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题及答案.pdf
初三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题及答案初三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题及答案初三中考语文试题初三中考语文试题 初三中考语文试题一(30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亵渎(xi) 怂恿(cng) 梦寐以求(mi) B.哂笑(x) 收敛(lin) 怏怏不乐(yng) C.苋菜(xin) 涟漪(y) 五行缺土(hng) D.吊唁(yn) 畚箕(j) 颔首低眉(hn) 答案:考察字音,选 D A、怂恿(sng )意为从旁劝说鼓动别人去做事,本是个中性的词,现 在多用于贬义。B、哂笑(shn )意思有两个:.讥笑,有嘲讽的意思.微笑。怏怏不乐(yng)意思: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心中郁闷,很不快 活。C、五行(xng)缺土。所谓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 分) A.端详 悲怆 迫不及待 孤立无援 B.潦草 倔强 语无纶次 慷慨淋漓 C.宣泄诓骗 戛然而止 缩手无策 D.真缔 青睐 惊慌失措 锐不可当答案:考察字形,选 AB、语无伦次:伦次:条理。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第 1 页 共 15 页C、束手无策:束:约束,捆绑。策:办法。好像手被束缚住了,无 法解脱。后泛指对 遇到的麻烦没有办法解决,一筹莫展。D、真谛:谛,道理。意思为:真实的道理或意义。最佳答案。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雨后的青山湖如出浴美人,舟行寂寥的湖面,游人沉湎于氤氲的云 气中,如梦如幻,喜不自胜。B.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将其融入到集体之中,才有 可能发挥出更为强大的能量。D.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又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 常能进退维谷,游刃有余。答案:考察词语的运用,选 B C 选项中,“芸芸众生”的意思是:芸芸: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 后指许多人。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生命。在这里“芸芸众生”与“普通”重复,所以 使用不恰当。D 选项中,“进退维谷”的意思是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 形容进退两难。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第 2 页 共 15 页他的 弟子的言行;庄子属于道家经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B.桃花源记借虚构的故事寄托社会理想,五柳先生传用传记 的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这两篇文章都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C.同样以母爱为主题,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借 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而学者胡适在我的母亲中通过回忆母亲的教子方式来体 现。D.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就选自其 小说集羊脂球,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巴黎圣母院装在套子里的人 等。答案:考察文学常识的识记,选 D D 选项中,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装 在套子里的人作者是俄国 19 世纪作家契诃夫。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杭州将逐步形成以千岛湖为主,钱塘江、 东苕溪为辅的多水源供水,从而提高居民的用水品质。B.如何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人口增长速度,保持人类与生态 环境的平衡,这是摆在一些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C.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和 环境,真正走进作品,去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第 3 页 共 15 页答案:考察病句的用法。选 C A 选项中,成分残缺,缺失宾语,应该是“形成的格局”,所以, 应该在“多水源供水”的后面加“的格局”。B 选项中,搭配不当,“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动宾搭配不当,速度不能 减少,应该将“减 少”换成“减慢”。D 选项中,“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这一 句句式杂糅,修改时去掉“为积累”。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4 分)_,甲光向日金鳞开。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 太守行) _,_,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 阳修醉翁亭记)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_,_.(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 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5) 昨天,市博物馆馆长在博物馆的贵宾厅召见了来访的发过考古学家 H 教授,并邀请他本月 16 日市民作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由于 H 教授的专业学养厚实、人生阅 历丰富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因此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近年来,他考察了英国 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对 文第 4 页 共 15 页物及收藏有着深入的研究。H 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双方约定讲座时间为该日 商务九时,地点在市文化宫报告厅。(1)这段文字在用语得体、语言结构、标点使用上各有一处不当,请 加以修改。(3 分) (2)请用一句话将“H 教授作讲座”的信息告知他人,不超过 40 字。(2 分) 参考答案:(1)“召见”改为“接见”“接待”等;“独特的研究视角”改为“研究视角 独特”:“故宫博物院”后的逗号改为顿号。(2)法国考古学家 H 教授将于本月 16 日上午九时在市文化宫报告厅作 关于文物收藏的讲座。解析:(1)第一句为用语不得体。“召见”的意思为:上级令下级来见。所以用在本句不合适,应该改为“接待”或“接见”。第二句为语言结构,由于前 面为”专业学养厚实、人生阅历丰富”,所以应该修改为“研究视角独特”,与前文 保持一致。第三句为标点符号有误。其中“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波士顿 艺术博物馆,中国的故宫博物馆,良渚博物馆”三个国家之间属于大并列,而“故 宫博物馆,良渚博物馆”属于大并列中的小并列。所以,应该将逗号改为顿号。(2)告知别人信息一定要将人物身份、具体时间、地点、讲座内容具 体信息告知。第 5 页 共 15 页(1)下表是某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的有关阅读的数据材料,请你从“人 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中各得出一条结论。(2 分) 年度 人均阅读量 人均阅读时长(每天) 纸质体术(本) 电子书(本) 纸质阅读(分钟) 手机阅读(分钟) 20XX4.39 2.35 15.38 16.52 20XX 4.77 2.28 13.43 21.70 (2)阅读量应当关注,阅读内容也值得重视。你的班级将举行一次“我 们该读什么书”的专题讨论会,就作家毕淑敏和汪曾祺的不同阅读观开展讨论。请你准备好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2 分)毕淑敏:名著一般多是经过了许多年代的考验,是被大师们的智慧之 磨研磨了无数次的精品,读的时候,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汪曾祺: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什么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 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3)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 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 的方式与他人分享。(2 分)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 魂。采蜜人: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 仔细咀嚼、慢慢品味。参考答案:第 6 页 共 15 页(1)20XX 年较 20XX 年,人均阅读量有所增加。或:纸质书阅读量高 于电子书阅读量。20XX 年较 20XX 年,手机阅读时间增加,而纸质阅读时间减少。或:人均手机阅读时间长于纸质阅读时间。(2)示例:认同毕淑敏的阅读观,因为阅读名著更能提升素养,启发 我们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入的思考。认同汪曾祺的阅读观,因为阅读杂书可以让我 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丰富知识,广泛认识世界。(3)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 开阔。解析:(1)审题“人均阅读量”和“人均阅读时长”,分别陈述,将 20XX 年与 20XX 年的纸质图书与电子书人均阅读量、人均阅读时长做比较,写出即可。(2)两个观点都可以。但是要紧扣毕淑敏“读名著”与汪曾祺“读杂书” 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此题切合时代,是用跟帖的方式。在答案组织的过程中只要做到 运用比喻、读书感受分享与感悟即可。二(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9-16 题 (一)故乡红叶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 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第 7 页 共 15 页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 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 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 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 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来源:学科网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 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 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 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 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 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第 8 页 共 15 页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 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 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 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 一丝羞耻,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 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 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第 9 页 共 15 页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 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本文有改动) 【注】沤(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惆怅:伤感,失意。踅(xu):中途 折回。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9.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 分) 解析:句段作用题;首先回归语境(见文中划线句子),再从内容和结构 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描写了香山红叶和故乡的红叶,并用了对比的手法;结构上, 先判断句子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可以分析出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参考答案: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 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10 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4 分)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 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第 10 页 共 15 页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 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解析:“惆怅”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重点在于联系上下文进行揣摩最后 组织语言。另外问题中有具体原因,因此答题时需要具体表述。第一句的上文说的是此时正是故乡的农忙季节,大家都忙于正经的营 生,因此无暇赏红叶,结合此句城里人的表现,揣摩作者的“惆怅”是因为故乡红 叶的被遗忘;第二句的上文有提到作者要赏景还是帮父亲做农活的矛盾心理,接着 到自己不“终究不忍”,再到下文中“父亲一天天的老去”,联系本句中父亲“弯曲 的身影”,感受到作者为父亲的辛苦劳作和衰老而感伤。参考答案: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 漠视和遗忘。(2 分) 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但因艰辛劳作和无暇赏景,且要天天衰 老。(2 分) 11.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解析:象征意义需要将故乡的红叶和作者写的故乡的像父亲一样的山 里人联系起来(文章最后一句提示明显)即可;结构上的作用,联系标题的作用回答 即可。参考答案: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第 11 页 共 15 页(2 分)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 内容集中、结构紧凑。(2 分) 解析:人物形象题+中心题,注意需要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 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 对儿女的理解和宽厚;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谈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3 分)“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 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2分) (二) 比邻若天涯 朱铁志 如今,在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里, 同的诉求,全球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貌似虚拟,其实非常实在 的联盟,用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提供一份骨髓,贡献一份干细胞,捐 献一笔善款。网络和手机的出 现,像电灯、马桶、蒸汽机的发明一样,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毫无疑问,人类需要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硕成果。然而,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 近人们之间距离 人们发明了网络,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事实上也确实 如此。但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反而影响了我们中一些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 们第 12 页 共 15 页经常看到有些人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在办公室、课堂上,甚至在行驶着的汽车的驾驶室里都忍不住摸出手 机收发短信,刷新微博。这实在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在韩国,一些最简单朴 素的傻瓜手机和电脑开始重新回到人们手中。其实,不少高档手机繁琐的功能是 多余的,很多在虚拟空间飞来飞去的信息是无价值的。我不是一个排斥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冬烘先生,相反,对网络、手 机给当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怀敬意。我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人们:在网络、手 机时代,要警惕自己被物化为机器的奴隶。在热切关注新技术的同时,要把时间、 精力有意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活生生的人,不应沉迷于所 谓的虚拟空间,而是扎扎实实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注】冬烘先生:预付浅陋的知识分子。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4 分) 文中用“天涯若比邻”来形容网络和手机的出现能够快捷的使原本 虚拟的世界变成现实的世界。网络的发明,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事实上却影响 了工作、学习和生活。第 13 页 共 15 页参考答案:“天涯若比邻”不是用来形容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而 是来形容网络能不受空间限制快捷的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因网络的发明而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是因一些人极度 依赖网络而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解析:这种类型的题目必须回到原文中寻找答案,找到关键句,联系 上下文,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含义。离,而不是把原本的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答案锁定第三段,作者首先通过一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肯定网络 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然后谈到了我们中那一部分极度依赖网络的人, 他们被网络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不能以偏概全。14、第二段中列举了一些在网络应用中的“常见的情形”,其作用是什 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网络的应用在现实世界疏忽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 缺少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真实。解析:作用题的话,首先回到原文中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看下“常 见的情形”本身在说明什么问题,再看看它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回到原文中,锁定第二段,“常见的情形”后主要谈论的是网络应用造 成人们当面冷淡的问题,在虚拟世界中的热情第 14 页 共 15 页和现实世界中的冷漠形成对比,作 用就是为了突出网络的应用使人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说明网络也 造成了一定的问题。15.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参考答案:要充分利用网络带给人们便捷的交往方式,方便工作、学 习和生活,但不要热衷于虚拟空间而脱离现实生活。参考答案:示例(1)肯定,从实用工具的源头上杜绝沉迷于网络这一 虚拟世界的行为,避免发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象。(2)否定,这种 应用在科技上的倒退现象,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消减了网络方便工作、 学习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解析:对一现象做评述,主要是赞成或反对态度,赞成的原因主要是 是这一举动能够减少人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而反对 的原因就是就科技的进步来讲,这一举动会减少网络的便捷与迅速。言之有理即 可。第 15 页 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