双颤步、顿步。 3、鼓相类:一鼓、二鼓、三鼓、五鼓、十二鼓。 (二)脚位,手形,手位 1、脚位:正步位、八字位、踢步位。 2、手形:双手持巾。 3、手位: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蝴蝶花、蚌壳花、上捅花。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绕巾是东北秧歌最典型的动作,也是最基础的动作。秧歌中的各种手巾花都是由绕巾而改变的。可以说东北秧歌的扭离不开手上的绕。而且各种手巾花多呈弧线运动。男性在绕巾中更强调臂和腕的抖动与捅、撩、甩、点。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1、交替花配以走场步、前踢步、跳踢步、高跷步。 2、双臂花配以前、后踢步、双颤步、跳踢步。 3、蝴蝶花配以前、后步、跳踢步。 4、蚌壳花同上。 5、上捅花配以前踢步、高跷步、顿步。 6、里片花配以前踢步、顿步。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类 (1)绕花:双手持巾,前半拍手指带动手腕,由外向里转腕一圈成手心向下,提腕形成手绢花;后半拍手腕向下压。绕花时速度要快,压腕是速度要慢,手指不要上翘,不能架肘,动作要连贯,使手巾转成立形。 (2)单臂花:左手叉腰,右手于胸前一个花,1拍,经下弧线至身体旁90°一个花,1拍。 (3)双臂花:一手于胸前,一手于身体左旁90°一个花,1拍,双手经下弧线至右旁90°一个花,1拍。 (4)交替花:左右手交替在胸前绕花,1拍,左右臂皆在身体前走圆圈路途,形成形态。 (5)蝴蝶花:双手交叉,身体左拧对8点方向,1拍,双手经下弧线至身体旁45°,身体右拧对2点方向,1拍。 (6)蚌壳花:双臂从身体旁至斜上方,绕花下至胸前,1拍,翻手变手心朝上回至斜上方,1拍。 (7)双花:在双臂花位置上,1拍绕2个花。第一个花轮绕,强调其次个花的压腕。 (8)五点花:右手绕花至左肩前,1拍,立腕横推至右旁90°,1拍,经下弧线从胸前向外甩巾(手心朝上),1拍,右手再绕花至左肩前,Da拍,立腕横推至右旁前90°,1拍。 (9)上捅花:手巾从中心提起,尾部朝下,手握尾部。 2、步伐类 (1)前踢步,2/4(中速)两拍完成。 (2)后踢步,2/4(中速)两拍完成。 (3)跳踢步,2/4(稍快)两拍完成。 (4)走长步,2/4(稍快)两拍完成。 (5)跑场步,2/4(小快板)两拍完成。 (6)锒铛步,2/4(中速)两拍完成。 (7)高跷步,2/4(小快板)两拍完成。 第六章 胶州秧歌 第一节 胶州秧歌简介 胶州秧歌是流传在鲁南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当地人称为“跑秧歌”。山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洋秧歌)之一。胶州秧歌分两部分组成,“跑场”和“小戏”。在解放前就形成的传授的方式安锅。 胶州秧歌所需表演者10人。是五对不同的角色。即:鼓子、翠花(老年形象)、捧捶、扇女(青年形象)、小嫚(小女孩形象)。 舞蹈中女性的动作最有特色,既有山东女性大气爽朗的气质,又热忱泼辣而不失北方妇女的妩媚。道具一扇子手绢为主。注意碾、拧、抻、韧、扭。动作特性强,讲究“快发力,慢延长”,形态上追求胶州秧歌的“三道弯”。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类动作:推扇、身旁平绕扇、合扇横划8字、大撇扇胸前抱扇、拨扇。 2、步伐类:碾步、拧步、丁字三步、倒丁字步、提宁步、走场步。 (二)脚位、手形、手位 1、脚位:正步位,倒丁字步位。 2、手形:右手握扇,左手持巾,大拇指立起。 3、手位:左手片巾右手转扇,上推扇,横推扇,斜上推扇,斜下推扇,胸前收扇,拨扇,横划8字两手交替划8字线形(一手上划,一手下划)。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胶州秧歌手与臂的动作中,有规律的动作一般分为推、绕、划、撇等四种。 推:属直线运动。握扇手从曲肘至直肘的过程为推,形成向上、向横、斜上、斜下的动作。推肘臂微收紧,渐渐推出,有种内在的抻劲。 绕:右手外拧,手心向上,于腰旁渐渐平绕。它常与推扇相接。 划:属8字形的运动。双手在身旁横划8字(面朝上),在头上划8字。(面朝上)。 撇:指在弧线上的翻扇,用扇尖带动,向上、向外划出。此动作最能体现胶州秧歌流淌中的“三道弯”和静止“三道弯”体态。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1、推扇配以拧步、弓步、大掖步。 2、划8字步配以丁字三步、走场步。 3、撇扇配以进退碾步。 4、拨扇配以倒丁字步、探步、提拧步。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类: (1)推扇:推扇之前右手有一个快起的抱扇(Da拍),再推扇(重拍)、上推扇,立扇用扇尖向上直推。横推、斜上、斜下推扇是中指、无名指、小指放扇,用拇指、食指捏扇,扇面贴臂而出,左手皆横推巾。 (2)身旁平绕扇:左手加肘片巾。右手外拧,手心向上、扇面对上,于腰旁慢平绕,Da拍是快速绕扇收至胸前。 (3)合扇横划8字:双臂在体旁90°上,横面对上划出8字线形,腰发力,腰带臂,臂随腰而动。 (4)大撇扇胸前抱扇:右手于体前经弧线翻扇上划,左手横打开;右手沿原线翻扇回到左跨前立扇,左手水平线向右平拉于右肩前,架肘。形成“三道弯”体态。 (5)拨扇:用扇尖向右划上弧线,同时左拧腰,左手曲臂于右肩前,头向右倒,形成静止的“三道弯”;右手向左转腕,手背朝前,向左肩平拉扇。左手向体旁弧线打开,同时右拧腰。此动作要做得干净利索、有停顿。 2、步伐类 (1)碾步,2/4(慢板)两拍完成。 (2)拧步,2/4(慢板)四拍完成。 (3)丁字三步,2/4(快速)六拍完成。 (4)倒丁字步,2/4(稍快)两拍完成。 (5)提拧步,2/4(稍快)两拍完成。 第七章 云南花灯 第一节 云南花灯简介 云南花灯是云南省的汉族民间歌舞。它以清爽、秀美、活泼、富有悠闲荡漾感而独树一帜。 云南花灯除个别状况徒手外,一般都有道具,运用最多的就是扇子、手绢,这一点与其他秧歌舞蹈一样。舞蹈中的扇花、崴动更是独有其味,二者均构成云南花灯有别于其他汉族秧歌舞蹈的主要标记。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动作类:正崴手、反崴手、小崴手、团扇、扣扇、别扇、放扇、飘扇、耳旁绕花、扛扇、搬扇、翻扇。 2、步伐类:小崴、走场步、小俏步、十字步、柔踩步、撩跳踮步、跟颤步、探步。 (二)脚位、手形、手位 1、脚位:正步位、小八字位、踏步位。 2、手形:左手持巾,右手持扇。 3、手位:1位,双手于身侧旁前25°,扣腕,微曲小臂;2位,左手旁45°,右手握扇腹前;3位,左手斜上,右手在左扇前;4位,左手旁90°,右手胸前。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团扇,是云南花灯最基本的动作。它以手腕运动为主,带动臂附随动作。在云南花灯丰富的扇花动作中,其基本连接规律是团扇接放扇,团扇接甩扇(称别扇)、团扇接扣扇(称飘扇)等。同时它的动作多呈下弧线运动。其扣、划、搬也具有规律性特点。 团扇:右手握扇,手腕带动手指将扇子朝里(对身体)向下向外绕1周。团扇时手腕、手指要松弛。 扣扇:将扇子立起(扇边朝上),大拇指拖住扇柄向外推,其他4指扣住扇边骨向里拉。 划:扣扇于右上方向左上方划一弧线落至左耳,再划竖8字(即耳旁绕花)。 搬:将扇子于胸前竖起来(扇边朝左),扇头向前点。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一位手配以小崴、十字步。 二位手配以走长步(团扇、搬扇)、十字步、小俏步。 三位手配以十字步,柔踩步(进、退),跟颤步, 四位手配以走场步(男)、十字步、探步(进、退)。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 1、上肢类: (1)正崴手:在三位手上重拍向上提助,手要经下弧线做反面动作。在此位上可做团扇、扣扇。 (2)反崴手:在四位手上的Da拍,腰向身体旁探手,双手经下弧线做反面动作。在此位上可做握扇、团扇。 (3)小崴手:在一位手上重拍向外小摆手,经小的下弧线里外反复(合扇)。 (4)团扇:右手握扇,手腕带动手指将扇子朝里(对身体)向下向外绕1周。团扇是腕、指要松弛。团扇有重拍向下绕和重拍向上挑两种。 (5)扣扇:将扇子立起(扇边朝上),大拇指托住扇柄向外推其他4指扣住扇边骨向里拉。在三位手上经下弧线做反面动作,重拍向下。 (6)别扇:拇指、食指拿扇边骨,向身体旁经小的下弧线向后悠。一般与团扇组合做,即两个团扇,第3拍别扇。 (7)放扇:握扇,手心朝上,扇面对前,扇边朝左,放于右胯前。可双放扇(左手亦放于左胯前,手心朝上),重拍在右;也可单放扇(左手上甩于胸前),于团扇组合做。即两个团扇,第3拍的后半拍放扇。 (8)飘扇:扣扇,逆时针划圈。一般与团扇组合做。即两个团扇,第3拍变扣扇划圈,成飘扇。 (9)耳旁绕花:扣扇,于右上方划一弧线落至左耳再划竖8字。一般与扣扇正崴手组合做。即两个正崴手,第3拍划8字,成耳旁绕花。 (10)扛扇:握扇,将扇子扛于右肩上,提右肋,左手于右肩前。 2、步伐类 (1)小崴,2/4(快板)两拍完成。 (2)走场步,2/4(中速)两拍完成。 (3)小俏步,2/4(快板)四拍完成。 (4)柔踩步,2/4(中速),两拍完成。 (5)撩跳踮步,2/4(快板)两拍完成。 (6)跟颤步,2/4(中速)两拍完成。 第八章 安徽花鼓灯 第一节 安徽花鼓灯简介 花鼓灯是流传于安徽地区怀远、凤台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典型的民间广场艺术。它源于民众,植根于民众,于民同悲、同喜、同乐。它融歌、舞、戏一体,倍受淮河两岸人民的宠爱。至今乐舞部分得到长足发展,成为独立表演的艺术形式。花鼓灯有悠久的历史,据凤台县志记载,宋朝已有花鼓灯表演。花鼓灯在这得天独厚的文化沃土中演化成形式完整、内容丰富、活泼风趣、含蓄细腻、委婉而热忱、朴实刚健而不失奔放的艺术风格。艺术感染力强,在国内外赞誉甚高,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珍宝。 花鼓灯表演男称鼓架子,女称兰花。鼓架子一般为徒手,有的拿伞和挎鼓。持伞者为“伞头”,又称“伞把子”,起组织调动作用,是花鼓灯中的佼佼者。挎鼓的右叫“丑鼓”,是一非常风趣的角色。“兰花”右手持扇,左手持巾。 花鼓灯追求流淌中身体的“倾拧”。女性还特殊讲究流淌中的“三道弯”。步伐以“溜得起、刹得住”,身体流淌中不断线为美。 其次节 基本动作介绍 (一)基本动作名称 1、上肢动作类:反叉腰、双手反叉腰、斜塔、回头望月、狮子回头、二郎扛山、猴子绕花线、扁担式、打虎式、金鸡独立、野鸡式、扛包式、拜式、顶天立地、举鼎、风摆手、双背巾、遮阳扇、凤凰穿天、二妲抱桃、腰中盘带、挽扇、合开扇、凤凰单展翅,端针扇、缠头转。 2、步伐类:风柳步、艮步、拨泥步、双拨泥步、碎步、双环步、撤步起步、错步、簸箕步、上山步、别步、赶步转身、踩萝卜、钟摆步、颤点步、浪子踢球。 3、打退类:前打退、里外拐片腿、缠丝腿、二起腿。 (二)脚位、手形、手位 1、脚位:正步位、八字位、踏步位、交叉前点位。 2、手形:(女)右手持扇、左手持巾。(男)空心拳。 3、手位:腰中盘带、扁担式、凤凰单展翅、双臂巾、双提扇或二妲抱桃、反叉腰。 (三)手、臂的动作规律 花鼓灯手、臂的动作丰富、空间运用自如。男性动作多具突如其来,即兴之感,手的运用同脚下步伐的节奏紧密相随。女性扇花丰富,手、臂的动作亦服务于扇花。男性以甩、摆、捅、掏、铲、插、抽、抹、缠为基本动作规律。女性手臂且多以划抹为主要动作规律。 (四)与上肢协作的常见步伐 野鸡式配以赶步转身。 反叉腰配以赶步、双环步、簸箕步、上山不。 打虎式配以踢球、双拨泥步。 扁担式配以簸箕步。 甩摆手配以踢球。 风摆手配以拨泥步、艮步、风柳步、十字步。 双臂巾、单臂巾配以风柳步、双环步。 端针扇配以风柳步、上山步、傲子步、别步。 挽扇配以碎步退。 (五)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上肢类 (1)反叉腰:双手叉于腰间,虎口张开,大拇指朝前,四指朝后。 (2)双分手反叉腰、中速、两拍完成。 (3)狮子回头,中速,四拍完成。 (4)二郎扛山,中速,三拍完成。 (5)打虎式,中速,三拍完成。 (6)风摆手,中速、两拍完成。 (7)双背巾:右手虎口拿扇于头成水平线,左手同右手。 (8)遮阳扇:拇指、小指夹扇,手心朝下,3指放于扇面上,扇平放于头前。 (9)凤凰穿天:中速、两拍完成。 (10)凤凰单展翅,中速,四拍完成。 (11)端针扇:右手握扇,手心朝下,手腕内旋,小臂贴扇面,小臂弯回右腰旁,扇口搁右腰上,左手搭右手上。 (12)缠头转:中速、四拍完成。 2、步伐类 (1)风柳步,中速,两拍完成。 (2)拨泥步,中速,两拍完成。 (3)双拨泥步,稍快,两拍完成。 (4)碎步,快速,两拍完成。 (5)双环步,中速,两拍完成。 (6)撤步起步,中速、两拍完成。 (7)簸箕步,中速,八拍完成, (8)上山步,中速,两拍完成。 (9)别步,稍快,两拍完成。 (10)赶步转身,稍快,六拍完成。 (11)踩萝卜,中速,两拍完成。 (12)钟摆步,中速,两拍完成。 (13)颤点步,中速,四拍完成。 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 舞蹈教学法 文献综述(教学法) 舞蹈教学法教案亲亲地面 教学法缩写2 任务型教学法文献综述 “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 课程与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对比浅析 传统教学法与参加式教学法的比较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5页 共35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第 35 页 共 35 页

    注意事项

    本文(舞蹈文献与教学法2.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