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 八上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考点梳理+过关检测+综合提优练习pdf).pdf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道詹天佑、 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了解魏源、 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高频)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 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鲁迅、 徐悲鸿、 聂耳、 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一、科学技术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修建时间: 年.总工程师: 詹天佑.克服的困难: 资金不足、 机器短缺、 技术力量薄弱等.创新设计: “ 人” 字形路轨.地位: 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氏制碱法背景: 中国的食品、 肥皂、 纸张、 药品等的制造, 都需要化工原料碱, 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研制成功: 世纪 年代, 侯德榜研制出纯碱.地位: 侯氏制碱法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 .作用: 打破了西方国家对碱业的垄断.二、思想文化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魏源和 海国图志魏源: 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编有 海国图志 一书, 这部书系统介绍了南洋、 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目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方法: 设立工厂, 制造轮船、 枪炮, 兴办民用工业; 学习西方练兵方法, 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影响: 他的主张被洋务运动实践, 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严复和 天演论严复: 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认为要救国, 只有效法西方, 推行维新改革. 天演论 : 严复的第一部译著 天演论 影响最大.书中的“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 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 的进步观点, 在当时的中国, 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 也打击了封建势力.新式教育的开端() 背景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 主张学习西方, 改革教育.() 表现新式学堂的开办a 洋务运动时期, 创办了新式学堂.b 戊戌变法时期, 创办京师大学堂,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它的创办标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废除科举制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 普遍兴办学校.清政府拟定了 奏定学堂章程 , 年废除了沿用了 多年的科举制度.讴歌光明、 鞭挞黑暗的文学、 艺术家() 出现时期: 五四运动开始.() 使命: 批判愚昧、 讴歌光明、 鞭挞黑暗.() 文学方面鲁迅: 代表作有 狂人日记 孔乙己 等.郭沫若: 代表作 屈原 .赵树理: 代表作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 艺术方面美术大师徐悲鸿: 愚公移山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 黄河大合唱 .一、选择题由中国人独立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宜万铁路B京张铁路C滇越铁路D京汉铁路詹天佑右图这位杰出人物与以下哪一项有关()A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B中国第一架自造飞机C中国第一个民族企业D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山东济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年, 中国的“ 红三角” 牌纯碱, 闯入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为举步维艰的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希望, 也打破了西方长期对这一行业的垄断.这位为国争光, 创造这种制碱先进工艺的科学家是()A詹天佑B侯德榜C张謇D严复( 湖南株洲)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 在他编订的一本书中, 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这本书的名称是()A 四洲志B 海国图志C 天演论D 农政全书( 湖北恩施)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是()魏源编著的 海国图志 说: “ 夷之长技有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 魏源对此三点极力推崇.这表明魏源的救国主张是()A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B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C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D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广东汕头)魏源是近代以来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其思想主张对洋务派产生过影响.属于魏源观点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C变者天下之公理D师夷长技以自强 世纪末到 世纪初, “ 天演” “ 淘汰” “ 物竞” “ 天择” 等术语铺天盖地见诸于当时的报刊杂志, 许多人甚至用这些词汇给自己或儿女取名, 表示信奉进化论.这反映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今天津古文化街上,附近的原宫北街大狮胡同是严复的故居,他在此译著的提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观点的书是()A 海国图志B 天演论C 新青年D 狂人日记 康有为称赞严复是“ 精通西学第一人” .主要是因为严复()A最早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B宣传进化论, 主张维新变法C宣传“ 民主” “ 科学” 思想D领导五四运动 ( 山东滨州)右图是 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学的前身是()A商务印书馆B福州船政学堂C江南制造总局机器学堂D京师大学堂 ( 福建泉州)下列对下图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京师大学堂校牌和旧址A 年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B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C新文化运动的产物D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 ( 江苏盐城)在晚清像李鸿章、 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 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 不能培养实用人才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 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 且根据它建立起包括初等、 中等、 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文件是()A 钦定学堂章程B 奏定学堂章程C 重订学堂章程D 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 从先秦时期孔子的“ 有教无类” 思想, 到今天国家推行“ 素质教育” 的理念, 都可以看出从古至今教育都很受重视.关于近代开展新式教育的影响,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巩固了清朝统治B推动了社会进步C培养了实用人才D顺应了时代潮流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下列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件大事, 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设立京师大学堂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废止科举制度ABCD “ 起来,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首歌曲是()A 国际歌B 义勇军进行曲C 黄河大合唱D 英雄交响曲 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 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 不正确的是()A聂耳 写成 黄河大合唱八年级上册B张謇 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C魏源 编成 海国图志D詹天佑 设计并修筑京张铁路 义勇军进行曲 在建国时被定为代国歌.建国后中国人民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我们还要时刻唱起“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的原因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是()A知耻后勇B居安思危C学以致用D闻鸡起舞 抗日战争期间, 一批振奋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广为流传.下列作品不属于此范围的是()A 愚公移山B 义勇军进行曲C 黄河大合唱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非选择题 客观史实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按人物、 时间、 行为等要素, 归纳下列材料中的客观史实.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极大刺激了严复.为唤醒中国人民挽救危亡, 他积极撰文和翻译西方著作, 先后发表 论世变之亟 原强 救亡决论 辟韩 等文章, 译述赫胥黎的 天演论 等著作, 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和封建文化, 主张开民智、 学习西方等, 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史实的客观性主要来自史料.阅读下列选自 天演论 的史料.以天演为体, 而其用有二: 曰物竞, 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 这样) , 而于生物之类为尤著斯宾塞尔曰: “ 天择者, 存其最宜者也. ”请回答: 概括史料中严复宣传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源于达尔文的什么著作? 严复的思想对当时中国政治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联系比较是感悟史实情意的方法之一.我们可以把重要历史人物的共性概括为: 立足自身特长, 勇担历史使命.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执笔起草了哪一重要政治文献? 社会赋予杰斐逊和严复的共同使命是什么? 与杰斐逊不同, 严复勇担历史使命主要表现在哪一领域?() 上述探究展示了学习客观史实的大致过程.请根据这一过程, 简要归纳客观史实的学习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清朝末年的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一代代北大人满怀爱国激情, 为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 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材料二 年, 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学堂章程 ( 旧称“ 癸卯学制” ) 首次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思想观念, 并把义务教育和强迫教育视为同义概念.在欧美各国, 义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 而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而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材料三 年, 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大、 中、 小学堂; 年, 清政府颁布 奏定学堂章程 ,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 年,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请回答:() 北京大学建于哪一年? 材料中说“ 北京大学的光荣历史传统: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 请用史实说明.() 科举制始于哪一时期? 请你简要评价一下科举制度的兴废.() 为什么说“ 清政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仿西方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是不可能的”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侧重考查京张铁路的历史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詹天佑.联系所学知识分析, 詹天佑主持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侯德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A项主要是主持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C项是创办了一系列民族工业, 走实业救国之路;D项是思想家, 译著了 天演论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侯德榜是科学家, 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研制出了“ 红三角” 牌纯碱.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侧重考查 海国图志 .紧扣“ 魏源” 分析,A项是林则徐的译著;C项是严复的译著;D项是徐光启的著作,B项是魏源所著,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 海国图志 .分析备选项, 其中A项是 天工开物 主要系统总结了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B项 海国图志 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 风土人情, 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C项 天演论 引进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D项主要宣传倡导民主、 科学以及新文化.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侧重考查对魏源思想的掌握.魏源在 海国图志 中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分析材料可知, 这里的“ 长技” 包括“ 战舰、 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 , 不难看出,这些都属于军事技术, 所以魏源主张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魏源的思想.分析备选项, 其中B项是严复的思想;C项是维新变法思想;D项是洋务派的思想;A项是魏源的主张.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识图能力, 侧重考查严复的维新思想.紧扣题干中的“ 世纪末 世纪初” “ 天演” “ 淘汰” “ 物竞” “ 天择” 等分析可知, 严复在 天演论 中提出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宣扬西方的进化论思想, 据此分析备选项, 其中A项是孙中山;B项是康有为;C项是严复;D项是梁启超.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海国图志 是魏源的作品; 新青年 是陈独秀创办的杂志; 狂人日记 是鲁迅的作品.严复在其译著 天演论 中提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思想.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严复的思想.康有为之所以称严复是“ 精通西学第一人” , 是因为严复翻译了 天演论 , 宣传进化论思想, 认为要救国, 必须效仿西方, 推行维新变革.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分析能力, 侧重考查京师大学堂.紧扣题干分析可知, 该学堂创办的时间在 年.分析备选项,A项创办于 年;B项和C项都创办于 世纪 年代的洋务运动中;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年.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 侧重考查京师大学堂.联系所学知识,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年戊戌变法时期,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所以C项叙述不正确.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侧重考查科举制的废除.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都不是通过科举制培养出来的, 即便通过科举制选拔的人才, 也不去做官, 说明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选拔出实用人才了.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侧重考查对近代中国第一个学制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奏定学堂章程 建立起包括初等、 中等和高等三个学制的新式教育体制. A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侧重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成就.其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颁布于 年;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年; 奏定学堂章程 颁布于 年; 废止科举制是在 年, 依序排列即可. 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侧重考查 义勇军进行曲 .联系所学知识结合题干分析即可. 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近代科技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结合所学知识, 逐一分析, 黄河大合唱 是冼星海创作的, 所以该项是错误的. B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侧重考查近代文艺成就.解答题关键是要紧扣题干中的“ 抗日战争期间” 分析,A项是 年, 徐悲鸿创作的, 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B项是聂耳创作的歌曲, 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 鼓舞了民族士气;C项是冼星海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 也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士气;D项是以解放战争中的土改为题材创作的. () 严复; 年后( 甲午战争后) ; 发表文章、 翻译西方著作宣传, 维新思想.()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物种起源 .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独立宣言 .追求民族独立.思想领域.() 明确客观史实内容; 知道客观史实依据; 感悟客观史实情意.( 类似表达均可) () 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等.() 隋朝.科举制的实行, 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但明清以后的八股取士, 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 阻碍了社会进步.科举制的废除, 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经济十分落后, 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因此, 没有实行义务教育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