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docx
推拿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 摘要目的:视察推拿协作针灸、头部推拿与脏腑辨证取穴针灸并用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方法:按临床就诊的先后,将收治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比照组。视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比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推拿与针灸并治是一组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平安、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失眠推拿治疗针灸治疗 失眠症,中医学谓之“不寐”,即入睡困难,或中间呈间断性睡眠或多梦、早醒,严峻者通宵不寐,甚至伴有头胀头痛、心慌心烦或急躁易怒、口干口苦、食欲减退、大便不调等症状,临床多以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等方面宋辨证论治。中医学以为本病的病位在心。凡思虑忧愁,操劳太过,损难过脾,气血虚弱,心神失养等方面来辨证论治。针灸治疗失眠症在临床广泛运用,但对于病程长的患者,其涉及脏腑不止一二,仅仅依此法治疗,疗效效缺乏稳定,依据“调和阴阳、宁心安神”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结合推拿手法,疗效会更加明显。 1临床诊断 1.1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失眠症的中医诊断标准。 1.2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全部门诊病人,共收治73例,依据诊断的先后依次,随机分为治疗组、比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30岁68岁,平均年龄50.8岁;病程1月3年,比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2岁67岁,平均年龄51.4岁:病程1月3年。两组患者状况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推拿患者仰卧于按摩床上,低枕,医者坐其头侧,用轻到中度刺激手法在头部操作双手拇指交替分推前额部,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到一百零一会,来回23遍,并吸定一百零一会推半分钟。医者侧位,五指拿头顶督脉和两旁太阳、少阳经,自前发际经头顶向后至枕部,止于两侧风池和中间风府穴3遍。医者用大鱼际外侧端按住前额,随后分向两旁,经阳白、太阳、耳上至风池穴3遍。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医者坐其头侧,用大拇指指腹沿双侧胸锁乳突肌从翳风推揉经人迎、水突至气舍5分钟,直至肌肤发红、发热。操作时要做到推而不滞,揉而不浮。最终,双手五指分开,在腕关节带动下,指头快速叩击,抓摩头皮约3分钟,整个手法操作约30分钟。 2.2针灸 2.2.1治疗原则:总的病机为阴阳失调、心神不宁,以“调和阴阳、宁心安神”为针灸治疗原则,实证以泻,虚证以补,虚实夹杂则以补虚泻实并进。 2.2.2取穴:主穴取神门、内关、一百零一会、安眠、印堂,结合脏腑辨证,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 2.2.3操作方法:神门、一百零一会、安眠直刺0.1-0.2寸,行捻转补法,内关向上斜刺0.20.5寸,行提插捻转补法,配穴按常规操作留针30分钟后起针,协作施以艾灸双侧涌泉至局部皮肤泛红,以上推拿、针灸操作在睡前2小时,病人处于宁静状态下治疗为佳。 2.3药物组于睡前口服地西泮片5-10mg或艾司唑仑片12mg。 2.4疗程推拿加针灸组治疗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30天后记录疗效,药物组治疗30天后记录疗效。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探讨指导原则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国际通用睡眠量表6项内容制订标准如下: 近期临床痊愈: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厚,醒后精神充足,量表得分率73%以上;显效: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量表得分率t>50%以上;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量表得分率>120%以上;无效: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量表得分率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表明,推拿加针灸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P 4探讨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称为“刁;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常累及心、肝、脾、胆等脏腑机能,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阻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证。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往下反复推揉双侧胸锁乳突肌有类似星状交感神经节阻滞的疗效,可干脆导致脑血流量增加,具有活化脑细胞功能,特殊是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最中学枢一下丘脑起着主动的双向调整作用,对垂体激素的分泌也可产生明显影响。反复揉捏双侧风池穴有类似枕大神经阻滞的疗效,可使颅外头皮部分的血流量增加,并能充分松弛枕颈部肌肉,削减颅外肌惊慌因素对颅内压的影响,对改善枕、颈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也具有主动的作用。 从视察结果来看,推拿针灸组的疗效优于药物组,推拿针灸组中多例患者的睡眠质量较药物组明显提高,药物组多例患者虽然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但睡眠质量及白天的精神状态却未见改善,导致了量表得分率的降低。 临床显示该法不引起药物依靠更不会引起医源性疾患,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入学出版社,11014,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探讨指导原则S,11013 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