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全文].docx

    • 资源ID:19643240       资源大小:32.6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全文].docx

    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全文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著名遐迩。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欢迎借鉴参考。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一)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闻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庆历年间,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见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庆历一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相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立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出名的醉翁亭记。从今,欧阳修常同挚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帮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当时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来,欣赏之余,创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欧阳修亲为配词。现在冯公祠前面的一副对联"泉声如听太守操,海日已照琅琊山",便是说的这件事。事隔数年之年,欧阳修和沈遵重逢,"夜阑酒半",沈遵操琴弹醉翁吟,"宫声在迭","有如风轻日暖好鸟语,夜静山响春泉鸣"。琴声勾起了欧公对当年在亭是游饮往事的追忆,即作诗以赠。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属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起先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惋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不止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视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复原了原样。 醉翁亭一带的建筑,布局紧凑新颖,亭台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总面积虽不到1000平方米,却有九处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人称"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让泉,泉旁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澄澈风底。亭中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曰"玄帝宫",登台环视,但见亭前群山涌翠,横叶眼底;亭后林涛起伏,飞传耳际,如同置身画中。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而著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动,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处千载胜境,更加壮丽迷人。 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二) 敬爱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宋。今日我作为大家进行,我感到非常荣幸。正值五一黄金周,借着假期出来游玩,放松身心,饱览美景,愉悦身心,能够一睹千古明楼醉翁亭,览湖光山色,大伙儿确定会不虚此行。 环绕滁州四周全是高山,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远望去,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幽深秀丽的事琅琊山。沿着山我们现在也许上了六七里,前面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前面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水流就是酿泉。前面山坎坷,因此要多走几个之字形的回,虽然多走几步也是值得的。大家随着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就是闻名的醉翁亭。大家想知道谁设计了这个亭子,又是谁命名的?是山上的庙里的一个设计并建立了这个亭子。 这个醉翁就有点意思。醉翁是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欧阳修先生。他当时任太守期间,与客人一起来这里设宴,酒不醉人人自醉,太守年纪最大,因此,大家都称呼他“醉翁”,这个亭子也就叫“醉翁亭”了。大家看,这个醉翁亭子,全是用木头精雕而成。看,太守这把椅子用了好多年了,但还完好如新。整个亭子看上去古香古色,你肯定要坐在当年太守常坐的椅子上,闭上眼睛,轻轻触摸这木椅,肯定能体会到当年太守赏尽美景、而饮那种满意吧! 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三) 安徽省滁州琅琊山上因为有了醉翁亭,使得这座原本一般的山著名于世。从亭中流淌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爷爷这千古名句,成为一个传奇的旅游胜地。 今年秋季的一个双休日上午,妈妈带我去了一趟琅琊山游玩。早晨,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似乎被清水洗过一样。在驶往琅琊山的旅游大巴上,我和妈妈有说有笑,加上导游阿姨风趣幽默的话语,更增加车内明喧闹气氛。从南京到滁州琅琊山的路途并不远,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便到达琅琊山下。下车后,导游阿姨领着我们走过古朴的山门牌时,我望见“琅琊山”三个大字苍劲而飘逸,从导游阿姨嘴中得知,这三个字和醉翁亭三个字,都是大文豪苏轼爷爷的真迹,这字真美丽,苏爷爷不仅写了一手好文章,也写得一手好字。 我们沿看蜿蜒的石板路走着,路两旁是挺立的参天大树,一棵棵大树像一位位威猛的解放军战士,守护着浓荫青翠的琅琊山,这些大树像披了件绿色外套,一片连着一片的绿,仿佛把四周的空气都给染绿似的。走了没一会儿,我最终看到了憧憬己久的醉翁亭。醉翁亭占地1000平方米,整个亭子像一只即将腾飞的白鹤,亭子依山傍水,亭台小巧新颖,澄澈的溪水声,树上乌儿的鸣叫声,给醉翁亭一种幽静的韵味。 导游阿姨告溯我,当年,欧阳修被朝延贬到滁州时,他特殊宠爱琅琊山的灵气。常常在办完公务后,他便到山上来游玩。一天,欧阳修和一位和尚下棋,突然天空下起大雨,他和老尚以及在旁边观看下棋的人,被这场大雨浇成落汤鸡。于是,有人提议在这里兴修一个亭子,这样即可以避雨,也前来该处游玩的人供应休息的场所。 不久,当地人在便在山上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建好后,取个什么好名字让当地人犯了难。一天,欧阳修喝醉洒后来到这里,他醉熏熏地望着亭子深思一会后,为这座亭子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他那篇喜闻乐见的醉翁亭记。我站在亭子西侧的宝宋斋,望着室内两块石碑上,镌刻的醉翁亭记全文。此时,我心中有种想喝酒的冲动,想知道当时欧爷爷是如何在醉酒下,写出这篇传世之作的。 回家路上,琅琊山上古树,小桥,溪水,亭阁和寺庙等,构成了一幅醉翁亭的山水画卷,留在我的记忆里。 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全文 介绍醉翁亭记的导游词 赏醉翁亭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注意事项

    本文(安徽醉翁亭的导游词[全文].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