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docx
有关物理说课稿模板锦集8篇物理说课稿 篇1 1. 说教材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 目的明显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由于同学对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以及不同物体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体系是: (1) 通过毛线管(牛顿管)试验,证明在无阻力状况下物体下 落快慢相同,并观看其轨迹是直线。 (2) 利用教材的闪完照片和数据表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 究方法,确定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的。 (3) 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给出常用值。 (4) 归纳出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并能运用。 因此,教材的主体思想是,经过试验及分析,学习自由落体运 动、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以达到培育同学讨论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力量的目的。 2. 说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同学的认知特征,拟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 学问目标:通过试验观看、定义并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 念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并能用S=aT2和教材的闪完照片及数据表,确定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导出公式vt= gt和h=gt2/2。 (2) 试验目标:通过观看空气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 动和毛线管内“真空”中的金属片、纸片、羽毛下落运动,比较得出常见的轻、重物体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气阻力所致。 通过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闪完试验,学会物理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3)力量目标:培育同学观看力量和分析、处理试验数据的力量,使之会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通过分析、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培育分析、推理、综合的力量。 (3) 德育和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巩固同学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熟悉,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3. 说教学方法 (1) 试验观看 为了使同学更好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让同学观看金属片、纸片、羽毛在空气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线管内的“真空”中下落的现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试验讨论 为使同学推断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启发同学利用闪完照片以及数据表的试验数据,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启发同学推导出 vt= gt和h=gt2/2的公式。 (3) 讲练结合式 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应用上,让同学详细问题详细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随时发觉同学的错误,并引导分析错误缘由,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同学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巩固强化有关学问。 4. 说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现代训练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同学的学法指导。在本节的教学法中,要留意引导同学通过观看、分析、综合,自己得出结论,在其中渗透物理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同学受到学习方法的训练。 5. 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板书:a恒定;vt= v0+at和s= v0t+at2/2。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S=aT2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状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同学:金属球先着地,纸片后着地。重的物体下落快。 提问: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同学:纸团先着地,棉花后着地。轻的物体下落快。 总结: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怎样从道理上论证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 阅读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同学:纸团和金属片几乎同时着地。 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对的。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当怎样讨论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讨论问题要从简洁复杂,因此先讨论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状况(抱负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同学: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书: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状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同学:直线运动、 初速度为零、变速。 提问:是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怎么证明? 依据:S=aT2 对闪完照片及数据表进行分析,使同学懂得如何处理试验数据。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 同学依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同学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P90练习(1)(2)(3) 物理说课稿 篇2 敬重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解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地位、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 一般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的其次个二级主题“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中有两个条目涉及本节内容。条目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条目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两个条目在本节要求同学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物体的运动;要求同学关注平抛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现“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同学第一次接触曲线运动,而且平抛运动的规律是学习其它复杂曲线运动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关怀生活中的平抛运动。 2. 探究如何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的特点、规律。 3. 会描绘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二)过程与方法 1. 使同学把握正确探究平抛运动体验科学讨论的方法。 2. 理解处理平抛运动的方法是解决曲线运动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看法、价值观 1. 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沟通。 2. 设计试验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体验探究中制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熟悉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一节试验探究课,所以我在本节课中采纳的是以演示法、试验法为基础,同时协作讲授、读书指导穿插争论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同学探究规律的活动为主线,让同学经受探究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三、 学习方法 同学虽然已具备了肯定的阅历与学问,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老师应奇妙的运用提示、疏导等教学方法启发同学把握方向,进展其主动性、独立性及制造性。 在对演示试验的观看中,初步把握物理观看的方法; 在组织同学进行小组合作试验的过程中,培育同学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学习的力量,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引导同学把握,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使同学准时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富有制造性的学习。 四、 教学程序 (一) 新课引入(约5分钟) 复习相关内容,引入实例,创设情景。 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的基本课程理念,在复习了前面所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比较新奇的或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也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体会,同时为后面问题的解决做一个铺垫,从而达到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教学主题的目的。 (二)新课教学(约25分种) 要讨论这种曲线运动的规律,就是要确定出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由于我们至少要用二维坐标才能描述平抛物体的运动,这就打算了我们在讨论平抛物体的运动时要对平抛运动进行分解;要依据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来分解平抛运动,因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且只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 下面我们先讨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分析:受力状况:G 初速度:0 让同学分组争论竖直方向的运动状况,在争论的基础上我们推想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是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可以用右图(平抛运动演示仪)来进行验证。 结论:其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为自由落体运动。 水平方向: 分析:受力状况:0 初速度:有 让同学分组争论 推想其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并设计试验验证。 这一步主要由同学做出。它分三大步骤完成。第一,设法记录物体运动的轨迹;其次,在轨迹上确定相隔相同时间物体所处的位置;第三,推断物体在相同时间在水平方向运动的位移。难点在其次步,需要老师的讲解。 我们采纳频闪照片法验证其在水平向的运动规律为匀速直线运动。 拍摄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量出照片中的小球在各个相等的时间内发生的水平位移X1、X2、X3看它们是否相等来进行验证 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学经过学校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平常生活阅历的积累 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力量,但是探究结论的给出还有肯定的困难,并且对物体平抛运动规律的讨论是同学对平抛运动有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的升华过程,这个升华过程对同学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老师可以让同学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把握同学对这个问题理解的深度,老师在关键时刻加以订正和指导,最终师生共同努力得出正确结论 (三)巩固与练习(510分钟) 首先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解决一下听课过程中的疑点,然后通过几个例题让同学巩固所学学问。 (四)结束新课 回顾本节探究规律的过程。 提出本节课中探究学习的思路:发觉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设计验证明验并实施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培育同学科学探究的力量。 总之,本节课以新课改的训练理念为指导,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同学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既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学问又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组织同学在参加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中,进展同学的多元智能,培育其探究精神、实践力量以及创新意识。 (五)布置作业 课后题上作业 开放性作业:让同学们在课下讨论一下,究竟有几种方法可以证明:“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五、结束语 整个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但详细的课堂还要依据当时的情景,突发大事等不断调整,以达到设计思想、方法、教学手段和同学实际状况的融合,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组装电路选自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北师大版)九班级。 本节内容在上一节熟悉电路组成,通路、断路和短路以及电路图的基础上,学习用开关掌握两个串联灯泡、两个并联灯泡的连接。这部分内容提出的详细任务:一是用一个开关同时掌握两个小灯泡,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同时灭。取下一只灯泡,另一只灯泡也灭了;取下一只灯泡,不影响另一只灯泡发完。二是用两个开关掌握两只灯泡,要哪只灯泡亮,哪只灯泡就亮,并且两只灯泡的亮灭互不影响。在连接完实物电路之后,还要组织同学练习画电路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采纳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教学法。 同学以尝摸索究的方式学习。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是:“同学能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并且尝试能胜利”,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运用尝试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同学的潜能,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发觉问题,大胆尝试,并运用课本、试验仪器、工具书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在组装电路一课中,我从预备性练习开头,层层递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同学主动主动的尝试操作、尝试阅读,主动争辩思索,尝试练习,独立探究,逐步熟悉串、并联电路,发觉两种电路的不同之处,运用对比的方法初步建立串、并联电路学问框架。老师在引导同学的尝试活动中逐步分散了连接并联电路试验的难点,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同学在胜利的喜悦中,提高了动手试验力量和学习力量。并依据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境,随机进行“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的渗透训练。在同学学习的活动中,留意发觉同学的个性,培育同学个性的进展,使同学在各方面得到和谐全面的进展。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避开老师给出试验步骤按“照方抓药”的方式组织同学学习,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充分地发挥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学是学习仆人的训练理念。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会推断两个灯泡是串联还是并联; (2)会连接两个灯泡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会画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2、过程与方法 (1)把握两个灯泡串联、并联的连接挨次和方法,做到快而精准; (2)尝试用探究的方法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通过根据详细要求练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1)通过小灯泡串联、并联的特点和连接,体会物理学学问的应用价值,培育同学乐于将所学学问应用于实际的爱好; (2)通过连接小灯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培育同学严厉仔细的科学精神。 【同学状况分析】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同学对物理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犹如学间的沟通,师生间的沟通还不够大胆,这需要老师的鼓舞与培育。同学在试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试验,试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不同或与生活常识有冲突等问题,应如何对待,也需在试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同学正确处理,并鼓舞同学大胆尝试。培育同学试验动手力量的方法,一是让同学在实际操作中渐渐提高;二是老师在试验过程中赐予恰当指导。 【教具预备】 学校物理电学线路板、多媒体,或小黑板。小灯泡,手电筒,电池,单刀双郑开关,导线若干,配套放在一起。等等。 【教学流程】 一、预备性练习 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电路有哪些基本元件组成的?在电路图中,它们的符号怎样画? 生(回答):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组成。 师:(画电路图) 提问:你能把这个电路用实物连接起来吗? 同学动手操作,连接电路。 二、进行新课(同学尝试活动) 1.第一次尝试操作: 师:假如有一个电路,有两盏小灯泡,并且都能发完。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电路?试一试,你能不能在刚才练习的基础上连接出这样的电路? 生:分组争论思索,试验连接两盏灯的电路。 老师在同学中巡察,有目的的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连接两种电路,画出电路图。 (在预备性练习的迁移作用下,同学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可以独立完成这种进展。同学活动能否胜利,只需由灯发完来表明,因此同学学习主动性高涨,课堂上布满了胜利的喜悦。) 师: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两盏灯一个一个顺着连接起来; 一种是两盏灯并列着连接起来。 师:阅读课本,看课本上把这两种电路分别称作什么电路? 生:阅读后,得出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是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是并联电路,并熟悉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 师:想一想,课本上为什么用“电路元件”,为什么不用“灯泡”或“用电器”? 生:(思索,争论)电路元件包括电源、开关、用电器等,不单指“用电器”。 师:对。串联和并联不仅是用电器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其它各元件的连接方式,例如在上面并联电路中,电源和开关是串联的。 (老师不仅要引导同学阅读课本,还要留意引导同学在阅读过程中擅长理解和思索,进展同学思维力量,为以后熟悉较复杂的电路作好铺设。) 2.其次次尝试练习 师:在刚才的两电路中,若增加两个开关,能不能使一盏灯熄灭时,另一盏灯还发完?试试看。 生:争论、动手试验。老师巡回指导 师:哪位同学可以到讲台上演示你的接法,并说出你的发觉? 同学演示说明在串联电路中,两灯总是同时熄灭,同时发完;在并联电路中可以使一灯熄灭时,另一灯发完。 师:为什么加上两个开关后,串联电路中两灯还是同时亮、灭,两并联电路却可以使其中一盏灯发完,另一盏灯熄灭呢? 生:由于串联电路电流的路径只有一条,而并联电路电流的路径不只是一条。 师:现在并联电路中两灯还可以同时亮、灭吗? 生:可以,断开或闭全干路开关。 (其次次尝试操作练习是在同学第一次胜利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情景,促使同学进一步进展,获得胜利。这种学问的递进过程,是由同学独立尝试、主动思索、通过直观现象获得的,使同学在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两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课后反思】 事实表明,尝试教学法,以尝摸索究的方式学习能让大多数同学主动参加,自觉探究,乐于沟通,情愿合作,促使同学们在亲身经受和亲自实践中,感悟学问的生成、进展、改变,把握学习的方法、手段、途径,培育了创新意识,张扬了个性,学会了理解。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人的道理,坚决了探究的信念,品尝了胜利的欢乐,完善地展现了师生富有独特个性的制造过程和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这节课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有个别同学还存在惰性心理、依懒心理;有个别同学动手操作不仔细,毛手毛脚;有个别同学画电路图不够规范、合理。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才40分钟,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同学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探究活动,需要的时空比较大,所以,在这节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感到时间不足。今后,我要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把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延长到.、家庭中去。丰富广阔同学课后探究物理学问活动。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老师好: 我是阳完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宁二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密度。说的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试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同学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学问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同学在学校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留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学问有着广泛的应用,应留意培育同学应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使同学知道可以依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 二、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较大,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宜过高,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试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掌握变量法讨论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学问的探究与测量,培育同学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学问的广泛应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培育同学擅长应用物理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洁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 难点: (1)掌握变量法的应用。 (2)敏捷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学问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同学充分地动手、动脑,并更好地把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同学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我接受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首先让同学分别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然后引导同学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觉其中的规律,进而引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这一教学方法包括了争论、启发、探究式教学和生活实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此,培育同学的学法是老师讨论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好的教法,都必需能够培育好的学法。由于物理学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和讨论问题的科学性的特点,同学的学习方法也要符合这些特点。大家都知道:"物理是以试验为本的科学。"所以让同学进行观看试验是学好物理最有效的方法,而在试验激发出爱好与求知欲后再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达到试验与理性思维的高度统一,这样对学问的理解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为:试验探究和理论联系实际 。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12分钟) 首先我会创设故事情境:拿戒子给同学看,然后提问:同学们,怎样鉴别戒子的真伪呢? 同学主动思索给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对同学让同学自己带着问题来学习本节课程。 (二)新课教学(30分钟) 课堂教学是同学物理学问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力量的进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首先让同学从日常生活中发觉问题:让同学观看书中的六幅图片,让同学们从体积和质量的角度来归纳每组图片有什么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试验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 2、同学试验,猎取有效数据 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它是密 度概念建立的基础。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取不同的讨论对象进行试验,并发给每小组相应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分工合作共同收集数据。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取不同的物质进行测量,一可以节约时间,二可以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的结论才具有科学性。三可以加强全班同学的沟通,培育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及科学的探究看法。 同学试验结束后,选取几个小组的数据投影展现,并让其小组成员分析质量与对应体积比值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对同学的分析赐予鼓舞引导及评价。 3、查找规律,引出密度概念 在黑板上展现同学经过争论、综合分析各小组测量结果后得出的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2)、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由此得出物质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物质特性通俗地说就是物质分布的密集程度。如试验中比值大的铁物质分布密集些,而比值小的松木物质分布稀疏些。这就像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拥挤些,而居住在乡村的人分散些。因此我们把物质的这一特性称为密度。 4、举例分析,加深理解概念 引导同学由密度的定义得出密度的定义式、两个常见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并引导同学正确的理解密度公式:(1)弄清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记住公式及其推导公式和应用,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留意单位要全都。(2)明确公式中三个物理量的关系。(3)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打算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的大小应由物质的种类打算,而与质量、体积无关。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同学展现若干道相关练习题,同学仔细思索独立作答,从而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 课堂小结:(23分钟) (四)课堂作业:(45分钟) (五)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意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准时地体现教材中的学问点,以便于同学能够理解把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六) 布置作业。 针对八班级同学素养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同学把握基础学问,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课时达标练与测 七、说小结 1.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2. 教学策略的选用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依据八班级同学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纳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老师的“导”立足于同学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主动地参加到学问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同学在主动、开心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熟悉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感谢!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学校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把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需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完、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同学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学校物理学问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学问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力量目标 1.学会掌握变量讨论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训练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同学进行节省用电的训练。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试验。 6、预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依据同学实际状况和素养训练的要求,采纳面对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争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究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同学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学问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其次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试验后,问:是什么缘由小车被提起的呢?是由于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许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同学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同学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同学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试验来讨论。让同学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改变时,我们用什么方法讨论呢?引导同学把握掌握变量的讨论方法,让ABC层次同学各一名,在老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同学观看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转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其次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同学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老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同学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状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同学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试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知同学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同学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同学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详细熟悉,告知同学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一般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同学熟悉到这个单位在电学用法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便利,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同学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省用电训练,老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同学小结,把这堂课学问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同学学到的学问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肯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同学达标状况,面对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纳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推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老师一目了解地把握了不同层次同学学习状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 说板书 采纳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争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究法。 五、 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 填空题:采纳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 )。国际单位是( )。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 )能转化成( )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 )能转化为( )能。 3.试验讨论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 )( )( )和( )成正比。计算公式是( )。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 )( )( )和( )。生活中常用( )做电功的单位。 4. 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 月末示数 12962 ,本月用电( )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 )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 ),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 ),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 二、 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 )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 )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 ) A电功 B电压 C电流 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 ) A度 B焦 C伏·秒 三、推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 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 3. 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 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 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 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比较丰富,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基础上,给出了什么叫平抛运动,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探究平抛运动的特点。探究的过程既有试验现象的观看。又有分析、推理的过程,还将试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讨论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试验中突出了“试验的精髓在于掌握”的思想。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育同学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育同学在生活中应用物理学问的意识;使同学爱物理、爱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