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五篇例文.docx
初中数学说课稿五篇初中数学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指责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相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详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详细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需探讨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驾驭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支配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依次绽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改变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行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困难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学问的提出的“探究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学问目标:a、驾驭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验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究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育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实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推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详细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育学生仔细参加、主动沟通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育学生擅长用数学的眼光相识世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详细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精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养。依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纳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觉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需借助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问进行评判,通过学习分析详细的生活实例来发觉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主动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觉用已有的学问还是难以精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娴熟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学问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果,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精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觉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旧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觉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学问更重要。本节课注意调动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视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视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主动思索,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视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实行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说明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学问,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相识数据的改变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意“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视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推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学问的应用状况,找出未驾驭的内容和学问。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驾驭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视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索寻求解决方案(视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觉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驾驭的学问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学问的爱好)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选择,计算中发觉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其次个学问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沟通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详细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众数是_,极差是_,方差是_,标准差是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学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4、小结谈体会:老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晰,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学问的理解和驾驭,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说课稿2 今日我讲的课是正数和负数,关于学生以前所学数的学问前面的李娜老师已经作了很好的梳理,我现在只就本节课所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说课。 一、 我对课标要求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支配在小学的其次学段初步相识负数,这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新增加的内容。很久以来,负数的教学始终支配在中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现在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相识负数的生活基础。因此标准将这一内容提前到小学阶段教学。相识负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他们以往相识的整数、分数和小数都是算术范围内的数,建立负数的概念则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到有理数,从而丰富了小学生对数概念的相识。这样,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连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详细目标是: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依据这一目标,北京义务教化课程改革试验教材四年级第八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正数和负数。从课标中可以发觉,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相识负数,感受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拓展对数概念的相识。并没有困难的概念与计算,学问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呈现负数的产生以及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负数的爱好,是老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研读教材的结果 1、以前相识的数 教材在1、2册支配完成对10以内、20以内和百以内数的相识以后在第4册支配了万以内数的相识;在其次学段四年级上册完成多位数的相识,至此,完成了对正整数的相识。在第6册和第8册教材中分两次支配了分数与小数的初步相识。 2、以后将要相识的数 以后逐步又在第8册和第10册分别又对小数和分数进一步相识,在11册一次完成对百分数的相识。 3、今日要学习的内容 以上的这些数在其次学段即四年级其次学期第8册中出现了负数的相识,负数在数轴上显示都是“0”左边的数,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使学生认数的范围从算术的数拓展的有理数,这是小学生学习有理数的起先。 4、下面就是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教材分析以及在分析基础上的有效整合。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很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改变的量。要准确地表示这种具有相反方向的量,仅仅运用原有数(自然数和分数)就不够了,还必需把这两个互为相反的方向表示出来,于是产生了正数和负数。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不但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表示相反方向的量,是数的发展的一个飞跃,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支配在中学有理数中学习,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连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肯定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京版教材这部分内容呈现的依次及方式是:利用主题图引入负数、利用温度统计图加深对负数的相识、通过温度计上不同刻度的位置依次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利用海拔学问的介绍进一步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关系的量,通过学问窗的介绍让学生负数的发展历史,培育民族骄傲感。通过负数的相识,使学生明白“数”不仅包括正的,还有负的,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学问结构,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必需在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冲突的前提下让学生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并通过熟识的生活情境体会负数的意义,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则是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正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将这种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通过描述性定义相识正数、负数和“0”,形成完整的学问结构,而关键就是通过学生已有学问的转化,来相识新学问,使学问网络得以完善。 三、 通过研读教材,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体现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育。 数感是负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课标对数感的阐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详细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沟通信息 依据课标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环节,来着力培育学生的数感。 如: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数量。 (1)赢利10000元,用+10000元表示;那么亏损10000元用()元表示。 (2)假如向东走10.5米,用+10.5米表示;那么向西走10.5米用( )米表示。 (3)球队成功4场,用+4场表示;那么失败3场用( )场表示。 (4)零上15度用+15度表示;那么零下15度用( )度表示。 通过正数和负数的对比,感受负数的意义,初步感知负数和正数是相反的量,负数可能比正数小。 2、体现数学学问形成的逻辑性。 新知的形成往往是在旧知的迁移或是与旧知产生冲突冲突的前提下形成的。在课前我打算了一个小嬉戏,叫做对对子。小嬉戏,作用未必小。它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信息感悟。我特殊供应了一组信息,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意义相反的词。这样的设计让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凸显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把这种事务转化为词组,使之表达更加简洁。接着启发学生设计新的记录方法,并展示出来,这些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索,直到产生“须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依据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我预设会有部分学生用正负号的方式记录。 请一位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刚好表扬这位学生“你用到的符号跟数学家现在用的一摸一样。” 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时,体验了由详细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相识也渐渐从模糊到清楚。这样的过程更让学生简约地经验了人类探究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建。这样的学问形成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学问和思维的逻辑性。 3、体现数学学问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可见数学学问与生活的联系有多亲密。本节课在学生相识了正、负数,会读写正负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举一举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负数,唤起学生对数学学问的学习爱好。然后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而“理解负数的意义“是本课难点之一。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充分利用了学生常见的温度计,在学生相识了温度计上刻度的之后,设计如下活动引导学生参加:指名学生读出温度计上指示的温度,然后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温度下降,学生回应“越来越冷”的感觉。通过温度计上不同温度水银柱的凹凸让学生了解正数和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数比负数所表示的温度高。新奇好玩的活动教学效果显著,既深化体会温度计表示温度的特点,同时暗伏了负数大小比较的后继学问。同时通过温度计的展示使“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这一道理清楚地建立在学生脑海中。 4、体现数学学问结构形成的严整性。 本节课我是将“相识负数”与“负数的意义”两节教材有效进行整合,在一节课内使学生对正负数的学问结构有了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我认为既然本节课让学生相识了负数,就应当尽可能地在一节课内使学生的学问结构得到升华,而不是零零散散地将它放在下节课再进行完善。因此我把负数大小的比较、肯定值等后续学问很好地渗透进来,温度计教具突显出优势。在上面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明确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相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探讨:用圆圈把全部的负数或正数都圈起来,要不要把省略号也圈进去呢?简洁而又奇妙的设问给学生创建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了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识数轴另本课另一难点,我用课件奇妙的演示温度计顺时针转 90º后把它与直尺建立起联系,又把直尺进一步延长得到了一把数轴尺,然后让学生齐读数轴上的正.负数。利用小人左右运动使学生感悟到数轴越往右边数越大,反之越往左边数就越小,而“0”是它们的分界点。在读数、视察、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中,不仅区分了正、负数,渗透了“无限”的思想,也实现了对“0”的再相识。集合圈、数轴、无限等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学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问结构,使学生数的相识这一学问网络得到了扩展。 5、体现数学学问中渗透的人文性和趣味性。 数学学问中假如能有效结合教材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神和思想教化,那就更体现数学教学的人文性了。本节课我就结合了负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负数的渊源历史,有效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化。 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问,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欢乐。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一课内容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但是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正负数的概念不便下定义,因此在课的结尾处,我设计了一个好玩的环节:孩子眼中的正负数。这一内容不仅是对本课所学负数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相识了正负数之间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而且印象很深。 四、 结束语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才智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才智共生的乐园! 初中数学说课稿3 我说课的题目是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时垂线。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材分析: 垂线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垂线的概念、性质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材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大多数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学习爱好不高。我所教的班始终采纳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这节课利用一般的多媒体教室,敏捷运用现代教化技术,通过实例的展示及动画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图形中蕴含的垂线特征,使学问的生成过程更直观更形象。对学生的认知、理解以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2、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学问与技能包括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数学思索包括 探究垂线的性质,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培育学生的猜想实力。并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对猜想进行检验,作出正确推断。 解决问题包括 培育学生数学语言表达实力,培育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合作意识和习惯。 情感与看法包括 让学生体验数学充溢着探究和创建,感受数学趣味,获得发觉的喜悦。 激励学生感想敢说,让学生体验胜利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线的画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描述垂直的定义以及学生猜想实力的培育。 二、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我把整堂课分为课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创新四个环节,敏捷运用现代教化技术,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培育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设立了预习导航,打算了大量有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并激励学生自己到网上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课题导入 课题导入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熟识的公路、篱笆、小棒等实物形象,并提出问题:细致视察各组图形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到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2、合作探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觉。合作探究分为垂直的定义、课堂练习、试试身手、垂线性质、你来当老师、走进生活五个小版块。其中,垂线的定义激励学生自己概括,并主动与大家沟通。课堂练习梯度明显,答案敏捷,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试试身手”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发觉,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很简单发觉垂线的性质。“你来当老师”、“各抒己见”激励学生主动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同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给学生一份自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质疑、学会发觉。“走进生活”借助多媒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学有用的数学,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3、“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本节课还有什么问题、新发觉。激励学生大胆发言、熬炼学生的数学表达实力、语言概括实力。 4、探究创新:“创新园”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学问,课后去思索、去动手制作、去创新发觉。既能激发学生课后去学习、去探究的欲望,又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的道理。培育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创新意识,我想,只要我们老师专心,细心培育,创新园肯定能育出创新果。 初中数学说课稿4 老师们: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 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凹凸 这一事例动身,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肯定值等有理数学问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学问.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 2. 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全部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 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育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爱好.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材分析: 学问驾驭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肯定很深刻,很多学生简单造成学问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解并描述.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问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简单造成画图中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洁明白,深化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实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留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爱好,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实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须要依靠直观详细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肯定很深刻,很多学生简单造成学问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好玩,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视察, 思索,探讨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纳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留意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并教给学生多视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主动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供应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 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协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化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意参加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 学生回答后让大家探讨: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 学生会举出许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识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视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 (2)零下15°C 用 -15 表示. (3)0°C 用 0 表示. 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 答案是确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开心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学问的学习有了期盼,为顺当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打算.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老师设问:究竟什么是数轴 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这点表示0,数轴画成水平位置是为了读,画便利,同时也为了有美的感觉.)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 便利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长.)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依据实际状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老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 画完数轴后老师引导学生探讨: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 (通过老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育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探讨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至此,我们将一个详细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相识过程. (三),手脑并用,深化理解: 1,让学生探讨: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动身,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视察,思索的时间然后绽开充分的探讨,老师参加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去接触学生,相识学生,关注学生. 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相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老师巡察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老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信任你,你肯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行. 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推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全部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 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索,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绽开. 支配课本23页的例1, 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老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驾驭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五),反馈矫正,注意参加: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 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探讨: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 (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驾驭学问的基础上达到敏捷运用,形成肯定的实力.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依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 你会画数轴吗 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 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坚固驾驭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对全体学生,支配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终布置一个思索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留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觉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相识到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问,更要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指责,指正,感谢! 初中数学说课稿5 一 说教材: (一) 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P80页的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娴熟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 学问目标:使学生驾驭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娴熟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实力目标:培育学生探究思维实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育探究分析数学学问方法的爱好。 (三) 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娴熟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娴熟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纳探究发觉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老师细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索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索,老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欲望来达到对学问的发觉,并自我探究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主动状态,从而培育思维实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依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主动思索努力下,自主参加学问的发生、发展、发觉的过程,使学生驾驭了学问,体现了素养教化中学生学习实力的培育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引入课题环节: 1、 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 (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依据学过的学问,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爱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 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10)-(+3)=+7 (+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探讨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3 (+5)+(-2)=+3 接着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探讨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终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 (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便利)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 比5 高多少?15 比-5 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实力。 例1.计算 :(1) (-3)-(-5); (2) 0 - 7 例2.计算(1) 7.2 - (-4.8) ; (2) (-3 - ) - 5 说明:讲解时留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相识,并留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打算。 (三) 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驾驭。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赐予表扬确定,假如有错误,请其他同学订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学问驾驭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