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pdf
-
资源ID:21125384
资源大小:198.8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关于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pdf
附件附件 3 3:北京林业大学关于全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根据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林业及生态建设对高层次人才所需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按照教育部有关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机制改革的要求,科学地设计和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我校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具有科技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二、基本原则与要求二、基本原则与要求1 1培养层次及目标培养层次及目标我校研究生培养目前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两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层次。博士研究生: 主要培养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人才,兼顾高层次生产技术和管理等岗位的需要。 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 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具有组织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层次生产、管理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培养工作应以学术训练为重点,核心在于知识创新和通过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适应学术研究、生产、管理和教育等不同岗位的需要。硕士生培养工作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各学科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学术型、应用型或复合型) ,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与之相匹配的培养方案。2 2修订范围及口径修订范围及口径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范围包括我校所有硕士、 博士学位授权并且已经招生的学科、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公共要求为主,以一级学科为口径制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二级学科为口径制订。无论按什么口径制订培养方案,都要加强一级学科意识。3 3修订内容修订内容- 1 -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应包括学科简介、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提出的除公共要求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对“三助”实施、学术活动及发表学术论文等的要求) 、学位类型等。培养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评估,并且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使我校培养的研究生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要求。4 4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方向的确定各学科设置的研究方向应确属本学科专业范畴,可设置 35 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能适应和引导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研究方向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确定研究方向时还应注意促进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衍生和发展,属于交叉学科产生的研究方向,其主体应属于本学科范畴。5 5其他其他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需处理好博士、硕士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的层次区别与相互关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博士与硕士及硕士与本科之间的层次差别,同时要注意两者间的联系,优化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效益。面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局面,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要积极适应国际先进的教育标准,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具备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特点。所有培养环节的设置和要求都要有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开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研究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新成果。三、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原则三、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原则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为原则。课程体系分两大类:学位课和选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政治和外语,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和专业学位课(由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构成) ;选修课包括其他非学位课课程,可以在全校研究生课程范围内选修。在课程设置中要明确以下原则:1、按需设课,资源共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精” ,内容要“新” ,课程覆盖的知识面要有一定的广度, 应能够反映本学科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和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要坚持“按需设课”的原则,增强课程的共享性和适应性,避免课程重复- 2 -设置。 应对现有研究生课程进行调整, 避免课程名称相似和课程内容交叉或相近的课程,避免因工作量和因人设课,提倡跨学院或学科开设课程。2、博士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为 15 学分(人文社科类不超过 17 学分) ,包括开题报告2 学分、学科综合考试 2 学分、Seminar 课程 2 学分及课程学习学分。在课程学习方面,博士生除必修外语、政治两门课及以一级学科开设的一门专题类讲座课程外,其余课程可在导师指导下在研究生课程中选修。课程学习原则上应在半学年内完成。硕士研究生总学分基本要求为 28 学分,包括课程学习 23 学分、开题报告 2 学分、专业外语 1 学分、Seminar 课程 2 学分。课程学习总学分基本要求为23 学分,自然科学和工学类不超过 25 学分,人文社科类不超过27 学分。硕士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学位课(含外语、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门公共课)学分基本要求为 16 学分,自然科学和工学类不超过 18 学分,人文社科类不超过 20 学分;各学科列入培养方案的主要选修课程数量限定在 36 门,其余选修课可充分考虑自身特点,由导师和学生协商在全校其他课程中共享。课程学习原则上应在一学年内完成。3、课程设置必须科学、规范,有较充足的参考资料并具备完备的教学文件。在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 要重视设置能反映本学科前沿的专题类课程, 重视对最新学术动态、研究进展和先进科学实验手段等内容的介绍, 防止把研究生课程学习作为本科阶段学习的简单延续。要注意拉开不同层次研究生课程以及与其他教育层次的同类课程的档次。4、各学科都要重视不同学科门类科学研究方法论类课程的开设,如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法及适应工学、自然科学类研究生的相应的此类课程;每学科应选择一门数学等基础类课程作为学位课, 或要求学生在培养计划中必须选一门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等基础类课程;加强实验实践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践课程要以设计型实验为主,辅以验证型实验,以提高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5、课程设置时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为:16 学时 1 个学分;32 学时 2 个学分;48学时 3 个学分;考虑到研究生课程应有的前沿性,研究生课程学时一般不超过32 学时,个别公共基础或专业基础类课程可以达到 48 学时。四、其他要求四、其他要求1、制订出的各学科培养方案均需符合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公共要求, 所提交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材料的格式及内容等均需符合研究生院的各项要求。2、严格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资格认定。研究生课程的主讲教师原则上必须具有- 3 -副教授以上职称, 协讲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 为使教师集中精力备课、授课,每位教师开课门数不得超过 3 门(不含公共实验课) ,每学期不得超过 2 门(不含公共实验课) 。3、严格课程开设的标准。在课程设置中必须考虑该课程的潜在选课人数,要求研究生选修课程的选课人数不低于 10 人,学位课程的选课人数不低于 5 人。选修课连续两年选课人数低于 10 人的,取消该课;学位课选课人数低于 5 人的,可两年开一次(两个年级合开一次) 。4、在本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之前,原则上不再增开新课程。对确需开设的新课程要规范程序, 先由学科点提出书面申请并附教学大纲, 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查后提出意见,由研究生院组织审核、论证、经校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五、主要工作内容五、主要工作内容1、撰写各学科专业简介2、确定本学科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3、调整学科研究方向4、调整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5、编写研究生课程简介及其教学大纲6、提出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要求六、修订的组织工作六、修订的组织工作1、本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采取以学科为主、学院严格把关(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论证) 、研究生院审核和论证、报校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批的办法。2、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领导小组,组长由研究生院院长尹伟伦担任。各学院要成立以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小组可由35 人组成,名单必须上报研究生院备案。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学院各学科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并协调跨学院、跨学科的有关工作; 各学科要成立编写小组, 由学科负责人负责, 名单上报各学院备案。3、工作程序(1)研究生院负责组织专家修订和论证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公共要求,提出部分公共课程的开设意见,提供各个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依据和参考。(2)各学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由学科负责人负责,需组织本学科所有研究生导师及其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有关教师和工作人员参与调研和讨论。 最终上报学院审核的培- 4 -养方案需本学科所有研究生指导教师签字。(3)各学院领导小组组长按照研究生院下发的修订培养方案文件提出的要求对本学院各学科编写的培养方案初稿逐项进行形式、文字和内容初审,组织不同层面的专家进行论证,最后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报送研究生院。(4)研究生院负责审核各学位评定分委会正式提交的全校所有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统筹协调各学院交叉课程和相似课程的开设。审核合格提交校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实施。(5)跨学院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由研究生院指定牵头单位负责组织。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文件,是研究生培养、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它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反映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平。学校将给予此次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有力保障, 各学院必须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编写给予充分的重视,要落实各项组织工作,高质量完成编写工作。-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