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硅料项目商业计划书【参考模板】.docx
泓域咨询/临沂硅料项目商业计划书临沂硅料项目商业计划书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8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8二、 项目建设地点8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8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9五、 建设背景、规模10六、 项目建设进度12七、 环境影响12八、 建设投资估算12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3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15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16一、 行业分析16二、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20三、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22第三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26一、 项目选址原则26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6三、 强化创新核心地位,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30四、 对接融入区域战略布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32五、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5第四章 建筑物技术方案36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6二、 建设方案38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9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40第五章 发展规划42一、 公司发展规划42二、 保障措施43第六章 法人治理46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6二、 董事51三、 高级管理人员55四、 监事57第七章 SWOT分析59一、 优势分析(S)59二、 劣势分析(W)61三、 机会分析(O)61四、 威胁分析(T)62第八章 原辅材料供应、成品管理70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70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70第九章 环保方案分析72一、 编制依据72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73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73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76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76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76七、 环境管理分析77八、 结论及建议79第十章 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分析81一、 人力资源配置81劳动定员一览表81二、 员工技能培训81第十一章 进度计划方案83一、 项目进度安排8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83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84第十二章 项目节能方案85一、 项目节能概述85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86能耗分析一览表86三、 项目节能措施87四、 节能综合评价88第十三章 投资方案分析89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89二、 建设投资估算90建设投资估算表92三、 建设期利息92建设期利息估算表92四、 流动资金94流动资金估算表94五、 总投资95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95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9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97第十四章 项目经济效益98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98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8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0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02三、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0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04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06五、 偿债能力分析106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7六、 经济评价结论108第十五章 招标、投标109一、 项目招标依据109二、 项目招标范围109三、 招标要求110四、 招标组织方式110五、 招标信息发布112第十六章 总结分析113第十七章 附表附件11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6建设投资估算表11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18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19流动资金估算表12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2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2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2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2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26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2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8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129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30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131能耗分析一览表131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项目名称:临沂硅料项目项目单位:xxx集团有限公司二、 项目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占地面积约83.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三、 可行性研究范围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必要性;2、市场需求预测;3、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4、建设地点与建设条性;5、工程技术方案;6、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案;7、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及节能;8、企业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9、建设实施与工程进度安排;10、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1、经济评价。四、 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一)编制依据1、国家建设方针,政策和长远规划;2、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建设单位规划方案;3、可靠的自然,地理,气候,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4、其他必要资料。(二)技术原则1、政策符合性原则:报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行业规划。2、循环经济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以当地的资源优势为基础,通过对本项目的工艺技术方案、产品方案、建设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延长生产技术链,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走出一条有市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可持续发展。3、工艺先进性原则:按照“工艺先进、技术成熟、装置可靠、经济运行合理”的原则,积极应用当今的各项先进工艺技术、环境技术和安全技术,能耗低、三废排放少、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明显。4、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则:近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切实达到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降低工厂定员、保证安全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5、产品差异化原则:认真分析市场需求、了解市场的区域性差别、针对产品的差异化要求、区异化的特点,来设计不同品种、不同的规格、不同质量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要求,以此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五、 建设背景、规模(一)项目背景2021年以来,光伏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021年1月4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此外,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光伏发电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包括地面电站(集中式)3、分布式光伏4等多种应用场景;目前分布式以屋顶光伏为主,随着光伏和建筑技术的融合,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5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2020年,大型地面电站占比为67.8%,分布式电站占比为32.2%,其中户用光伏可以占到分布式市场的65%左右,在相关支持政策的推动下,上述两种应用场景均将实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随着2020年公布的竞价、平价和特高压外送项目的逐步并网,预计大型地面电站的装机容量占比将进一步上升;2021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我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经开工,规模约达7,500万千瓦。另一方面,“整县推进”6的实施,体现了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电网企业对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此外,2021年3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有望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因此,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十四五期间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或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力光伏产业加速发展。(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该项目总占地面积55333.00(折合约83.00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102335.55。其中:生产工程74137.35,仓储工程11155.13,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9925.03,公共工程7118.04。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xx吨硅料的生产能力。六、 项目建设进度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集团有限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12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七、 环境影响本期项目采用国内领先技术,把可能产生污染的各环节控制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使外排的“三废”量达到最低限度,项目投产后不会给当地环境造成新污染。八、 建设投资估算(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43037.2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462.6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43%;建设期利息333.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8%;流动资金10241.0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80%。(二)建设投资构成本期项目建设投资32462.65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28675.3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096.92万元,预备费690.34万元。九、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财务效益分析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969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81957.73万元,纳税总额7368.78万元,净利润10906.71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6.98%,财务净现值11569.68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20年。(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55333.00约83.00亩1.1总建筑面积102335.551.2基底面积35413.121.3投资强度万元/亩379.522总投资万元43037.282.1建设投资万元32462.652.1.1工程费用万元28675.392.1.2其他费用万元3096.922.1.3预备费万元690.342.2建设期利息万元333.612.3流动资金万元10241.023资金筹措万元43037.283.1自筹资金万元29420.403.2银行贷款万元13616.884营业收入万元969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81957.73""6利润总额万元14542.28""7净利润万元10906.71""8所得税万元3635.57""9增值税万元3333.22""10税金及附加万元399.99""11纳税总额万元7368.78""12工业增加值万元25903.65""13盈亏平衡点万元39845.87产值14回收期年6.2015内部收益率16.98%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1569.68所得税后十、 主要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一、 行业分析在绿色发展的共识下,2020年以来全球及国内光伏装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考虑到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产业链成本可降空间较大、叠加户用光伏等新能源支持政策的大力推动,“十四五”期间光伏产业有望保持良好的市场需求。光伏发电作为产业链的下游,其市场需求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随着能源转型、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近年来世界多国相继宣布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习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宣布,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5%,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此背景下,受益于度电成本不断下降,加之全球能源政策利好,光伏发电量和渗透率迅速增长,新增装机容量逐年攀升。20132020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复合增长率为17.99%,同期中国为26.50%,增速更为明显;其中,受2018年“531新政”1和2019年光伏发电平价上网2等政策的影响,国内新增装机规模降幅较大,但2020年在政策利好和新冠疫情的良好管控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48.2GW,同比大幅增加60.1%,接近历史高位。截至2020年末,全球累计光伏装机容量达到760.40GW,其中国内为252.88GW,占比由2013年末的13.73%提升至当年末的33.26%,规模优势不断增强。2021年前三季度,新能源领域仍保持良好的景气态势,国内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555.60万千瓦,同比增幅达到36.68%,期末累计装机容量达2.78亿千瓦。2021年以来,光伏产业支持政策不断出台,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2021年1月4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此外,相比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光伏发电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包括地面电站(集中式)3、分布式光伏4等多种应用场景;目前分布式以屋顶光伏为主,随着光伏和建筑技术的融合,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5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2020年,大型地面电站占比为67.8%,分布式电站占比为32.2%,其中户用光伏可以占到分布式市场的65%左右,在相关支持政策的推动下,上述两种应用场景均将实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随着2020年公布的竞价、平价和特高压外送项目的逐步并网,预计大型地面电站的装机容量占比将进一步上升;2021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我国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经开工,规模约达7,500万千瓦。另一方面,“整县推进”6的实施,体现了中央、地方政府以及电网企业对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的发展。此外,2021年3月,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有望进一步加强光伏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因此,在“碳中和”目标推动下,十四五期间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或持续推进,进一步加大对产业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助力光伏产业加速发展。从能源结构来看,目前火力发电为主是导致电力热力碳排放较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以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火力发电发电量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最主要的发电方式,2020年火力发电量占全球发电总量的比例仍高达59.9%;而光伏发电量占比仅为3.6%。我国由于煤炭资源丰富,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更高,2020年为70.7%,光伏发电量占比仅为1.9%,因此改善能源结构的目标更为迫切。从发电成本角度看,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统计,20102020年,在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和技术快速进步驱动下,全球光伏发电加权平均LCOE(平准化度电成本)已从38.1美分/kWh下降至5.7美分/kWh,降幅高达85.0%,成本降幅超过风电、光热发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约15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随着光伏发电系统转换效率和发电功率的持续提升,光伏发电LCOE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亦将推动光伏发电进入“平价时代”,考虑到成本可降空间较大,光伏行业有望实现进一步发展。2022年,国内光伏发电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进入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将逐步摆脱补贴依赖、实现市场化发展。根据CPIA的预测,保守情况下2025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90GW,未来五年复合增速为13.3%;而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为270GW,复合增速为15.7%。在乐观情况下,2025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110GW,复合增速将达到17.9%;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330GW,复合增速将达到20.5%。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的增加叠加技术进步,也将推动整个光伏产业链迎来设备投资高峰,且由于全球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要生产地均在中国,因此国内光伏制造市场规模亦有望进一步扩大。综上所述,在全球碳中和形成共识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全球光伏装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而其中我国光伏产业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基础和产业配套优势,且在政策引导的驱动下发展更为显著;“十四五”期间,光伏发电将进入平价上网阶段,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及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叠加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我国光伏行业装机容量有望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亦将对光伏装备市场需求提供有力支撑。二、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产业立市,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横向抓布局、纵向抓强链、外部抓赋能、内部抓内涵,持续推进“三个坚决”,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优化构建产业布局。坚持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探索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初步构建“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重点产业布局。“东钢”以莒南县、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建设东部精品钢制造业基地。“西木”以兰山区义堂镇、费县探沂镇和平邑县卞桥镇为主体,建设高端木业产业集群。“南智”以兰陵县、郯城县和临沭县为主体,打造智能制造新中心。“北食”以沂水县、沂南县、蒙阴县和平邑县为主体,打造农业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带。“中新兴”以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为主体,打造创新要素驱动核心功能区。坚决淘汰落后动能。用好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节能减排“三个工具”,加严质量、技术、用地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严肃查处国家严控行业的产能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推进淘汰类装备清理,依法依规处置去产能企业、“僵尸企业”资产,严控新增过剩产能。积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深化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格控制增量,调整优化存量。深入开展“亩产效益”评价,完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制定要素配置差异化政策,持续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快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指标交易、股权合作等方式兼并重组,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搬迁和梯度转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持链条化、集群化发展方向,按照“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思路,以木业转型为突破,带动其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十四五”末,木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巩固扩大“中国板材之都”品牌优势;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打造全国闻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精品钢制造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重点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绿色高端的精品钢产业集群;机械电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机械智能制造名城;高端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800亿元,重点发展绿色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450亿元,向绿色高端建材转型;纺织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打造国内首家中国设计师品牌服装产业基地;建筑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建筑业强市。滚动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提升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园区支撑、链式整合、集群带动、协同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0%以上。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支持中印软件园、龙湖软件园、郯城电子科技园、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园、沂蒙云谷等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数字强市。加快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产业,延伸高端金属材料产业链,积极发展磁性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连续流制造新工艺,打造全省重要的新材料、新工艺创新基地。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重点建设氢能源物流、新能源创新产业园和沂蒙氢能示范小镇和路运港智慧氢能物流产业园等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氢能产业基地。超前布局生命健康、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深化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引领产业。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三、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两个引擎协同发力、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动态平衡、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相互贯通。增加现代服务供给。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研发设计等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稳步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壮大康养、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业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充分激发消费潜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鼓励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创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双向提速、融合发展。建设高品质步行街,合理布局商业、休闲综合体,打造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网红旅游“打卡地”。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健全城乡物流网络,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临沂”创建活动,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措施,放宽消费市场准入,创新消费金融模式,大力发展免税经济,实行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聚焦提升现代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批增强基础能力、保障链条安全的示范性重大工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健全“要素跟着好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推动优质资源向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好各类引导基金和政府债券,创新股权投资、PPP融资、信贷支持等市场化模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营资本及信贷资金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坏,打通各类要素循环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强市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平台,加强综合客货运枢纽和公铁海多式联运建设,发挥“齐鲁号”欧亚班列集结中心、临沂启阳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开放作用,加快形成内外互联互通的大通道。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第三章 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原则。2、符合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3、有利于产业发展、城乡功能完善和城乡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的原则。4、保障公共利益、改善人居环境的原则。5、保证城乡公共安全和项目建设安全的原则。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互协调的原则。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临沂,是山东省地级市,批复确定的山东省地区中心城市,具有滨水特色的宜居城市、现代工贸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截至2019年底,临沂下辖3个区、9个县,总面积17191.2平方千米,城镇化率52.75%。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临沂因临沂河得名,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东南部、黄海西岸、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鲁南临港产业带,是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被誉为“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临沂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自北有沂蒙等山脉延伸控制着沂沭河上游流向,向南冲积出广袤的临郯苍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5.25亿元。临沂古称琅琊、沂州,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发祥地,早在20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就在沂蒙大地上创造了远古文明。自西周建城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地域曾长期作为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海郡、沂州府等州、郡、府治所地。获评首批国家物流枢纽、中国物流之都、中国食品之都、中国十佳生态宜居典范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十大城市、世界滑水之城、联合国绿色工业平台和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宏观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从临沂看,各种积极因素正在加速集聚,区域发展战略叠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赋予难得的发展机遇;重大政策利好,沂蒙革命老区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等政策集成优势明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我们更好进入东盟市场打开了窗口;发展基础厚实,拥有38个工业大类,123个专业批发市场,近3000条物流线路,市场主体突破100万家,人口接近1200万,市场潜力巨大;城市建设空间广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能够创造大量消费、投资需求;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打善拼、求变求强,干事创业劲头十足,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大作为。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县域经济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改革攻坚仍需发力,民生领域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全市上下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占先机、变中求机、化危为机,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突破。在区域发展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主要领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进入第一方阵,经济实力、科研实力、城市竞争力大幅跃升,成为全省发展重要的新增长极;产业发展进入第一方阵,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率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文化软实力进入第一方阵,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根和魂,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第一方阵,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开放水平进入第一方阵,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进入第一方阵,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入第一方阵,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平安临沂、法治临沂达到更高水平;民生建设进入第一方阵,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展示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十三五”时期,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预计二二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700亿元以上;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八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至39.9%,产业结构由“二三一”优化为“三二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区面积26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省定标准以下贫困人口全部提前脱贫,粮食年产量稳定在80亿斤以上,乡村振兴全面起势;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老区人民的“高铁梦”变成现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沂蒙精神广为弘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 强化创新核心地位,不断增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重点实施主体培育、科教兴市、人才引育、机制创新“四项工程”,“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努力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由助推到支撑再到引领的转变。大力培育创新创造主体。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快建设临沂应用科学城二期、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木业产业技术研究院、鲁南医养健康创新中心、清华启迪科创大厦等重点科创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构建多层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平台覆盖率超过70%。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积极培育“单项冠军”“瞪羚”企业。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攻关,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家、省重大研发计划,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力争有所突破。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更好发挥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城乡均衡、高中教育多样发展、特殊教育保障健全,全力构建保障有力、布局合理、学段衔接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推动市属技校按程序纳入高职院校序列,新增一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园),加快建设临沂科技教育创新城。支持临沂大学等高校开展国家“双一流”和省“双高”建设,推进省市共建临沂大学,谋划组建临沂大学医学院。积极引进高校院所,服务老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好现有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梯次培养、精准引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构筑集聚各方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群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完善人才考评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有效路径。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一批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和“大专项+任务清单”机制。加快高校、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促进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加快推动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合理流动。建立科技型企业专项培育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特色科技金融和保险产品,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四、 对接融入区域战略布局,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坚持放大格局,站位全国、全省、区域,定位临沂、谋划临沂,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全省布局,统筹推动市域发展,加快形成内外联动、互促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打造山东省对接长三角的门户。依托区位、交通等优势,全方位对接长三角;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加快沂沭泗河湿地生态走廊建设,探索建立淮河流域联防联控联治生态保护体系;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协作成立产业联盟、开发区联盟,推动重大平台共建共享,做好濮阳-菏泽-枣庄-临沂城际铁路、临沂-枣庄-徐州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与连云港、徐州、商丘共同打造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集聚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现临沂新发展。引领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聚焦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目标定位,积极参与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问题。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合建设鲁南高铁枢纽城市群,形成区域同城效应。加快产业协同协作,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参与建设鲁南经济圈分布式共享数据库,促进鲁南新型智慧城市群建设,组建工程机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促进优势产业错位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区域环评会商机制,实施区域污染应急联动,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动政务审批跨市联办,打破行政壁垒,畅通人流、物流通道。加强与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对接联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按照“一心引领、三极联动、两轴集聚、多点相拥”的市域城镇体系,构建错位发展、跨区合作、整体提升的全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坚持“一心引领”,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支持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打造总部经济、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坚持“三极联动”,规划建设平邑县、沂水县、临港区三个市域副中心,布局市级重大平台和产业,打造全市发展新增长极。坚持“两轴集聚”,规划东西走向的鲁南城镇发展轴、南北走向的京沪城镇发展轴,吸引人口、产业向两轴集聚发展。坚持“多点相拥”,加强郯城县、兰陵县、沂南县、费县、蒙阴县、莒南县、临沭县等7个县和重点发展镇与中心城区联系,实现相拥发展。全力支持沂水县撤县设市、莒南县撤县设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市级强化领导,简政放权、培强扶弱、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为县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县域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充分激发内生动力,走出特色鲜明、错位布局、集群发展的县域发展之路。实施争先进位行动,在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