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与教学反思.doc
-
资源ID:2165744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与教学反思.doc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 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理解文章超现实想象和情感层次性变化,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4. 能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美好的景象。【教学重难点】1. 读懂“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找出这个故事中的“美丽 、幽雅、有趣”体现在什么地方。2. 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我们每个人都爱看好的故事,而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又为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为我们营造的故事世界。(板书课题好的故事)(课件出示作者作品简介)二、检查预习1. 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的预习情况。2. 同桌互查生字认读情况,并解释重要词语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强调易读错的字的读音,并对学生解释的词语意思进行补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作者为我们讲的“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指导: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2. 师:结合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好的故事”美丽 、幽雅、有趣?(指名说)四、再读课文,分析理解1. 齐读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在第1自然中描写了“昏沉的夜”的情景,在这里“昏沉的夜”有什么特殊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导。)课件出示:该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当时北京笼罩在极其混沌、黑暗、恐怖的气氛中。封建军阀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在苦难的深渊里挣扎,因此“昏沉的夜”象征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2)作者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你能判断这“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吗?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说)2.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说出“这个故事”给作者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交织,飞动扩展,以至无穷,十分壮美。五、布置作业再次通读全文,画出难理解的句子,练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以及这个故事的整体特征。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进一步了解“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二、读文赏析,合作交流1. 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描写时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描写了山阴道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等景物,以及澄碧的小河。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静景,还有动景,作者用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江南美景的如诗如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可以说达到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2. 品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课件出示)示例:都倒影在澄碧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明确:“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3. 思考:第6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4. 指名读第7自然段,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特点。(学生自由交流)明确:作者将所有的景物都和水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浓浓的、醉人的江南水乡风光。5. 师: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用词十分巧妙,而且能够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找到他们的相似点或共同处。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河水为什么是“胭脂水”,那“红锦带”指的是什么?(学生合作交流)明确:大红花和斑红花的倒影在水里面浮动的情景,河水看起来便如“胭脂水”,“红锦带”则是指大红花的倒影被拉长了的样子。6. 思考:课文第8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些词句是重复的,如“美丽,幽雅,有趣”“美的人和美的事”。对此你该如何理解?明确:一是前后照应,二是突出了景色之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7. 思考:作者正要凝视这些自然景物时,出现了什么景象?作者又是如何做的?8.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明确: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总会过去的,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三、问题研究与拓展思考: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学生自由交流)课件出示: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内心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少有的表现美好的文章。文中描写了很多美好的意象,但最后鲁迅先生心中的梦醒了,他想要记录下这美好的梦境,奈何眼前已没有了“一丝碎影”,只有“昏暗的灯光”,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失望和怅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0.课外可以写一下关于好的故事的读后感,同学间进行交流学习。【教学板书】25. 好的故事 现实昏沉的夜 乌桕、野花好的故事 梦境 天、云 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一丈红、大红花现实昏沉的夜【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可以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联系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让他们学会探究疑难,解决疑难,从而理解本文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进行对比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