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6篇例文.docx
-
资源ID:21429331
资源大小:17.94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6篇例文.docx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6篇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1 胡豫教授 胡豫,男,汉族,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华中科技高校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他带领团队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全链条防治网,落实开展核酸检测、改造重症患者定点医院、开建方舱医院。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胡豫主动推动教化教学与信息技术、科研创新有机融合,培育了大批卓越医学人才。他主持建设高校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结合临床教学特点,应用于理论课、教学查房及临床技能课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宝钢教化基金优秀老师等荣誉。 自2010年以来,教化部会同有关单位每年遴选10名师德表现和教化教学实绩突出,在社会上有良好声望的优秀老师作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取得了很好的宣扬和示范作用。今年是第11届楷模推选活动,为加大表彰力度,从今年起,中宣部、教化部将联合宣扬表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2 抗疫战场领军陷阵,育人30载不忘初心 开拓3个院区、2所方舱医院,收治5200多人次新冠肺炎患者,接诊2万多名发热患者华中科技高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是“战疫”前线的“航母”级医院。56岁的胡豫,作为协和医院院长,带领全院不计酬劳,无论生死,无悔付出,成为夺取武汉保卫战成功的中坚力气。胡豫教授同时是华中科技高校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博导。他酷爱三尺讲台,课堂上到处彰显思想的光线与人格的魅力。近30载育人路,他始终不忘初心,用点滴平凡书写师者大爱,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品德、品尝的“大先生”。 作为医者,胡豫肩负“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使命,在新冠疫情抗疫战场上,他凝合医者力气,践行医者仁心,全力为民众健康护航;作为师者,他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从事医教工作29载,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医教研协同创新,潜心教书育人。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行、品德、品尝的“大先生”,用点滴平凡书写师者大爱。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3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是武汉协和医院的掌门人,带领百年协和稳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方阵。他是鄂州籍教授胡豫,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比中,他牵头的项目“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小时候,胡豫常常半夜被敲门声惊醒,这多是有急诊任务,父亲便披星戴月出诊。几乎每天晚上,胡豫都能看到父亲点着煤油灯查找资料,工作到深夜。放暑假的一天,父亲带他一起去华容会诊。“当时求医的病人许多,看着父亲为每一位病人耐性地分析病情,推想发病的可能性,说起来滔滔不绝。我当时特殊钦佩父亲,一个小城市的基层医生,第一学历并不高,怎么会有这么深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阅历?足见父亲平常的钻研与积累。”那一次经验给胡豫带来的震撼特殊大。 1981年,胡豫参与高考,成果优异的他不负众望,考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的高分。书香门第,耳闻目睹,学医成为胡豫自然而然的选择。那时候的高校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之骄子”,父亲却教育他:要做佼佼者,而不是平凡的人,不要以为读了高校就沾沾自喜,还得接着深造。 父亲这样要求胡豫,也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父亲特别珍惜每一次进修机会,1981年胡豫在同济医科高校上学时,父亲也在武汉进修,每次胡豫去找父亲时,父亲都在图书馆自习。父亲骨子里那种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品质,是一种榜样的力气,引领着胡豫勇攀高峰。 就这样,进入高校后,聪慧勤奋的胡豫始终保持着年级前三名的好成果,一路从本科读到硕士、博士,并选择了当时最为尖端的血液科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方向。 血液学领域有许多没有解决的临床问题,临床诊疗难度大、要求高,而这些困难在胡豫的眼中,却正是医学的魅力所在。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4 8000例标本,20年搜寻血栓形成的“真凶” “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我们只有立足临床,探讨中国患者的疾病谱,才能找到适合中国患者的解决方案。”良医有情,神术无声,大医治未病,胡豫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多年前,一位在其他医院多次诊断,经两次手术后仍旧复发的血栓病患者来到武汉协和医院血液科求医。胡豫和同事们给病人做了一次检测,发觉其抗凝血酶指标不足正常人的四分之一,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该病人有先天性基因缺陷,需长期接受抗凝治疗。而因为前期的误诊,病人身心已经遭遇了极大损害。 这不由得引起了胡豫的思索:像这样的病人肯定还有不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减轻他们的病痛,提早确认病因呢? 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过程中,胡豫发觉欧洲的一项探讨指出,“欧洲人形成血栓有大约30%的病例可以归结到同一个蛋白的缺陷”。那么,这项探讨成果是不是也能用于中国人?剧烈的新奇心驱使他一探原委。“对大量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没有在中国血栓患者中发觉这个蛋白的缺陷,说明欧洲的这个探讨并不适用于中国人。” 那么中国人血栓的根源在哪里?中国人应当是有自己的遗传规律。深化思索之后,胡豫确定从基础做起。考虑到基因探讨须要大量的标本,他起先和医院相关科室、全国各地的医院合作,搜集标本,建立血栓病例标本库。20多年来,他们已经搜集了8000例标本,这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型标本库。 通过探讨,胡豫发觉中国人血栓形成的主要缘由在于抗凝蛋白缺陷,包括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的基因变更。这三个凝血蛋白的基因变更,在导致中国人发生血栓的因素中占了70%以上。据此,胡豫团队建立了适合我国人群的易栓症基因诊断系统,为千余例易栓症患者实现基因诊断,明确了血栓根本病因,并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抗凝措施,胜利地预防血栓再发生。 不久前,一名急腹症患者来到武汉协和医院求医,胡豫对病人的病情分析推断,并做相关检查后发觉,患者体内的活性蛋白低,必需坚持长期抗凝。发觉这种遗传症后,胡豫要求患者家属也到医院来检查,结果发觉患者2个孩子体内的活性蛋白也低,胡豫便马上让家属坚持预防抗凝,避开血栓再发。 目前,以“抗凝蛋白目的序列捕获测序技术”为核心的血栓病早期诊断体系,应用于一万多例患者,使早期诊断率提升38%。 除了能够早期诊断,对疾病进行提前预防,胡豫团队另一大创新成果是靶向治疗。即以基因变更为诊断线路,以定向的分子靶点作为打击的精确目标。 胡豫发觉,当前针对血栓病的临床手段,无论溶栓还是抗凝,其靶向性都不强。同时,绝大多数血栓病都是一个局部事务,而药物进入人体后却是广泛分布,药量有时很难精确把握。“假如能像制导导弹一样把药物干脆送到血栓形成的部位,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能得到解决?”由此,胡豫团队的目光投向了血栓的靶向治疗方法。 靶向治疗的第一步是找准靶点。胡豫团队胜利地瞄准了“靶”组织因子。“这个组织因子会暴露在血栓形成的部位,把药物送到组织因子形成的位置,理论上就能在局部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放大。” 要想一箭命中,除了“靶”,还得有“箭”。“用什么载体来输送药物?我们选择了纳米技术。”胡豫形象地说明了靶向治疗的系统形成过程。纳米材料里面包袱的是能阻断组织因子活性的药,表面则用肽进行装饰。“将抑制组织因子表达的药物运到局部,限制组织因子的表达,限制血栓的形成。” 这一以纳米材料为载体的血栓干预新策略,已获得3项国家独创专利,为开发下一代抗栓药物奠定了基础。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5 创立“积分法”,他让DIC诊断有了中国标准 “不管是临床探讨还是基础探讨,肯定要解决机制问题或者临床诊疗问题,去做一些新的探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自从将血液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后,胡豫一心想做些实事,而这种想法正好和当时他的探讨生导师沈迪教授不约而同。 胡豫在读探讨生时,导师沈迪教授主要探讨出凝血。不少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时间久了又自动消逝了。沈迪教授发觉了这种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的疾病,并将其命名为“沈迪氏病”。 出凝血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大,但长期以来临床上得不到重视,属于比较冷僻的探讨方向。生性喜爱挑战的胡豫,把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成了珍宝。 临床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涉及多学科,各学科都制定有各自的诊断标准。一次会诊中,几个学科专家对患者是否是DIC看法不一,最终只能靠专家投票确定结果。在胡豫眼中,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诊断方式“反映了临床DIC诊断的逆境”。 DIC是华中科技高校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学探讨所传统的优势项目,从导师沈迪教授身上,胡豫学习到学科发展的精髓。大道至简,胡豫和探讨团队首先对DIC诊断标准进行了梳理、分类与简化。2012年,胡豫起草DIC指南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经他修订的DIC诊断标准症状描述简洁,指标简化,得到业界的一样认可。而最让胡豫引以为豪的,则是他创立了DIC诊断的“积分法”。简洁来讲,就是对患者的各个临床指标和临床表现打分,依据积分的不同,将疾病定性,并细化为“确诊、排查、解除”,将目前DIC描述性的诊断方式量化。目前,胡豫主导的“积分法”已经在其探讨所进行了两年的回顾性探讨,结果证明该方法优于国际和日本的“积分法”标准。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6 除了每周一天接待门诊病人,在血液探讨所里做探讨、带探讨生和年轻医生,胡豫还有一重身份,便是武汉协和医院的院长,他必需拿出70%的时间来处理院务。尽管多重身份或许让人分身乏术,但对胡豫来说,越是困难的事情越能让他打起精神,他喜爱和自己“较劲”,想要做得更好。 2017年10月17日,胡豫被任命为武汉协和医院院长。 同年12月12日,中共中心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武汉协和医院视察,临别前,总理嘱托胡豫接着“守护好百姓健康,守护好百姓对美妙生活的愿望。” 武汉协和医院扎根汉口153年,1930年完成国内首例局麻胃造瘘手术,上世纪50年头在国际上首次阐明“日光性皮炎”发病机理,上世纪70年头在国际上首创“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始终以技术创新践行“仁爱济世”的院训,创建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诸多第一。 胡豫上任后,实施“人才、学科、品牌、国际化”四大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创建国际一流医学中心,医院还主动响应健康中国战略,全力推动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协和医疗圈”。近年来,医院攻克了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疑难重症救治技术,引领以基因诊疗为代表的精准医学技术,发展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转化医学技术。正是靠着这种对医学执着、对生命敬畏、对百姓酷爱的初心,在胡豫的带领下,武汉协和医院的画卷特别精彩、激昂人心: 一年双奖。胡豫团队、董念国团队双双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了院史新纪录。 服务百姓。医院全面加入武汉市医保。主动构建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为602.8万门急诊患者带来健康,使25.5万住院病人治愈康复,为12万手术患者解除病痛。 科研强劲。中标牵头重点研发安排5项,项目数位居全国前列。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连续6年过百项。医院科技量值综合排名上升至全国第13位。 实力稳居前列。8个专科位列复旦版专科排行榜前十位,15个专科获提名,稳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一方阵。 健康帮扶。医联体建设多点开花,继协和江南、协和江北、协和东西湖、协和洪湖、协和京山医院后,新托管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探究打造城市紧密型医联体的“协和样板”。 荣耀协和。首次摘得亚洲医院管理奖客户服务类金奖,4个项目获首届亚洲医院管理奖金奖、卓越奖。1人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护心跑男”事迹获团中心青年志愿者服务大赛银奖和“讲好华中大故事”特等奖,被人民日报、新华网报道,获上亿网友点赞。 牢记总理嘱托,努力奔跑,将武汉协和医院建设成全面发展的卓越医院,这是武汉协和医院掌门人胡豫的新愿望。 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胡豫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