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精品.docx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喊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决信念,而这一点与习近平主席的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识的岗位,告辞亲人挚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马上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知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假如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起先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知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缺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辞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二) 红色之城,黔北遵义,一座奇妙、神圣、神奇而又令人神往的城市。 从宏大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到攻克娄山关的成功大捷;从文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的光辉壮举,到红九军团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从操场上一个人的升旗礼,到细雨中止不住的爱国心;从流淌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到获得全国优秀的红色义务宣讲员始终以来,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 杜富国从红色基因中传承走来,又走到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事业中去。他的英雄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索和探寻。 “英雄是平凡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富国有优点,也有不足,他以真心实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静默燃烧着自己,暖和照亮着别人。”对扫雷大队队长李华健来说,提起杜富国的名字,便有说不完的话。 李华健说,富国受伤以来,我和战友们经常在沟通探讨,“我们为什么扫雷,富国为何能成为英雄,他又从何而来?而今日我们又该向英雄学习什么?”。每一次思索对自己都是一次启发,一次精神洗礼,一次灵魂升华。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富国关键时刻很英勇,负伤之后很坚毅。这个战士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奉献精神、坚毅品质、高尚品德都是在人生成长的平凡真实中一种厚积薄发。 正如他们所言,英雄从来不是一时出现的,培育的,而是许久的积累与酝酿。其实早在无形之中,红色的基因,信仰的力气早已注入他的生命里。 科教救国路漫漫 上下求索兴国魂。当年,浙江高校校长竺可桢带领莘莘学子,穿过战火硝烟,辗转多地来到湄潭艰难办学,这文军长征的线路与三年前中心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途基本吻合,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薪火传承。 浙大“求是精神”就是产生于家国山河破裂,民族生死攸关,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之际。在这种特别的时代背景下,“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接着延长,也是一个宏大民族灵魂的觉醒和升华。 而天城中学也是载满了红色记忆。该校校长金粟说,天城镇是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烈士英雄的后人在这里读过书。2003年,杜富国从皂角小学转到天城中学就读小学四年级,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小就是在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中长大。 “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回忆起杜富国,九年级语文老师邱重鸣说,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为在当地牺牲的红军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杜富国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对英雄烈士很崇敬,我也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 红色土壤孕育了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传奇,也是杜富国“让我来”的志气、信念的精神源泉。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三)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头,排雷是最危急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兵是离生死最近的军人,雷场便是战场。 杜富国参与的这次中越边疆云南段扫雷行动,是响应习近平主席号令而实行的一次重大作战行动,也是继1992年、1997年两次大排雷之后的第三次大排雷行动。 统帅号令如山,战士快速行动。当时,还在原边防某团教育队担当炊事员的杜富国,得知组建扫雷大队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向连队党支部递交申请,主动请缨参与排雷。身边有战友劝他,排雷如刀尖上跳舞,每天都与“死神”打交道,何必去冒这个险。他坚决地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现在国家有须要,我们决不能后退半步。”。 从2015年6月起先,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战友,义无反顾踏上了为人民扫雷的征程。刚到扫雷大队时,队干部打算支配杜富国到炊事班,但他坚决要求去战斗班,坚决说道:“既然申请来扫雷,就要到一线去战斗!” 练就“金刚钻”,才能和死亡叫板。雷场看似宁静无声,实则凶险残酷。杜富国静默告诫自己:“排雷,没有真本领不行,学不好排雷理论,就扫不了雷、保不了命,一刻也不能掉以轻心”。 新兵下连时,他成了连队出名的“训练狂人”;理论学习不明白,点滴时间啃教材;专业技能不达标、午睡时间练一练;体能素养跟不上、早晚负重跑一趟。经过刻苦训练和不懈努力,最终他凭借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坚韧的拼搏精神走在了连队前列。 超乎常人的毅力与付出勤学苦练,让杜富国成为了单位出名的“多面手”“实干家”,是每个连队都争着要的“珍宝疙瘩”。 当兵半年,他就被破格举荐参与原边防某团预提指挥士官集训,上等兵期间就担当副班长,成为连队官兵学习的榜样。入伍8年,他被5个单位争先选调、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为学深悟透扫雷理论,他把学问要点写成小纸条、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晚上熄灯后常常加班加点,缠着身边战友讨教至深夜。为娴熟驾驭排雷技能,他严格根据程序反复练习,别人练1个小时,他练2个小时,每个动作都重复上百遍;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分队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娴熟探雷器,将铁钉、石块、弹片等混合埋设,并运用斜放、混合、覆盖等方法增加难度,3个月的训练期还没结束,他就娴熟驾驭了10余种地雷的解除方法,做到探雷器一探就能精确辨别地雷埋设位置、知晓地雷种类。在临战训练综合性考核中,全部考核科目被评为全优。3年来,杜富国累计排出各类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 在天保口岸、马嘿、老山、662.6高地等因雷而令人生畏的“骷髅地带”。杜富国总是坚持第一个进雷场,第一个设置炸药,第一个引爆,第一个搜排,大家都称他为“雷大胆”。 开拓通路时,他打破固有逐点逐片爆破作业方式,提出田字分割爆破、多人多块同步作业的方法,实践中有效提升了搜排效率,得到广泛推广,被大家称为“田字切割法”;探测作业中,他反复琢磨教材中“连续扫描探测、目标精确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渐渐摸索出“分块扫描、木棍标识、交叉划线、精确定位”的搜排要诀,极大提高了探测速度和精度,是全队驾驭这一方法最娴熟的作业手;运输弹体上,他合理区分解除爆炸物的规格尺寸、性能种类,手工制作了10余种装运沙箱,较好地提升了搬运效益和平安系数。他凭借平常扎实的训练积累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解除了一颗颗“索命雷”,铺设了一条条“平安道”。 军人血性:把危急给自己 把平安给战友 中越边疆云南段第三次大扫雷,雷场地势险,大都处于陡峭的山崖、茂密的丛林、锐利的山石中,机械作业几乎无法绽开,只能采纳爆破和人工搜排的方式;自然环境差,气温高,雨量大,常常发生山洪、塌方和山体滑坡;雷障种类多,布雷密度高,每平方公里布雷达数千枚。 在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而危急的抛撒雷。没等刘贵涛吩咐杜富国撤下时,他就抢先道:“班长,我来吧。” “他就是这样,不管与上级还是下级同组作业,都强词夺理争着上。”杜富国负伤后,刘贵涛回忆起这些细微环节,抹着泪说:“他其实是不想让别人冒险,这早已成了他的习惯。” 生死一线,视死如归,哪里有任务杜富国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雷最多杜富国就铆在哪里,哪里有危急杜富国就冲锋在哪里,他的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每次扫雷杜富国总是第一个喊出“让我来,我先上”,背着50多斤重的炸药拉着绳索滑降,穿着近30斤防护服、鞋底厚达18厘米的排雷鞋,绑着一条细绳在近70度的陡坡上一米一米地排雷。他认为,多排一次就多担一分风险,多给队友一分平安,多送群众一分平安。 今年10月11日下午,在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雷场扫雷作业时,发觉少部分露于地表的一个弹体,初步推断是一颗当量大、危急性高的加重手榴弹。杜富国立刻向分队长报告,接到“查明有无阴谋设置”的指令后,他吩咐艾岩:“你退后,让我来!”艾岩转身后退了几步。正值杜富国根据作业规程,清除弹体四周的浮土时突然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剧烈的冲击波,把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花状,也把他炸成了一个血人。 面对危急,杜富国用血肉之躯,舍生忘死的刹那一挡,确保了两三米之外的艾岩仅受了皮外伤。经过3年艰苦奋战,扫雷大队共扫除雷区57.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四) 为学习“全国自强模范”“感动中国 2018 年度人物”“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时代楷模”遵义籍排雷英雄杜富国同志“让我来”的担当精神,同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茅垭中心学校组织师生于5月22日晚上21时观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同志先进事迹发布仪式。观看分两类进行,一是走读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在家观看;二是住校师生集中在学校会议室观看。 杜富国是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随队参与排雷作业时,紧急时刻冲锋在前,为爱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双眼和双手。杜富国是红色老区培育出的优秀儿女,是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忠诚坚决的志向信念,为民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行,书写了有灵魂、有本领、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老师和同学观看后,都深受教化和启迪。老师们纷纷表示,在工作中肯定要有担当、敢担当,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使命扛在肩上,用奋斗书写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贡献青春、才智和力气!同学们在观后感中写道:“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就应当勤奋学习,驾驭更多的科学文化学问,为报效祖国奉献自己的全部力气。”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五) 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盼已久的盘金良马上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 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 “惋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气勃勃。 而从前,云南边疆,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斗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很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 “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急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平安,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 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恒久不行能遗忘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识。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爆炸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爆炸物性能变更、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袱,排雷难度和危急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急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解除了2400多枚爆炸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缘由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部队为我们培育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难过之外更多的是傲慢,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六) 他的名字烙在人民心里,他的功勋祖国恒久牢记。他是祖国土地的守护者,他是保卫人们平安的英雄。他就是扫雷英雄杜富国。 2018年10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最终一个雷场进行扫雷作业。组长杜富国及战友艾良发觉一颗当量大,危急性极高的弹体,这时,杜富国吩咐艾良:“你退后让我来。”当杜富国当心翼翼地趴在地上拨开泥土时,“轰”的一声,弹体爆了,而杜富国下意识的倒向两三米外的艾良,正是由于杜富国的舍生忘死,战友艾良仅受了皮外伤。可杜富国自己呢,防弹衣被撕成碎片,全身血肉模糊。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抢救才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可却恒久失去了双眼和双臂。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关切战友如何。杜富国用特别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平安的。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写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杜富国正是这样的英雄,从小家到大家,从自我到超我,他无私地坚守着岗位,完成了肩上背负的使命。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毫不畏惧,完成最终一个扫雷作业后,战友们手拉手趟过雷场,完成土地的交接仪式。可以杜富国再也无法与战友们一起执行任务,无法望见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的精神恒久都在,它勉励着战友们。“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杜富国站上感动中国的颁奖台,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感动的,掌声传遍舞台。扫过雷的雷场变成了农田,撒上种子,结出果实。这样的男儿,顶起中国的一片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平安,越来越安心。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都应当向英雄奉献自己的敬意。英雄们用血泪换来的平安、繁盛,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当好好珍惜。 无论世界怎样改变,总有人把信仰放在利益上面,把大家放在小家之前,实现超我的精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类英雄,也不必让每个人都去做人类英雄,但我们应当敬重人类英雄。致敬扫雷英雄杜富国!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七) 我国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大队战士杜富国,在执行边疆扫雷任务过程中,舍生忘死、身负重伤,失去了双眼双手。他的英勇事迹在网上传开后,广阔网民既对年仅27岁的杜富国落下终身残疾感到痛心,更对他以身报国的壮举表达崇高敬意。媒体称,杜富国及战友们“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每天晚上回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修改遗书”。这些年轻战士在地势险峻的雷场内人工排雷,待任务完成后,手拉着手徒步走过雷场的每一处角落,证明脚下这片土地已肯定平安。他们在携手行进中的歌声响彻边陲。 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假如不是媒体宣扬报道,唯恐我们很难想象,在和平年头里,像杜富国这样的年轻人每天还要面临生死考验。而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与献血,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平安。杜富国是那样的临危不惧,他在接到“查明有无阴谋设置”的指令后,便对战友说“你退后,让我来!”正值杜富国根据作业规程当心翼翼清除弹体四周浮土时,猛烈的爆炸随即发生。他被炸成了血人,恒久地失去了双眼和双手。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在命悬一线的关键时,杜富国用奉献担当的精神诠释了谁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选择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有的干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能说对党忠诚吗?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这样的干部,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 塑造年轻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行,须要杜富国式的奉献担当精神。年轻干部虽不要在雷场扫雷,但时时事事要在人生路上“扫雷”:当工作中遇到“烫手山芋”时,敢不敢接手、能不能办好?当组织支配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时,是不是真心情愿去?当遇到挫折打击时,有没有打“退堂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何权衡把握?假如年轻干部不能义无反顾地扫掉急功近利、拈轻怕重、眼高手低、贪图享受、作风漂移的“雷”,而是精于自我设计、自我包装、拜高踩低、贪名图利,那就难以堪当大任,走不好成长成才之路,迟早要栽大跟头。现实中许多典型案例告知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身陷囹圄,遭到党和人民的唾弃,都是从看似小枝小节的地方出问题起先的,本质上是背弃了信仰、对党不忠诚不醇厚,最终误入歧途、追悔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培育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化他们对党忠诚。培育健康向上的党内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大力宣扬弘扬榜样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让干部“墩墩苗”,这些都能有效地教化感召熬炼年轻干部,使他们对党忠诚醇厚。对于年轻干部自身而言,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谆谆训诲。何为大事?就是为人民谋华蜜、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小而言之,就是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发展进步,提升职工群众、当地百姓的华蜜感、获得感。就像知青习近平那样,带领梁家河乡亲创建美妙生活;就像战士杜富国那样,为边疆人民留下可以放心行走的土地。唯有这样,才能不辜负青春岁月、人民期望、党的托付。 学习杜富国个人事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