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精编.docx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1 每当看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总能够想到让我震撼久已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既是演义,便是小说,三分是真,七分是假。 三国演义它讲解并描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集团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故事。 不知是什么时候,也有好些年了吧!我喜爱上了这部历史巨作,最初只是看电视剧,喜爱关羽的长胡子,他有着“美髯公”的称号,喜爱看他捋着胡子,用他那迷人而又深邃的丹凤眼看着世人,在他看刘备的眼神中交织出了一曲忠与义的舞曲,在诛颜良,斩文丑时的冰冷无情的眼神,让人不禁有了丝丝的畏惧。在气概上,他,关云长已经赢了。 慢慢的,对三国演义有了更多更全的了解,关云长,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钦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钦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傲慢,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败走麦城。其实,有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弯下腰来,我们会看到更美妙的景色。 三国演义,它是一部小说,便不行能客观的去评价这段历史,总是要反映一下当时的社会,在三国演义中加入了很多虚假的元素,小说的特点是人物性格显明,人物总是有好有坏的,主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之上。 为什么要“尊刘贬曹”?那只是罗贯中的意思,我们有着我们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自然要以自己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不仅仅是罗贯中的,更是我们读者的,罗贯中个人意愿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借鉴的舞台,并无其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2 “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这是我小时候常常听到的一个谜语。一提到诸葛亮,他那胆识过人、遇事镇静自若、深思熟虑的形象便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运用“空城计”破釜沉舟、破釜沉舟,骗过了司马懿;乘着浓浓雾气“草船借箭”,骗过了曹操他恒久是那样的意气风发、羽扇纶巾! 可当我读到诸葛亮的出师表那句“先帝知臣谨慎”时,不由激烈地叫出了声:“诸葛亮谨慎?胡说!他都看错了人马谡,派他守住街亭,结果马谡失守,落荒而逃,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妈妈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你先看看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九回吧!” 我带着怀疑翻开了第三十九回:刘表的原配夫人死了,大儿子叫刘琦,后娘对他不好,打算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刘琦急死了,就请教他的叔叔刘备。刘备很高超,他说:“你去问我的军师诸葛亮吧!”刘琦就去问诸葛亮,诸葛亮听着不正面回答,还有意岔开话题。后来,刘琦告知诸葛亮:“我有一本绝版好书,先生要不要看?”诸葛亮也是喜爱学问的人,就答应了,跟他到了楼上。等诸葛亮一上楼,刘琦立马抽掉梯子,转身跪下:“先生啊,你非教我不行!”诸葛亮见逃不了了,便说:“疏不间亲,我也没方法呀!”刘琦道:“如今只有您可以救我了,放心吧,外面没人。”诸葛亮这才给他讲了历“太子申”的故事,刘琦就听懂了。看到这,我心中不由暗暗赞美,诸葛亮是等没有人的状况下才跟刘琦讲的,而且不是干脆说,只是借了些历史典故示意刘琦。结果刘琦请兵外调,既驾驭了兵权,又守了边疆,还和后娘离得远远的,不起冲突。后来的“赤壁之战”,刘琦外调的一万多人马给了刘备很大的力气支持。诸葛亮谨言慎行,是非冲突面前没有自告奋勇,却能全身而退,还获益颇丰,这正是谨慎的好处啊! 我小时候就没能做到“谨慎”二字。有一次,我和好挚友们在玩,突然,晨晨推了人,那小男孩撞在了杆子上,脑门上鼓起了一个大包。晨晨妈妈一出现,我就抢着说:“阿姨,晨晨把人推倒了。”只见阿姨的脸色由白到红,由红到紫。当着我们的面,晨晨被他妈妈狠狠地修理了一顿。从今,晨晨很少和我说话,再也不跟我玩了。妈妈告诫我说,再真实的事,也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对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否则只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几千年前,老子说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几千年后,法国大作家雨果说过:“谨慎是才智的长子。”穿越不同的时空,跨越不同的国度,对谨慎的理解始终是一样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总是能够穿越古今中外,沉淀成永恒的真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3 阅读犹如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消遣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猛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抗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威猛,斩杀华雄时,曹操原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动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异佩服,又兴奋地载歌载舞,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骄傲的抢着说,似乎是自己亲身经验一样。 说关羽是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爱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慧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奸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爱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晰,就是割须弃袍。平常傲岸的目空一切的曹操,今日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许多欢乐,也增长了我不少学问,我信任,我时刻都会记着,“食”书的感觉是多么奇妙!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以前始终认为三国演义是男孩子看的书,所以就算是四大名著之一,也始终是敷衍了事、整个吞枣。直到这个暑假,我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地“尝一尝”三国演义独特的味道。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但慢慢的,我为刘备的落落大方而毕恭毕敬,为张飞的嫉恶如仇而崇拜不已,为关羽的刚而自矜而啧啧赞扬,为曹操的奸诈多疑而不屑一顾我深深地被这本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吸引了。 在这本书中,我最观赏的人物是貂蝉。为什么不是虎将呢?你或许会满脸怀疑的询我了。 我认为虎将不能缺少的是什么?志气。只有有了志气,才能奋勇杀敌。 我觉得貂蝉作为一个卧底也是有志气的,交给她的人物是谁?吕布和董卓啊,而又让她一个弱女子来挑拨离间,不会吓得腿儿打冷战就好了,而她又能够反复在董卓的奸诈和吕布的易怒之间,这已无法让人觉得她是一个一般女子了。 貂蝉的才智也让人称赞不已。她懂得在吕布面前柔弱,懂得在董卓面前表忠,懂得让自己反复二人之间又不被拆穿。 貂蝉无疑是“巾帼不让须眉”。 我观赏的其次个人是关羽,书中这样描写他“大高个、红脸长须、丹凤眼、卧蚕眉、威严凛凛的汉子”,后来,他与刘备、张飞结成三兄弟,排行老二。这足以证明关公的实力了。 关羽个人看来,被世人赞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孔子是因为写了许很多多的诗词和他的品德优良才被人广为传颂,关羽而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的英勇而大名鼎鼎,直到现在还有人“拜关公”,祈求保佑。 三国演义的故事既然流传至今,是因为其高凹凸低的故事情节、作者变换莫测的写作手法而出名的,也是因为人物丰富的性格特点而出名的。 三国演义的味道像是一杯浓酒,来得猛,但是却可以久久的回味。 三国演义=一本著作。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不同的心胸,不同的命运 -有感于三国人物 人们常说,心量狭小,则多苦恼,心量广阔,才智丰饶。近来看了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我才正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吴国大都督周瑜,雄姿英发,才华横溢。在讨还荆州,取西川上,他的计谋屡屡被诸葛亮所识破,他想尽一切方法要除掉诸葛亮。不料性急的周瑜领兵去诸葛亮营寨前挑战,不幸被毒箭射中,医官说需修养百日,即可愈合,此病尤其不能生气。魏军抓住周瑜的弱点,曹洪领兵来战,在外大骂周瑜,周瑜因为生气,毒箭伤口迸发。而诸葛亮也知道周瑜的弱点三气周瑜,致死周瑜吐血身亡,当他还剩下最终一口气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我佩服周瑜的才华,但也感叹一代英才为何气量这么狭窄,竟活活被人气死,可怜!惋惜!可叹! 周瑜呀周瑜,你这么聪慧的人怎么会不明白“宰相肚里,将军额上能跑马”呢?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处自己呀! 再来看魏国司马懿。一代老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孔明伐魏,司马懿虽屡战屡败,但从不气馁。诸葛亮由于粮草不足,不敢久战,为了让司马懿出军,尽快夺取祁山,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装,并修书一封,极尽羞辱,以诱他出战,可司马懿不进圈套,笑呵呵的在文官百将面前穿上了女袍,告知从蜀国前来的使者:“你告知你们的诸葛丞相,他的礼物我收了,代我感谢他。” 魏延为了挑战,把司马懿的金盔扔在地上,很多兵士围上去一会踢到这,一会踢到那,可司马懿却一点也不生气,笑眯眯的看着这一场好戏,打了一个哈欠,从容的上床睡觉了。诸葛亮诱敌安排屡屡落空。司马懿的心胸也真让人佩服。 司马懿和周瑜同样身为大都督,一个有着如针尖般的心胸,年纪轻轻,活活气死。一个却有着能容得下山川大河的心胸,活到了七十多岁。 不一样的心胸,真是不同的命运呀!假如周瑜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气度,何至于英年早逝,或许吴国的命运会改写。 心胸狭隘的人往往会吃大亏,而那些心胸宽敞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 看来,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