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文.docx

    • 资源ID:20842662       资源大小:17.37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文.docx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古代名人励志故事1 1746年,郑板桥上任山东潍县知县。这天,他正端坐公堂批阅公文,有人击鼓鸣冤。郑板桥叮嘱衙役将击鼓之人带上堂来。击鼓之人是一个哑巴,跪在地上呈上状子。 郑板桥细看之下,明白了案情。哑巴原来会说话,5岁时生了一场病才失声不能说活,但耳朵却好使。哑巴有一个同胞哥哥,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一大笔财产,其哥哥想独吞家财,便狠心地将哑巴赶出了家门。前任县令因哑巴的哥哥拒不承认哑巴是他的胞弟,又苦于没有证据,对哑巴的告状不予理睬,哑巴每次去衙门告状,都被杖责赶出。 郑板桥受理了此案,当即传哑巴的哥哥到堂。哑巴的哥哥还是像以前一样说哑巴不是父母的亲生骨肉,是父母从外面捡回来的野孩子。哑巴父母已经去世,无人作证。郑板桥知道假如没有足够的证据,哑巴的哥哥是不会认账的,只好宣布退堂,择日再审。 郑板桥略一思索,便有了方法。待哑巴的哥哥离开后,他叫住哑巴,对他说:“你从今日起先,守在你哥哥门前,一见他出门,就上去狠狠地扭打他。” 哑巴眨着眼睛,怀疑地看着郑板桥,摇摇头,意思是不敢这样做。 郑板桥说:“你不要有任何顾虑,尽管照我的话去做,出了问题有本官为你作主。”哑巴这才点头离去。 哑巴果真按郑板桥教的方法去做了。他守在哥哥门前,看到哥哥出来,就拿着一个木棒冲上去把他打得头破血流。随后几天又再次殴打哥哥。旧伤未好又添新伤,哑巴的哥哥被追打得没法,不敢出门,只好到县衙来告状:“哑弟不尊礼法,多次殴打亲兄。” 郑板桥传哑巴到堂后,起先审理此案。郑板桥问哑巴的哥哥:“哑巴出手伤人,其罪不小,本官肯定为你主持公道,还你安静。但依照我大清律条,殴打你之人假如是外人,只作一般斗殴论处:假如是亲兄弟则须严加惩处。请问,哑巴是你的亲兄弟吗?” 哑巴的哥哥不知是计,只想赶快严惩哑巴,免受其接着殴打,他盯了哑巴一眼后说:“他是我同胞兄弟。” 哑巴的哥哥说完望着郑板桥,等着他的宣判。没想到郑板桥厉声喝道:“既是你亲兄弟,为何不将父母留下的家财分一半给他?分明是故意独占!” “这这”哑巴的哥哥一下傻了眼,方才明白落入了县令设置的圈套中。郑板桥当即差人押着他俩回家,清点家财,对半平分。哑巴最终得到了他应得的那一半。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2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着名诗人,从小就才思灵敏。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一家人忙着款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许多漂亮的花草,草丛中时常有小虫子跳来跳去。柳树枝条始终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水纹。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抓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移。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爱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慧异样。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特别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儿童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 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样,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灵敏。 骆宾王曾参加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其次天又去探望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3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斗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倒戈。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遇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苦痛准备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志向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最终写成史记。这部宏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先,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当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先,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闻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家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解并描述刘邦起兵的状况这种巡游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超多的学问,又从民间语言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打算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他苦痛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此刻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后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着名的着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志向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闻中的黄帝时代起先,一向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着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着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具体的叙述。他对于农夫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赐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表示怜悯的看法。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述和情节描述,形象显明,语言生动活泼。因此,史记既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着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着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信念,创建了奇迹。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4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足智多谋而著名。他为子孙的准备,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忧的是:聪慧过早外露,简单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志向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用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简单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或许一时不胜利,“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肯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静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毅的信念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5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有。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惊奇,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简单,但老奶奶信念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今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特地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殊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学问。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出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探望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惊讶,后是赞美,最终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其次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与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经常自比谢安,信任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的确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始终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注意事项

    本文(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文.docx)为本站会员(ylj18****41534)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