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案.docx
2022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案1教学内容:8和9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会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2、能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3、在计数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数感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心算计数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出示花果山和孙悟空,小朋友,今天我带你们到花果山去观光好吗?二、探究知识1、8的加减法,独立思考。你们看,咱们的山上景色不错吧,看小猴子们都下山来欢迎呢,出示课件图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算一算吗?说出你的算式,你用什么方法计算?写加法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说出加法的意思,树上有6只猴,树下有2只,一共有几只?评价,你认为谁写的好?理由呢?小结:同样一幅图,我们可以看作加法意思,也可以看成减法,只要能正确地说清图意,就能列出算式。2、9的加减法小朋友们上山一定口渴了吧,前面就有一棵桃树,结子很多又大又好吃的桃子。课件出示:两棵桃树,一棵树上有7个桃子,一棵树上有2个桃子。请你们用学具代替桃子来摆一摆,然后独立写出算式。谁愿意向大家说出你的算式,评价:你认为哪个组写的好?三、练习巩固 1、动画演示,小男孩踢足球,最后定格为踢进2个,网外7个,看图,你能写出几个算式?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学生分组拿出数字卡片,同组两人互相拿出相加得8,相加得9的两个数。用“小青蛙找家”的游戏来完成。四、课堂小结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案2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及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根据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1独立操作,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体会计算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成参与者,从图中两位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再借助算式的对比,通过观察和探究,进一步感受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四基”在教学中得以强化。2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儿童的认知特点是由形象直观到抽象具体,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这个认知规律,使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概括提炼。本教学设计就是由这一观念出发,先让学生观图,阐述列式,分析“一图两式”的特点,感悟计算方法,由看图计算到根据组成计算。接着延伸到“一图四式”,对加减法进行对比,感知加减法计算的互逆性,对计算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 小棒 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口算。31 41 21 5214 32 13 5323 42 54 512.复习6和7的组成。3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6和7的组成,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5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及6和7的组成,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为学习6和7的加减法做好铺垫。观察、操作,探索新知1教学51和15。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左图(去掉图中的算式)。(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做什么。(图中的两个小朋友相对而坐,正在摆圆片写算式,圆片被分成两份,一份有5个,一份有1个)(2)如果把图中圆片的摆放情况用加法算式表示出来,你能做到吗?(学生观察,写出算式51和15)(3)交流:根据同一组圆片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为什么不同?预设 生1:从女孩的角度看:左边有5个圆片,右边有1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生2:从男孩的角度看:左边有1个圆片,右边有5个圆片,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15。小结:由于两个小朋友坐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写出的两道加法算式就不同。(4)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516 156)(5)引导学生比较516和156。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同?(师引导学生得出:在这两道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得数相同,相加的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知道,根据一幅图通常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2教学61和65。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主题情境图右图。(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这幅图中一共有6个圆片,被分成了5个和1个两部分)从女孩的角度看,6被分成了哪两部分?从6里面去掉被小棒分出去的一部分,还剩多少个圆片?怎样列算式?(学生观察,写出算式:615)从男孩的角度看,情况又是怎样的?你能列出算式吗?(651)(2)想一想,同一幅图,为什么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呢?(因为观察的方向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所以能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3)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61”和“65”比较简便呢?(6可以分解成1和5,所以6减5等于1,6减1等于5)小结: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知道,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设计意图:借助圆片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一图两式”的列式思路和方法,在观察、比较中继续深化对加法和减法意义的理解,初步感知6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教学42、24、62和64。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中间笑脸图。(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中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从左往右看,你能列出什么算式?从右往左看呢?(426 246)(2)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42等于几呢?怎样计算24等于几呢?(引导学生从6的组成进行理解)(3)根据笑脸图,你能列出减法算式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写出算式:624,642)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我是这样想的,从6个笑脸中去掉2个笑脸,就剩下4个笑脸了。生2: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类似,从6个笑脸中去掉4个笑脸,就剩下2个笑脸了。(4)如果不看图,你想怎么计算这两道减法算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两道减法算式的得数)小结:同一幅图,观察的角度不同,不仅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还可以列出两道减法算式。4学生合作学习52、25、72和75。(1)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师:刚才同学们很聪明,根据笑脸图列出了四道算式。那你们有信心根据这幅小棒图也列出四道算式吗?(课件出示小棒图)(2)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根据摆和算的过程,观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3)汇报,全班交流。(527 257 725 752)(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5学习33和63。课件出示教材42页三角形图。(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2)想一想,为什么这幅图只能列出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得出:因为这幅图分成的两部分相等)小结:当两部分的数量相同时,根据同一幅图只能列出一加一减两道算式。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一图四式”的列式方法,促进学生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算式之间的关系,利用联想推出某些算式的得数,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减法教案31教学目标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掌握5以内减法口算的方法。在观察图意的过程中,将图意转化成语言表述,在语言表述的基础上抽象成算式,重点理解算式表达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口算能力。培养理解符号意义的能力,对学生渗透集合思想。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能正确理解图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3教学过程3.1第一课时3.1.1教学活动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我们喜欢的数学课了,你们开心吗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你们是否记得请看大屏幕。方框里的数应该填多少呢指名回答25的分成。二、探究新知(一)、感知减法意思1、今天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呢,马戏团的小丑来给我们表演了!(出示主题图)谁能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指名到黑板用原片演示减法过程。3、讲解减号的意义去掉用“”表示,你能试着用手势表示去掉吗(板书减号)学生齐读“减号”4、想刚才我们提的数学问题,我们就可以用减法来表示。(板书4-1=3)5、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主要内容的“减法”。(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6、指名试着读出减法算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读法。7、请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指名说减法4-1=3中各个部分表示的意义。(二)体会减法意思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出示25页图)你能说说图中的算式各表示的意思吗2、既然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应用这样广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数学知识。(三)理解减法的意思1、马戏团的小丑还没走,小松鼠知道了也想来看一看。观看动画之后出示26页主题图。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你能根据这个数学问题列式计算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课件出示5-3=)3、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各种计算方法分成,倒着数等方法。三、巩固提高现在老师被几道题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我吗(出示26页练习题)指名学生到电脑上完成,其余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强调虚线表示的意思)独立完成27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完成练习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交流评价根据算式编故事。(给算式,请学生编出数学信息及问题)四、课末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师总结你们的进步真大,和你们一起上课我可真高兴。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