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结题报告.doc
-
资源ID:1995840
资源大小:4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结题报告.doc
1“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教学结题报告岳阳市四中彭锦元、张小霞邮编:414000一、课题的提出早在 20 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数学家 G波利亚就开始了关于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的分析,他的名言“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贯彻在实践中便产生了著名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积极主动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提出了“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程这一教学课题。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各种发展(包括知识技能,个性品质等) ,而“问题解决型”课堂就是利用老师的设问,学生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技能、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知识世界的工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1)“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材内容设计情境,教师按单元知识结构再划分为几个问题链。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使整个教学过程问题扣问题,不断地解决又不断地产生新问题,学生在不断进行思想冲突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己学会知识。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时创设情境。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往往教师设计的问题预期学生的回答与实际情况不尽相同,教师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较高的驾驭能力,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再设计新的情境来完成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如何把握好调控气氛,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2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2)在问题解决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而设计的。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积极、主动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媒体进行交流) 。自觉地进行观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三、课题实施的三个阶段三、课题实施的三个阶段(一)课题申报筹备阶段(2000.22002.1)(二)课题开题阶段(2002.22002.10)(三)课题实验阶段(2002.102004.10)(四)结题总结阶段 (2004.112005.2)1、2002 年 11 月召开了部分专家教师的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对现有的数学学习的认识方向,学习方向,学习反思和学习需求设计了 20 道选择题,从教与学的各个角度详细调查了学生的学习现状、认识和需求,便于在“问题解决”研究时提供参考。问卷设计问卷测试鉴于每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都是按从高到低的层次设计,要求学生采用单项选择作答,按选 A 计 5 分,选 B 计 3 分,选 C 计 2 分,选 D 计 0 分来计算总分,另外将各班学生依本期期中考试中数学成绩划线分类,分 A、B、C 三类,计算各层次学生的平均分,这样便于掌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四个方面存在的差异。调整教学,设计问题,解决问题。问卷分析区分度区分度采用公式 D=PH×PL计算期中 D 的区分度。PH为 A 层次的学生的得分率,PL为 C 层次学生的得分率。初二 229 班的区分度 D=0.259高一 143 班的区分度 D=0.223区分度分析:不同层次血色在学习需求问题提出上不存在多大的差异,甚至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强烈,问题提出更多。信度分析信度分析可采用再测信度来估计问卷的信度,本期期中考试后,再测一次,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计算检测问卷的稳定性(待调整再测后分析) 。效度分析效度分析内容效度:在课题组内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得到了一些反馈信息,如在结构上进行调整,增加问答题,部分选择题是否科学等,有待今后进一步努力。构想效度:问卷中试题选择支的分层设计其目的是在于能否区分开不同层次的学生层面从统计的均分(见统计表)来看,层次分明,但两极端组差异并不显著。2、2003 年,3 月召开课题组会议,根据实验计划,对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进行实验研究。国内外课堂提问研究情况贝拉克(Bellack,1966)和他的同事们将课堂教学分为组织、诱导、应答和反应, “诱导-应答”是课堂谈话活动中心,诱导的最常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史帝文斯(Stevens,1912) 、斯托林斯(Stallings,1970)等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合理的”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有积极意义。对标准题、变式题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依据解题者形成的问题空间类型,将数学问题分为:标准题标准题:如果解题者明确某个数学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达到目标的途径,那么相对于解题者而言,这个数学题称为标准题。变式题:变式题:如果解题者明确某个数学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达到目标的途径,但解题者还需从两种或两种以上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中进行选择,那么相对于解题者而言,这个数学题称为变式题。探究题:探究题:如果解题者明确某个数学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但不知如何达到目标,那么相对解题者而言,这个数学题称为探究题。开放题:开放题:如果解题者只明确数学题的起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或达到目标状4态的途径,而且只明确一个,那么相对于解题者而言,此数学题是开放题。中学数学统编教材大多是标准题、变式题,为此,笔者按三个层次从课堂提问的“频数” , “等待时间”现场听课采集这两类题教学的课堂提问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12.1 样本:样本:分别选取四个班级的数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布各年级,有男有女,有高中、初中教师,有高级、中级职称的,在不刻意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听课、统计。2.22.2 水平划分:水平划分:一级:模式识别水平模式是问题条件的外在特征或典型范例中的关键词或问题田间本质特征,对现成材料、结论、陈述回答,具有附合、配合性特征。二级:迁移调整水平应用认知策略,调整自己的注意思维、记忆,在大脑中搜寻多种知识、方法,通过自己的注意思维、记忆,在大脑中搜寻多种知识、方法,通过检取重组、重构,方能应答。三级:评价回收利用水平评价解题的当前状态,使某蕴含的信息能够“回收利用”应答时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的创造。2.32.3 平均统计量表平均统计量表标准题课堂提问的平均统计量表问题水平等待时间(秒)频数(次)一级1.54.7二级2.14.1三级3.35变式题课堂提问的平均统计量表问题水平等待时间(秒)频数(次)一级1.75.1二级3.53.3三级不限时3.12.42.4 分析比较分析比较5(1)等待时间:标准题、变式题用于一级水平的等待时间基本一致,这些提问主要抓住关键词。识别模式耗时较少。但对于二级、三级水平的平均等待时间,变式题明显偏长,对于知识迁移,需要调整自己的注意、思维、记忆、重组、重构,应答者对问题的条件更加敏感,从对变式题所含信息的加工开始转向对自身认知本身的认识,在对问题的认知方式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耗时较长,或不限时。(2)频数:一堂课中,一级水平的课堂提问平均次数,标准题与变式题差别不大,这些提问主要用于调节情绪,营造情境,但二级、三级水平的课堂提问的平均次数,变式题明显少于标准题,这就体现了有经验的教师设问的谨慎性、组合性、创造性,注重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的艺术重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标准题、变式题教学时的“合理性”课堂提问对学生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所谓“合理” ,我们请教师们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性:提问要针对题目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不能随意发挥。(2)启发性:提问要启发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停留在热热闹闹的浅层次上交流。(3)适量性:提问不是越多越好,不能在“启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4)交互性:不仅有教师提问,还要有学生的反问和学生之间的对问,提问和应答应当是立体的、多维的。四、课题成果四、课题成果1、初步奠定了关于“问题解决”与数学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2、在现有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诱导应答”问题解决是课堂谈话活动中心。3、 “问题解决”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把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使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竞争关系,变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和交流的关系,将旧的师生之间的单向或双向的学习交流变成多向的、多层次的交流。4、实验了多种教学新方法及新教学方式,6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引导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动机问题探究研讨建构运用拓宽评价体验。引导问题发现法的教学的基本程序为:明确课题布置活动问题感知问题研讨反馈总结。5、合理的课堂提问具备四个特性针对性:提问要针对题目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途径,不能随意发挥。启发性:提问要启发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要停留在热热闹闹的浅层次上交流。适量性:提问不是越多越好,不能在“启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交互性:不仅有教师提问,还要有学生的反问和学生之间的对问,提问和应答是立体的、多维的。五、小结五、小结本项课题组研究面向教育实践,在课题实施中深入教学第一线,重视调查研究,重视教师培训,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为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闯出了一条新路,随着问题的增多,综合程度的加强,今后有待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领导、管理工作,使之收到更好的效果,真正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问题解决”与中学数学课题教学课题组:彭锦元、张小霞20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