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上机实验报告.docx
运动控制上机实验报告 基于SIMULINK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仿真 张磊 (江南高校 物联网工程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接着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分析了其动态性能,并通过SIMULINK仿真技术探讨了其抗负载扰动实力。试验结果表明,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抗负载扰动特性。 关键词:抗负载扰动 动态数学模型 动态性能 SIMULINK The double-loop DC speed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Based on SIMULINK Zhang Lei (School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ouble-loop DC speed system component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built its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to analyze its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through SIMULINK simulation technology for its anti-load disturbanc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uble-loop DC speed control system has a good anti-load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Anti-load disturbance Dynamic mathematical model Dynamic Performance SIMULINK 1引言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调速范围宽、平稳性好、稳速精度高以及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广泛应用于冶金、建材、印刷、电缆、机床和矿山等行业,在拖动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动态响应快、抗干扰实力强等优点。采纳PI调整的单个转速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转速无静差,但是,假如对系统的动态性能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快速起制动,突加负载动态速降小等等,单闭环系统就难以满意须要,可以采纳转速和电流两个调整器构成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以获得近似志向的过渡过程。 图1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为了获得良好的静、动态性能,转速和电流两个调整器一般采纳PI调整器,这样构成的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图中标出了两个调整器输入输出电压的实际极性,它们是根据电力电子变换器的限制电压Uc为正电压的状况标出的,并考虑到运算放大器的倒相作用。图中还表示了两个调整器的输出都是带限幅作用的,转速调整器ASR的输出限幅电压Um*确定了电流给定电压的最大值,电流调整器ACR的输出限幅电压Ucm限制了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最大输出电压Udm。 2双闭环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其特性 2.1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 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在系统中设置了两个调整器,分别调整转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二者之间实行嵌套连接,如图1所示。即把转速调整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整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整器的输出去限制电力电子变换器UPE。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这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图2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电路 原理图 2.2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 双闭环直流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如图3所示,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静特性的关键是驾驭PI调整器的稳稳态特征,一般存在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当调整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改变不再影响输出,除非有反向的输入信号使调整器推出饱和,此时饱和的调整器短暂隔断了输入和输出间的联系,相当与使该调整环开环。当调整器不饱和时,PI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DU在稳太时总是为零。 事实上,在正常运行时,电流调整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因此,对于静特性来说,只有转速调整饱和与不饱和的两种状况。 图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 稳态结构框图 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 3.1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双闭环限制系统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仍旧是以传递函数或零极点模型为基础的系统动态结构图。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图中WASR(s)和WACR(s)分别表示转速调整器和电流调整器的传递函数。为了引出电流反馈,在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中必需把电枢电流Id显露出来。 图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 动态结构框图 3.2起动过程分析 双闭环调速系统突加给定电压Un*由静止状态起动时,转速和电流的动态过程如图5所示。在起动过程中转速调整器ASR经验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种状况,整个动态过程分成图中标明的、 、三个阶段。 图5 双闭环直流调速起动过程的 转速和电流波形 第I阶段(0t1)电流上升的阶段。突加给定 电压 Un*后,Id上升,当Id小于负载电流IdL时,电 机还不能转动。当IdIdL后,电机起先起动,由于机电惯性作用,转速不会很快增长,转速调整器ASR输入偏差电压仍较大,ASR很快进入饱和状态,而ACR一般不饱和。直到IdIdm,UiUim*。在这一阶段中,ASR很快进入并保持饱和状态,ACR始终不饱和。 第II阶段(t1 -t2)恒流升速阶段。ASR始终 是饱和的,转速环相当于开环,系统为在恒值电流Uim*给定下的电流调整系统,基本上保持电流Id恒定,因而系统的加速度恒定,转速呈线性增长,直到n=n*。电机的反电动势E也按线性增长,对电流调整系统来说,E是一个线性渐增的扰动量,为了克服它的扰动,Ud0和Uc也必需基本上按线性增长, 才能保持Id恒定。当ACR采纳PI调整器时,要使其输出量按线性增长,其输入偏差电压必需维持肯定的恒值,也就是说,Id应略低于Idm。在这一阶段,ASR处于饱和状态,电流无静差系统,转速线性上升,Id略小于Idm。 第阶段( t2 以后)转速调整阶段。ASR 和ACR都不饱和,ASR起主导作用,ACR力图使 Id尽快地跟随Ui*,或者说,电流内环是一个电流随动子系统。当n=n*时,ASR输入偏差为零,但其输出却由于积分作用还维持在限幅值Uim*,所以电机仍在加速,使转速超调。 ASR输入偏差电压变负,起先退出饱和,Ui*和Id很快下降。但是,只要Id仍大于负载电流IdL,转速就接着上升。直到Id=IdL时,转矩Te=TL,则dn/dt=0,转速n才到达峰值(t=t3时)。此后,电动机在负载的阻力下减速,在一小段时间内(t3-t4),Id 综上所述,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饱和非线性限制;(2)转速超调;(3)准时间最优限制。 4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仿真 双闭环调速系统一般来说具有比较满足的动态性能。对于调速系统,最重要的动态性能是抗干扰性。主要是抗负载扰动和抗电网电压扰动的性能。本文探讨了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性能。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结构图如图5所示,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后,因此只能靠转速调整器ASR来产生抗负载扰动的作用。 图5 双闭环调速抗负载扰动作用 本文探讨了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性能,基于MATLAB/SIMULINK接线图如图6所示,无扰动信号、阶跃扰动信号、正弦扰动信号作用下输出转速仿真结果如图7的(a)(b)(c)所示。 图6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抗负载扰动接线图 (a)无扰动信号 (b)阶跃扰动信号 (c)正弦扰动信号 试验结果表明,IdL变更时,负载扰动能较快的反映到被调量n上,从而得到调整,该系统具有很好的抗负载扰动性能。 5 小结 由双闭环调速系统抗负载扰动作用的动态结构图可以看出,负载扰动作用在电流环之外,转速环之内,所以双闭环调速系统在抗扰动方面和单闭环调速系统只能依靠转速环来进行抗扰调整。通过以上的仿真试验,转速环有效地抑制并消退了负载扰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兆安,等.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张广溢,等.电机学M.重庆:重庆高校出版社,2002.3王军.自动限制原理M.重庆:重庆高校出版社,2008.4导向科技.Protel DXP电子电路设计培训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高校出版社,2003.5周渊深.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运动限制上机试验报告 上机试验报告 ERP上机试验报告 Java上机试验报告 上机试验报告要求 sql上机试验报告 上机试验报告01 会计上机试验报告 上机试验报告格式 上机试验内容及试验报告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9页 共9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