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docx

    • 资源ID:21736221       资源大小:29.34KB        全文页数:3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育学生鉴赏诗歌的实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育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实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很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说明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尝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瞒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状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宏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诞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恒久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文学理论指责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气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软、美丽,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显明,像水晶一样透亮、洁静,像春天一样芳香,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老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行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观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却没有丢失希望与斗志,他酷爱生活,执着地追求志向,信任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老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白怎样的人生看法?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白这样一种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当生活欺瞒了你时,不要哀痛,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擅长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肯定要永葆主动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行能没有苦痛与哀痛,快乐不会恒久被悲伤所掩盖,欢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胜利,品尝全诗,想想缘由何在?学生探讨 4、这是一首喜闻乐见的名篇,很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爱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探讨,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瞒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戏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沟通。作为作业完成 其次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瞒了你2、沟通阅读普希金诗集的状况。学生沟通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瞒了你一诗中的吩咐与叮嘱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主动乐观的人生看法。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受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索。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夫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正式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索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索。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确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白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样。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需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同流合污,而要经过自己的思索,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方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方有什么区分?象征:用详细的事物表示某种特别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示意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详细形象,也要求赐予充分留意。比方,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显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方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方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推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方?“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特别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首先明确概念,再由老师阐述两者区分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很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依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瞒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吩咐和叮嘱。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受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精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别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驾驭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晰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知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假如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化,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消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子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依据须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老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解并描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老师)讲解并描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顺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老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驾驭大意 (老师)讲解并描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驾驭大意。 老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别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4、“稍稍来宾其父”来宾: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来宾款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一般。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原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给予的 学生质疑,老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来宾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留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驾驭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老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终一段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索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改变经验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由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终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其次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凡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缘由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缘由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化,尚且变成一般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化,连一般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解并描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缘由,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示意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探讨)自由发表看法。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灵敏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来宾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白仲永终未成大器的缘由。 5、其次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改变和结局。 6、结尾争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老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改变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的确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化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相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化”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慧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老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改变的故事,说明白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一般人一样。我们这样的一般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唯恐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宏大的独创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3 1.了解文章记叙的主要事务,把握人物的品行和精神。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看法,言行一样的做人原则。 3.学习本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叙述、抒情、描写和争论的。 一、导入新课 1930年,国立青岛高校入学考试成果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恒久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用。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觉了这位青年身上潜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用。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高校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常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打算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发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头,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状况。 2.检查字词的驾驭状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状况。 (1)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高校读书时即参与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探讨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高校、清华高校教授。1937年抗战起先,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主动参与反对_、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7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起先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探讨(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_、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爱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起先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影响的作品。此后,他接连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珍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我们学过了他的诗作有的人。 臧克家从“农夫诗人”,走到“诗坛泰斗”。 朱自清:从臧克家起先,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秀中间的一个”。 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三、熟读课文,理清结构 朗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从哪两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每个方面都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主要事迹? 学术探讨民主战士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过渡的? 学者(1-7)为探究救国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状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民主战士(8-18)投身民主运动,不畏敌人,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 四、细读课文,探讨探讨 1.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肯定做,我是做了也不肯定说。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虚心美德。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他“说”了就“做”。对革命的宣扬和动员,对_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忱,言行一样的品德。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许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验困难,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许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依据表现的中心的须要有详有略。 五、深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 1.活动一:朗读全文,体会结构美 本文有总说段。如1、2节,开宗明义,干脆点题,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闻一多先生的“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本文有总结段。如19、20节。 本文有过渡段。如7、8、9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晰,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状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活动二:重点选读,评说形象美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的学者(3-6) 本文有一位的革命家。(10-18) 依据课文内容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兴不作而探讨志趣正浓”的学者 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评说: 示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了探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的学者。 3.小结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耐得住孤独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最终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学者。 本文有一位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投身于民主运动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英勇无畏,誓与_拼死一战的革命家。 本文有一位大义凛然、勇于牺牲的革命家。 六、演讲竞赛 最终一次演讲(片段)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气?告知你们,我们的力气大得很,强得很!看今日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气!此外还有广阔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念;人民的力气是要成功的,真理是恒久存在的。 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_,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七、探究写法 (一)写作手法(1-)夹叙夹议。 找出文中争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夹叙夹议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概,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写作手法(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很多详细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详细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敬重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行、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详细感知的东西。 1.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A语言描写: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肯定做,我是做了也不肯定说。” 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虚心美德。 (2)“我们要打算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打算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B肖像描写: 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都详细表现闻一多那令人敬重的高大形象。 C细微环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2.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钦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方,指找寻使民族文化旺盛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头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找寻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独,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探讨。 “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探讨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八、归纳主题 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究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从书中或网上搜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其他事迹,并讲给大家听。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4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足,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尝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化领悟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行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忱。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白详细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微环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肯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始终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索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索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白,做出精准的推断,即使所用手法推断精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D、赫然 (hâ) 凝聚 (níng) 气冲斗牛 (dîu) 2、最终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样的伟人。 其次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足,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尝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化领悟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行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忱。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白详细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微环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肯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始终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索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索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白,做出精准的推断,即使所用手法推断精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推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方的手法,形象地说明白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静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虚心美德。 ( )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始终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运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 精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探讨,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5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作品学问和文学常识。 (2)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能运用全新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其次篇文章,这篇文章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中招考点 结合历届河南中招语文试卷选择题和记叙文的阅读理解题来看,针对本课考察的学问点有: (1) 重点字词,文学常识。 (2) 品析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4、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散文不生疏,只是能在自学基础上梳理课文主要事务,理清思路,难点是学习这篇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还有品析生动形象,富于感情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 2.通过朗读课文,能说出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方面的表现。 三、评价任务 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找资料和课下注释,能介绍臧克家和闻一多,并会运用这 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 针对目标2,设计两个活动:通过朗读课文,能圈点勾画出闻一多的两种身份和事迹,通过小 组合作探讨,能说出闻一多的身份、事迹,能概括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五、训练 1、(5年中考,3年模拟)下列加红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函寄(hán) 硕果(shuî) 锲而不舍 (qì) B、弥高 (ní) 校补 (xiào) 绝然不同 (jing) C、潜心 (qián) 迭起 (diã) 沥尽心血 (lì) D、赫然 (hâ) 凝聚 (níng) 气冲斗牛 (dîu) 2、最终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样的伟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docx)为本站会员(ylj18****41534)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