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pptx
归去来兮辞 并序陶渊明二、创作背景四、听读正音一、作家作品三、题 解五、课文赏析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创作有陶渊明集。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 陶渊明现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他的五言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作家作品作品回顾: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作家作品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作家作品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二、创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从29岁起因生活所迫开始出仕,做了几任小官,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便弃官归田。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三、题解归去来兮辞 并序 归去来兮:回去吧。(归去:回去。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辞:一种文体,源于“楚辞”。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部分说明了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部分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愉快的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三、题解 【知识拓展:辞】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文体特征: 1.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 2.押韵和句式都比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常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3.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4.以六字句为主,多按三拍读。 辞与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重铺陈。四、听读正音听朗读,思考本文的押韵情况。第一段押两个韵:ui韵,韵脚是“归”“悲”“追”“非”;i韵,韵脚是“衣”“微”。第二段押两个韵:un韵,韵脚是“奔”“门”“存”“樽”;an韵,韵脚是“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押一个韵:ou韵,韵脚是“游”“求”“优”“畴”“舟”“丘”“流”“休”。第四段押一个韵:i韵,韵脚是“之”“期”“耔”“诗”“疑”。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五、课文赏析(序)五、课文赏析1.作者在序文中,对辞官归隐的原因做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序文中提到的原因有四点: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问题探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五、课文赏析第一段五、课文赏析2.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心为形役”,内心被形体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了官。“已往之不谏”,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意思有两层:把“出仕”当成错事;表明了自己的觉醒。“ 迷途”指出仕为官。“昨非”指出仕为官是不对的。问题探究五、课文赏析2.揣摩“心为形役”“已往之不谏”“迷途”“昨非”等词语的含义,说说作者辞官的原因和归途中的心情。作者辞官的原因是他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他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当他意识到仕宦生涯是“深愧平生之志”之后,痛苦之余又庆幸自己陷入泥淖还不算深,还来得及从迷途走出以踏上正确的道路。因已决计归去,作者又有些解脱后的欣喜。因此在归途中就显得快乐而急切,他水陆兼行,归心似箭,又恨天亮得慢,“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表现了作者归家的急切之情。问题探究五、课文赏析3.体会以下几句的表达效果。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问题探究五、课文赏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在此处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又溢于言表。问题探究五、课文赏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把诗人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问题探究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五、课文赏析第二段五、课文赏析问题探究4.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初进家门之乐】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居室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庭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五、课文赏析问题探究4.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2段写到初进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之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写居室转到了写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远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 抚孤松、出岫之云、知还之鸟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五、课文赏析问题探究5.“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怎样的深刻内涵?这句话运用了典故,“三径”是隐士住处的代称,“松菊”象征高洁的品格。“松菊尤存”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这两句话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能早些归来的感叹。五、课文赏析6.体会以下几句的表达效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问题探究五、课文赏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问题探究五、课文赏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问题探究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五、课文赏析第三段五、课文赏析问题探究7.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交往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出游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五、课文赏析问题探究7.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弃官归隐之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 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抒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五、课文赏析第四段课外拓展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咏荆轲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猛志:勇猛的斗志。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讵:表示反问,岂。五、课文赏析问题探究9.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五、课文赏析小结序言:交代写作缘由决意归去:迷途知返,今是昨非归去之乐综述情志:顺随自然,乐天安命初进家门之乐居室之乐庭园之乐交友之乐出游之乐自责自悔,庆幸之意自安自乐,喜悦之情旷达悠然五、课文赏析深入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五、课文赏析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五、课文赏析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已意,语如已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